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怀孕得糖尿病(怀孕得糖尿病的症状是什么)

产科俞医生 0
文章目录:

怀孕后为什么会得\u0026#34;甜蜜的烦恼\u0026#34;——妊娠期糖尿病?一篇说清!

怀孕就像身体在盖一座"生命小屋",但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个小插曲——妊娠期糖尿病。简单来说,就是原本血糖正常的女性,在怀孕期间(尤其孕24周后)出现血糖升高的情况,并被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好消息是,大多数人在生完宝宝后血糖会恢复正常。

什么是妊娠期糖尿病

娠期糖尿病(GDM)的诊断主要依赖于血糖检测,包括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后的血糖水平检测。以下是妊娠期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和方法:

1. 空腹血糖检测

空腹血糖(FPG)≥ 5.1 mmol/L 可作为诊断标准之一

2.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在进行OGTT时,空腹及服糖后1小时、2小时的血糖值分别超过5.1mmol/L、10.0mmol/L、8.5mmol/L中的任意一项,即可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

3.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

虽然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不是GDM诊断的首选方法,但它可以反映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正常数值通常在6%左右,如果超过6%,可能提示存在糖尿病的可能性。

身体里的"激素大战"引发血糖危机(孕期导致血糖升高的原因)

怀孕后,胎盘会变身"激素工厂",大量生产雌激素、孕激素等帮助胎儿发育的物质。但这些激素就像一群"捣蛋鬼",会干扰胰岛素(身体里负责搬运血糖进细胞的"快递员")的工作效率,医学上称为胰岛素抵抗。

正常情况下,身体能通过分泌更多胰岛素来应对。但如果准妈妈的胰腺"产能不足",无法分泌足够胰岛素,血糖就会像堵车一样堆积在血液里,最终导致妊娠期糖尿病。一切都是激素惹的祸。

妊娠期糖尿病高危人群,你属于吗?
  1. 体重超标选手:孕前BMI≥24(相当于身高1.6米的女性体重超过61公斤);
  2. 高龄准妈妈:年龄≥35岁,身体代谢能力下降;
  3. 家族有糖尿病史:特别是父母、兄弟姐妹患病;
  4. 生过巨大儿:之前分娩过体重≥4kg的宝宝;
  5. 多囊卵巢综合征:这类人群本身存在代谢问题;
  6. 二胎高危人群:头胎得过妊娠期糖尿病的妈妈
妊娠期糖尿病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

虽然很多患者没有明显症状,但如果出现:总是口渴、频繁上厕所、容易疲惫、明明吃很多却莫名消瘦,就要引起警惕了!不过最可靠的方法还是按时做糖耐量检查(喝糖水测血糖)OGTT在24周-28周做,这是产检中的必修课。但是如果你是高危人群或者一旦考虑糖尿病时,可以立刻就做已明确诊断,控糖开始,避免高血糖对宝宝影响太大了。

妊娠期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血糖控制不好

即使被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也不必恐慌。通过调整饮食(少食多餐、控制精制糖)、适当运动(每天散步30分钟)、定期监测血糖,大多数准妈妈都能平稳度过孕期。记住:控制好血糖,就是在给宝宝打造最安全的"营养通道"!如果通过饮食还是控制不了血糖,那么请乖乖打上胰岛素。祝好孕。

怀孕后血糖失控?小心妊娠糖尿病伤害你和宝宝!早筛查早治疗

“医生说我得了妊娠糖尿病,以后不能吃水果了?”“每天测血糖好麻烦,宝宝会不会受影响?”——这是很多准妈妈在孕期听到的高频对话。根据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约有13%的孕妇会经历妊娠糖尿病(GDM),而这一数字还在逐年上升。妊娠糖尿病看似“甜蜜”,却可能引发巨大儿、早产、新生儿低血糖等风险。

妊娠糖尿病的“真面目”

妊娠糖尿病是指怀孕期间首次出现的糖代谢异常。简单来说,就是孕期激素变化导致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血糖升高。虽然多数孕妇产后血糖会恢复正常,但若不加以控制,可能增加母婴并发症风险,甚至影响未来患糖尿病的概率。

高危人群画像

  • 年龄≥35岁
  • 孕前超重/肥胖(BMI≥24)
  • 家族糖尿病史
  • 既往生育过≥4kg婴儿
  • 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史
  • 本次怀孕为多胞胎

自测风险:符合2项以上需警惕!建议首次产检即进行空腹血糖检测。

妊娠糖尿病的危害:别小看“甜蜜负担”!

