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特征性表现(糖尿病肾病特征性眼底改变)
糖尿病肾病的症状表现都有哪些?你都了解吗?
糖尿病肾病作为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病程进展在中医理论中可归结为脾肾两虚、水湿内停、瘀血阻络的病理变化过程。
以下是从中医视角,对糖尿病肾病各期症状进行总结,分享给大家!
初期:起病隐匿,脾肾初损
糖尿病肾病初期,症状往往不甚明显,呈现出隐匿性特点。中医认为,此阶段乃脾肾功能渐衰之始,正气尚存而邪气未盛,故外在表现不明显。患者可能仅觉体倦乏力,精神稍减,或伴有轻微口干、夜尿略增,这在中医看来是脾失健运,肾气不固的表现。此时,若能及早发现,通过中医调理,健脾益肾,固摄精微,或可遏制病情发展。
中期:水湿泛滥,气血瘀阻
进入中期,糖尿病肾病的症状逐渐显现,水肿成为主要标志之一。中医理论认为,此期脾肾两脏功能进一步受损,水液代谢失常,水湿泛滥肌肤,故见水肿。同时,肾气不足,腰府失养,则表现为腰酸乏力;水湿下注膀胱,尿液浑浊,泡沫增多,夜尿频繁。此外,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内生,可加重水肿及全身症状,如面色晦暗、肢体沉重等。此时中医治疗当以健脾益肾、利水渗湿、活血化瘀为法,旨在恢复脾肾功能,促进水液代谢,消除瘀血阻滞。
晚期:正气虚衰,多脏受累
晚期糖尿病肾病,病情已趋严重,正气虚衰,多脏受累。呼吸困难、重度水肿是此期常见症状,在中医看来病因是肺脾肾三脏功能极度低下,水气凌心射肺所致。尿量减少,表明肾之气化功能几近衰竭,水液潴留体内。肢体麻木、面色苍白,则是气血亏虚,不能濡养四肢百骸之象。此期治疗极为棘手,需以扶正固本、益气养血、利水消肿为主,同时兼顾他脏病变,综合施治,力求缓解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终末期:阴阳离决,生命垂危
终末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已处于生命垂危之境,全身重度水肿,呼吸困难,精神萎靡,周身散发出尿味,肌肤甲错,麻木不仁,全身骨痛,面色晄白如纸。中医认为,此期表现为阴阳气血俱虚,脏腑功能极度衰竭,正气不支,邪气嚣张之极。治疗此期患者,重在回阳救逆,益气固脱,但往往疗效有限,需结合现代医学手段,全力救治。
综上所述,糖尿病肾病从初期到终末期的演变过程,体现了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治疗理念。在疾病的不同阶段,中医通过辨证施治,灵活运用健脾益肾、利水渗湿、活血化瘀、扶正固本等治法,旨在调节脏腑功能,恢复气血阴阳平衡,从而缓解病情,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同时,也强调了早期干预、综合治疗的重要性,以期延缓疾病进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我是中医博士王树鹏,大家有糖尿病等疾病的相关问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给我。
糖尿病患者需要注意了,糖尿病肾病有这三个典型症状
糖尿病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和缓解,就容易引发各种并发症,其中就包括糖尿病肾病,这也是最为多发的糖尿病并发症之一。根据相关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中肾病的发病率高达50%。由此可见,肾病确实对糖尿病患者有非常大的威胁。因此广大糖友在糖尿病确认之后,就应该做好对肾病的关注和预防,其中了解症状无疑非常有必要。知名中医专家赵进喜对糖尿病和肾病的治疗都非常擅长,他表示糖尿病肾病出现之后,患者会有多种症状表现,其中这三种基本能够确认该疾病的存在。
一、咽干舌燥
咽干舌燥可以说是糖尿病极为典型的症状,糖尿病肾病患者也容易出现这种症状,具体表现为极度口渴,即便大量饮水都难以缓解。
二、消化系统不适
一些糖尿病肾病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腹部不适的症状。并且还会厌食,体重减轻,虚弱无力。由于血糖不能进入细胞,细胞缺乏能量所致。.心跳快速,呼吸缓而深。血糖测试值升高。对患者进行尿糖测试结果呈阳性反应。
三、尿多
既然是肾病,那么出现泌尿系统受累无疑是极为常见的。糖尿病肾病患者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尿多,再加上咽干舌燥引起的大量饮水,会进一步加重这种症状表现。
一旦出现这三种表现,就能基本确认糖尿病肾病的存在,应该及时采取具有针对性的专业治疗。赵进喜教授对糖尿病以及肾病等各种并发症的治疗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造诣,为这类患者提供了具有针对性的方案,欢迎咨询。
糖尿病患者出现哪些症状,说明发生了肾脏损害?重点观察两项指标
每十名糖尿病患者大约有二至四人发生糖尿病肾病,而在慢性肾脏病的常见病因中,糖尿病也位列前三,且不少糖尿病患者可能进展为肾功能衰竭,从而需要血液透析治疗。那么,糖尿病患者出现哪些症状,说明发生了糖尿病肾病呢?接下来,医学莘将为您解析。
