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湿疹怎么办(糖尿病引起的湿疹有什么办法治疗)
“挠”出来的糖尿病湿疹
糖尿病皮肤病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类是由于糖尿病患者体内产生的异常中间代谢产物引起的皮肤病,如皮肤感染、皮肤瘙痒、皮肤黄瘤等。这些疾病的发生与糖尿病产生的高糖血症以及高脂血症有直接关系,当糖尿病得到控制后这些病变随之缓解。
第二类与糖尿病的慢性退行性变有关,如糖尿病性皮病、红斑与坏死、糖尿病性皮肤大疱、硬化性水肿、糖尿病性神经疾病等,这类疾病的发病机制为糖尿病引起微小血管病变,造成皮肤血供减少,伴同血管疾病的真皮结缔组织受损和其他附属器受损。这类疾病的发生过程很缓慢,治疗起来也很困难。
第三类是伴发于糖尿病但与代谢障碍或退行性病无关的皮肤病,如糖尿病性类脂渐进性坏死、环状肉芽肿、白癜风等,这些疾病在患有糖尿病的人中更加常见,它们与糖尿病发病机制之间的关系至今仍然不完全清楚。
鉴别糖尿病皮肤病和季节性皮肤病
季节性皮肤过敏反应较多,有瘙痒、皮肤斑丘疹样的变化、疤痕的过敏也会水肿。所以王主任提醒有糖尿病的患者要鉴别是糖尿病引起的皮肤症状还是季节性过敏引起的皮肤症状。主要依照下面两种方法进行鉴别:
1、发生的季节。糖尿病皮肤病不应该有明确的季节性,应该是一年四季都有的。若只是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有皮肤症状,则说明是季节性的过敏性皮肤病的可能性大。
2、糖尿病皮肤病和血糖的控制是有一定联系的,血糖稳定的时候皮肤病的症状应该好一点,血糖不稳定的时候差一点。
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六大皮肤问题
患上糖尿病以后,有30%~80%的病人会出现皮肤损害。如果出现了这些皮肤损害,往往是糖尿病的先兆,所以要引起人们的注意。下面介绍一些糖尿病常见的皮肤病变。
皮肤瘙痒
糖尿病病人合并有皮肤瘙痒症状的,占病人的1/5。这种瘙痒是一种全身性的,而且非常顽固。在糖尿病的早期,这种瘙痒症状非常多见。当病人经过治疗,病情有明显缓解的时候,皮肤瘙痒也可能逐步消失。
感觉异常
有1/10的糖尿病病人,患有周围神经的病变。例如感觉异常,包括有皮肤麻木、针刺感、疼痛或灼痛感等,特别是病人的足部,更容易发生感觉异常。所以有些病人在没有发现糖尿病以前,经常先到皮肤科检查。还有的病人下肢出汗减少或无汗;当环境湿度增高时,患者其他部位出汗增多。
皮肤感染
糖尿病发病的时候,病人的血糖升高,皮肤组织的糖原含量也增高,这样就给霉菌、细菌的感染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有1/3的糖尿病病人,并发有皮肤感染。例如,病人经常患有疖肿、毛囊炎、脓疱病和痈等细菌感染。糖尿病患者在口腔部位经常出现“鹅口疮”。鹅口疮是一种称为“念珠菌”的霉菌感染引起的。念珠菌感染还可以发生在指甲、男性的外生殖器龟头。皮肤上的癣病也是由于霉菌感染造成的。糖尿病病人容易发生手癣、体癣、股癣、足癣等癣病。
糖尿病性大疱病
糖尿病性大疱病是一种发生于患者手脚处的皮肤并发症。这种水疱突然发生,反复出现却没有任何自觉症状。水疱大小不等,疱壁薄,疱内是澄清的液体,疱的外边也没有红晕。一般经过数周可以自愈,或者消退后在皮上遗留有色素沉着。这种大疱病往往发生在糖尿病病程长、全身状况差并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身上,所以病人的预后差,甚至可导致病人死亡。
糖尿病性皮疹
这种皮肤改变,发生在小腿前面。开始的时候是圆形或卵圆形暗红色的丘疹,直径只有0.3厘米左右。这种丘疹有的分散存在,有的则群集在一起,表面上有皮屑。皮疹消退以后,皮肤上会出现局部萎缩或色素沉着。
糖尿病性黄瘤
糖尿病性黄瘤是膝、肘、背部或臀部的皮肤上,突然出现成群从米粒到黄豆粒大小的黄色丘疹或小疙瘩(医学上称为“结节”)。这种黄瘤表面有光泽,一般没有瘙痒等自觉症状,摸起来略比周围的皮肤硬。
糖尿病皮肤瘙痒,咋用中药治?