1. 对妈妈的影响

短期风险:妊娠高血压、羊水过多、难产、剖宫产率增加。

长期风险:未来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高达30%-50%。

2. 对宝宝的影响

巨大儿:胎儿体重超过4公斤,易导致肩难产、产道损伤。

新生儿低血糖:出生后血糖骤降,需紧急干预。

远期风险:成年后肥胖、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

隐形症状:别把高血糖当“娇气”

1. 异常口渴,夜间频繁起床喝水

2. 皮肤瘙痒(尤其是下腹部和私处)

3. 反复发作的尿路感染/阴道炎

4. 胎儿突然“安静”(胎动减少)

5. 体重增长异常(每周>0.5kg需警惕)

如何发现妊娠糖尿病?关键在“早筛早治”!

1. 筛查时间与方法

筛查时间:常规在孕24-28周进行糖耐量试验(OGTT)。

高危人群:有家族史、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孕妇需提前至孕12-16周筛查。

2. 诊断标准(任一项超标即确诊)

空腹血糖 ≥5.1 mmol/L

1小时血糖 ≥10.0 mmol/L

2小时血糖 ≥8.5 mmol/L

妊娠糖尿病的“控糖”秘籍:饮食 运动 监测=黄金组合!

1. 饮食管理:聪明吃,不挨饿!

少食多餐:每天5-6餐(3主餐 2-3次加餐),避免血糖飙升。

碳水化合物选择:优先低GI食物(如糙米、燕麦、全麦面包),避免精制糖(如白米饭、甜点)。

蛋白质摄入:每餐搭配瘦肉、鸡蛋、豆制品等,稳定血糖并促进胎儿发育。

蔬菜搭配:每日500克,绿叶菜、瓜茄类为主,淀粉类蔬菜(如土豆、南瓜)需计入主食。

饮食禁忌:

荔枝、芒果等高糖水果;

碳酸饮料、果汁、奶茶;

油炸食品、肥肉、动物内脏。

2. 运动干预:动起来,血糖稳!

推荐运动:散步、孕妇瑜伽、游泳等低强度有氧运动,每周150分钟。

运动时间:餐后30分钟开始,每次30-40分钟,避免空腹运动。

注意事项:运动时携带糖果,防止低血糖;出现宫缩、出血需立即停止。

3. 血糖监测:每天4次,精准控糖!

监测频率:空腹 三餐后2小时(共4次),记录数据供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目标值:空腹血糖 ≤5.3 mmol/L

餐后1小时 ≤7.8 mmol/L

餐后2小时 ≤6.7 mmol/L

当饮食和运动不够用时:胰岛素治疗不可怕!

1. 胰岛素使用的“黄金指征”

如果严格饮食和运动后血糖仍超标(如空腹≥5.3,餐后≥7.8),需启动胰岛素治疗。胰岛素是孕期最安全的降糖药,不会通过胎盘影响胎儿。

2. 胰岛素使用技巧

· 常用类型:门冬胰岛素(短效)、地特胰岛素(中效)。

· 剂量调整:医生会根据血糖监测结果逐步调整,通常从每餐前4-6单位开始。

· 注射部位:腹部、大腿外侧,避免脐周2cm内注射。

温馨提醒:胰岛素治疗需配合饮食和运动,避免低血糖!

产后如何“重启”健康?别忽视这些关键点!

1. 产后血糖恢复

多数孕妇产后6-12周血糖恢复正常,但需复查糖耐量试验。

有妊娠糖尿病史的女性,未来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建议每3年筛查一次。

2. 母乳喂养的“双重好处”

母乳喂养可降低母亲产后糖尿病风险,同时增强宝宝免疫力。

3. 长期健康管理

保持健康体重,避免肥胖;

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

定期体检,关注血糖、血压、血脂。

辟谣时间:这些“控糖误区”你中招了吗?

