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早死(糖尿病早死概率)
同样是糖尿病,有人能活到八九十岁,有人早早离世,5个决定因素
同样是糖尿病,有人能活到八九十岁,有人却早早离世,有5个决定因素一定要知道天津大学泰达医院 | 李青
病例
周五上午我接诊了一位82岁老人,看上去如果说他鹤发童颜可能有点夸张,但如果说他62岁绝对有人相信。
这位老人不光看上去不像那么衰老,而且走路、说话也不像80高龄,动作有力,行走自如,来医院看病也不需要别人陪伴;耳不聋,眼不花,思路清晰,记忆力正常。
老人说他糖尿病已经30年了,这一次是来看看有没有出现糖尿病肾病。
从检查看,老人的肾脏没有问题,身体的指标甚至比许多中年人的还要好,只是空腹血糖稍高一些,7.63mmol/L,不过,对一个82岁老人说,这个数值是可以接受的。
老人说,他的血糖平时控制在6.5~7mmol/L上下,这次检查血糖高是因为检查前一晚家里来了客人,陪着客人多吃了点。老人的糖化血红蛋白基本正常,这个指标反映近3个月血糖的平均水平,不高说明平时血糖控制得的确不错。
82岁了还能陪客人多吃点饭,本身就说明老人的身体挺好。到了这个年龄,能吃也说明身体的机能很好。
老人说,他从30年前发现糖尿病后,就开始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吃什么、干什么都有所节制,同时按照医生的嘱咐开始规律用药,定期检测血糖,定期体检,根据体检结果及时听从医生的建议调整药物。
15年前发现高血压,听医生的建议及时服用降压药;前两年检查发现动脉斑块,颈动脉和椎动脉各放了一个支架。没有脑梗,心脏也没出过问题。
现在检查,肾脏也没有问题,所以非常开心。
不是每个糖尿病都是老人这样的结局。
上半年我们曾收治过一位41岁女士,7年前就发现2型糖尿病,最初用胰岛素治疗,过了一段时间,嫌打针太麻烦就停掉了;口服的二甲双胍,听人说“是药三分毒”、“能不吃药就不吃药”,所以用了不久也停了。于是放任自流,空腹血糖长期15~18mmol/L,无论丈夫怎么劝说也不用药。
去年一只眼睛突然失明,仅能看到模糊的人影。到医院检查发现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底出血。当时的空腹血糖是18mmol/L,因为血糖太高,医生不给她做手术,她这才开始用药降血糖。但是出院后一直想着“长期吃药伤害身体”,所以自作主张偷偷停药,用药时断时续,血糖也一直在空腹8mmol/L以上。
半个月前开始出现下肢水肿,胸闷,憋气,病情逐渐加重,最后不能平卧,躺下就喘不上气,这才来医院就诊。入院后检查,除了水肿外,还有腹水、胸腔积液、心包积液,贫血,大量蛋白尿,血浆蛋白低,血肌酐高。考虑是糖尿病肾病,慢性肾衰竭和心衰。
她是一家大国企的员工,虽不富裕,但衣食无忧;居住在都市,就医很方便;而且她还有糖尿病“门特”(门诊特种病),门诊服用降糖药几乎不花钱。
但是,这么一手好牌,却被她打的“稀烂”。
不过,她的情况还不是最糟糕的,有些人对血糖放任不管,几年后心脑肾并发症“全面开花”,还没有到糖尿病肾病、尿毒症,可能就因为心梗离世了。
(此处已添加医疗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临床上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同样是糖尿病人,有人能活到八九十岁,有人却早早离世,这是为什么呢?
