血糖18 是糖尿病吗(血糖18是糖尿病吗)
11岁女孩查出“糖尿病”血糖高达18!妈妈当场崩溃:到底是谁的错
亲爱的朋友们,今天要给大家讲一个令人揪心的真实故事——现实中比电视剧还要狗血、还要扎心的家庭悲剧。
就在昨天,我接到了小姨的一通深夜电话。电话那头,泣不成声:“你表妹才11岁,医生说她血糖18,现在人都住院了!我到底做错了什么?”
01. 小姨家的“小公主”,从小被捧在手心里
说起来,小姨这个孙女真的是家里的宝贝疙瘩。小姨35岁才结婚,婚后连续几年都怀不上孩子,辗转各大医院,最后居然还是靠了个偏方才如愿怀孕。
怀孕时就血糖高,生下孩子后一直以为可以恢复正常,结果至今吃药也没根治,一直是糖尿病患者,这让小姨的生活压力比山还重。
后来,小姨的儿子(也就是我的表弟)同样是家里的“小福星”,但可能因为孕期糖尿病影响,再加上家里宠得太狠,凡事要啥给啥,从小就是个“胖墩”。长大了不仅因为体重发愁工作,还曾一度自卑。但这些都没耽误他把生意做到风生水起,人生终于顺利。
等表弟成了家,生下女儿的时候,孩子就是个大胖丫头,9斤多!家里人还窃喜“胖孩子好养”,根本没意识到危机的种子已经悄悄埋下……
02. 只要闺女想吃什么,家里人全都满足!饮料油炸食品从早到晚不断线
小女孩饭量惊人,从吃奶开始家里就什么都舍得给。“就这么一个小孩,不吃饱哪行?”这是家里人挂在嘴边的话。每天各式饮料当水喝,白开水一年不碰几次。放学路上准有油炸食品、零食奶茶等着她;晚餐更是大鱼大肉,她最演一顿能啃下去半盘红烧肉!
即便幼儿园和老师频频提醒“孩子太胖了该注意健康”,小姨也总认为“胖点好养,体质好”。一家人只想着让她吃饱,却没给她健康的底线设过防线。
随着年龄增大,孩子体重越来越可怕,四年级时身高没赶上体重,却重超过150斤!然而家长还是套着“喜欢吃、心情好最重要”的逻辑,每天都在把宠爱演变成致命伤害。
03. 血糖爆表到18,医生紧急收治入院!“只是胖,更是无知酿成大祸”
直到最近,这位小女孩突然频繁喊饿、口渴,晚上老起来上厕所,人整天没精神,以为是发育期变化。真去医院一查,竟然空腹血糖高达18!医生当场都懵了,这不是简单的“早期”了,而是典型的青少年糖尿病,必须马上住院处理!
小姨一听泪如雨下:“我自己也是糖尿病,这么多年的痛苦都忍了下来,没想到孙女才11岁就跟我一样……”
04. 这到底是遗传?还是吃出来的病?
很多长辈看到这会觉得“是不是遗传的”?不得不说,遗传确实是糖尿病高风险的因素之一。
小姨怀孕时血糖就异常,而且小女孩这一路体重超标,家族里明显有易感基因。但更重要的是——不良的饮食和生活方式雪上加霜!
从小挥霍无度的饮食,狂灌饮料,零食甜点不断,运动严重缺失……如果说遗传是子弹,那么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才是扣动扳机的手!
05. 病来了不要怕!全家必须行动,“三板斧”帮孩子走出黑暗
那么,发现糖尿病怎么办?
1. 规范降糖, 医生已安排孩子住院,先用专业药物/胰岛素把血糖平稳降下来。家属要全力配合治疗。
2. 健康饮食,拒绝高糖、高热量垃圾食品,主食副食搭配合理,少油少盐,多蔬菜水果。
3. 运动锻炼, 孩子的运动不能再缺席了!哪怕每天快走30分钟,也能帮助血糖管理和减重。
4. 心理支持与行为改变, 父母和长辈要反思过去的溺爱习惯,用科学理智的方式呵护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不是用食物表达爱。
5. 医生全程随访管理, 糖尿病不是绝症,只要规范管理,依旧可以健康成长!
