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画报(糖尿病画报模板)

城市画报 0
文章目录:

“男朋友确诊2型糖尿病后,他们都劝我分手。”

文章来源:城市画报官方微信号:城市画报(微信号:cityzine)

最近,杨天真在微博分享了她做切胃手术的始末。她表示做手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快速降低血糖

去年年底,32岁的视频博主“毒角show”因饮食作息不规律被确诊2型糖尿病;今年6月,电竞选手Uzi23岁患上2型糖尿病宣布退役。糖尿病,猝不及防地杀到了年轻朋友们面前。

糖尿病是一种与胰岛素有关的疾病。2 型糖尿病患者,胰腺会分泌大量胰岛素,但机体细胞无法对胰岛素做出正常反应。糖尿病无法治愈,治疗目标是尽可能维持血糖水平接近正常。

《默沙东诊疗手册》

不仅如此,最近网上甚至开始蔓延一种“恐糖”情绪,在男女朋友谈婚论嫁之时尤为严重。知乎上一个“糖尿病男友可以嫁吗”的问题,被浏览172w次。

△微博上有人对类似问题的反应是:“赶紧分了吧,快跑,一辈子治不好的。”

城画君找到一位25岁的哈尔滨女孩@从昨天开始爱咖喱,她男朋友去年6月被确诊了2型糖尿病,以下是他们14个月的共同“控糖”故事。

/规律生活一年凭什么是我确诊糖尿病?

19年6月底,我男朋友确诊了2型糖尿病。他25岁,183cm,94kg,没有家族遗传史,没有并发症。

在那之前,他一直有胃炎,伴有尿酸高,隔三差五就要请假休息。为了调养身体,我俩18年6月一起从北京辞职回老家哈尔滨。一整年间,他都严格贯彻“早睡早起、不外食、顿顿吃青菜、每天一万步”的规律生活。

那天去医院,我们只是打算复查尿酸。医生看了一眼化验单,却问我们是不是有糖尿病?我俩当时就愣住了:没有啊。

来不及震惊,我们赶紧冲到内分泌科室,医生让我们饭后2小时测一次餐后血糖。我记得测出来是12 ,医生说,已经可以确定是糖尿病了。

但我们根本不相信,尤其是我男朋友。他特别委屈,觉得自己“管住嘴,迈开腿”整整一年,为什么还会得糖尿病?第二天我们再找了一家医院,空腹抽血、查血常规,隔天做糖耐量测试,喝了8支糖水、两瓶矿泉水。医生的诊断是2型糖尿病,并反复问他三四次:你能不能做到减肥?

我男朋友是个很敏感、很惜命的人。他说,能。医生告诉我们,很多人刚开始都是这么说的,但是实际上都做不到。

△糖尿病人需认真遵守饮食医嘱。

/饭碗换成茶盏麻辣烫点餐原则:“多菜少面”

确诊的头三个月,我们只能用“兵荒马乱”四个字来形容。

对饮食从来没有深入研究过,我们第一时间买了电饭煲、食物称等必备厨具。北漂时期,我们曾长期过着压力加倍、快乐加倍的无规律生活——

经常晚上11点出来买东西压马路到凌晨1点,或者9、10点钟下班去吃拉面、铁板烧、炒粉,还有便利店的关东煮;周末睡到下午才醒,工作日的早饭常常不存在的,一般都和午饭一起吃。

我们偶尔也会做饭改善伙食。像红烧肉、酸菜白肉,男朋友一个人能吃三碗大米饭。

但确诊之后,饮食习惯彻底扭转,医生说怎么吃就得怎么吃。每顿都一定要有合适比例的碳水、蛋白质、和青菜,吃七八分饱。我在范志红老师微博下天天学怎么做油煮菜、杂粮饭、凉拌黄瓜丝,用食物称严格称重,调料通常是一点点油加一点点薄盐鸡精和薄盐生抽。

“控糖”绝对不等于“戒糖”,而在于“均衡”。

△从左到右依次是:八分熟水煮蛋配酱油麻油、薄盐生抽鸡精麻油和醋拌的日常凉菜、水煮青菜。

每天我在市场成捆成捆地买油麦菜、菠菜、茼蒿、西兰花,我快吃吐了,菜摊阿姨也已经认得我了。我们家饭碗也从4.5寸换成只比茶盏大一点点,两个人一天吃200g(生重)米,一顿饭不到拳头大小。

