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脑出血(糖尿病脑出血开颅手术)

问上医 0
文章目录:

脑梗和脑溢血有什么区别?糖尿病的主要死因,你真的了解吗?

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这三高,都是慢性病,之所以叫“慢性”病,就是因为它们都是缓慢地伤害你的身体,与患者长期共存,不直接或短时间内造成死亡。

那么当我们发现血糖或血压升高时,我们害怕的是什么呢?主要是慢性病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

心脑血管病变是三高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其中,脑血管病变导致的脑卒中(中风)是世界第二大,中国第一大死亡原因,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我们常听说的脑梗、脑溢血都属于脑卒中的范畴,也是有慢性病的老年人中常见的、最危急的突发疾病之一。而这两种病的出现与血压、血糖、血脂的高低息息相关,是三高病人们需要重点预防的并发症。

脑溢血和脑梗一样吗?

(1)脑溢血

脑溢血就是脑出血,其主因是高血压导致的细小动脉硬化。脑内动脉的管壁较为薄弱,中层的肌细胞和外膜结缔组织较少,并且缺乏外弹力层。长期高血压可使脑细小动脉发生玻璃样变及纤维素性坏死,管壁弹性减弱,血压骤然升高时血管易破裂出血。

(2)脑梗死

脑梗死,是指为大脑供血的血管被脱落的脂质斑块、血栓堵塞,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的疾病。因此,脑梗死也被称为缺血性脑卒中。

脑溢血和脑梗死的3个区别

(1)症状不同,脑梗死更紧急

  • 脑梗死:局部脑组织由于缺乏给养会迅速坏死,出现偏身瘫痪、偏侧视力下降、偏身麻木、说话不清等症状。
  • 脑溢血:刚发生时多数患者并无明显的症状,少数有头晕、头痛及肢体无力等,在发病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达到高峰。随着破裂的伤口越来越大,出血量越来越多,身体就会升高血压来维持脑部供血。患者普遍出现头痛、呕吐、肢体瘫痪、意识不清、抽搐等症状。

(2)发生概率不同,脑梗死更多

我国每年有150万到200万的新发脑卒中病例,其中70%是脑梗死,20%-30%为脑溢血。

(3)造成的后果不同,脑梗死危害更大

  • 脑梗死发生时,脑组织由于完全缺血,会快速坏死,无法再生。即便经过治疗,多数患者依然会遗留下偏瘫、半身不遂的问题。
  • 脑溢血如果治疗及时,非重要部位出血及出血量小的患者在积极治疗后能够完全恢复至发病前状态。病情较重的患者则可能会留下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言语障碍、认知功能下降、精神行为异常、癫痫、大小便障碍等后遗症。
2种不同的急症,却源于同1隐患

2种病都与血管硬化有关,有一个共同的病理基础:动脉硬化。所以,这两种病的高危人群也是一样的:

(1)高血脂,尤其是胆固醇超标的高血脂患者,动脉内斑块较多,更容易出现动脉粥样硬化。

(2)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刺激下,血红蛋白会被糖基化(糖化血红蛋白),产生糖基化终末期产物,也易沉积在血管上。

(3)高血压患者。在高压血流的冲击下,硬化脂质斑块易被冲脱,人体就会以为是血管破裂,“伤口”处就会释放启动凝血机制的血栓。若血栓卡在脑部动脉,就会引发脑梗死。

(4)心房纤颤患者。当心房跳动的频率不规则时,心房内各部分肌纤维就不能按顺序收缩,使得心脏内的血流无法保持单一运输方向,而是像乱流一样来来回回,这就会急剧增加血栓的形成风险。

预防血管病变,要做到3远离

(1)远离肥肉、油炸等高热量食品:长期摄入超标,会导致血液胆固醇、甘油三酯的升高,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

(2)远离腊肉、咸蛋等高钠盐食品:当大量钠离子进入人体后,体液浓度上升。人体为平衡这种浓度,就会吸收大量水分进入血液,血管就会"被迫"扩大容量,会增加血管的脆弱程度。

