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结痂(糖尿病结痂如何判断是好痂)
糖尿病病情加重,皮肤会“报警”,出现五种情况,别犹豫赶紧就医
你知道吗?有的糖尿病患者,血糖飙升得一塌糊涂,自己却浑然不觉,直到——皮肤先抗议了。
是的,皮肤。这个我们每天照镜子都能看到的“外包装”,其实早就悄悄在发信号,只是我们大多数人压根没把它当回事。谁能想到,糖尿病这个“内伤”,竟然能通过皮肤报警?
说起来,糖尿病真是个不声不响的麻烦精。它不像感冒发烧那样明显,也不会像骨折那样“咔嚓”一声闹动静。它就像个躲在暗处的“拖油瓶”,慢慢吞噬你的身体,直到哪天你照镜子,发现皮肤不对劲了,才恍然大悟:“诶?这啥情况?”
别着急,我们今天就来拆解——糖尿病病情加重时,皮肤到底会出现哪些“报警信号”,哪些看似小问题,实则暗藏危机。
结果可能让你大吃一惊,因为不少人早就出现了这些情况,只是一直以为是“上火了”“换季过敏”或者“最近干燥”……
别再骗自己了,皮肤有时候比你还诚实。
先说个让人瞪眼的事实:超过50%的糖尿病患者,在确诊之前,皮肤其实早就提示过异常。这不是我说的,是《中国糖尿病皮肤病变诊疗共识(2022版)》里明明白白写着的。
可惜啊,大多数人——不懂、忽略、或者干脆不信。
那到底是哪些皮肤问题?它们背后又藏着怎样的健康隐患?下面咱们一个个看,听我慢慢道来。
先说第一种,也是最常见的:皮肤干得像老树皮,一抠就掉白渣儿。
很多人到了秋冬皮肤干,觉得正常。但糖尿病患者的干燥,不是一般的“换季干”,而是从内而外的脱水。因为血糖高,身体水分被“糖分”拐走了,皮肤自然就像被抽了水似的,干裂、起皮、发痒,全套上演。
尤其小腿前侧、手背、脚踝——这些地方最容易中招。你越挠越痒,挠完掉皮,掉完又痒,最后甚至会挠出一道道血痕。
注意了,这不是皮肤问题本身,而是糖尿病在“敲门”:你的血糖可能控制得很差,身体已经在“自我脱水”了。
第二种,“皮肤变黑”,而且不是晒的,是那种油光锃亮的黑,尤其在脖子、腋下、腹股沟这些地方。
有人一看:“呦,我是不是洗澡没搓干净?”搓得皮都红了也搓不掉,才意识到不对劲。
这叫黑棘皮病,是胰岛素抵抗的典型表现。简单说,就是身体分泌了大量胰岛素想降血糖,但细胞不“买账”,于是胰岛素在体内越积越多,结果刺激皮肤变厚、变黑、变粗。
这不是美容问题,这是身体在跟你喊话:“兄弟,血糖这事儿,咱得聊聊了。”
很多人就是从黑棘皮病开始,才被医生一查,直接查出来糖耐量异常,甚至是糖尿病前期。
所以你要是发现脖子后面、腋下突然变黑变粗,别再以为是没洗干净,那是身体的“黑色预警”。
说到第三种,那就是“老烂腿”级别的糖尿病皮肤伤口难愈。
别小看一个小小的擦伤、蚊子叮咬、鞋子磨破皮,正常人也许三五天就结痂好了,可糖尿病患者往往一个月都好不了,还越来越烂。
为啥?因为高血糖让小血管、神经都“短路”了,皮肤供血变差、免疫力低下,连最基本的修复能力都丢了。
很多糖友脚底没知觉,伤口破了都没察觉,等发现时已经红肿化脓,甚至脚趾发黑坏死。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临床上天天都能看到的“烂脚”现场。一旦发展到糖尿病足,那真是一步错,全身遭殃。
所以啊,脚上的小伤口,别不当回事。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哪怕只是个小水泡,都要像护宝宝似的精心照顾。
第四种,脸上或者身体上突然长出一堆“小红痘”,像针尖大的小红点,摸起来不痛不痒,但就是越来越多。
这玩意儿叫黄色瘤,不是痘痘,是皮肤下脂肪代谢出问题的表现。
它的出现说明啥?说明你的血糖、血脂已经双双“炸裂”,身体的代谢系统已经乱成一锅粥。胆固醇、甘油三酯、血糖——全线飘红。
尤其是那些控制不好的2型糖尿病患者,这种“皮肤红点雨”常常先于并发症出现,是身体在“提前预警”。
看到这种情况,千万别想着涂点药膏了事,该查的血糖、血脂、肝功能,一个都不能少。