以前我一抬头,他半碗饭就下去了,现在一筷子只夹几粒米,慢慢嚼。

△饭量随着餐具逐渐“缩水”。

如果外出吃饭,我们会吃火锅或烤肉;吃麻辣烫会跟老板强调“多菜少面”,特别有原则;奶茶炸鸡披萨也与他无关了,与我,偶尔还能有一点关系。

在这样有意克制的饮食方式下,我男朋友第一个月就瘦了十几斤,三个月总共瘦了四五十斤,我也跟着瘦了十几斤。他的血糖相对稳定,医生说可以停药了,不用一天测6次血糖,继续通过运动和饮食来控制。

我们问医生,这是不是好了?医生说,并没有,只能算现在还可以。

一个必须接受的事实是:从确诊的一刻开始,他就是一个无法痊愈的患者。

/因“糖”分手可以理解但没有人一生不得病

现在距离确诊已经过去14个月,除了饮食比较清淡,我们的日常与常人无异。但我也明显感觉到,2型糖尿病一直在为我们的生活做“减法”。

即使睡懒觉,我们也一定会吃早饭。周末早上八九点上厕所的功夫,我会把面包拿过来一人吃一片,吃完继续睡。变着法地规律,回笼觉也要规律。

我也清楚,糖尿病人不得不克制,其实他们都馋得要命。年初小区刚解封时,我新买了一个空气炸锅,用半成品的炸鸡块搁空气炸锅加工一下,看他吃得特别特别开心。

△我们去超市,他站在梦龙的冷柜旁感受快乐。现在每次去大润发,他都要去这个冷柜旁站一会,相当激动。

焦虑和压力也无时无刻不在暗涌。比如偶尔一次餐后血糖飙得厉害,他会沮丧,疑心是不是碳水又吃多了;他的腿、眼睛忽然不舒服,第一反应是“会不会是并发症”。作为陪伴者,我一直开导他,不能只看一餐的数值,为了长期的血糖稳定,每餐都一定要吃够分量。

但其实他刚开始接受这个病、频繁焦虑的那段时期,我也差点崩溃。

微博上有人私信过我类似“男友确诊糖尿病,要不要分手”的问题。我认为确实需要认真考虑。在我看来,现在因为疾病放弃一段感情,等到年老也会因疾病放手。我对放弃的人充分理解,但没有人一辈子不得病。

他确诊以来,我们都没有想过要分开,我也不认为陪伴照顾他就多么崇高。我考虑的,只是在好好认识2型糖尿病的基础上,学会如何控制它,与它长期相处。

△连续购买的麦片订单,再好吃的麦片都要吃“吐”了。

对于我们来说,不知道何时到来的并发症,是没有办法治愈的烦恼、无法掌控的潜在危险。唯一确定的就是:你不可以不规律地生活了。

目前我们已经同居,并把60岁设为“并发症降临也没关系”的年龄界限。60岁之前得并发症,我会觉得特别可惜,但到了60岁,生理年龄上可能已经进入老人状态,那个时候至少他有“资格”去得一些病了。

比起2型糖尿病本身,由于社会上对2型糖尿病的误解,给许多患者带来了身体之外的压力和抑郁,甚至认为自己异于常人的“耻感”。

城画君向广东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赖水青医生咨询了大家最关心的问题,让患者和患者伴侣消除不必要的顾虑。

广东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 赖水青医生

城市画报:2型糖尿病近年来有年轻化趋势,很多20 岁的青年也患上了此病,据您观察他们在生活习惯上都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赖医生:第一,缺乏运动,久坐不动;第二,饮食不规律,肥胖伴随而来。对于年轻的2型糖尿病患者,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促发的因素;第三,工作压力大,经常熬夜加班。精神压力、作息不规律,熬夜加班等长期的精神应激,会刺激机体分泌糖皮质激素等升糖激素,诱发血糖升高。

城市画报:糖尿病对于年轻患者日常工作、结婚生子等有怎样的影响,2型糖尿病是否会遗传给下一代?

赖医生:2型糖尿病在不合并严重并发症的早期阶段,对日常上班影响甚小。但如果长期不控制血糖,严重并发症将对生活产生较大的影响。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妊娠前使用口服降糖药物控制血糖,由于绝大部分口服降糖药物在妊娠期的安全性尚未得到证实,在妊娠期可能需要过渡为胰岛素控制血糖。

2型糖尿病的最终病因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在遗传倾向性的基础上,环境因素作用导致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因此2型糖尿病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但是如果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降低下一代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

城市画报:如果伴侣患上2型糖尿病,您建议大家给予他们哪些具体行动上的支持?