最近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型糖尿病患病率已高达11.2%,且20%-40%的糖尿病患者可能因微血管损伤而并发糖尿病肾病。但糖尿病肾病是一个缓慢进展的过程,早期通常无症状,但高血糖却可使肾脏处于高灌注、高滤过状态,升高肾小球囊内压从而引起肾小球损害,随着病情的进展,可能出现蛋白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出现蛋白尿,意味着肾小球滤过膜已经受损,人体血浆中的蛋白质更易通过受损的滤过膜进入尿液,同时大量蛋白尿也可加重肾脏损害;出现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意味着肾脏排水、排毒的功能开始减退,若未加干预,可能逐步进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往后只能依靠血液透析才能将人体多余的水分、代谢产物排出体外,以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不少糖尿病患者均有这样的疑问:出现哪些症状,说明已经发生了肾脏损害。糖尿病肾病与糖尿病一样起病隐匿,早期缺乏特异症状因此不易识别,更重要的是不少患者在诊断为糖尿病时已经发生了肾脏损害,但自身却毫无察觉,因此糖尿病肾病的早期发现不能依靠相关症状,而是需要完善相关检查定期筛查。与其它并发症不同的是,糖尿病肾病的筛查与诊断较为困难。通过前面的介绍,大家已经知晓糖尿病肾病可表现为尿蛋白增多,但蛋白尿并非糖尿病肾病的特异性表现,其它可损伤肾小球滤过膜的疾病也可出现蛋白尿,且部分糖尿病患者早期可无蛋白尿,但却可出现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即使是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也需要排除是否为糖尿病以外的因素所引起。
那么,有没有什么方法可明确肾脏损害就是由糖尿病引起的呢?有,肾穿刺活检。肾穿刺活检是发现、诊断糖尿病肾病的金标准,但却不推荐糖尿病患者常规进行肾穿刺活检,这是因为该检查是一种有创检查,有创意味着存在一定风险,且这种风险需要肾脏来承担,可能会得不偿失,因此对糖尿病肾病的筛查,我们主要依靠无创检查,包括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和肾小球滤过率,但却需要综合分析。影响尿白蛋白/肌酐比值的因素较多,发热、感染、运动以及女性月经等均可引起该指标升高,因此检查该指标时应排除相关影响因素,若该指标依然≥30mg/g说明尿蛋白尿排泄增多,且不能以某一次的检测结果诊断为白蛋白尿,应在3-6个月的内重复检查,若其中两次检查发现尿白蛋白/肌酐比值≥30mg/g,说明已经出现肾脏损害。
如前所述,部分糖尿病早期尿中可无蛋白,但却可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为主要表现,因此糖尿病患者在筛查肾脏损害时,应同时检查肾小球滤过率。正常情况下,成人肾小球滤过率的平均水平为125ml/min,不同的个体存在一定差异,但至少不会低于90ml/min,否则说明存在肾脏损害:当肾小球滤过率位于90-60ml/min之间为轻度下降,位于60-45ml/min之间为轻中度下降,位于30-45ml/min之间为中重度下降,位于30-15ml/min之间为重度下降,低于15ml/min说明已经发生了肾衰竭。肾小球滤过下降不仅预示发生了肾脏损害,还预示着未来发生心脑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均会增加,即使该指标轻度降低,同时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还可引起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升高。
结合尿白蛋白/肌酐比值与肾小球滤过率这两项检查,可初步判断糖尿病患者是否发生了肾脏损害,但如前所述,其它疾病也可引起这两项指标异常,因此在某些情况下,糖尿病患者即使出现了这两项指标异常,也并不能说明出现了肾脏损害,此时需要综合判断。首先了解有无视网膜病变。视网膜病变与肾脏病变一样,均属于糖尿病的微血管损伤,二者往往相伴相随,可通过眼底检查了解病情,若眼底检查提示存在微血管瘤、小出血点、棉絮状软性渗出等改变,说明已经发生了视网膜病变,那么尿白蛋白/肌酐比值或肾小球滤过率异常由肾脏损害引起的可能性大;反之,若眼底检查没有异常发现,说明当前没有发生视网膜病变,而上述指标的异常还需进一步查找病因。
其次,无论是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升高,还是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均是缓慢进展的过程,糖尿病患者短期内不会出现尿白蛋白/肌酐比值迅速升高,也不会出现肾小球滤过率迅速下降,否则应查找其它肾脏损害的病因。此外,糖尿病患者还应常规筛查尿常规,若肾脏损害为糖尿病引起,尿常规中往往表现为尿蛋白阳性,倘若出现血尿、蛋白尿伴血尿、管型尿等活动性尿沉渣异常,也应警惕糖尿病以外的肾脏损害。当然,除外这些情况,糖尿病患者出现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升高或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应考虑肾脏损害可能。即便当前这两项指标检查无异常,糖尿病患者也应每年筛查一次,了解病情变化。最后,补充一点,部分糖尿病患者以泡沫尿判断有无肾脏损害,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出现经久不散、细密的泡沫,说明可能出现了蛋白尿,但仅为主观判断,不能诊断为糖尿病肾病,应及时完善相关检查筛查肾脏损害。
综上,糖尿病可引起肾小球高滤过、高滤过,增加肾小球囊内高压,从而可损伤肾小球,损害肾小球的滤过膜,可引起尿蛋白增多或肾脏排水排毒能力下降,但早期很难通过相关症状判断有无肾脏损害,主要通过尿白蛋白/肌酐比值与肾小球滤过率进行筛查,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年筛查一次,尿白蛋白/肌酐比值≥30mg/g或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说明可能发生了糖尿病肾病,但若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或短期内尿白蛋白/肌酐比值迅速升高、肾小球滤过率迅速下降,或出现血尿、蛋白尿伴血尿、管型尿等活动性尿沉渣异常,肾脏损害应警惕糖尿病以外的病因。诊断糖尿病肾病的金标准为肾穿刺活检,但该检查为有创检查,不建议糖尿病患者常规筛查肾脏损害。
感谢大家的阅读!
若有不妥,敬请斧正!
欢迎在评论区咨询与交流! 注:本文内容仅作为健康科普,不作为医疗建议或意见,不具备医疗指导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