1. “妊娠糖尿病必须完全戒糖?”

真相:完全戒糖反而可能引发酮症酸中毒!需在医生指导下合理摄入碳水化合物。

2. “打胰岛素会伤胎?”

真相:胰岛素是孕期安全药物,规范使用可降低母婴风险。

3. “产后就万事大吉了?”

真相:妊娠糖尿病是未来2型糖尿病的“预警”,需终身关注血糖变化。

妊娠糖尿病并非“洪水猛兽”,而是可以通过科学管理轻松应对的健康挑战。从饮食到运动,从监测到治疗,每一步都至关重要。准妈妈们,请记住:健康的身体是给宝宝最好的礼物!

【妇女节特辑】怀个孕,怎么还得了糖尿病?医生来支招!

在这个春意盎然的美好时节

我们迎来了属于每一位女性的节日

国际妇女节

我们不仅要庆祝女性的力量与美丽

更要关注女性的健康与福祉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

新生命孕育中常见的挑战——

妊娠期糖尿病

01 “吃好喝好”的准妈妈

竟然得了妊娠期糖尿病

一位叫小妍(化名)的准妈妈来到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内分泌科就诊,刚坐下就满脸焦虑。

她怀孕26周了,在一次产检中被查出妊娠期糖尿病

小妍说:“我一直很注重孕期营养,各种美食从不忌口,本以为吃好喝好宝宝就能健康成长,没想到却查出了糖尿病!”

小妍的情况并非个例,许多准妈妈在孕期都可能面临类似困扰。那么,妊娠期糖尿病究竟是怎么回事?它会对妈妈和宝宝造成哪些影响?又该如何应对呢?

02 什么是妊娠期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在怀孕期间首次发现或发病的糖尿病。

简单来说,就是怀孕之前血糖正常,怀孕后血糖升高了。和孕前就患有糖尿病的情况不一样哦。

临床上很多准妈妈没有明显症状,大多是在产检时才发现血糖异常。

一般在怀孕24-28周,医生会建议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喝糖水”。抽血检查血糖水平:

  • 空腹血糖≥5.1mmol/L,

  • 服糖后1小时血糖≥10.0mmol/L,

  • 服糖后2小时血糖≥8.5mmol/L,

以上3项只要有一项达标,就可以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

03 为什么会得妊娠期糖尿病呢?

目前确切病因还不完全清楚,主要和孕期身体对葡萄糖的需求量增加、胰岛素抵抗增强以及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有关。

胎盘会分泌一些激素,这些激素在帮助宝宝生长发育的同时,也会让妈妈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就像锁和钥匙不太匹配了,胰岛素不能很好地发挥降低血糖的作用,从而导致血糖升高。

另外,高龄、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等,也是妊娠期糖尿病的高危因素。

04 妊娠期糖尿病

对妈妈有什么危害呢?

  • 流产风险:流产发生率可能会升高,因为血糖过高可能影响胚胎发育。


  • 妊娠高血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风险比正常孕妇升高,严重时可能发展为子痫前期,威胁母婴生命。


  • 易发生感染:感染的几率也增加,比如泌尿系统感染、霉菌性阴道炎等,感染又会加重糖尿病代谢紊乱,甚至诱发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羊水过多的发生率是正常孕妇的10倍,这可能导致胎膜早破、早产等。


  • 巨大儿风险:生产时,因为巨大胎儿发生率高,难产、产道损伤、手术产概率都会增高,产程延长还容易发生产后出血。


  • 远期影响:另外,再次妊娠时,妊娠期糖尿病复发率高,远期患2型糖尿病的概率也大大增加,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生率也会升高。

05 对胎儿有什么影响呢?