(3)远离饼干、泡面、蛋糕等反式脂肪酸:反式脂肪酸会增多人体血液的粘稠度和凝聚力,给血栓的形成"添把火"。

多做4件事预防血管硬化

(1)清淡饮食:清淡饮食能助你远离不健康脂肪。

(2)常做有氧运动:运动是提升高密度脂蛋白最有效的方式。它能够将沉积在血管壁上的垃圾带回肝脏处理,从而改善血管弹性,减缓血管硬化的速度。

(3)控好血压、血糖、血脂:尤其是血压,血压高会直接影响血管健康。

(4)多喝水:充足的水分可避免血液过于粘稠从而触发血栓形成链。


问上医,让更多人拥有健康,让健康更简单!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有用,请不吝您的点赞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脑出血不是突然到来,手指出现两个表现,已经提前通知你了

说到脑出血,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头痛,这是因为脑血管破裂后,流出的血液刺激脑膜所致,但是脑出血却并非仅仅只有头痛的症状,当然,出现脑出血,也绝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一个健康的人,没有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发生脑出血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

但是如果对于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患者,而且血压,血糖和血脂控制的特别不好,这类患者要高度重视,相对于其他人群,发生脑出血的风险更高。

当然,也不是说刚发现三高,就会出现脑出血,我们常说的三高,其实也是一种慢性病,它们对身体的影响,是一个慢性损害,就拿高血压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持续的高血压不仅会导致大脑的灌注不足,而且容易诱发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甚至动脉瘤的发生。

这时,颅内血管就可能变得非常脆弱了,在某种诱因下,比如酗酒,吸烟,情绪激动,熬夜,暴饮暴食,剧烈运动等等,很容易造成颅内血管的破裂。

医生说,在脑出血发生之前,脑血管本身就已经发生病变,此时,患者不一定会有特别典型的头痛,反而会有一些伴随症状,比如手指的异常表现。

第一,出现手指麻木乏力,特别是一侧的手指麻木乏力,一定要高度重视,虽然糖尿病也可能引起手指麻木,但是往往是四肢末端都会出现,如果你有三高,而且伴有手指麻木,就更应该重视,此时,应该及时筛查下颅内血管。

第二,出现手指活动障碍,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我们要进行的每项活动,都离不开大脑的支持,如果手指出现活动障碍,此时也要高度警惕脑血管意外的可能。

当然,要想预防脑出血,最主要的还是控制好基础病,特别是高血压,它是诱发脑出血的最主要原因,千万不能忽视。

安全用药长期吃降糖药,一定要警惕脑出血

糖尿病的最大危害来自于严重并发症,因此患者长期服降糖药的同时,还需要服用其他药物。当同时长期服用多种药物,就该关注药物的长期不良反应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了。除了要提防低血糖的危害外,还需警惕一个容易忽略的问题——出血。

有些降糖药物会引起出血

有些降糖药物,本身就存在出血的危险。如艾塞那肽,它常用于改善II型糖尿病患者,单用二甲双胍控制不好的患者,与华法林合用INR值升高,且有自发出血倾向;磺脲类降糖药会导致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等血液系统不良反应;促进胰岛素分泌的格列本脲,长期使用会产生降低血小板症,表现出血、紫癫。

药物联用可能增加出血危险

由于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末梢循环不畅、感染等并发症,常常联用几种药物,进行对症治疗,其中有几个药的联用会加重出血危险。

有些抗生素类药会显著导致血小板下降,如氯霉素、利福平、磺胺、红霉素、四环素、庆大霉素、两性霉素B,以及青霉素类(如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和头孢类(如头孢哌酮、头孢噻吩、头孢唑林、头孢甲肟等),长期使用会导致维生素K的缺乏,进而影响凝血功能。改善循环类药,如活血化瘀药、双香豆素类药物、阿司匹林等;抗癫痛药物,如苯妥英、苯巴比妥类以及肝素、苯甲醇、碳酸氢钠等,与这些药物联用也要注意出血危险。

老年人血管变厚、变硬、变脆是血管正常老化的结果,而一些伴有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就更成了脑出血的高发人群,再加上长期服用有出血危险的药物,脑出血的发生率会大大提高。因此,老年人用药一定要注意说明书中的不良反应,若有导致出血倾向或者血小板减少的说明,使用时需多加小心。用药时需观察皮肤是否有紫癫出现,大便颜色是否变黑。

文/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药学部 陈 陶

图/源自网络

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