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情况会引起糖尿病(什么情况会引起心梗)
糖尿病不再是“老年病”?医生总结:年轻人患糖尿病的5个原因
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年龄逐渐提前,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是远离糖尿病的“免疫者”。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根据统计数据,糖尿病已经不再是老年人专属的疾病,许多青少年和年轻成年人也在经历着这场代谢危机。
糖尿病年轻化的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因素?我们又该如何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方面加以应对和预防?
@康复Therapy
糖尿病:不再是“老年病”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血糖升高。通常分为两类: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原因是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完全缺失;而2型糖尿病则通常发生在成人身上,由于胰岛素的作用被抑制或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导致血糖无法有效调节。
传统上,糖尿病被认为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然而,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患上了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原本发病高峰为40岁及以上的成年人,如今不少年轻人甚至青少年也被诊断为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年轻化的趋势令人担忧。根据《中国糖尿病年鉴》的数据,2019年我国成人糖尿病患者已突破1.16亿,而糖尿病前期人群更是达到了3.46亿。令人震惊的是,越来越多的患者出现了年轻化的趋势:在美国,大约50%的2型糖尿病新发患者年龄低于45岁。
糖尿病年轻化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复杂,除了遗传因素,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对糖尿病的发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年轻人糖尿病年轻化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 不健康的饮食习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偏爱高脂肪、高热量的快餐和零食,蔬菜水果摄入量少,油腻食品、糖分过多的饮料常常成为日常饮食的主流。过量的糖分和脂肪不仅容易引发肥胖,还增加了胰岛素抵抗的风险,从而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尤其是年轻人喜欢高糖饮料、垃圾食品,这些食品的高糖分、高热量会使胰岛素负担过重,久而久之,胰岛素的作用会逐渐减弱,导致血糖无法有效控制,最终引发糖尿病。
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快,尤其是年轻人工作、学习压力大,久坐办公和学习成为常态。缺乏运动会导致身体的能量代谢紊乱,增加胰岛素抵抗。研究发现,缺乏足够的体育活动会直接影响糖尿病的发病风险。若不加以改善,久坐不动不仅会引发肥胖,还会增加糖尿病的发生概率。
3. 精神压力和睡眠不足长期的精神压力、焦虑和睡眠不足也是年轻人糖尿病年轻化的重要因素。长期的压力会导致体内应激激素的分泌失衡,进而影响胰岛素的敏感性。许多年轻人在生活压力大、工作繁忙时,往往会牺牲睡眠时间。研究表明,睡眠质量差与糖尿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睡眠不足或失调会影响身体的糖代谢,增加糖尿病风险。
4. 遗传因素和家庭史虽然生活方式是糖尿病的重要诱因,但遗传因素也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如果家族中有糖尿病患者,那么年轻人患糖尿病的风险就会显著增加。特别是2型糖尿病,具有强烈的家族遗传倾向。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年轻人糖尿病的发病风险逐渐上升。
现代年轻人在使用社交媒体时,容易产生焦虑和自卑情绪,这些负面情绪在无形中增加了心理压力,进而影响身体健康。过度的手机使用、长期的社交媒体浏览甚至导致了“社交焦虑症”,使得年轻人不仅心理压力大,还容易因情绪问题导致暴饮暴食等不健康的饮食习惯。
糖尿病年轻化带来的健康隐患
糖尿病年轻化不仅意味着血糖控制的问题,更意味着一系列并发症的风险。由于年轻人的代谢系统较为活跃,糖尿病的发生往往会导致一系列慢性疾病的出现:
1. 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特别是2型糖尿病患者,往往伴随有高血糖、高血脂等问题,这些因素会大大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长期高血糖会导致血管损伤,最终引发动脉硬化、高血压等疾病。
2. 肾脏损伤糖尿病是导致慢性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长期高血糖会加重肾脏的负担,导致肾脏功能逐渐衰竭,最终可能发展为尿毒症,严重影响生命质量。
3. 视力问题糖尿病患者常常面临视网膜病变的问题,长期高血糖会导致视网膜血管受损,进而影响视力。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失明。
4. 足部问题糖尿病患者的周围神经病变常导致足部的感觉减弱,一旦受伤,患者可能感觉不到疼痛,延误治疗,导致严重感染甚至截肢。
如何预防糖尿病的年轻化?