  • 影响胎儿发育:胎儿长期处于高血糖环境,会促进自身蛋白质、脂肪合成,抑制脂解作用,导致躯体过度发育。如果合并微血管病变,胎盘血管异常也会影响胎儿发育。


  • 流产和早产风险:早期血糖高可致胚胎死亡流产。羊水过多、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儿窘迫等并发症,常常需要提前终止妊娠,导致早产。如果妊娠中晚期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还可能导致胎儿窘迫和胎死宫内。

06 怎么判断血糖控制得好不好呢?

  • 可以通过血糖监测结果来判断:


    空腹血糖一般控制在3.3 - 5.3mmol/L,餐后1小时血糖≤7.8mmol/L,

    餐后2小时血糖≤6.7mmol/L。


  • 糖化血红蛋白也能反映一段时间内的血糖控制情况:

    一般建议控制在5.5% - 6.5%。如果血糖经常超出这个范围,说明控制得不太好,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07 孕期怎么控制血糖呢?

①饮食控制:控糖的基础

  • 控制总热量:根据体重、孕周、活动量等计算每天所需热量,保证营养均衡,

  • 多吃:蔬菜、水果,选择低糖水果、全谷物、优质蛋白(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

  • 少吃:高糖、高脂肪、高盐食物,像糖果、油炸食品、腌制食品等。

  • 分餐:少吃多餐,比如每天在3次正餐的基础上穿插加餐。正餐7 - 8分饱,加餐从正餐匀出适当主食,将粗细粮、谷薯类搭配起来,限制高饱和脂肪酸及反式脂肪酸的摄入,适当增加膳食纤维及蛋白质摄入。注意加餐不加量。

②适量运动: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运动可以帮助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无运动禁忌证的孕妇,建议每日三餐后活动,根据自身情况每次30-60分钟,像散步、孕妇瑜伽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③血糖监测:科学管理的关键

选择合适的血糖监测方法也很重要,反复扎手指带来的疼痛往往让人难以忍受,目前已经有无需扎手指的动态血糖仪,可以帮助准妈妈更轻松地监测血糖。

如果通过饮食和运动,血糖还是控制不好,就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胰岛素治疗

08 胰岛素治疗对宝宝有影响吗?

胰岛素是大分子蛋白质,无法通过胎盘,所以不会对宝宝造成不良影响,准妈妈可以放心使用。但胰岛素的剂量需要医生根据血糖监测结果来调整,自己不能随意增减剂量,以免引起低血糖或血糖控制不佳。

09 除了胰岛素,能吃其他降糖药吗?

目前,国内不推荐妊娠期使用口服降糖药,因为大部分口服降糖药可能会通过胎盘,对胎儿产生潜在风险。

10 得了妊娠期糖尿病,

心情很焦虑怎么办?

很多准妈妈得了妊娠期糖尿病后会感到焦虑、担心,这是很正常的。但不良情绪会影响血糖控制,所以要学会调节情绪。

可以多和家人、朋友聊聊天,分享自己的感受,也可以参加一些孕妇课堂、准妈妈俱乐部,和其他准妈妈交流经验。

如果焦虑情绪比较严重,自己无法调节,也可以寻求医师的帮助。

11 家里人应该怎么帮助准妈妈呢?

家人的支持很重要。

首先要理解准妈妈的心情,多关心、陪伴她,帮助她缓解焦虑情绪。

在饮食方面,家人可以一起调整饮食结构,准备健康的食物,避免高糖、高脂肪、高盐食物。

鼓励准妈妈适当运动,陪她一起散步、做孕妇瑜伽等。

还要提醒准妈妈按时产检、监测血糖,按时服药或注射胰岛素。

经过住院接受胰岛素降糖治疗,小妍的血糖达到了控制目标,并顺利完成了生育大计。

小妍动态血糖监测结果

愿每一位准妈妈在拥抱生命喜悦的同时,能用知识武装自己,以科学管理护航孕期,让爱与健康同行。

祝愿每一位甜甜的准妈妈都能顺利生产!

本微信号致力于公益宣传,无任何商业用途。若有图片、文字涉及侵权或违规,请及时告知删除。

---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

文 | 利泽庭

指导科室 | 内分泌科

编辑 | 陈泽淳

初审 | 李芳萍

审核 | 江清浩、李艾琳

审核发布 | 陈起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