糖尿病
皮肤瘙痒症是临床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临床表现为以皮肤瘙痒为主,或伴有继发性抓痕、结痂、色素沉着及继发湿疹样和苔藓样变等,亦可为糖尿病的首发症状。在西医积极控制血糖的基础上,配合中药汤剂可有效缓解糖尿病皮肤瘙痒症。
糖尿病皮肤瘙痒可分为局限性瘙痒和全身性瘙痒。局限性皮肤瘙痒常属于中医的“阴痒”、“肛门作痒”等,全身性皮肤瘙痒可归为中医“风瘙痒”、“痒风”等范畴;若抓破皮肤,血痕累累,则称为“血风疮”。中医学认为,糖尿病皮肤瘙痒的病机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多以血瘀风动为标,以肝、脾、肾亏虚为本,临床治疗时大致分成五种证型。
风热郁滞肌肤证
突起风团、丘疹、瘙痒、灼热等,周身皮肤瘙痒剧烈,病情缠绵,皮肤肥厚呈苔藓样变,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治法:解表清热,消风止痒。方药:乌蛇祛风汤加减。
血热动风证
手足瘼癃,皮肤掀红瘙痒,剧者搔破后可有血痕,受热痒增,遇冷痒减,伴有口干、心烦,夏季高发,舌红,苔薄黄,脉滑数。治法:凉血清热,消风止痒。方药:止痒熄风汤加减。
阴虚血燥证
皮肤干涩,瘙痒,抓痕,血痕满布,舌红,苔薄或少,脉弦细。治法:养血润燥,消风止痒。方药:当归饮子加减。
下焦湿热证
小便淋漓灼痛,皮肤瘙痒,好发于下身,舌红,苔白腻或薄黄腻,脉弦滑。治法:清热祛湿,消风止痒。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瘀血内阻证
局部出现青紫肿块、疼痛拒按,皮肤瘙痒剧烈,抓破后乌血流溢,皮疹呈暗红色,散布全身,或凝聚结块,或融合成片,舌质暗,苔薄,脉细涩。治法:活血化瘀,消风止痒。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链接:外治瘙痒亦有方
穴位注射:对外阴瘙痒者,可取会阴、血海(双侧)、肝俞(双侧),用异丙嗪做穴位封闭。
苦参酒外洗:苦参、百部、野菊花、凤眼草、樟脑,将前四味药装入大口瓶内,加入75%酒精(或白酒)5000mL泡7天后去渣,然后加樟脑溶化后备用。用毛笔外涂瘙痒处。若女性外阴瘙痒,可用苦参、蛇床子、石榴皮、明矾水煎后洗患处。
文/空军总医院皮肤科 徐丽梅
图/源自网络
以上为《健康报》原创作品,如若转载须获得本报授权。点击下方“阅读原文”自助获取转载授权。
↓↓↓↓↓↓
皮肤瘙痒、起小水泡?对付湿疹,中医两个妙方合用解决苦恼
湿疹,是一种多因为内外两种因素,共同造成的一种皮肤炎症。无论男女老少,南北方地区都可患湿疹。但临床上较为好发于女性及儿童。
在西医临床上由急到缓,可分为急性湿疹、亚急性湿疹、慢性湿疹三种。三者一般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来治疗,但完全治愈效果较差,易反复发作,需长期激素药物治疗。
图片来源于网络
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容易造成脂肪的增加,使用的患者一般会体重升高,出现肥胖。特别是脂肪多集中在面部或腰背部两方面,造成患者满月脸、水牛背的生理特征。
其次,对可能对血糖有一定的影响,患者可能会出现血糖的升高,糖尿病患者不宜过多服用。
另外长期服用还会对胃肠造成损伤,患者可能会发生胃溃疡,如果严重的话可能会出现消化道内出血。中老年人,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患者可能会出现骨质疏松,严重的会出现股骨头坏死。
图片来源于网络
湿疹中医称为浸淫疮、血风疮、风湿疹、顽湿等。
病因多因患者血虚生风或外受风邪侵袭,充于腠理,湿热与风邪相搏结,浸淫
肌肤而发病。或因食积虫扰,饮食伤脾,脾湿健运,湿热蕴阻。中医临床一般认为湿疹多与湿、风、热,三种邪气相关甚密。
在明代,陈实功老先生著的《医学正宗》中记载:“血风疮,乃风热、湿热、血热三者交感而生,发则瘙痒无度,破流脂水,日渐滑开。”
大体分为,湿热内蕴、脾虚湿蕴、血虚风燥。三种证型,但具体用药需具体辩证。
图片来源于网络
去年七月上旬,有一个患者,半夜觉得,脚上瘙痒,伸手去抓,抓完发现出来多出来几个淡红色的小水疱。过一阵又痒了起来,抓的用力,水疱抓烂了,却没止痒,疱疹却成片地绵延起来。最后水疱,密密麻麻遍布脚面,一边出现点状糜烂,一边渗出疱液。
用西药治疗好转之后,但是形成皮癣,反复发作,久治不愈。
患者体型偏胖,身体平素湿气重。加上他饮食多温热之物,常常熬夜生气,肝火盛、胃热旺,所以体内湿热堆积,外受风邪引动,发于脚面。发病之前天天下夜班后烧烤配啤酒,日常喜欢发脾气。
舌质红舌体肿胀,苔黄厚腻。脉数。醒来有口臭,口苦。小便黄、大便溏溺,不成型,排便后肛门红肿热痛。疱疹溃烂,疼痛难忍,我就先泄热除火。我给他开了龙胆草、黄苓、栀子 黄连、生地等,加上二妙丸的苍术、黄柏。前者清泄肝胆脾胃之火,二妙丸燥湿清热。
另外藿香、佩兰、苦参、白癣皮、加二妙散,水煎擦洗外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七月下旬患者来复诊,湿疹部位看上去变化不大,但是疱疹处无红肿热痛之感。小便颜色正常,但量还是少。排便是灼热感没有了,质地还是有点稀。口苦、口臭感没有了,但有点吃不下饭,有口腹胀满之感。
说明热邪差不多散完了,痰湿盘踞中焦,剩下的只要化痰排湿就好,我就用了 窦汉卿的廿四味流气饮除去祛风,合胃芩汤健脾化湿、渗湿化痰、行气和胃。
外用药除去二妙丸,继续煎水擦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
去年的八月中旬,患者患者第三次复诊基本痊愈。我又开了一周的药,巩固一下。叮嘱他饮食清淡,生冷辛辣的东西一概少吃。
前段时间随访,患者没有出现复发的情况。
我是中医孙强,更多健康知识请关注我!
#健康解密##头条健康##超能健康团##皮肤健康科普##湿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