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腋臭病例体征评估表格(腋臭诊断名称怎么写)

人民网 0
文章目录:

这些异常出汗需警觉

主讲人: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综合科主任医师 衷敬柏

出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理现象,也是人体散热的重要方式。有的人汗腺多,有的人汗腺少。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出汗排出的些什么物质,什么情况下会出汗,出汗异常对身体有哪些危害。

汗液的主要成分

汗液的主要成分是水分和氯化钠,也就是食盐。另外,还有氯化钾、尿素、尿酸、脂肪酸,含量都非常低。

出汗多时,丢失的主要是水分与氯化钠。因此运动饮料中大都含钠盐,就是为了补充运动出汗时丢失的水分以及钠盐。

如果不补充水分,血液浓缩,会引起头晕目眩、视力模糊等症状。如果仅补水分,不补充钠盐,可能造成低钠。比如大量出汗时,喝矿泉水虽然能解渴补液,却不能补够钠盐,长此以往,可能造成严重的低钠。

出汗多少因人而异

人的汗腺分为两种,即大汗腺和小汗腺。大汗腺主要分布在腋窝、脐窝、肛门四周及生殖器周围等处。它刚分泌的汗液是白色黏稠无臭的液体,经过细菌分解后产生特殊的臭味,是腋臭或狐臭的主要原因。小汗腺的泌汗主要受交感神经支配,在全身均有分布,以掌跖、额部、背部、腋窝等处最多。汗腺具有分泌汗液、排泄废物、调节体温的作用,汗液中的乳酸有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

人属于恒温动物,体温一般维持在36~37摄氏度之间,过高或过低都会对健康造成影响。人体通过汗腺调节体温。外界温度低时基本上感觉不到出汗,炎热夏天就可能汗流浃背。

出汗原因有很多种,最主要的是环境温度升高,人体为了调节体温而出汗。因此,夏天出汗是正常的,不出汗是不正常的。人在激动、紧张时也会出汗。激动时一般手心出汗较多,这时的交感神经比较兴奋;不管是冬天还是夏天,紧张时也可能出汗,不少人对此深有体会,出汗之后还会觉得冷,俗话说“吓出一身冷汗”,这是交感神经兴奋的另一种方式。

出汗多少因人而异,比如汗腺多、高代谢状态(特别是基础代谢高)的人,更容易出汗;低代谢状态的胖子,反而不容易出汗,他吃进去的东西全都转化成脂肪存起来了。

还有几种情况属于不正常的出汗:

1.心绞痛发作的同时,如果有出汗,表明是由于缺血程度较重,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因此,心绞痛同时出汗更要警惕。

2.剧烈疼痛时出汗。此时与紧张时出汗的原理是一样的,比如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肺栓塞典型发作都有大汗。

3.心力衰竭发作时,除了憋气,如果同时大汗淋漓,往往是病情重的表现之一。

4.甲状腺功能亢进时,常常出汗、烦躁、心慌、腹泻、消瘦。柯兴氏症的人也多汗,同时还有水牛背、痤疮多、多毛等现象。

5.虚弱的人,稍微活动活动就会出汗,原因不明,可能和神经调节反射有关。一般还有气短、腿软、乏力等症状。

6.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人也经常不明原因出汗。

7.另外,还有一些什么原因也找不到的多汗。

中医认为,汗为心液,为津液所化,是判断津液是否亏虚的依据。津液不足时,则当汗不汗。出汗过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肺卫气虚:肺与卫气主一身之表,肺卫气虚的人容易感昌,容易出汗,面色苍白,有的还怕冷。2.阳明火旺:发热性疾病的人出现大热、大汗、烦躁就是阳明气分热盛,需要用白虎汤治疗。3.阴虚火旺:一般有口渴、眼干、口干、皮肤干燥,夜间出汗,但不甚多。4.阳虚不固:阳气不足的人也容易出汗,往往还有其他阳虚症状,如怕冷、腰痛、阳痿、早泄、五更泄泻。或者稍活动就出汗,手足在没有汗的时候是凉的,出汗量一般不太大。5.湿热太重:就像三伏天一样,湿热太重,毛孔关闭,阳气不能正常运行,也会出现多汗。湿热重的病人,出了汗也不觉得舒服痛快,而是觉得身上总是黏糊糊的。

出汗多不必惊慌

出汗多的朋友,不要过度恐慌,找出对策是关键。

第一,要分析环境气温、湿度、气压。一年之中,夏天温度高、湿度大,此时应当出出汗,排掉一些废物,如尿酸,尿素。

第二,看看出汗是否有其他的不舒服,如果没有,就没有大问题。

第三,如果是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出汗,要积极治疗这些疾病。

需要注意的是,出汗多未必是坏事。如果不伴有其他症状、异常体征,没有其他疾病,也没有别的不舒服,就不必把它当病看。

10个外国人8个有狐臭,为什么外国人体味那么大?

