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常用筛查指标(糖尿病肾病常用临床治疗)
糖友们如何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你查这个指标了吗?
糖尿病肾病早期信号是什么?这个指标一查便知~
这天肾脏内科门诊室里来了位特殊的患者:李阿姨,55岁,8年来一直坚持服用糖尿病药物,空腹血糖控制在4.5~6.0mmol/L,自我认为血糖控制很好。但近一个月发现双下肢水肿,加重5天后来医院就诊。糖尿病门诊医师建议她查个尿常规,发现尿蛋白 ,怀疑可能是“糖尿病肾病”,让她到肾病科室进一步检查。李阿姨焦虑地说,“我的血糖一直控制得很好呀,为什么还会出现糖尿病肾病呢?” “我是不是要进行透析了,我不想透析!”看了上面李阿姨的经历,是不是特别想帮助她早点避免出现类似情况呢?
什么是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是指由糖尿病引起的慢性肾病,主要包括肾小球滤过率(GFR)低于60 ml/min/1.73 m或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高于30 mg/g持续超过3个月。
我国约20%~40%的糖尿病患者会合并糖尿病肾病,现逐步成为慢性肾脏病和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一旦出现肾功能损伤后,特别是终末期肾脏病,无论是透析还是换肾,其病情进展速度远高于其他肾脏疾病,且预后也比其他肾脏疾病差。因此,糖尿病肾病一定要注重早发现早干预,才能早受益!
一般来说,早期糖尿病肾病症状并不明显,当出现尿蛋白、水肿、疲倦乏力、视物模糊等症状时已经进入糖尿病肾损害期,所以糖尿病肾病患者要及时筛查关键指标,积极进行干预,避免加重肾损伤。
糖尿病肾病早期筛查指标
中国糖尿病肾脏病防治指南(2021年版)中指出:①推荐病程5年以上的1型糖尿病患者及2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时就应进行尿白蛋白肌酐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检测,以后每年应至少筛查1次。早期发现微量白蛋白尿,尤其是在间歇性微量白蛋白尿阶段,经过积极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等危险因素,部分患者的蛋白尿可以恢复正常,一旦错过了这个最佳治疗时期,病情进展到临床糖尿病肾病的阶段,很难完全逆转。因此,有条件的可以每半年到医院检查一次,不然后悔莫及啊。
尿白蛋白/肌酐比(ACR)是指尿微量蛋白与尿肌酐的比值,可用来检测尿液微量白蛋白浓度,是一项简单、快捷、准确反映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的指标。正常值为0~30mg/L。
为什么肾脏受损会出现微量白蛋白尿呢?
肾脏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尿液,身体内所有的血液通过肾脏的小血管进入肾小球。肾小球由微血管组成,是血液的过滤器,像筛子一样,把血液中的(肌酐、尿素和尿酸等)代谢废物过滤出去,形成初步的尿液;肾小管重吸收主要是将水分、电解质和小分子蛋白质等重吸收入血液。正常情况下,大分子蛋白质不易通过肾小球基底膜,但长期高血糖会导致肾小球微血管损伤,肾小球滤过膜受损,大量蛋白质就从滤过膜中漏出,超过肾小管的吸收能力,到尿液中形成尿蛋白。
怎么进行检查呢?
检查方法:可以留取随机尿检查,以清晨首次尿为最佳。因为微量白蛋白在白天的尿中变动较大,如运动量增加可以产生白蛋白尿,夜间尿中变动较小。
结果判定:正常值为0~30mg/L。如果检查结果正常,以后每年检查一次就可以。如果结果异常,则应在3~6个月内重复检测以明确诊断。如果重复检查3次中有2次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在30~300mg/L,排除感染、剧烈运动等其他因素,可以诊断为微量白蛋白尿。
看到这儿,有些糖友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同样是化验尿液,我能用尿常规检查代替微量白蛋白尿吗?答案是:不可以。因为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患者,尿蛋白含量非常少,此时的尿常规结果可能是阴性,检查不出来。因此,尿常规检查不能代替微量白蛋白尿检查。
糖友们,这个关键指标你掌握了吗?在确诊为糖尿病时,别忘了问一句:我的尿微量白蛋白/肌酐值达标了吗?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微血管并发症学组.中国糖尿病肾脏病防治指南(2021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8):762-784.
[2]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下)[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1,41(9):757-784.
[3] 张俊清,苏白海,张捷,等.糖尿病肾脏疾病早期预测与诊断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21,60(6):522-532.