看看这两位患者,也许你能悟出道理。
也许有人说,老人的糖尿病比较轻,而这位女士的糖尿病比较重,所以结局不同。这句话听起来有道理,其实是错误的。早期糖尿病都是一样的,发现糖尿病后及时控制,病情就轻,发现糖尿病后放任自流,病情就重。不同的对待,不同的结局。
有5个因素,决定着糖尿病人的结局。糖友们应该了解清楚,可最大程度的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
生活方式是否调整
糖尿病是多基因遗传病,是遗传基因与不健康生活方式相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基因改变不了,但生活方式是可以改变的。
糖尿病人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饮食治疗、运动、戒酒、戒烟、控制体重等。发现糖尿病后,如果仍我行我素,饮食无节制,大块吃肉,大碗喝酒,还不想活动,任由身体发胖,几年下来,身体就会垮掉。
如果患病后开始自觉管住嘴,迈开腿,选择对血糖控制有帮助的食物来获取营养物质,增加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即使糖尿病不能根除,心脑肾等重要脏器也不会受到很大伤害。
当然,控制饮食的实质是平衡膳食,而不是什么都不吃,什么都不敢吃,营养缺乏,身体不会好,寿命也不会长。
前面讲到的老人,饮食有节制,但并没有苛刻的限制自己的饮食,所以80高龄了还红光满面。
血糖是否合理控制
糖尿病危害身体健康的根本原因无疑是长期高血糖,而控制血糖达标是减少危害、延长寿命的根本措施。血糖控制的标准是糖化血红蛋白,一般人控制在7%以下,预期寿命长的中青年可以严格在6.5%以下,老年人可以略为放松。
控制血糖,首先要控制饮食、增加运动、控制体重等,如果通过上述非药物措施无法将血糖控制达标,就一定要服用药物。总之,非药物措施和药物措施联合,将血糖控制达标。
在药物选择上,有限选择降糖的同时兼有心肾保护作用的降糖药比如列净类降糖药(SGLT2i)和肽类降糖药(GLP-1R)等。
咬住“是药三分毒”的信条不放而不敢用药是错误的,甚至是愚蠢的。近些年上市新药的安全性已经得到了保障,药物的那点副作用与高血糖的危害比微乎其微,孰轻孰重一定要算清楚。如果自己控制不了血糖,千万不要拒绝药物。
血压是否控制达标
糖尿病主要损害心脑肾,高血压同样也是损害心脑肾,而高血压与糖尿病常常同时出现,如果二者同时存在,对心脑肾的危害就是1 1>2。部分患者就是重视对血糖的控制而放松了对血压的控制,最后没有避免悲剧的发生。
对糖尿病人而言,控制血压与控制血糖同样重要。
糖尿病人的血压控制目标是<130/80mmHg,如果出现蛋白尿,血压还应该更严格控制。
血脂、血尿酸是否得到控制
高脂血症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高尿酸是肾脏病的高危因素,糖尿病人同样也容易合并高脂血症和高尿酸血症,如果这些危险因素得不到控制的话,即使血糖控制达标,也很难避免心脑肾并发症。
心态是否很好控制
糖尿病是个终身性疾病,需要终身去控制。发现糖尿病后脑子一热无论花多大代价都要治好,或者长年患病出现了厌战情绪,放松了控制,都是错误的。
糖尿病人的健康与寿命和心态有关,很多人长时间受到疾病困扰,可能会出现急躁、焦虑、悲观等各种不良情绪,灰心丧气,失去斗志。而这些不良情绪,反过来会使内分泌紊乱、免疫力下降,加重糖尿病的病情,加速并发症的发生。所以,在控制疾病的过程中保持一个良好心态非常重要。
该生活生活,该用药用药,长期把血糖和其他指标控制正常,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带病也能健康生活。
糖尿病12年的他走了,3个原因让他过早死亡,希望你以此为戒
前几天偶遇一位老家十多年没见的小学同学,说到小时候曾经一起玩的张姓同学去世了,都说他是因为糖尿病走的,最终死因是脑出血,抢救了一周没少花钱,人还是没留住,这位同学感慨说没想到糖尿病这么厉害,不过得病十一二年就把人弄没了。
细问之下得知,原来这位张姓同学从查出糖尿病后就没当回事,抽烟吸酒不断,医生让吃的药也不好好吃,一有空就与麻友打麻将,时间还会玩个通宵,就是在麻将桌上突然晕倒不人事被达到医院的,可怜孩子还在上学,抛下妻儿自己去了另一个世界。
【医生评析】有人可能会说糖尿病没有这么严重吧,有糖尿病的人七八十岁活得好好的有的是,临床实践显示:糖尿病是可防可治的疾病,未经干预治疗的糖尿病人,预期寿命将减少8-10年以上,反之可以与正常人一样享受应有的寿命。
由此可见,问题的核心是如何对待糖尿病的?