朋友们,身边有没有类似的家庭或孩子?请一定要引以为戒,别让宠爱,悄悄变成孩子身体难以承受的枷锁……
结语
写完这篇文章,我真是唏嘘不已…。再多的“爱”也顶不上科学养娃。希望孩子早日康复,也希望所有的爸妈、爷爷奶奶们,一定要管好家庭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别让悲剧重演!转发提醒身边的家长——警醒吧,别再用“爱”伤害孩子了!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空腹血糖18,餐后血糖20
今天和大家聊的是一位58岁的大姐,诊断糖尿病5年,这五年间,一直口服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各一片,每天早晚两次。饮食没有控制,就是正常吃饭。听她的描述是从过年后,就感觉眼睛不舒服,很难受,有时候看东西有点模糊,自己还以为眼花了。同时感觉浑身没劲,每天都很乏,手脚时不时有点麻的感觉。手上不小心划伤,也是很多天才愈合。
她自己没有意识到是血糖高引起,前几天就去乡镇卫生院检查,当时查了血糖是15点多,她还没在意。这几天,就是自己感觉症状更重了,来医院一查空腹18,尿酮体 ,收住院了。
我就问她,平时多长时间测一次血糖,她说好几个月没测,家里原先孩子给买了血糖仪,不知道是试纸型号不对还是咋地,反正一直没用过。
查的糖化血红蛋白也很高,11.8。正常值小于6.5。说明她最近这几个月,血糖控制的非常不理想。
从昨天入院后的血糖情况是这样的
因为尿酮体两个加号,昨天排酮治疗,今天早上复查尿酮体已经转阴了。
现在给她调整用药,阿卡波糖一天三次,达格列净,每天一次。晚上八点甘精胰岛素注射,看血糖情况随时调整剂量。
在和她聊的过程中,她还说了一件事,就是频繁的发生低血糖,头里不舒服,出汗,心慌、饿得慌。她自己不知道这些症状是低血糖,就是饿了就吃馒头,有时候吃两个馒头也过不来那个劲。去年夏天,她说在棉花地里干活,一下子就出现这些症状了。她赶紧拽着棉花颗慢慢坐下躺下,身边没有人,也没有吃的,自己躺了两个小时,慢慢起来的,自己都不知道怎么走回家的,幸亏地在家的附近。
我一听都很后怕,如果她当时再严重一些,周围又没有人,躺在地里,根本发现不了她。很可能就低血糖昏迷,说难听点,有可能就救不回来了。这真不是危言耸听,低血糖的危害,比高血糖严重多了。
高血糖像温水煮青蛙,慢慢侵蚀血管、神经,诱发肾病、眼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并发症。正是因为很缓慢,所以很多糖尿病患者不重视自己的血糖管理。就像这个大姐,不查血糖,还以为自己控制的很好。
但是真正能在短时间内夺走性命的,反而是“来势汹汹”的低血糖——这个被许多人忽视的“隐形杀手”。
这位大姐算是个明白人,经过我们的教育,自己感觉原来以前很多做法都是不对的,让孩子赶紧重新给她买血糖仪,让老伴去给她买糖块,说装在口袋里随时预备着。
糖尿病作为一个现在社会的常见病多发病,在平时的工作中,感觉很多糖友了解还是很少,其实大家平时可以多搜搜相关视频文章,因为很多专家现在都有自己的视频号、抖音号、头条号什么的,反正是免费的,多学习一些总归是好的,毕竟一旦确诊糖尿病,就要一直进行自我管理。虽然现在还不能治愈,但是我们尽可能的做到减少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你们说对不对?
糖尿病可逆转、可停药?专家回应……
近日,“糖尿病可逆转停药” 的消息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并引发广泛热议。一份名为 “糖尿病逆转” 的指南声称,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就能实现糖尿病病情逆转,这一说法让众多糖尿病患者纷纷关注,然而,这背后究竟是真实的科学突破,还是一场概念混淆的误会?
据《美国生活方式医学杂志》发布的首部 “糖尿病缓解” 指南显示,糖尿病与肥胖存在紧密关联。大量研究证据表明,生活方式干预带来的体重降低,不仅能够延缓或预防 2 型糖尿病,还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在特定情况下,甚至可以实现病情 “完全缓解”。此消息在网络上广泛转发后,不少网友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 “成功案例”,有人称减重 12 公斤后,餐后血糖降至 6.1,空腹血糖为 5.4;还有人表示减重 35kg 后,空腹血糖从 18 降到了 5.1。
该指南将实现糖尿病缓解的方法总结为 “六大生活方式干预支柱”,即营养、身体活动、压力管理、睡眠、社交联系和避免危险物质。那么,按照这份指南操作,真的能让糖尿病患者实现病情逆转并停药吗?对此,临床医生给出了明确回应,指出这一表述存在严重的概念混淆。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代喆解释道:“从生活方式干预指南的角度来看,其中所提到的干预方法确实非常科学,值得肯定。但我们必须注意的是,糖尿病在经过生活方式干预后的阶段性改善,不能称之为‘逆转’,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缓解’。” 通过对《“糖尿病缓解” 指南》英文原版与中文翻译的比对可以发现,英文表述为 “diabetes remission”(缓解),而非 “diabetes reversion”(逆转),正是翻译上的差异导致了概念的混淆。
虽然 “缓解” 和 “逆转” 仅有一词之差,但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却意味着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代喆主任进一步说明:“缓解是指在临床上,患者可以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在不用药物的情况下将血糖控制良好,但前提是必须持续坚持生活方式干预。而逆转的意思是疾病从根本上好转,患者能够完全像正常人一样,随意吃喝且血糖调控不受影响。”
根据目前的临床医疗技术水平,糖尿病仍然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疾病。不过,对于超重肥胖的人群来说,通过正确的行为干预,确实能够改善身体状况。代喆主任强调:“饮食管控对降低食物升糖指数效果显著,能够明显减少降糖药物的使用,控制血糖升高幅度。运动同样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基石,中国 2 型糖尿病指南建议,每周进行 150 分钟以上中等运动强度为主的运动,这对改善血糖控制、缓解胰岛素抵抗有着重要作用。”
随着《糖尿病逆转指南》的发布,糖尿病管理模式正从被动治疗逐渐转向主动行为干预,这为患者展示了 “医学可控” 的积极前景。但专家特别提醒广大糖尿病患者,一定要警惕将 “缓解” 误读为 “治愈”,切不可因误解而擅自停药。患者在进行生活方式干预时,务必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方案,科学管理病情。
记者:童亮、刘方
通讯员:夏萌萌
来源: 经视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