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怎样引起的(糖尿病是怎样引起来的原因)
中新真探:糖尿病都是吃糖太多导致的吗?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1月13日电 吃糖太多不会直接导致糖尿病,但可导致肥胖间接增加糖尿病的风险。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胰岛功能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减弱,导致血糖升高。遗传、免疫、肥胖、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都可能影响胰岛功能。(来源:@科学辟谣 中国新闻网微博 )
中新真探:糖尿病都是吃糖太多导致的吗?
中新网11月13日电 吃糖太多不会直接导致糖尿病,但可导致肥胖间接增加糖尿病的风险。糖尿病主要是由于胰岛功能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减弱,导致血糖升高。遗传、免疫、肥胖、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都可能影响胰岛功能。(来源:@科学辟谣 中国新闻网微博 )
人为什么会得糖尿病?原来糖尿病是这样来的,现在知道还不迟
“医生,我最近瘦得厉害啊,明明饭量还不错,可体重掉了好几斤。”王大妈坐在诊室里,一脸困惑地对医生说道,“这两天啊,渴得不得了,水壶总离不开手,上厕所次数也多得吓人,这是不是肾出了问题啊?”
接诊的陈医生微微一笑,安慰道:“王大妈,您先别着急,听您描述这些症状,有可能是血糖的问题。我们先做个检查确认一下。”
王大妈听到“血糖”两个字,皱起了眉:“不会吧?我又不怎么吃糖,怎么会是血糖高呢?”
陈医生解释道:“其实啊,糖尿病的成因远不止‘吃糖多’,遗传、年龄、生活习惯等都有可能是原因。我们现在先从您的症状入手,慢慢帮您梳理清楚。”
陈医生一边听着王大妈的描述,一边耐心地科普:“王大妈,糖尿病这病,其实和我们体内的血糖和胰岛素密切相关。”
什么是糖尿病?“简单来说,糖尿病就是因为胰岛素不足,或者身体对胰岛素不敏感,导致血糖水平长期偏高。它分为两种主要类型: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
- 1型糖尿病:主要由于胰岛细胞受损,无法分泌足够的胰岛素,多发生在青少年时期。
- 2型糖尿病:胰岛素还能分泌,但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导致血糖无法被正常利用,常见于中老年人。
“吃进去的食物,特别是碳水化合物,会在肠道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形成血糖。”陈医生耐心解释,“而胰岛素就像钥匙一样,帮忙把这些葡萄糖送进细胞,为身体提供能量。如果钥匙坏了或者锁生锈了,葡萄糖就会留在血液里,导致血糖升高。”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1.9%,但许多人对糖尿病的成因和危害认识不足。
糖尿病的成因揭秘:不仅仅是“吃糖多”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就是吃糖多,其实这是误解。”陈医生继续讲解,“导致糖尿病的原因有很多,我们一个个来看。”
1. 成因之一:遗传因素的影响“您家里有没有人得过糖尿病?”陈医生问道。
王大妈点点头:“有,我妈以前有糖尿病,不过我觉得自己生活还挺注意的,不该遗传上吧?”
陈医生解释:“遗传确实是个重要因素。有家族病史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会更高。这种遗传不是直接得病,而是身体对胰岛素的反应可能天生就较弱。”
研究显示,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个体患病风险高出普通人20%-40%。
2. 成因之二:肥胖与不良生活习惯“您平时饮食习惯怎么样?”陈医生接着问。
王大妈有些不好意思:“吃得还可以,就是喜欢吃点甜的,平时活动少。”
“肥胖是糖尿病最重要的风险因素之一。”陈医生补充道,“高脂、高糖的饮食加上缺乏运动,会导致胰岛素抵抗,细胞吸收葡萄糖的能力下降,久而久之就容易出现糖尿病。”
根据《美国医学会杂志》的研究,超重和肥胖者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是正常体重者的3-5倍。
3. 成因之三:年龄的影响“糖尿病和年龄也有关,随着年龄增长,胰岛素的分泌能力和敏感性都会下降。”陈医生说道,“尤其是中老年人,更要警惕血糖问题。”
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群中糖尿病的发病率高达30%。
4. 成因之四:压力和心理因素陈医生继续说道:“长期压力、睡眠不足会干扰内分泌系统,增加胰岛素抵抗风险。比如很多人工作压力大,情绪不稳定,血糖也容易波动。”
“哎,我这几年还真是睡得不好,家里事儿多,晚上总是睡不踏实。”王大妈感叹道。
5. 成因之五:慢性炎症的影响陈医生还补充了一个不常被提及的因素:“慢性炎症也会对胰岛素的功能造成干扰,增加糖尿病风险。比如长期的不健康饮食、慢性感染都会引发体内炎症。”
慢性炎症对糖尿病的影响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中已有明确研究支持。
糖尿病的诊断与健康管理建议
“王大妈,这些因素可能同时作用,导致血糖问题。现在,我们要做的是明确诊断,然后通过健康管理来控制血糖。”陈医生开始为她制定检查和管理方案。
1. 诊断方法与早期发现的重要性“糖尿病的诊断靠三项指标: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陈医生解释道。
- 空腹血糖:检测禁食8小时后的血糖水平。
- 餐后血糖:吃饭2小时后的血糖反应。
- 糖化血红蛋白:反映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
“通过这些指标,我们可以准确判断您的血糖状态。”陈医生说。
2. 健康管理的日常措施“即使确诊糖尿病,也不用太担心,通过生活方式的改变,大部分人是可以控制好血糖的。”陈医生继续说道。
- 饮食调整:多吃蔬菜、全谷物,减少精制糖和高脂食物。
- 运动习惯:建议每周至少5天运动,每次30分钟,比如快走、骑自行车等。
- 心理调节:保持心态平和,避免情绪过大波动。
“根据病情,我们会决定是否需要药物治疗,比如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陈医生补充道,“定期监测血糖非常重要,这样可以了解血糖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陈医生为王大妈开了检查单,叮嘱道:“记住,糖尿病的发生是遗传、生活习惯、年龄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要光怪‘吃糖多’。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完全可以控制好血糖。”
王大妈离开时连连点头:“医生,谢谢您!这些知识以前从来没听人讲过,回去我一定好好注意。”
总结:糖尿病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多个因素累积的结果。了解它的成因,科学管理生活习惯,就能为健康保驾护航。希望每位读者都能通过本文,正确认识糖尿病,科学预防,远离健康困扰。
文/明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