10个外国人8个有狐臭,中国人从旁边经过,立马被“酸爽”的酸臭味劝退,结果外国人不但闻不到,还反过来说中国人臭,原因为何?有一样东西是外国人人手必备而我们中国人却几乎用不到的,那就是除臭剂。哪怕外国人每天洗两三次澡,他们也需要随身携带除臭剂。不然就会像很多影视作品里那样,就算他们自己,在闻了一下腋下的“清香”后也难以忍受。

为什么外国人那么“臭”而中国人大多都没有那么重的体味呢?实际上体味重不重并不是国籍决定的,所以先说明没有任何歧视的意思。体臭在我们国家一般被称作狐臭。体臭重的人洗完澡气味会好一些,但是天热或是运动后,大量出汗就会有很大的气味。出汗气味更明显是跟狐臭从哪里产生有关。我们人体的汗腺有两种,小汗腺除了少数几个部位没有以外,基本上是遍布全身的,在掌跖额部、腋部最多。


从小汗腺出来的是水分、电解质。这些汗液可以帮助身体调节体温,还可以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有杀菌和滋润皮肤的作用。大汗腺也叫顶泌汗腺,位于皮脂腺出口上面。大汗腺并不参与体温调节,分泌物是弱碱性物质、脂质物和含铁的浓稠液。因为分泌物的关系,大汗腺发达的人就会散发出酸臭味。两种汗腺是每个人都有的,而体臭是来自分泌物。如果大汗腺分泌物多了,气味自然就比较重。

控制大汗腺分泌物多少的就是基因了。智人从非洲走向其他大陆的同时,人类的基因也在环境的影响下开始了改变。这种基因改变的表现就是大汗腺分泌物减少,体味减轻。虽然现在有三个人种,但是大家都有同一种基因——ABCC11,按照气味可以分为:AA(气味不重);GA(气味重);GG(气味很重)。东亚人,特别是我们国家,有95%的人基因发生了改变,是没有什么臭味AA。不过改变最成功的不是中国人,在韩国,只有3%的人会被体味困扰。对于黄种人来说如此普遍的改变,在其他人种间却很少见。白人只有10%,而黑人只有0.5%左右。
除了体味,大家肯定也发现外国人有很多体毛,相比起来我们就比较少了。两种体征的叠加就让外国人非常容易出汗,体味也会更明显。所以止汗剂和除臭剂几乎是他们随身携带的物品。除了基因,还有一些别的因素也会导致身上臭臭的。比如饮食习惯,长期摄入含有香料的食物也会导致身上有萦绕不散的气味,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喜欢吃香料的印度人。喜欢吃高脂肪、高蛋白食物的人身上的气味也会更大。

还有生活方式也会有影响,长期饮酒、抽烟,也会让身上带着气味。当然,个人卫生习惯也是很重要的因素。要是一个人经常不洗澡、不换衣服、居住环境不及时清洁,那么身上也会不好闻。一些特殊因素也会带来气味,比如正在服用一些特殊药物,或是生病了,那么身上自然不会像健康人那样清醒,而是有一股特殊的药味。说来说去,体味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毕竟每个人都有大汗腺,体味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如果这股味道影响到自己的正常生活的话,去医院也能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每个人都会出汗,但为什么有些人体味格外重?

外国人真的比我们中国人更臭吗?是刻板印象还是有事实根据?

如果你是“体香”携带者,该怎么缓解?