最后一种,看上去非常“治愈”——皮肤变得又厚又硬,像长了层壳,尤其是手背、手指、胳膊外侧。
你以为这是“练手茧”?错!这叫糖尿病性皮肤硬化,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表现之一。
其实这是胶原蛋白在皮肤里“乱弹钢琴”,被高血糖刺激得变性、沉积,最后形成一块块硬邦邦的皮肤。
病人会发现,手指活动变差、关节僵硬、抓东西费劲,有时候甚至弯不下手指。
这已经不是单纯的皮肤问题,而是糖尿病在影响你的肌腱、关节,甚至是全身结缔组织。
别小看这层“硬壳”,它往往是身体各处“结硬疙瘩”的开始。
说到这,大家可能已经明白了:糖尿病不是“甜蜜杀手”,是“沉默杀手”。
它不吵不闹,不发烧不头疼,却悄悄地影响你从头到脚。
而皮肤,是它最早的“传声筒”。
别再忽略你身上的小痒、小红点、小破皮,它们可能正是高血糖的“尖叫信号”。
如果你看到自己或家人出现以上五种皮肤情况中的任何一种——
请别犹豫,赶紧去医院检查血糖。
不是害怕,是负责。不是吓唬,是提醒。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把它当成感冒一样拖着不管。身体的“报警器”都响了,你还按下静音键,那可真是拿健康开玩笑。
记住一句话:糖尿病不是让你戒糖,而是提醒你“别再自欺欺人”。
你有没有注意过自己皮肤的这些变化?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发现和疑问,我们一起来“侦破”身体的秘密。你身边有没有因为皮肤异常才发现糖尿病的例子?留言说说看。
参考文献:
1《中国糖尿病皮肤病变诊疗共识(2022版)》,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糖尿病与皮肤病协作组,2022
2《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20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糖尿病皮肤瘙痒,咋用中药治?
糖尿病
皮肤瘙痒症是临床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临床表现为以皮肤瘙痒为主,或伴有继发性抓痕、结痂、色素沉着及继发湿疹样和苔藓样变等,亦可为糖尿病的首发症状。在西医积极控制血糖的基础上,配合中药汤剂可有效缓解糖尿病皮肤瘙痒症。
糖尿病皮肤瘙痒可分为局限性瘙痒和全身性瘙痒。局限性皮肤瘙痒常属于中医的“阴痒”、“肛门作痒”等,全身性皮肤瘙痒可归为中医“风瘙痒”、“痒风”等范畴;若抓破皮肤,血痕累累,则称为“血风疮”。中医学认为,糖尿病皮肤瘙痒的病机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多以血瘀风动为标,以肝、脾、肾亏虚为本,临床治疗时大致分成五种证型。
风热郁滞肌肤证
突起风团、丘疹、瘙痒、灼热等,周身皮肤瘙痒剧烈,病情缠绵,皮肤肥厚呈苔藓样变,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治法:解表清热,消风止痒。方药:乌蛇祛风汤加减。
血热动风证
手足瘼癃,皮肤掀红瘙痒,剧者搔破后可有血痕,受热痒增,遇冷痒减,伴有口干、心烦,夏季高发,舌红,苔薄黄,脉滑数。治法:凉血清热,消风止痒。方药:止痒熄风汤加减。
阴虚血燥证
皮肤干涩,瘙痒,抓痕,血痕满布,舌红,苔薄或少,脉弦细。治法:养血润燥,消风止痒。方药:当归饮子加减。
下焦湿热证
小便淋漓灼痛,皮肤瘙痒,好发于下身,舌红,苔白腻或薄黄腻,脉弦滑。治法:清热祛湿,消风止痒。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瘀血内阻证