生活中经常见到一些有糖尿病的人,血糖已经严重超标,已经到了必须服药控制的程度,但坚决不用药,认为一旦服药就要用一辈子,伤了肝肾得不偿失,却宁肯花大价钱买各种各样的保健品;自认为只要吃糠咽菜、一天跑步十公里就能控制住血糖,对自己身体出现的消瘦、乏力、心慌、气短等不适也满不在意不去看医生,直至发生心肌梗塞、脑梗塞、脑出血、尿毒症、癌症等时才追悔莫及,可惜为时已晚,张同学即是如此。
可以说,对糖尿病的无知加上放任自己的不自律,是导致糖尿病人过早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此外,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有糖尿病的人即便是血糖得到了控制,但存在以下两个危险因素,则过早死亡仍然可能发生,这两个因素张同学身上都有。
第一、吸烟 相比于不吸烟的糖尿病人,死亡风险增加两倍以上,最主要的死因是癌症。要知道有糖尿病的人因为机体代谢紊乱导致内环境变化,给各种癌细胞的生长提供了可趁之机,且癌细胞生长速度远远快于普通人,致使生存率大幅下降,成为吸烟的糖尿病人最终的一个主要结局。
第二、缺乏运动 每周运动少于5天,有效运动时间累计不足150分钟,所谓有效运动是指每次运动时至少轻微出汗或后背发热。生命在于运动,尤其是机体代谢障碍时,加强运动是调节改善代谢最有效的措施,是糖尿病人必须持之以恒要做到的,
事实上,自律性强的糖尿病人,相比于生活习惯不佳的正常人,预期寿命不会减少反而可能延长,得益于更早更严格地建立起了良好的生活方式。总结一下糖尿病人应当做到了几件事:
- 空腹血糖至少小于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至少小于10.0mmol/L,糖化血红蛋白至少小于7.0%
- 血压至少低于130/80mmHg
- 血脂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至少低于2.6mmol/L
- 坚决不吸烟
- 尽可能不喝酒
- 每天坚持半小时运动
- 按时作息不熬夜
检点一下自己,这几件事你做到了吗?
【转发给更多人吧,欢迎点击关注天天听健康,一起学习交流更多糖尿病防治知识】
世卫组织:不良的生活方式导致70%的人过早去世
近日,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2019年全球健康面临的十大威胁,其中“流感大流行”也出现在2018年的十大威胁中。这十大威胁大多是长期困扰人类的威胁,其中非传染性疾病被认为导致了70%人类的死亡。
非传染性疾病,如糖尿病、癌症和心脏病,共同导致70%以上的死亡。全世界,即4100万人。这包括1500万30至69岁的过早死亡者。
超过85%的早产死亡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这些疾病的上升有五个主要的危险因素:吸烟、身体不活动、有害饮酒、不健康饮食和空气污染。这些危险因素也加剧了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问题可能起源于早期:一半的精神疾病始于14岁,但大多数病例未被发现和未经治疗的自杀是15-19岁儿童的第二大死因。
产生这类威胁最直接的原因是生活方式,如今越来越多的机构认识到,与其花费大量资源去治疗糖尿病、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等,不如拿出一部分资源去倡导更健康的生活方式,让人们从一开始就远离这些疾病。
对于个人而言,做到以下几点可以有效地让你远离大部分非传染性疾病:每天有一定量的活动,每周有两次左右中高强度活动,平衡膳食,不要摄入过多热量,保证充足且有规律的睡眠,保持精神健康,不要长期暴露在高强度的心理压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