面对糖尿病年轻化的趋势,预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年轻人应当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做起,减少糖尿病的风险:
1. 健康饮食注重均衡饮食,减少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的摄入,保持体内的血糖稳定。避免过多的加工食品和甜饮料,选择低卡高纤的食物,帮助维持正常体重。
2. 增加运动定期进行体育锻炼,不仅有助于保持健康体重,还能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减少糖尿病的发生概率。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
3. 保证良好的睡眠和心理健康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保证每晚7-9小时的优质睡眠。减少压力,学会放松心情,进行冥想、深呼吸等减压活动。
4. 定期体检,监控血糖水平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等高风险人群,建议定期检查血糖水平,及早发现异常,及时干预。
结语:年轻人也需要重视糖尿病的风险
糖尿病年轻化的趋势提醒我们,年轻人也应当重视自身的健康管理。糖尿病不仅仅是老年人的专利,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面临着糖尿病的威胁。通过健康饮食、规律运动、合理管理心理健康和作息时间,我们可以有效地降低糖尿病的风险,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糖尿病的发生。
@头条健康#健康##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为啥都害怕尿里有蛋白?医生:糖尿病肾病,了解一下
36岁发现糖尿病,追悔莫及,医生提醒:预防糖尿病,关键靠2点
什么样的糖尿病能完全治愈?医生提醒:恭喜糖尿病前期的人群
餐后血糖和空腹血糖,哪个更重要?糖尿病前期都会发展为糖尿病吗
血糖高是引起糖尿病的主要原因,当血糖超标时,身体这2处会发痒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三高也渐渐成为了人们的“健康杀手”,生活中,很多上了年纪或是较为肥胖的人都是三高患者,所以,对于这部分三高患者来说,在生活中如何控制血压、血脂和血糖就显得尤为重要。
特别是血糖,若是血糖长期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是非常容易引起糖尿病的,血糖过高也是引起糖尿病的主要原因之一,那么,在生活中,我们如何才能知道自己的血糖是否正常呢?关于这一点,很多人可能会讲,直接用血糖测量仪测量就能知道了,但是你知道吗?其实血糖过高时,我们的身体也会发出信号,当人体血糖超标时,身体的这2处会“发痒”,需要我们及时调整。
1.皮肤异常发痒
生活中,很多人都会觉得,如果皮肤经常性出现瘙痒等问题,都是由于皮肤过于干燥引起的,一般的人都不会把皮肤瘙痒和血糖联系起来。但是,你知道吗?皮肤的异常瘙痒,还有可能是血糖过高引起的!这是因为,当我们身体的血糖升高时,我们体内的代谢循环速度就会加快,从而就会使我们的排尿量增加,这时若是没有及时补充水分,就会使皮肤处于缺水的状态,这时的皮肤就会因为缺水、干燥而引起异常的瘙痒。
不仅如此,若是我们的血糖偏高,这时同样也会刺激我们皮肤周围的神经组织,这就会使我们皮肤瘙痒的情况更加明显。所以,若是你也经常出现这种异常的皮肤瘙痒问题,一定要引起注意,很可能就是体内的血糖高了,需要及时调理。
2.耳朵发痒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耳朵痒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我们都知道,我们耳朵里面若是堆积了大量的代谢物或是其他污垢之时,我们的耳朵就会出现瘙痒的症状,但是这种情况,一般我们用手或是棉棒掏一掏就会有所缓解,不会持续性瘙痒。
但是,若你的耳朵经常持续性瘙痒,那么就很有可能是身体中的血糖过高了。这是因为身体血糖升高时,会促使耳朵内的皮脂腺分泌出更多的垃圾和污垢,这时我们耳朵瘙痒的情况就会变得异常明显,而且持续性也会较长!若是你在生活中也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那么就需要注意了,很可能就是身体向你发出的血糖超标的信号,最好及时检测一下自己的血糖,不要掉以轻心,以免引起更严重的后果!
所以,若是你在生活中也经常性出现以上两种情况的话,一定不要大意,也不要简单地认为只是皮肤干燥引起的,说不定就是血糖过高引起的皮肤瘙痒,一定要及时自我监测调整!
