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胃病(糖尿病 胃病 背疼)
这7个伤胃的坏习惯得改掉!健康生活方式打响保“胃”战
我国是胃病大国,你的胃还好吗?在庞大的肠胃疾病患者群体中,猜一猜哪类群体最多?
年轻人?身边好多朋友胃都不太好。
其实是中老年人,中老年人占70%以上,其中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较为常见,但这并不意味着年轻人就能放松警惕!调查显示,19岁至35岁青年人胃癌发病率比30年前翻了一番。
真该好好关爱自己的胃了。
常见的胃病症状
最常见的胃病症状有上腹部不适、隐痛、灼热痛,极少部分有绞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严重者会出现呕血、黑便等。我们常说的胃病,一般是指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黏膜下垂、胃结石、胃癌、胃淋巴瘤等。
易诱发胃病的习惯
胃病是一种多病因疾病,遗传、环境、饮食、药物、细菌以及吸烟、过度饮酒等都可引发胃病。
具体来讲,胃病的发作通常与下述五大因素有关:
急性胃炎后胃黏膜损伤持久不愈;
幽门螺杆菌感染;
有长期喝烈酒、浓茶、浓咖啡,吃辛辣和粗糙的食物,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
经常服用对胃黏膜有损害和有刺激性的药物;
患有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肾炎、尿毒症、重症糖尿病等。
其中,不良生活习惯是导致胃病发作的一个重要因素。以下这7种不良习惯你有吗?
1
加班熬夜
上班族压力大,精神紧张,经常加班熬夜,很容易导致胃酸分泌过多,引起胃部不适。
2
不吃早餐
不吃早餐,胃内分泌的胃酸没有食物可消化,会损伤食管、胃肠黏膜,久而久之不仅容易造成溃疡,还可能导致胆汁中的胆固醇沉积诱发胆结石。
3
餐后运动
用餐后立即健身、跑步,可能导致内脏供血不足,影响消化功能,从而诱发胃病。
4
吃饱就睡
不少人习惯吃宵夜,回家倒头就睡。睡前饱餐,胃内食物没来得及消化,很容易引起消化功能异常。
5
天天吃撑
每餐吃得过多,不仅会加重胃的负担,还会增加胰、胆等消化器官的压力,打乱消化系统的正常工作秩序。
6
小病隐忍
对胃部隐痛、腹胀等症状不重视,能忍就忍、能拖就拖,自行服用止痛药救急。
7
无辣不欢
如果本身有胃肠疾病又食辣过多,则会刺激胃肠黏膜,加重其充血、水肿等症状。
都中招了!我该认真反省,改变这些不良习惯。
冬季养胃十注意
1.注意保暖
冬季气温低会使胃部的活动减缓或出现胃痉挛,还容易导致“肠易激综合征”,出现腹泻、疲劳和浑身无力等情况。因此,一定要注意胃部保暖,适时增添衣服,睡觉盖好被子,给胃一个温暖的环境,以防因腹部着凉而引发胃痛或加重已有病情。
2.多食温性食物
蛋白质等物质的分解,产生更多的能量,以适应机体的需要。膳食中应多补充产热营养素,如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以提高肌体对低温的耐受力。此外,胃喜燥恶寒,应多吃些温阳暖胃的食物,如牛羊肉、韭菜等。
3.每餐定时定量
冬季日照时间变短,天黑得比较早,很多人改一日三餐为两餐,并提高两餐的餐量。这种做法容易引起胃酸分泌紊乱而使胃黏膜受损。
每日三餐应定时定量:
早餐在6:30~8:30,摄入能量为每日能量摄入总量的30%;
午餐在11:30~13:30,摄入能量为每日总量的40%;
晚餐在18:00~20:00,摄入能量为每日总量的30%。
4.择时饮水
最佳饮水时间是早晨起床空腹时及每次进餐前一小时,餐后立即饮水会稀释胃液。此外,长期食用汤泡饭也会影响消化。
5.食物温度适宜
冬季天气寒冷,很多人喜欢吃温度较高的食物。但人的食道壁由黏膜组成,只能耐受50~60℃的食物,超过这个温度,食道黏膜就会被烫伤;过冷的食物进入胃部会刺激胃黏膜引起胃病,也不利于人体健康。