赖医生:第一,多沟通、多开导、多理解。患者会有对2型糖尿病的恐惧和不知所措、自我封闭,讳疾忌医。陪伴他们到正规医院就医,全面评估,充分认识2型糖尿病和了解自己的病情,可以使患者更为坦然勇敢地面对病情。

第二,督促患者坚持适当运动、饮食规律和监测血糖。2型糖尿病治疗的五架马车其中包括饮食、运动、监测、教育和药物。其中饮食、运动和血糖监测在血糖控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三,家中和外出时常备饼干、面包等快速纠正低血糖的食物。糖尿病患者在过度运动或者饮食不规律等情况下,可能会发生低血糖,表现为乏力、头晕、大汗等,平时尽量坚持规律饮食,运动时注意避免过度。

△以往不爱运动的@湖小周周,如今常常用椭圆机进行锻炼。

以上专业建议,读完请记得转发给你身边最关心的人,以及那些出现了过度“恐糖”情绪的人。正如29岁、控糖两年半的@湖小周周 说:

也许有人,健康的人,会觉得我们这一生过得毫无质量,但“克制的人生”也没那么难,我们能挺过来。

#讲讲#

你身边有2型糖尿病的朋友吗?

评论区等你来唠

本文编辑

溏心

实习生

陈泽强

*感谢广东省人民医院对本文的支持*

更多信息及杂志购买请关注城市画报官方微信号:城市画报(微信号:cityzine)

荐书《控糖革命》:不是只有糖尿病人才需要关注血糖!

控糖革命

Glucose Revolution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每一天是微笑着醒来,一整天精力充沛、充满活力,所以我们忙着减肥、忙着护肤、忙着健身,但失眠、焦虑、痤疮、糖尿病等亚健康问题还是如影随形,我们被这些问题弄得手忙脚乱。那究竟问题出现在哪,又要从哪里开始去改善这些问题呢?

——从控糖开始!

法国生物化学家、作者杰西·安佐斯佩在《控糖革命》书中提出了三个关键性的、颠覆常识的观点:

  1. 不是只有糖尿病人才需要关心血糖,80%的现代人都有血糖方面的问题;

  2. 不只要控制血糖,更重要的是控制血糖峰值的变化;

  3. 比节食更有效的控糖方法是改变吃的顺序。

「书籍简介」

l 书名:《控糖革命》(Glucose Revolution)

l 作者:[法] 杰西·安佐斯佩(Jessie Inchauspé)

l 译者:张艳娟

l 出版社:湛庐文化/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控糖革命》的作者杰西·安佐斯佩是一位年轻的生物化学家、营养研究员和科学普及者,擅长将尖端科学转化为帮助人们改善身心健康的简单技巧。在书中,她提出只需改变饮食顺序,就可以帮助你平衡血糖水平,改善你健康的各个方面——睡眠、情绪、健康、皮肤、体重,甚至减缓衰老。

此书畅销30国、全球销量百万册,出版5个月,冲上法国、英国、澳大利亚、西班牙和德国图书畅销榜Top1,美国《华尔街日报》畅销书,今年1月译成中文出版。

「精彩书摘」

“未来,全球有 3/5 的人

将会死于炎症引发的相关疾病。

所幸,降低葡萄糖峰值

可以预防炎症的产生,

继而降低患炎症类疾病的风险。”

葡萄糖峰值出现时体内发生的三大变化

“人体是由超过 30 万亿个细胞组成的。当我们的身体出现葡萄糖峰值时,每个细胞都可以感知到。葡萄糖一旦进入细胞,它的首要生物学目标就是将自己转化为能量,而负责这项任务的是一种被称为线粒体的微型细胞器。”

01|自由基和氧化应激

“细胞需要多少能量,线粒体便消耗多少葡萄糖。多余的葡萄糖消耗不掉。当我们出现葡萄糖峰值时,向细胞输送葡萄糖的速度就会过快。一下子传送太多,问题就会堆积起来。

根据最新的科学理论非稳态负荷模型,当我们的线粒体淹没在不必要的葡萄糖之中时,一种能产生严重后果的小分子就会被释放出来,那就是自由基。葡萄糖峰值的出现会导致自由基产生,从而引发一系列危及身体的连锁反应。”

“在正常情况下,我们的体内会有一定数量的自由基,并且我们可以处理这些自由基。但是,随着葡萄糖峰值的反复出现,产生的自由基的数量变得很难掌控。当有太多的自由基需要中和时,我们的身体就会处于一种氧化应激状态。

氧化应激是导致心脏病、2型糖尿病、认知功能下降和一般性衰老的主要原因。另外,果糖比葡萄糖更容易造成氧化应激。这也是吃甜食(含有果糖) 比吃淀粉类食物(不含果糖)对身体造成的伤害更大的原因之一。脂肪太多同样会增加氧化应激的情况。”

