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舌苔(糖尿病舌苔发黑是咋回事)

中医黄俊臣主任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舌尖红降心火,舌无苔补阴液,舌苔腻祛痰湿

舌头就像是人体健康的 “晴雨表”,不同的形态、颜色都代表了不同的脏腑状况。每次问诊,我都要看看患者的舌头,常见的舌象也呈现出几种典型特征,它们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并且我发现在大部分糖尿病患者中,经常出现的舌象基本可以归为三种:一部分患者舌尖发红,心火亢盛明显;一部分患者舌面少苔或无苔,阴液亏虚严重;还有一部分患者舌苔厚腻,体内痰湿积聚。

为什么这三种舌象在糖尿病患者中出现得如此频繁呢?这就要从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和内部脏腑关系来讲了:

首先来看舌尖红。

中医认为,糖尿病多与肺、胃、肾三脏功能失调,阴虚燥热内生有关。舌尖对应人体的心,若舌尖发红,多提示心火亢盛。心主血脉,心火炽盛则易扰动津液,导致津液代谢失常。

同时,心火亢盛还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加重体内燥热。在糖尿病的发展过程中,心火亢盛常与阴虚燥热相互影响,使病情加重。

此种舌象的患者往往会出现口渴多饮、心烦失眠、小便短赤、口舌生疮等症状。

此时,可选用泻心汤,由大黄、黄连、黄芩组成能有效清泻心火,使心经之热得以宣泄,缓解因心火亢盛导致的各种不适症状。

其次是舌无苔。

糖尿病患者多存在阴液亏虚的问题,这是由于燥热伤阴,或久病耗伤阴液所致。舌面少苔或无苔,就像土地失去了润泽,说明体内阴液已严重不足。阴液亏虚不能制约阳气,就会导致虚热内生,进一步加重糖尿病症状。

此类患者常伴有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腰膝酸软、大便干结等症状。

治疗时需要滋养阴液,可用增液汤,由玄参、麦冬、细生地组成,可有效滋养阴液,改善糖尿病患者阴液不足、虚热内生的状况。

但是相较于舌尖红和舌无苔来讲,最复杂的莫过于舌苔腻。

舌苔厚腻多提示体内痰湿积聚,这与糖尿病患者脾虚失运密切相关。脾虚不能正常运化水湿,导致水湿内停,聚而成痰,形成痰湿之邪。

痰湿阻滞气机,影响气血运行,还会进一步加重脏腑功能失调,使糖尿病病情缠绵难愈。

此类患者经常会出现形体肥胖、肢体困重、口中黏腻、食欲不振、大便黏滞不爽等症状。

此时需要健脾祛湿、化痰泄浊,可选用平胃散合二陈汤,由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半夏、橘红、茯苓组成,既能健脾祛湿,又能化痰泄浊,有效改善痰湿内盛导致的诸多症状,调节糖尿病患者因痰湿阻滞引起的脏腑功能失调。

舌象虽然是反映糖尿病病情的重要参考,但每个人的体质、病程、兼证都各不相同,病机也复杂多变。因此,舌尖红未必都是心火亢盛,舌无苔未必只是单纯阴虚,舌腻也可能伴有其他兼证,具体还需要经过专业医生详细辨证。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一人一方,不标明克数也是对患者的负责。以上分享仅供参考,不可盲目套用,以免药不对症,对身体造成更大的影响。

舌头颜色变化,可能预示这些病?

你了解你的舌头吗?

舌苔上不同的颜色是不是有不同的含义?

赶紧跟着小编来了解一下吧!

舌苔颜色不同,分别代表什么情况?