因此,食物的温度要适宜,以温热为主,多吃炖菜、炒菜,少吃凉拌菜,喝汤不要喝刚煲好的滚烫的汤。
6.细嚼慢咽
狼吞虎咽的吃饭方式容易导致体内积食,增加肠胃负担,减缓肠道蠕动速度。细嚼慢咽有利于食物与胃液混合均匀,促进消化吸收,还可以提高某些营养成分的吸收率。建议每口食物咀嚼30次,每餐用餐时间不少于20分钟。
7.散步消食
冬季的饭后散步可改为室内,并且不要饭后立刻走,而应在饭后20~30分钟以后进行。“饭后百步走”只适合平时活动较少、体型较胖或胃酸过多的人。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不宜饭后立即“百步走”。
8.心情舒畅
很多人都有过“一生气就胃疼”的经历。要保持情绪稳定和心情愉悦。冬季日照时间缩短,容易引起情绪低落,建议坚持运动,尽可能多晒太阳。
9.注意卫生
幽门螺杆菌是导致胃病的元凶之一,特别是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幽门螺杆菌易导致胃病的发生或复发。因此,要定期更换牙刷,并坚持每餐饭后正确漱口。
10.慎重服药
不少药物对胃黏膜有刺激,可损伤胃黏膜,甚至引起溃疡,胃病患者要慎服。暂时性胃肠功能紊乱的患者,也不宜随意服用抗生素、解痉类和止泻类药物。
做一个健康达人,坚持好习惯!
转自中国医药报
来源: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
糖尿病5年,血糖正常无并发症,全靠一个常见“胃病方”!
为什么有的患者血糖可以控制正常,且没有并发症。而有的患者却不行呢?中医认为糖尿病属于“消渴症”,是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今天来给大家讲一个例子。
我有一位患者姓陈,是在5年前体检时发现的,当时空腹血糖8.4mmol/L,餐二血糖14.8mmol/L,糖化血红蛋白8.1%,还伴有口渴多饮,头晕,全身乏力,小便黄有泡沫等症状。我观察他的舌苔,舌质暗红,舌苔薄黄腻,脉搏按之有如琴弦,直长有弹力,且脉搏跳动次数偏多。根据陈先生的这些情况,我判断他肝胃郁热,要开郁清热,因此给他用了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由柴胡、黄芩、大黄、枳实、半夏、白芍、大枣、生姜组成,根据患者的症状,进行加减用药。同时叮嘱患者服药期间注意规律作息和饮食。
1个月后复诊,空腹血糖5.8mmol/L,餐二的血糖8.5mmol/L,口渴多饮消失,头晕,全身乏力,小便黄有泡沫改善80%。
3个月后复诊,所有指标正常,症状消失。之后中药逐步减量,直至停掉。目前血糖控制的很好,也没有并发症。
那大柴胡汤作为常规方,常用来治疗胃肠病,为什么控糖能起到如此效果呢?
首先根据辩证来看,陈先生的阴虚之源来于胃热,陈先生自述,心下脾硬满胀,总有郁郁微烦之感,其实就是肝胃预热的表现,所以病机并非在肾。而大柴胡汤,正好有和解少阳,内泻热结之效。
方中重用柴胡,疏散少阳半表之邪,为君药。配伍黄芩清泄胆胃之热,与柴胡合用;大黄通腑泻热,祛瘀利胆;枳实破气消积,二药合用,内泻阳明热结,共为臣药。芍药、半夏,和胃降逆,皆为佐药。生姜、大枣调和诸药,共使药。综观全方,和解之中兼泻阳明,表里同治,使少阳得解,热结得下。
与西医治疗理念不同,中医不会将糖尿病定义为是胰腺疾病,糖尿病根据病机不同,治法也大有差异!可从脾肾入手,亦可从肝胆脾胃入手,五脏六腑皆为一个整体,如果把胰岛的产生糖脂的代谢理解为一个系统,五脏阴阳、气血平衡皆可影响这个系统。所以可见这个病案,虽为糖尿病,但却用了消化病的治疗思路及用方。异病可同治,同病可异治,这也是中医博大精深之处。
重点提示:
中医用药一定要进行辨证,如果你不确定自己的情况,可以在评论区留言。
糖尿病胃肠病:不可忽视的“泛消化道并发症”
编者按:
2025年5月29日是第20个世界肠道健康日,旨在提升公众对肠道健康的重视。糖尿病不仅损害视网膜、肾脏和心血管,也在悄然间波及整个消化系统。近年研究指出,糖尿病引起的胃肠道并发症远不止“胃轻瘫”这一个病名,而是涉及整个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小肠、结肠、直肠,甚至外分泌胰腺和胆囊的一种泛消化道功能障碍综合征,统称为糖尿病胃肠病。近期发表在Diabetologia杂志的一篇综述指出[1],糖尿病胃肠病并非仅指“胃轻瘫”,而是一种累及整个消化道的综合性并发症,值得临床高度重视。
糖尿病胃肠病:不仅是胃轻瘫,而是“全线失调”
长期高血糖状态下,自主神经系统尤其是迷走神经发生变性或功能失调,导致胃肠道平滑肌收缩异常、感觉神经功能紊乱、分泌调节失衡,以及肠道菌群生态破坏。结果不仅导致胃排空延迟,还涉及食管蠕动障碍、小肠转运延迟、结直肠排便异常,甚至包括胆囊排空延迟和胰腺外分泌功能减退。由于诊断困难及对全消化道受累认识不足,糖尿病胃肠病的患病率可能被低估。其病理机制复杂,涉及肠神经系统的自主神经病变、肠脑轴调控障碍,以及肠壁结构重塑(如平滑肌萎缩、Cajal间质细胞减少)和血供不足所致的炎症与氧化应激。这些改变可引发广泛功能障碍,包括胃肠动力紊乱、感觉异常、激素/神经递质分泌减少及菌群失衡,甚至波及胰腺和胆囊功能。
病理多样性导致临床表现高度异质,加之症状重叠、血糖波动和降糖药物影响,进一步增加诊断难度。主观症状与客观检测结果常不一致,局部自主神经功能评估手段亦有限。尽管识别症状对筛查关键患者至关重要,临床尚缺乏直接可用的筛查工具。准确诊断有助于制定有效治疗策略,改善血糖控制、营养状态和药物吸收。多模式干预(如饮食、药物、内镜及神经靶向治疗)可缓解症状,并可能延缓神经病变进展。
糖尿病食管并发症
糖尿病相关食管运动障碍的患病率超过50%,在1型和2型患者中均常见,且随着病程延长而增加。多数为亚临床表现,远端食管及下食管括约肌因受自主神经支配,易受到糖尿病性自主神经病变的影响。病变叠加食管结构重塑,常导致运动和感觉功能异常。
常见运动障碍包括运输时间延长和蠕动异常,表现为收缩协调性差、食管壁僵硬及顺应性下降。此外,近端与远端括约肌张力下降也会破坏括约肌控制机制。食管对电刺激和管腔刺激的敏感性降低,提示存在感觉功能受损,其背后可能涉及感觉阈值升高、传入神经传导减慢以及中枢处理异常。
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反流、烧心和吞咽困难,但这些表现并非糖尿病特有,肥胖等因素亦可加重。胃食管反流病在糖尿病患者中更常见,尤其合并自主神经病变者,可能增加巴雷特食管甚至食管腺癌的风险。
评估通常以症状为基础,辅以胃镜检查以排除黏膜病变或恶性肿瘤。若内镜无异常、症状持续存在,可考虑进行食管pH值/阻抗监测。吞咽困难患者应进行高分辨率食管测压,以全面评估运动功能。感觉功能评估目前仅限于先进实验室。
治疗原则依循标准流程,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及质子泵抑制剂应用。如合并运动功能低下,可尝试使用促动力药物(如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或红霉素)进行经验性治疗,但相关证据仍较有限。
糖尿病胃病:不仅仅是胃轻瘫
糖尿病性胃轻瘫是糖尿病最常见的胃肠并发症,表现为胃排空延迟且无机械阻塞。1型糖尿病患者10年内发病率约5%,2型糖尿病约1%,病程长者可达30%~50%。胃轻瘫多见于女性,常伴其他并发症。近年来“糖尿病胃病”概念涵盖胃排空延迟、正常或加快等多种异常。胃排空受胃壁运动、自主神经、Cajal细胞及激素调控。糖尿病可引起胃肌萎缩、神经退变和激素异常,导致胃动力和排空节律紊乱,如胃窦运动减弱和幽门压力增高。即使胃排空正常,患者仍可出现恶心、腹胀等症状,提示病因复杂。血糖与胃排空双向影响,高血糖延缓排空,反之胃排空紊乱加剧血糖波动。糖尿病胃病症状非特异,与胃排空时间相关性弱,部分患者有倾倒综合征表现。中枢敏感性、自主神经病变和胃肠激素失衡亦参与症状形成。