有味不可怕,正视解决它。

汗臭是细菌在捣乱

大多数人会把体味和出汗联系在一起,然而汗水本身是没有气味的,体味实际上是生活在汗湿区域的细菌分解汗水的产物。

人体皮肤分布着200多万个汗腺,汗腺可分为外泌汗腺和顶泌汗腺两种。外泌汗腺又称小汗腺,覆盖全身,手掌和足底分布最多,成分主要为无机盐和水分;顶泌汗腺又称大汗腺,主要分布于腋窝、股骨沟、生殖器等区域,成分除了无机盐和水分之外还有蛋白质和脂肪。

皮肤常驻菌在潮湿环境中茁壮成长,当我们出汗时,细菌会把汗液中的蛋白质以及皮脂进行代谢,并分解成酸,释放出的气味就是我们常说的汗臭。

/网络 皮肤结构

小汗腺产生的汗水含盐量很高,细菌很难分解,所以手心再怎么出汗,都不会有难闻的气味,而大汗腺产生的汗水蛋白质和皮脂含量高,这些是细菌的最爱,所以腋窝以及腹股沟是体味重点眷顾区域。

人类有体味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而我们常说的狐臭,通常是由大汗腺分泌汗液异常而引起的一种症状,又被称之为腋窝臭汗症。除了腋窝,臭汗症还常见于足部、腹股沟、脐窝、外阴等多汗、汗液不易蒸发的部位。

你基因突变了吗

人们通常有这样一种印象,与亚洲人相比,欧洲人、非洲人、美洲人身上的体味更浓,我们每个人都会出汗,但为什么美欧非人臭汗症更明显呢?

事实上,人类的臭汗症是刻在祖先的基因里的,体味是人类祖先交流用的信息素,也是古人类生存繁衍必不可少的生物特征之一,有臭味是人类的常态。

为什么大部分亚洲人摆脱了臭汗症?一切的一切都要从人类16号染色体中部的ABCC11基因发生了突变的那一刻说起。

ABCC11基因突变主要发生在东亚,基因突变使得大汗腺的分泌减少,从而体味变得更轻。有科学家推测,人类从非洲迁徙到亚洲后,为了适应相对寒冷的温带气候,基因才发生了突变,经过数万年的进化,突变后的基因变成了大多数,其中在中国人以及韩国人中最为普遍,中国人基因成功突变的人群大约占95%。

/ABCC11基因突变全球分布图 蓝色为未突变的基因/黄色为已突变的基因

不要害怕,解决臭汗症有妙招

如果很不巧,你属于祖上基因没有突变的那一类人,请不要因为这“特殊的体香”而自卑和尴尬,借助现代化的手段,一样可以重获清新。

对抗臭汗症最重要的是局部杀菌和减少汗液分泌,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 使用除臭剂和止汗剂

止汗剂中含有的活性成分铝盐,可以溶解于皮肤表面的汗液中,形成类似凝胶的薄膜,有助于减少汗液的产生。除臭剂大多以酒精为主,由石板酸钠、乙酰酒精和氯化钠等化合物组成,这些成分可以抑制细菌的繁衍。一般轻度的狐臭使用除臭剂和止汗剂就能搞定。

  • 手术治疗

主要是大汗腺清除术,疗效立竿见影,但也存在一些弊端1.大汗腺埋得很深,范围较广,手术切除不彻底,存在复发的可能。2.手术存在切口和创面,对于瘢痕体制患者容易一流疤痕,护理不当也会有感染的可能。

  • 肉毒杆菌注射

肉毒素不仅可以用于医美,也可以治疗狐臭,适用于轻度、中度的狐臭患者,可以减轻汗腺的分泌,因为复发率较高,需要长期注射。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个人卫生、选择透气的衣物、改变饮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会导致出汗增加)、放松心情(压力会刺激腺体出汗)、保持体重在合理的范围内(超重以及更多的皮肤褶皱会增加汗水和细菌)。

总的来说,大部分的中国人是ABCC11基因突变的幸运儿,如果你不是也不用担心,办法总比困难多。

(来源:hi科普Room、科学公园微信公众号。感谢原作者,仅用于知识分享。)

出汗多少因人而异 有几种属于不正常情况要警觉

原标题:出汗异常需警觉

主讲人: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综合科主任医师 衷敬柏

出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生理现象,也是人体散热的重要方式。有的人汗腺多,有的人汗腺少。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出汗排出的些什么物质,什么情况下会出汗,出汗异常对身体有哪些危害。