作者简介
文章作者:徐飒 李炎 田瑞杰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本文最终解释权归作者所有
封面图沙坪坝区中医院提供,图文无关。
教你看懂糖尿病主要检测指标
来源:【华声在线】
糖尿病的诊断指标主要是血糖,典型症状为多食、多饮、多尿以及消瘦,即“三多一少”,但也有部分患者没有“三多一少”的典型表现。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并发症,血糖过高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肾功能衰竭、心力衰竭、截肢、失明的重要原因。因此,对糖尿病患者展开疾病检测意义重大。那么,如何看懂糖尿病的一些主要检测指标呢?
血糖
血糖是指患者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可通过扎手指或抽静脉血方式完成检测,但扎手指测得的血糖一般只用于糖尿病患者日常血糖监测,而不能作为糖尿病诊断依据。
什么时候检测最好呢?如患者血糖控制较好,可于每周选取1~2天完成空腹血糖或餐后血糖的测定;如果血糖控制不太理想,则应该在医生的指导和建议下调整测血糖的频率和时间。测空腹血糖应保证空腹时间超过8小时,于早上6~8点完成采血。空腹血糖可反映无应激因素条件下的基础胰岛素分泌水平,可以充分体现降糖药的远期疗效。一般来说,空腹血糖应该控制在4.4~6.6毫摩尔/升为最佳,低于7.0毫摩尔/升尚可,如果超过7.0毫摩尔/升,则需要给予高度重视。
餐后血糖需要在早餐、中餐或晚餐后2小时测定,它可以反映患者的饮食是否合理,以及药物的疗效。如患者胰岛分泌功能损伤,餐后容易出现高血糖现象,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一般来说,餐后2小时血糖以4.4~8.0毫摩尔/升为最佳,低于10毫摩尔/升尚可,如多次超过10毫摩尔/升,需要积极处理,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对药物及饮食情况进行合理调整。
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是血液中的血糖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结合的产物。它可以反映过去6~8周的平均血糖浓度。且不受运动、饮食、血糖波动的影响,无需空腹或特定时间采血,检测结果可作为血糖管理或治疗的指导。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应控制在7%以内,可以有效预防糖尿病相关严重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和牙龈病变等。在血糖控制稳定的前提下,糖化血红蛋白可3个月测一次。
尿常规
尿常规中的不同指标,所代表的意义有所不同。尿酮体常用来诊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微量白蛋白辅助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尿糖可以辅助诊断糖尿病。需要提醒的是,有些糖尿病人肾功能受损比较严重,肾小球滤过受损,即使血糖比较高,但尿糖也可能是阴性的。除了上述重点检测项目外,还有糖耐量检测、糖化血清蛋白、胰岛素、C肽、相关抗体等检测,也可供糖友们按需选择。
湖南省邵阳市邵阳县人民医院
检验科 陈庆
本文来自【华声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避免发生糖尿病肾病,你需要学会识别糖尿病肾病的7个蛛丝马迹,每年做这些筛查
每年都会接诊很多糖尿病肾病患者,有的甚至直接转去肾内科做血液净化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及早发现、诊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逆转糖尿病肾病,预防发展至终末期肾病。
如何才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呢?本文告诉您一些方法。
识别糖尿病肾病的蛛丝马迹
1.蛋白尿
众所周知,糖尿病肾病早期的唯一表现为蛋白尿,开始为间歇性,逐步发展为持续性。早期微量白蛋白尿,普通尿常规化验不出来。一旦尿常规发现尿蛋白,此时糖尿病肾病已发展到中期。
蛋白尿是肾病的一大典型症状,但尿中蛋白漏出的多少并不能体现肾病病情的轻重。轻度慢性肾病患者尿蛋白漏出少不一定说明肾脏病理损伤轻,而大量蛋白尿也不能说明肾病病理损伤严重。
很多糖友知道,泡沫尿是蛋白尿的表现,其实不然,产生泡沫尿的原因很有多,除了肾脏疾病,还有肝脏疾病,痛风或者高尿酸血症患者在使用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时,膀胱疾病如膀胱炎、结石等,或其他泌尿道的感染时等也可出现泡沫尿。
但糖尿病患者不可忽视,应及时至医院检查,警惕糖尿病肾病。