局部出现青紫肿块、疼痛拒按,皮肤瘙痒剧烈,抓破后乌血流溢,皮疹呈暗红色,散布全身,或凝聚结块,或融合成片,舌质暗,苔薄,脉细涩。治法:活血化瘀,消风止痒。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链接:外治瘙痒亦有方
穴位注射:对外阴瘙痒者,可取会阴、血海(双侧)、肝俞(双侧),用异丙嗪做穴位封闭。
苦参酒外洗:苦参、百部、野菊花、凤眼草、樟脑,将前四味药装入大口瓶内,加入75%酒精(或白酒)5000mL泡7天后去渣,然后加樟脑溶化后备用。用毛笔外涂瘙痒处。若女性外阴瘙痒,可用苦参、蛇床子、石榴皮、明矾水煎后洗患处。
文/空军总医院皮肤科 徐丽梅
图/源自网络
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自助获取转载授权。
↓↓↓↓↓↓
伤口“结痂”就是愈合了?“糖友”阿姨伤口一周仍疼痛,检查竟为“痂下脓肿”
大众卫生报·新湖南客户端7月7日讯(通讯员 杨才菊 邓九红)60岁的贺阿姨(化名)是一名糖尿病患者,前不久,因骑电动车不慎摔伤左足,她第一时间去诊所进行了消毒、包扎、打针处理。然而,一个星期过去了,贺阿姨仍觉足背肿胀,疼痛明显。家属立即将其送至长沙市第四医院(滨水新城院区)内分泌科就诊。医生检查发现,贺阿姨足背有六个大小不等的黑色结痂伤口,不仅足背水肿明显、皮温高,痂下还形成了脓肿。这意味着,看似结痂的伤口,实则并未完全愈合,需要予以削痂处理后继续治疗。
贺阿姨满心疑惑:“伤口都结痂了,怎么还没有完全愈合呢?”相信不少人都有类似的疑问,今天,长沙市第四医院内分泌科专家就来为大家揭晓结痂背后的真相。
伤口上的“痂”,究竟是什么?
伤口结痂,从医学角度来讲就是伤口表面上由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凝结而成的块状物。正常情况下,痂皮能够覆盖伤口防止细菌入侵,减少感染风险,并保护伤口内部新生的组织,待伤口痊愈后,痂皮会自行脱落。
那为什么伤口结痂但却没有完全愈合呢?常见原因可能是以下几点:
1.感染迹象:若结痂周围红肿、渗液、疼痛加剧或伴有发热症状时,可能提示感染,需尽快前往医院处理。
2.深部损伤:较深的伤口(如刺伤)可能表面结痂,但内部仍未愈合,甚至可能形成脓肿。
3.慢性疾病影响: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低下者可能因血液循环差、自身抵抗病菌的能力较弱,导致痂下愈合延迟。
4.人为“帮倒忙”:人为撕掉痂皮会暴露未愈合的皮肤,不仅容易留下疤痕,还会增加二次感染的风险。
如何正确护理结痂伤口?
1.清洁有道:用生理盐水轻柔清洁伤口,避免使用酒精或双氧水刺激。
2.避免摩擦:尤其是伤口在关节或其他易摩擦部位时,要使用无菌纱布覆盖伤口,减少外界摩擦对伤口的刺激。
3.局部用药:在医生的指导下,可涂抹含抗生素的软膏保湿抗菌。
4.耐心等待:痂皮脱落的具体时间因伤口大小而异,通常需要1-2周。要耐心等待,让痂皮自行脱落,切勿心急“动手”。
出现以下情况,立即就医
1.结痂长期不脱落:结痂超过3周未脱落可能提示愈合异常。
2.异常症状:结痂部位有化脓、异味、放射状红肿(蜂窝组织炎)、发热等症状。
3.反复结痂:同一部位多次结痂,可能伤口深或存在异物。
此外,面对特殊类型的伤口也有不一样的处理方式,如烧伤:切勿自行挑破水泡,深度烧伤需专业处理;动物咬伤:即使伤口结痂,也需警惕狂犬病或特殊感染风险。
该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宋俊华提醒,伤口结痂只是愈合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并不等同于完全愈合,需结合自身健康状况、伤口表现综合判断。如对伤口有疑虑或出现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请专业医生进行评估,避免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