1 舌头又白又厚

常见原因:口腔卫生差、唾液减少、长时间不进食、胃肠疾病、感冒

健康的舌头应该是呈粉红色的,表面覆盖着一层淡淡的白色舌苔,上面密布着一些小凸起,也就是舌乳头。如果你的舌苔又白又腻,建议先清洁一下舌苔,因为多数是口腔卫生不到位所致。

如果注意清洁后仍没有好转,可能是口腔内有真菌感染或是胃肠道疾病所致,应去医院检查看看。另外,感冒、全身感染等疾病也会影响到正常的新陈代谢,导致舌苔过多。

2 舌头发红

常见原因:维生素缺乏、猩红热、舌乳头萎缩

通常当人体缺乏维生素B12和叶酸时,会引起舌头发红,这种情况确诊后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补充即可缓解。如果舌头发红的同时还伴有高烧、咽部红肿、皮疹等全身症状,考虑可能为猩红热,应立即就医治疗。

另外,舌乳头(即舌头表面的凸起)萎缩也可导致舌头发红,而且舌苔会全部消失,呈光滑状,进食刺激性食物时疼痛感明显,被称为「镜面舌」。该病多发于中年女性,一般因全身疾病引起,比如干燥综合征、贫血、营养缺乏;还有部分患者是因为感染念珠菌,对此则需要应用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

3 舌头发黄

常见原因:吸烟、吃了带颜色的食物/饮料

舌头发黄多是饮食所致,比如食用橘子、果汁、有食用色素的饮料等,这种情况一般通过多喝点水或是漱口,颜色就会变淡,不必过于在意。

4 舌头发黑

常见原因:长期使用抗生素(或含抗生素的漱口水)、吸烟、糖尿病/化疗患者

这种情况多出现在以上人群中,如果想要改善就需要对症治疗。还有少数人因为发育异常,舌乳头过度增生,加上真菌感染,以至于舌头表面看上去发黑、发暗,被称为「黑舌」。黑舌病多发于舌背中央,愈近中央色素越深。

另外,一些食物或药物(如酸梅、黑芝麻糊、复方甘草片、铁剂等)也容易将舌苔染黑,不过这只是暂时的现象,不必担心。

5 舌头上有斑点、裂纹

常见原因:地图舌 (舌头表面呈地图状红斑)、沟纹舌

地图舌患者的舌苔表面的红色斑点周围呈白色,而且这些斑点还会不断改变位置和形状,所以也叫做「游走性舌炎」。通常情况下这些斑点没有危害,过一阵子会自动缓解,但如果超过2周斑点仍未消失,则需要去医院口腔科做检查。

至于沟纹舌(舌头莫名出现裂纹),病因现代口腔医学尚不明确。但由于它一般不会造成人体不适,因此也不需要治疗。除非舌头上的裂纹太深,因清洁不到位出现局部发红、肿痛时,考虑可在医生指导下用药防止感染。

来源 / 微医

编辑 /黄骞文

降血糖先得分清体质,来对号入座吧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糖尿病发病率日益提高。患者得了糖尿病以后,具体症状及发生哪些并发症,各有不同,笔者认为与体质有密切关系。

临床观察发现,国人对糖尿病普遍比较易感,糖尿病发生发展存在体质学基础,所以治疗糖尿病须以分清体质为基础。阳明胃热体质、少阴肾虚体质、少阳肝郁体质、厥阴阴虚肝旺体质、太阴脾虚体质之人均可发病,其中尤以阳明胃热和少阴阴虚体质最容易发病。

阳明体质

最常见于

阳明胃热体质者。

这类体质平素身体壮实,体形丰满或肥胖,体力好,精力充沛,食欲旺盛,属于能吃、能睡、能干的那一类人,多见于成功人士,实权派或财富人物。这类人胃热比较盛,工作努力,或过嗜醇酒厚味、高热量饮食,就可以形成胃肠结热、脾胃湿热等,进一步伤阴耗气,即可引发糖尿病。

临床常表现为

口渴引饮,消谷善饥,烦热,大便干结,或大便黏滞不爽,舌质红,苔黄干或黄腻,脉滑数有力,进一步发展容易发生糖尿病便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脑病等。

治疗

当清泄结热或清化湿热,方剂可用大黄黄连泻心汤、葛根芩连汤、白虎加人参汤等方加减。大便不畅者,可以配合腹部按摩。

少阴体质

少阴阴虚体质者。

这类体质平素体质比较弱,一般体形瘦长,体力尚好,精力比较充沛,食欲比较好,思维敏捷,多知识分子,睡眠比较少,或有失眠倾向,多见于瘦人2型糖尿病。因为肾阴虚,阴虚则火旺,或加以经营谋略,用脑过度,内生心火,火热伤阴耗气,则可发生糖尿病。