临床评估结合症状量表和客观检查,胃排空闪烁显像为金标准,其他方法如13C呼气试验、MRI等为辅助。治疗以血糖控制为基础,推荐少量多餐、低脂低纤饮食。促动力药物如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有效,但需注意副作用,部分新药正在研究中。糖尿病胃病病因复杂,需从症状、机制及血糖管理多方面综合治疗,实现个体化管理。
糖尿病小肠并发症:被忽视的高发部位
在出现胃肠道症状的糖尿病患者中,小肠功能障碍的发生率高达80%,显著高于胃轻瘫。这表明糖尿病胃肠病的病变不仅限于胃,还涉及小肠甚至结肠。腹泻是小肠病变的主要表现,糖尿病患者腹泻的患病率约为11%~16%,在糖尿病胃肠病患者中更为常见,慢性腹泻甚至被称为“糖尿病腹泻”。排除药物及其他因素后,约50%的腹泻与小肠动力障碍密切相关。
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在糖尿病患者中检出率高达45%,整体患病率约29%。SIBO导致食物提前发酵和胆汁酸吸收障碍,诱发腹泻、腹胀及腹痛等症状。乳糜泻在1型糖尿病中的患病率可达16%,远高于普通人群,主要因两者共享自身免疫机制;而2型糖尿病与乳糜泻关系不明显。小肠动力异常表现多样,包括运输延迟、加速或正常,且不总与症状对应。影像学常见小肠容积增大和餐后运动减弱,胃窦与十二指肠协调障碍降低推进效率,影响正常功能。小肠运动障碍还可能影响空腹时的移行性运动复合体(MMC),促使SIBO发生。
糖尿病腹泻通常为慢性、无痛水样便,常夜间发作,严重者睡眠时出现失禁。部分患者便秘和腹泻交替,或便秘、腹痛为主,症状多样且异质性大。SIBO常加重病情。诊断缺乏特异性手段,常为排除性诊断。可用GSRS量表和布里斯托粪便评分进行初筛。胃肠闪烁显像、压力测定、MRI、小肠转运时间测定等方法虽可用,但操作复杂或缺乏标准。SIBO诊断“金标准”为小肠抽样培养,临床多用呼气试验,虽敏感性和特异性有限。
治疗应先控制血糖,调整可能的致病药物。饮食调整、促动力药物、抗生素(如利福昔明)在特定情况下有效。SIBO抗生素治疗效果良好,但易复发。还需关注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和胆汁酸吸收障碍等潜在病因。
糖尿病结肠并发症
糖尿病患者中便秘是常见的结肠功能障碍,患病率可达30%~50%。其主要表现为结肠运动减慢,运输时间延长,但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腹泻,甚至便秘与腹泻交替。病理机制包括结肠壁僵硬、神经自主调节异常以及肠道菌群失衡,导致结肠运动和感觉功能障碍。肛门直肠功能受损也常见,可能引起排便障碍。临床症状常与胃轻瘫重叠,表现为腹胀、恶心和饱胀感。
评估糖尿病便秘需结合症状量表和结肠运输检查,常用不透射线标记物法,严重时需行肛门直肠功能检查。治疗包括生活方式调整(饮水、运动、膳食纤维),但胃轻瘫患者需慎用纤维素。药物方面,渗透性和促动力泻药常用,普卢卡必利对胃肠动力均有改善,适合胃轻瘦合并便秘者;鲁比前列酮通过促进肠液分泌改善便秘,但部分地区不可用。治疗应个体化,注意药物副作用及合并症管理。
糖尿病肛门直肠并发症
糖尿病患者发生大便失禁的风险显著高于非糖尿病人群,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总体患病率约2.6%,在伴有其他糖尿病并发症的患者中可高达9%,有症状的糖尿病队列中甚至达到20%。病理机制主要与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有关,导致外括约肌与内括约肌活动失调及直肠感知功能降低。排便协调障碍常见,且可能加重便秘。临床上,大便失禁常与糖尿病腹泻共存,腹泻部分由肛门直肠功能障碍或充溢性腹泻导致的被动性失禁引起。尿失禁亦常见,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尤其在睡眠期间发作。