2.水肿
糖尿病肾病早期一般没有水肿,或仅早晨眼睑水肿。糖尿病肾病发生水肿时多由于大量蛋白尿所致,此阶段表明已发展至糖尿病肾病后期。
多伴有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等肾功能减退的临床表现,提示预后不良。
3.出现高血压
糖尿病肾病阶段时血压多升高,可能与糖尿病肾脏阻力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水钠潴留有关;而高血压又能加重肾脏病变的发展和肾功能的恶化。
4.夜尿增多
如夜间排尿次数或尿量增多,说明肾脏可能受损。
5.贫血
肾脏可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作用于骨髓造血系统,促进原始红细胞的分化和成熟,促进骨髓对铁的摄取利用,排外其他贫血原因后,贫血的程度与肾衰程度成正比。因此,贫血可以提示肾脏功能异常。
6.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肾病严重时几乎100%合并视网膜病变,因为糖尿病肾病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共同的发病机制,如高血糖、多元醇通路、蛋白质非酶糖化、细胞因子及遗传因素等均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故当视力下降时,需密切关注肾功能;当肾脏出现损害时,视力不得不差。
7.出现动脉粥样硬化、周围神经病变等其他并发症
出现全身大血管(如升主动脉、冠状动脉))或外周血管(颈动脉、足背动脉)脂质沉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甚至心肌梗死、脑梗死、糖尿病足、糖尿病神经病变等并发症时,说明长期血糖控制不佳,糖尿病肾病的发生是有很大可能性的。
如何评价肾脏功能
1.肌酐清除率
肌酐清除率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肾脏功能受损时首先表现为肌酐清除率下降。正常时肌酐清除率为80~120毫升/分钟,糖尿病引起肾脏损害(糖尿病肾病)的早期及其他病因引起的肾功能不全或衰竭时,肌酐清除率下降。
2.血清肌酐
正常情况下体内肌酐产生速度为每分钟1毫克,只有当肾脏功能失代偿时,血清肌酐才上升。也就是说,只在肾脏功能受到中等程度的损害时,血清肌酐才上升。
所以,血清肌酐不能反映早期肾脏功能受损的情况。正常时血清肌酐<133微摩尔/升。
3.尿素氮
尿素氮测定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但只有当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到正常的1/2时,尿素氮才升高,所以尿素氮也不是敏感指标。高热、感染、消化道出血、进高蛋白饮食及脱水等情况下,尿素氮也可升高。正常时尿素氮少于7.9毫摩尔/升。
4.尿常规
随着病情的不断加重,微量白蛋白尿不断增加,直到能通过尿常规的手段检查出来。尿蛋白检查结果为阳性。这种尿蛋白加号,实际上已经在提示糖尿病病友已经发生了明显的肾脏损害,病情进入了临床糖尿病肾病阶段。
5.尿白蛋白排泄率
尿的白蛋白排泄率超过正常范围,但低于常规方法可检测到的尿蛋白水平时,称为微量白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尿是反映早期肾小球损伤的敏感指标。即使尿常规正常,仍建议大家常规复查微量白蛋白尿,因为尿常规检测不出微量蛋白尿。
6.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尿ACR)
尿白蛋白与肌酐比值(ACR)即分别检测尿液中白蛋白和 肌酐含量,计算二者比值。
该指标与24小时尿白蛋白具有可靠的相关性,同时因该指标检测使用随机尿标本,减少了长时间 收集尿液的不便与误差,具有快速、简便和精确的特点,目前推荐应用于糖尿病肾病筛查。
正常人ACR<30mg/g,微量白蛋白尿:30~300mg/g,大量白蛋白尿>300mg/g。
7.24小时尿蛋白定量
24小时尿蛋白定量亦称为24小时尿蛋白排泄率,是通过收集24小时的全部尿液,来测定其中的蛋白质的含量,进而计算出24小时内的蛋白总量,可以准确地反映患者一天之中蛋白质丢失的情况。
目前主要采用单位时间内的尿白蛋白排泄率或晨尿/随机尿中白蛋白与肌酐比值(ACR)作为糖尿病肾病的筛查指标。
轻度慢性肾功能损害时,肌酐清除率轻度下降,而血清肌酐尚在正常范围内,为肾功能轻度损害,此时可能未检出尿蛋白,所以大家不能仅凭血肌酐正常就除外肾病,尿蛋白的检测、肾小球滤过率的检测是不可少的。
建议所有糖尿病患者每年常规检查血肌酐、血及尿中肾小球滤过率、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当泡沫尿增多、出现贫血、血压增高、其他并发症出现时一定要及时行评价肾功能的相关检查。
作者:沐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