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的最新消息(糖尿病最新治疗办法)

谭医生健康科普 0
文章目录:

7天超25次!21岁女孩患上糖尿病,家人痛哭:劝了多次都不听

7天,奶茶25杯,几乎是每顿饭的标配,不喝像是缺了点什么。

这个习惯硬生生把一个21岁的姑娘,从活力满满的大学生,送进了内分泌科。血糖爆表,尿糖 ,诊断明确:2型糖尿病。

不是高龄人群,不是肥胖中年,她才21岁,身高165,体重不过95斤。

9天,她爸妈急得眼泪直掉,嘴里还在念叨:“说了多少次,别老喝这个,你就是不听。”

“年轻人得糖尿病的这么多了吗?”这是她爸问的第一句话。

不是多,而是越来越常见。

数据显示,近十年来18~29岁人群的糖尿病发病率翻了几番。高热量饮食、作息紊乱、运动缺失、情绪压力,都是推手,但最直接、最凶残的那一刀,往往来自于手里的那杯奶茶

别小看一杯中杯的珍珠奶茶,含糖量在60g以上,相当于吃下了12块方糖。连续一周每天三杯,就是180块方糖。这种“糖洪水”,直接冲垮了胰岛β细胞原本就脆弱的工作系统。就像不停加班的社畜,终有一天会猝倒在工位上,胰岛也一样。

而这个姑娘的餐饮习惯里,“饭可以不吃,奶茶必须喝”。

很多年轻人早就不吃主食了,觉得油腻可怕,碳水吓人。但他们忘了,奶茶、蛋糕、冰淇淋这些“隐形碳水”才是真正的陷阱。很多人其实并不胖,但代谢系统早已亮红灯。瘦人得糖尿病,已经不是新闻,是常态。

她根本没觉得自己有事。只是最近觉得口渴、乏力、频繁尿尿,以为是天气太热,水喝少了。

等到体检一做,空腹血糖16mmol/L,糖化高达11%。这个数值,不是“血糖有点高”,而是严重超标,甚至已经有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风险。我们常说的“三多一少”症状她全占了: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

很多人误以为糖尿病只是一种慢病,控制一下饮食就好。

但现实是,它像一条无声的河流,慢慢侵蚀你的眼、肾、神经、心脏,直到有一天,突然溃堤。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糖尿病是导致截肢、失明、透析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中国,是全球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

你以为自己只是“嘴馋”,但身体早就记下了每一口的代价。那些在凌晨吃下的冰皮月饼、炸鸡、芝士蛋糕,都被胰岛牢牢记住。它们不吭声,不抱怨,只是默默加速衰竭。等你发现,可能只剩下打针吃药的路了。

这几年,门诊里来了一批又一批年轻糖友。很多都是20多岁,甚至十几岁。家长哭得撕心裂肺,但孩子却还觉得“糖尿病不就是少吃点糖嘛”。

这不是“少吃点”的事,糖尿病不是因为吃糖,而是因为胰岛功能崩了,是整个身体的代谢系统出了问题。

而真正的元凶,是高糖 熬夜 情绪波动 久坐 缺乏运动的组合拳。这不是单一因素,而是现代生活方式对身体的全面围剿。别以为自己年轻就能任性,胰岛不看年龄,只看你怎么对待它。你每天怎么吃,怎么作息,它都一清二楚。

有个患者问我:“我这么瘦,为什么也会得糖尿病?”

我翻了下她的饮食记录,早餐蛋糕 咖啡,午饭外卖麻辣烫,晚餐不吃,夜宵一杯奶盖奶茶配薯条。她的血糖控制不住,不是因为胖,而是因为代谢紊乱到了极点。瘦不代表健康,糖尿病不挑体型,它挑的是生活方式。

我们常说:“病从口入。”但现在更要加一句:“病从点单开始。”你点的每一杯高糖饮品,都是对胰岛的一次重击。一周25杯奶茶,不是“偶尔放纵”,而是持续性自杀式攻击。而年轻人的身体,恰恰因为代谢快,更容易在短时间内被“喂”出问题。

中国古代有句农谚:“少年怕热,老来冷;少吃油糖,百病轻。”这句古话,放在今天依旧适用。不是不让你吃,而是要你明白,吃什么,怎么吃,什么时候吃,决定了你未来的健康底牌。

你可能不知道,糖尿病的早期症状常常被忽略。轻微的视力模糊、反复感染、皮肤瘙痒、乏力,都可能是血糖异常的信号。但很多人觉得没事,扛一扛就过去了。等真正发现,已经到了糖尿病前期,甚至是糖尿病合并并发症。

而更悲哀的是,糖尿病前期是可以逆转的。只要在饮食、运动和作息上做出调整,很多人是可以从悬崖边上拉回来的。但大多数人,不信这个邪。直到开始每天吃药、打胰岛素,才开始后悔。

我们真的不想再看到21岁的姑娘被糖尿病偷走未来。我们也不想再听到“我还年轻,不怕”这种话。年轻不是你作的资本,而是你改变的最大优势。不要等到哪天,体检报告上出现几个你看不懂的数值,再去百度“糖化血红蛋白是什么”。