02|糖化反应与炎症

“当一个葡萄糖分子与另一种类型的分子碰撞时,就会发生褐变。这会引起一种反应——第二个分子会被“糖化”。当一个分子被糖化后,这个分子就被破坏了。这个过程是生命中正常并且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是我们衰老的原因之一,也是我们的器官慢慢退化和我们最终走向死亡的原因之一。我们不能阻止这一过程,但是我们可以减缓或者加速它。”

“体内过多的自由基、氧化应激和糖化反应的结合会造成全身性炎症。炎症是一种保护措施,是身体在努力对抗入侵者。但是,慢性炎症对身体是有害的,因为它会攻击我们的身体。”

03|胰岛素与脂肪堆积

“将我们体内多余的葡萄糖尽快地排出体外,从而减少自由基和糖化反应,对身体正常运转非常重要。”

“胰岛素会将多余的葡萄糖存储在几个不同的存储单元中。第一个存储单元是肝脏。肝脏是非常重要的存储单元,因为血液流经消化系统,经过肠道,携带着新产生的葡萄糖,最终都会流经肝脏。”

“第二个存储单元是我们的肌肉。肌肉是非常有效的存储单元,对于一个普通的体重为 70 kg的成年人,其肌肉可以存储大约 400g糖原形态的葡萄糖,这相当于7份大薯条中的葡萄糖含量。”

“一旦我们的肝脏和肌肉中存满了葡萄糖,体内多余的葡萄糖就会转化为脂肪,成为我们的脂肪储备,这是让我们体重增加的原因之一。而且脂肪还有更多来源。因为我们的身体不仅要处理葡萄糖,还必须要处理果糖。但是,果糖不能够转化为糖原存储在肝脏或者肌肉中。果糖的唯一存储方式就是转化为脂肪。”

“体内过多的葡萄糖,以及由此导致的葡萄糖峰值和谷值会使我们的身体在细胞层面发生改变。体重增加只是一个我们肉眼可见的症状,事实上还伴有更多症状的出现。不过,不管是哪种症状,只要我们的血糖曲线平稳,就都可以得到缓解。”

《控糖革命》书中不仅以生动的例子介绍了为什么要控糖以及葡萄糖峰值对身体的伤害,更是提出了控糖的10个实用小窍门,不节食,不放弃自己喜欢的食物就能轻松融入生活。

相信读完这本书,我们都能学会聆听来自身体的声音,选择合理的食物,按照科学的顺序进食,改善健康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糖尿病临床专家的“降糖”建言

人们认识糖尿病始于两千多年前,当时,希腊医师阿雷提乌斯注意到身体的多尿和消瘦。19 世纪初,对糖尿病开始有了了清晰描述,1923 年胰岛素开始作为药品大规模生产。,《问健康画报》采拍了沪上42位糖尿病相关专家,且听他们的真知灼见。

关小宏 吴石白

糖尿病人一旦确诊,应到正规医院就诊,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内,并及时从行为上做到“管住嘴,迈开腿”。

高鑫 陆志强 卞华

生活方式干预(合理饮食、积极锻炼)可以有效降低上述代谢疾病的发生。

孙皎 孙华 蒋翠萍

不论是儿童期或是成人期,预防糖尿病的关键是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

夏军 周鹰 易京红

衣食住行,都是养生。

谨遵医嘱,坚持锻炼;

低盐低脂,粗细相宜;

规律作息,心情舒畅;

早期干预,定期监测。

李益明 周丽诺

推荐做有氧运动,建议以每分钟60 步以上步速步行,每天6000 步以上。

唐红 杨华

定期评估——对症处理、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治病求本——防治结合。

吕仁和 赵进喜 王世东

“ 二五八” 方案, 三自如意表, 六对论治,十八段锦操,实践证明效果好。

张克勤 张春阳

早期发现糖尿病的眼、肾、神经并发症,通过治疗可以稳定病情,许多人甚至可以逆转。

杨宏杰 范朝华 郑敏应

做到早睡早起,注意添加衣物,防止因受凉而伤及肺部。

贾克宝 韩青

有人认为吃西药伤肝伤肾,其实任何药物都要通过肝肾代谢,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

包玉倩 陈海冰 刘芳

有糖尿病家族史者要做基因筛查,明确疾病分型和病因,设计个体化治疗方案。

陆灏 陶枫

切勿相信那些打着中医的幌子,所谓的“神医”,他们只会带你走入歧途。

高宏凯 张野 刘昕伟 韩辉

我们是抗击肥胖和糖尿病“战场”的外科军团,是手术治疗卫士,是代谢外科医生。

黄勤 李慧 张雅萍

任何时候开始重视疾病的自我管理,都为时不晚。努力学以致用,成为自身健康的主宰者。

张敏 张毅 陈易

目前内分泌统疾病的发病率急剧增长,对于我们医务工作者而言,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