临床常表现为

头晕眼花,咽干口渴,五心烦热,失眠,健忘,腰膝酸软,尿黄,大便偏干,腰膝酸软,或乏力,舌红,苔薄黄,脉细数,进一步发展容易发生糖尿病性神经衰弱、糖尿病性阳痿、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心脏病等。

治疗

重在滋阴补肾,兼以清热,中药可用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麦味地黄丸、生脉散、参芪地黄汤加减。日久阴阳俱虚者,可用金匮肾气丸、加味肾气丸等。

厥阴体质

常见于

厥阴肝旺、阴虚肝旺体质者。

这类体质平素体格壮实,体力好,精力充沛,食欲好,如张飞之类的人物,控制情绪能力很差,性格多暴躁易怒,容易急躁,冲动,做事不计后果。一经不良情绪影响,就内生肝火,或气郁化热,伤阴耗气,或引动肝阳上亢,发生糖尿病、高血压病等。进一步发展容易并发脑血管疾病、眼底出血等。

临床常表现为

头晕面赤,烦热口渴,性急易怒,大便偏干,小便黄,舌红,舌苔黄,脉弦大有力。这类糖尿病患者常合并高血压病,进一步发展可发生糖尿病脑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

治疗

重在平肝清热,可用镇肝息风汤、天麻钩藤饮等。

少阳体质

少阳气郁、郁热体质者。

这类体质平素体质比较弱,体力较差,精力也比较差,食欲一般或比较差,消化功能不太好,有时爱腹胀、拉肚子,平素爱生闷气,女性多见,心眼小,看问题比较悲观敏感,遇事爱钻牛角尖,有抑郁倾向,被称为林黛玉型,可见于少部分糖尿病病患者。加之糖尿病病程缠绵,根治不容易,患者普遍存在悲观情绪,所以得病以后表现为气郁或肝郁脾虚证者很多。

临床常表现为

胸胁胀痛,咽干口燥,烦躁易怒,神疲食少,大便不调,神疲抑郁,妇女月经不调,乳房胀痛,少腹作痛,或小腹坠胀,小便涩痛,舌边有红点,舌苔起沫,脉弦细或兼数,进一步发展常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合并抑郁、糖尿病胃肠病变、月经不调等。

治疗

应当疏肝清热,可用加味逍遥散、小柴胡汤。痰热内郁,心胸烦闷,失眠者,可用黄连温胆汤;肝胃郁热,头晕目赤,大便干者,用大柴胡汤。

太阴体质

太阴脾虚或脾虚湿滞体质者。

这类人平素体格虚弱,或体形虚胖,面色黄,一般体力差,食欲比较差,素体脾气虚,消化吸收功能比较差,大便容易稀,有腹泻倾向,平素相对比较怕冷,容易发生胃肠疾病,被称为刘备型。因为脾气偏虚,正常运化水谷,消化吸收能力比较差,如果再加以饮食失节,醇酒肥甘,就会变生痰湿,或变生湿热、痰火,进一步伤阴耗气,即可发生糖尿病。

临床上表现为

四肢乏力,面色萎黄,脘腹胀满,大便不调,或有呕吐恶心,饮食减少,形体消瘦或虚胖,舌淡红,苔白,脉细缓。这类糖尿病常伴血脂异常,如果失治误治,可导致糖尿病腹泻、糖尿病胃肠病变等。

治疗

应当益气健脾、渗湿调中,可用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丸、四妙丸、连理汤等。

所以,只有分清患者的体质类型,有针对性地选方用药,才有可能使糖尿病者不出现或晚出现并发症,已发生糖尿病并发症者病情不发展,从而使患者免于致死、致盲、致残之苦。

文/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大内科副主任

内分泌重点学科带头人 赵进喜

图/源自网络

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自助获取转载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