汗液的主要成分

汗液的主要成分是水分和氯化钠,也就是食盐。另外,还有氯化钾、尿素、尿酸、脂肪酸,含量都非常低。

出汗多时,丢失的主要是水分与氯化钠。因此运动饮料中大都含钠盐,就是为了补充运动出汗时丢失的水分以及钠盐。

如果不补充水分,血液浓缩,会引起头晕目眩、视力模糊等症状。如果仅补水分,不补充钠盐,可能造成低钠。比如大量出汗时,喝矿泉水虽然能解渴补液,却不能补够钠盐,长此以往,可能造成严重的低钠。

出汗多少因人而异

人的汗腺分为两种,即大汗腺和小汗腺。大汗腺主要分布在腋窝、脐窝、肛门四周及生殖器周围等处。它刚分泌的汗液是白色黏稠无臭的液体,经过细菌分解后产生特殊的臭味,是腋臭或狐臭的主要原因。小汗腺的泌汗主要受交感神经支配,在全身均有分布,以掌跖、额部、背部、腋窝等处最多。汗腺具有分泌汗液、排泄废物、调节体温的作用,汗液中的乳酸有抑制细菌生长的作用。

人属于恒温动物,体温一般维持在36~37摄氏度之间,过高或过低都会对健康造成影响。人体通过汗腺调节体温。外界温度低时基本上感觉不到出汗,炎热夏天就可能汗流浃背。

出汗原因有很多种,最主要的是环境温度升高,人体为了调节体温而出汗。因此,夏天出汗是正常的,不出汗是不正常的。人在激动、紧张时也会出汗。激动时一般手心出汗较多,这时的交感神经比较兴奋;不管是冬天还是夏天,紧张时也可能出汗,不少人对此深有体会,出汗之后还会觉得冷,俗话说“吓出一身冷汗”,这是交感神经兴奋的另一种方式。

出汗多少因人而异,比如汗腺多、高代谢状态(特别是基础代谢高)的人,更容易出汗;低代谢状态的胖子,反而不容易出汗,他吃进去的东西全都转化成脂肪存起来了。

还有几种情况属于不正常的出汗

1.心绞痛发作的同时,如果有出汗,表明是由于缺血程度较重,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因此,心绞痛同时出汗更要警惕。2.剧烈疼痛时出汗。此时与紧张时出汗的原理是一样的,比如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肺栓塞典型发作都有大汗。3.心力衰竭发作时,除了憋气,如果同时大汗淋漓,往往是病情重的表现之一。4.甲状腺功能亢进时,常常出汗、烦躁、心慌、腹泻、消瘦。柯兴氏症的人也多汗,同时还有水牛背、痤疮多、多毛等现象。5.虚弱的人,稍微活动活动就会出汗,原因不明,可能和神经调节反射有关。一般还有气短、腿软、乏力等症状。6.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人也经常不明原因出汗。另外,还有一些什么原因也找不到的多汗。

中医认为,汗为心液,为津液所化,是判断津液是否亏虚的依据。津液不足时,则当汗不汗。出汗过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肺卫气虚:肺与卫气主一身之表,肺卫气虚的人容易感昌,容易出汗,面色苍白,有的还怕冷。2.阳明火旺:发热性疾病的人出现大热、大汗、烦躁就是阳明气分热盛,需要用白虎汤治疗。3.阴虚火旺:一般有口渴、眼干、口干、皮肤干燥,夜间出汗,但不甚多。4.阳虚不固:阳气不足的人也容易出汗,往往还有其他阳虚症状,如怕冷、腰痛、阳痿、早泄、五更泄泻。或者稍活动就出汗,手足在没有汗的时候是凉的,出汗量一般不太大。5.湿热太重:就像三伏天一样,湿热太重,毛孔关闭,阳气不能正常运行,也会出现多汗。湿热重的病人,出了汗也不觉得舒服痛快,而是觉得身上总是黏糊糊的。

出汗多不必惊慌

出汗多的朋友,不要过度恐慌,找出对策是关键。

第一,要分析环境气温、湿度、气压。一年之中,夏天温度高、湿度大,此时应当出出汗,排掉一些废物,如尿酸,尿素。

第二,看看出汗是否有其他的不舒服,如果没有,就没有大问题。

第三,如果是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出汗,要积极治疗这些疾病。

需要注意的是,出汗多未必是坏事。如果不伴有其他症状、异常体征,没有其他疾病,也没有别的不舒服,就不必把它当病看。

[来源:生命时报 编辑:可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