诊断上,需排除其他腹泻原因,必要时采用肛门直肠功能测压、排便造影及球囊扩张试验以评估括约肌功能和敏感性。治疗以生活方式调整为基础,包括膳食纤维增加及抗腹泻药物应用,直肠松弛剂可帮助改善排便不尽及尿失禁。针对肛门直肠功能障碍者,盆底生物反馈疗法及运动调节药物可选用。药物无效时,经肛门冲洗或骶神经刺激术可考虑,但目前缺乏专门针对糖尿病大便失禁的临床研究支持。
糖尿病胰腺并发症
糖尿病患者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的患病率较高,1型糖尿病患者中位率约33%,2型糖尿病患者约29%。糖尿病不仅损害胰岛β细胞,还影响胰腺外分泌组织,导致胰腺萎缩和胰酶分泌减少,可能与自主神经病变及胰腺血供受损相关。临床表现为脂肪泻、腹胀、不适、营养不良及体重下降,部分患者还出现脂溶性维生素缺乏和骨密度降低。
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常被低估,粪便弹性蛋白酶测定是目前评价和筛查最有效的方法,低于200μg/g提示功能不足。13C呼气试验虽能辅助检测脂肪分解功能,但临床应用有限。胰酶替代治疗是主要手段,能改善营养吸收和相关症状,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血糖,因为胰酶影响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和血糖控制。
糖尿病肝脏和胆囊并发症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SLD)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肝脏并发症,约22%的1型糖尿病患者受影响,而2型糖尿病患者患病率更高,是前者的两倍以上。胆道疾病在糖尿病人群中也较为常见,一项全国性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患胆结石的风险较非糖尿病患者高出46%。MASLD的主要发病机制包括代谢紊乱和慢性炎症,肝脏自主神经病变在其中的作用尚未明确。
糖尿病胆囊病变是多因素引起的,早期研究表明胆囊运动障碍与自主神经病变及糖尿病病程密切相关。胆囊对胆囊收缩素(CCK)的敏感性下降,会导致胆囊收缩减弱。糖尿病患者常见胆囊运动减退、胆囊壁结构改变和胆汁淤积,进而引发餐后胆汁轻瘫和胆结石形成。肥胖和血脂异常等代谢因素也会增加胆结石风险。
临床上,胆结石可能无症状,也可能引起右上腹不适或疼痛。糖尿病性胆汁淤积伴随胆汁酸排空障碍,可能导致胆汁酸吸收不良,进而引发腹泻或脂肪泻。诊断主要依靠腹部超声,若结果不明确,可进一步使用超声内镜、CT或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治疗重点是优化血糖控制和降低胆固醇水平。促动力药如红霉素可改善胆囊收缩功能,但并非胆结石的标准治疗方法。
结语
糖尿病胃肠病通常累及整个胃肠道及相关的外分泌器官,其功能障碍机制复杂多样,涉及全身运动减退、胃肠平滑肌收缩协调障碍、感觉神经损伤以及分泌功能异常等多重因素。这些病理变化导致来自不同胃肠段的症状广泛且相互重叠,增加了临床诊断和病因解析的难度。尽管如此,胃肠道症状仍是筛查和识别需进一步评估患者的关键指标,尤其对于长期糖尿病患者更具重要意义。当前诊断多依赖于问卷调查及胃肠运输时间测定,作为胃肠动力障碍的替代标志。治疗主要以症状缓解为目标,但往往难以取得理想效果。总体而言,糖尿病胃肠病的病理机制和治疗策略仍有许多未知领域,亟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1.Diabetologia (2025) 68:905–919
.https://doi.org/10.1007/s00125-025-06365-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