想要预防糖尿病,不是什么高深的学问。规律吃饭,控制精制糖摄入,保持基础运动量,睡眠规律,缓解情绪压力。这些简单的生活习惯,却是对抗糖尿病最有效的武器。不是靠药,而是靠你每天的选择。

你吃下的每一口高糖食品,身体都记账。而你坚持的每一次运动,每一顿健康饮食,身体也不会辜负你。别再说“控制不住嘴”,那是给未来的自己埋雷。真的等到打针吃药了,你才知道,管住嘴有多划算。

糖尿病不是老年病,不是胖人才得,不是“少吃糖”就能好。它是现代生活方式的账单,是透支健康的报应。这一代人,活得快、吃得快、病得也快。21岁女孩的故事,不是个例,是警钟。

愿这声警钟,能让你放下手里的奶茶,哪怕只是一杯。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王丽,赵勇,刘文静.2型糖尿病年轻化趋势分析及防控策略[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32(04):289-293.
[2]李娜,陈志刚.高糖饮食与青少年糖尿病发病关系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23,39(02):156-160.
[3]张晓玲,许红.现代生活方式对糖尿病发病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24,27(14):1755-1759.

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2亿!以“防”为先,糖尿病逆转与医学减重联盟成立

2025年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超2.23亿,患病率达13.67%,且呈现年轻化趋势。与此同时,肥胖、代谢综合征等危险因素持续攀升,给国民健康带来巨大挑战。

在为期三天的浦南医院第十届内分泌代谢病学术论坛暨2型糖尿病与肥胖逆转探索研究学术会议及学习班上,与会人员致力于以“防”为先,通过“筛查、预防、诊断、治疗、康复、保健”六位一体实现糖尿病及肥胖全生命周期管理,打造代谢性疾病管理新范式。

记者从会上获悉,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南京市中医院、四川省广安市人民医院、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上海市奉贤区青村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市浦东新区迎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市浦东新区潍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市浦东新区沪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全国10家医疗机构成立糖尿病逆转与医学减重联盟。

联盟将通过制定糖尿病逆转及减重章程、探讨糖尿病逆转规范操作流程等,在全国各地共同开展“糖尿病缓解”的综合管理和探索,推动糖尿病逆转领域的科研创新、临床实践及公众教育。

浦南医院内分泌科常务副主任、糖尿病逆转与医学减重联盟牵头单位负责人刘连勇表示,联盟成立后,首要任务是凝结盟内专家智慧,共同制定糖尿病逆转管理的院内、院外标准操作流程(SOP),并发表专家共识,明确逆转路径和治疗规范。

会上还发布了由“临床专家医师、营养师、运动康复师、心理咨询师、健康管理师、中医康复师、药师”组成的“七师共管”模式。该模式旨在帮助糖前期患者不进入糖尿病期,短病程的糖尿病患者实现减药或停药,长期病的糖尿病患者延缓并发症发生,并帮助部分肥胖合并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逆转代谢异常,重获健康。

“我们在往年‘六师共管’的基础上增加了‘药师’。许多糖尿病患者基础性疾病多,服药种类较多,临床药师对患者服药后的药物血液浓度、药物互作用、药物不良反应等开展日常监测和随访,从而指导病人更加合理规范精准用药。”刘连勇表示。

会上,邹大进名医工作室举行揭牌仪式。工作室将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将糖尿病及代谢性疾病方面的经验教授给更多浦南医院内分泌科医生及世博医联体内的全科医生。

原标题:《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2亿!以“防”为先,糖尿病逆转与医学减重联盟成立》

栏目主编:樊丽萍 图片来源:院方供图

来源:作者:文汇报 李晨琰 通讯员 金宇雅

小据场丨外卖大战引发血糖焦虑 我国糖尿病患者数已超2亿

经过市场监管总局的约谈,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持续多个月的外卖大战似乎有了降温的趋势。有媒体记者发现,类似0元购奶茶的满减优惠劵虽然仍可领取,但力度已相对收敛许多。各家平台虽仍在宣传外卖活动,但未再发布战报数据。

在此前的“0元喝奶茶”热潮下,有男子因一天五杯奶茶确诊高血糖住院。蚂蚁集团发布数据显示,最近半个月,其健康应用中血糖相关咨询量激增41%。社交媒体上“边喝奶茶边担心糖尿病”的话题,引发不少年轻人共鸣。

今年6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发布了最新版糖尿病流行的“中国图谱”。2023年,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达2.33亿,相当于每6个人里就有1个患病者。与2005年相比,糖尿病患者数量激增了163%。

地域分布来看,华北地区糖尿病流行率最高,其次是东北地区和华东地区;北京以28.45%的患病率位居榜首,天津和上海分别以25.78%和22.04%位列第二和第三。研究人员指出,饮食结构、经济发达地区快餐业快速发展等是重要影响因素。

年龄分布来看,青少年患糖尿病率增长迅速,10-14岁、5-9岁、20-24岁成为增速最快的年龄段。甜食饮料、缺乏运动、课业压力等因素,共同促成了糖尿病风险在学生群体中蔓延。

专家提示,无论是否患有糖尿病,每个人都应养成控糖的习惯,这是预防和逆转糖尿病的重要措施。享受优惠的同时,做好健康管理,别让自己的血糖成为“外卖大战中的第一批受害者”。

编辑: 周睿明 周宇倩

责编: 周宇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