【本图文由“熊猫医学”新媒体独家原创出品,作者叶小葵,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
人为什么会得糖尿病?原来糖尿病是这样来的,现在知道还不晚
上海瑞金医院的宁光院士在国际知名医学期刊发表了一篇文章,其中揭示了中国糖尿病发病率越来越高的主要原因。
这篇文章11月20日在线发表于《柳叶刀-公共卫生》,标题为“Diabetes in China part 1: epidemiology and risk factors”(中国的糖尿病现状第一部分:流行病学与危险因素)。
文章对中国的糖尿病现状和发病原因做了很全面的总结,主要包括中国糖尿病的现状和中国糖尿病发病的主要原因两方面,咱们来看一看。
1
中国的糖尿病现状
中国糖尿病的发病率快速上升,开始于改革开放。
数据显示,1980年,中国糖尿病患病率不足1%。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经济迅猛增长,40年来,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与此同时,中国糖尿病的患病率也开始了快速增长。
到2018年,中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已经达到12.4%,患者人数已经超过1.18亿,约占全球5.29亿糖尿病患者总数的22%。
尤其是2000年后,中国的GDP和糖尿病发病率均急剧上升。相比之下,美国的GDP和糖尿病发病率则相对稳定地增长,印度的GDP和糖尿病发病率一直相对较低。
1978年至2022年全球以及中国、美国和印度
糖尿病患病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变化趋势
2
糖尿病的主要病因
文章全面阐述了中国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因素,我把其中大家可能感兴趣的几点分享给大家:
1) 发病的关键机制
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障碍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关键机制。
而对中国的糖尿病患者来说,胰岛素抵抗与糖尿病的相关性更强,β细胞功能障碍的贡献更大。
一直以来,医学界普遍认为,东亚人2型糖尿病发病的主要原因是β细胞功能障碍,欧美人则主要是胰岛素抵抗。
但是,近些年国内的一些研究表明,中国的成年糖尿病人,胰岛素抵抗的人群是β细胞功能障碍的两倍。
这表明,中国糖尿病人发病的主要原因可能也是胰岛素抵抗,而不是以前认为的β细胞功能障碍。
2)超重和肥胖
传统印象中,中国人的肥胖率并不高,远远低于欧美人。但实际情况可能会打破这种固有印象。
文章显示,“高体重指数(BMI)”是中国糖尿病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
全国调查显示,中国成年人超重的比例已经从2004年22.7%增至2018年的40.9%,肥胖的比例则从3.1%增至8.1%。
这个比例虽然仍然比欧美人低,但是不好的一点是,与白人相比,在相同的BMI下,中国人的体脂率往往更高,心血管风险因素更多。
小贴士:
BMI,即体重指数,是国际上公认的一种衡量成人肥胖程度的方法。
BMI=体重/身高的平方(国际单位kg/㎡)。在我国,BMI≥24为超重,≥28为肥胖。
3)性别和年龄差异
在2000年以前,中国男性和女性的糖尿病患病率相似,2000年以后,男性的患病率持续上升。
根据2021年的统计数据,糖尿病患病人数最多的年龄段是50至74岁,男性普遍高于女性,且增长趋势明显。
图2 中国男性和女性在不同年龄段糖尿病患病人数的分布情况
4)人口老龄化
年龄越大,患糖尿病、高血压、肿瘤等慢性病的概率越大。
调查显示,中国60~69岁成年人的糖尿病患病率为23.9%,70岁及以上成年人的糖尿病患病率为27.3%,而40~49岁的糖尿病患病率为11.1%。
所以,中国人均寿命的增长和人口的老龄化,也是造成糖尿病发病率升高的主要因素之一。
5)生活方式变化
不健康饮食、久坐不动的习惯、吸烟饮酒、睡眠不足都与糖尿病的发病有密切关系。
- 不健康饮食
中国传统的饮食模式其实并不像我们认为的那么健康。
PURE研究比较了全球20个国家和地区的饮食模式,发现中国饮食的血糖指数和血糖负荷最高。中国饮食的这些特点与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有关。
随着生活方式的西化,中国人对含糖饮料和超加工食品的摄入量越来越多,这两类饮食更增加了饮食的高血糖负荷和高反式脂肪酸摄入,对糖尿病的发病“功不可没”。
小贴士:
PURE研究是一项国际大型研究项目。全称叫:前瞻性城乡流行病学研究,简称PURE。
这是一个大规模的国际性研究项目,涵盖了20国12万余人的大数据。
研究的目的,是了解不同的生活习惯对健康的影响,以及怎样的生活习惯对健康更好。
- 身体活动不足
在中国,身体活动不足是导致糖尿病的第三大个人因素,仅次于高体重指数和不良饮食。
据调查,2010~2018年,超过五分之一的中国成年人未能达到推荐的身体活动水平(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活动或同等强度活动)。
有研究预计,到2031年,与身体活动不足相关的糖尿病病例数量将上升至4240万。
- 睡眠不足
研究发现,睡眠不足与糖尿病的发病有重要关系。主要原因在于,睡眠不足会引起代谢紊乱和胰岛素抵抗,从而增加糖尿病患病风险。
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中国人睡眠不足和睡眠障碍的情况越来越普遍。据有关调查显示,中国成年糖尿病患者中,只有52%的人达到最佳睡眠时间。
- 吸烟和饮酒
研究显示,吸烟会使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增加约45%,偶尔大量饮酒(摄入>60克的酒精)则会使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增加23%。
而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烟草生产国和消费国。据调查,中国成年糖尿病患者中,吸烟者约占四分之一。
6)营养不良历史
注意,文章说的是营养不良“历史”,而不是营养不良,是说小时候经历过营养不良的人群,长大后更容易发生糖尿病。
这是中国糖尿病人一个独特的风险因素。
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也只有40年的历史,尤其是近20年。
而对于那些经历过饥饿年代的老人来说,胎儿和儿童时期的营养不良,会使他们晚年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约20%。
如果这些人成年后再有不良的饮食习惯和肥胖,患病的风险会更高。
7) 社会经济和心理因素
社会经济差异、教育、收入、心理因素如抑郁、焦虑、孤独和压力,都与糖尿病的发病有关,但是这些往往容易被忽视。
8)环境因素
空气污染、夜间人造光、非最佳温度和内分泌干扰物的增加,也与糖尿病的发病有关,而良好的居住环境则可以降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