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性大疱病图片(糖尿病性大疱病怎么治疗)

新医线306 0
文章目录:

不可轻视的糖尿病大疱

——许樟荣教授的糖友课(37)

张美 朱平 许樟荣,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原306医院),全军糖尿病诊治中心

医学科普中心 刘燕/崔彦 编辑

专家简介:许樟荣,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糖尿病中心主任医师,教授。兼任健康中国科普出版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首批成员、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专家组成员、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基层慢病防治管理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中华糖尿病杂志》等11种期刊编委和《糖尿病之友》杂志主编、《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副主编、《中华全科医学》副主编。曾任国家卫生部慢性疾病预防与控制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委员兼副秘书长、内分泌学会委员兼糖尿病学组副组长、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足与周围血管病学组组长、国际糖尿病足工作组委员兼亚太区共同主席、亚洲糖尿病学会监事、《Diabetes,Obesity and Metabolism》编委。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3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或医疗成果三等奖12项。发表论文390余篇,主编(译)著作25部、参编糖尿病内分泌专业参考书29部。参与编写国际糖尿病联盟糖尿病足临床指南(2017版)和国际糖尿病足工作组糖尿病足感染临床指南(2023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糖尿病大疱是糖尿病患者皮肤自发的、非炎症性水疱,是糖尿病特异性的皮肤病变(图1),好发于病程长、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属于相对少见的可防可治的糖尿病并发症。但是,糖尿病大疱处治不及时和处治不当,造成难愈性溃疡,甚至截肢的也绝非个例。本文结合我们近期治疗的1例,谈谈糖尿病大疱的防治。

图1. 糖尿病大疱

患者,男,95岁,外科教授。糖尿病8年,长期用基础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治疗,血糖控制良好,无肾脏、心脏和眼底病变。曾经因为下肢浮肿、下肢血管病变住院治疗。近1年,行走50-60米即感双下肢乏力,需要休息。入院前9天,右外侧足踝部出现水疱,自行去除疱皮,在家换药7天,创面不愈合,门诊检查发现足溃疡合并感染,收住入院。既往有高血压30年,血压控制良好。追诉数月前曾发生过一次足部大疱,洗澡时无意中发现大疱且皮肤已破,流出稀白液体,自行换药一月余后愈合。

入院时查:患者一般状况良好,心肺肝肾等脏器均正常。血压、血糖、血脂控制良好,尿白蛋白定量正常。血白细胞、血沉、C反应蛋白升高。双下肢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搏动均未扪及,踝肱动脉压指数提示,轻度的下肢缺血。右踝外侧皮肤溃疡(见图2),局部温度明显高于左足踝。诊断:糖尿病、高血压、下肢动脉闭塞症、糖尿病足溃疡合并感染。给予控制血压血糖、营养支持、静脉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前列地尔改善下肢供血,足溃疡处给予清创、用保湿敷料等处理,住院治疗共34天,足溃疡趋于愈合,患者出院。

住院期间,足溃疡明显好转,见图2-5。

该患者尽管95岁,有8年的糖尿病、30年的高血压病史,由于本人是医学教授,重视血压、血糖的控制和营养支持,没有心肾眼底等糖尿病并发症,没有营养不良。近年来,有下肢动脉闭塞症渐渐加重的表现,但此次足溃疡合并感染,局部皮温升高以及清创时创面鲜红,有出血,说明患者下肢供血尚好,估计有侧枝循环的代偿。入院后局部处理加上静脉用抗生素,控制了感染。住院一个月左右,创面明显见好。总体上,该患者大疱所致的足溃疡预后良好。

糖尿病大疱相对少见,男女比例为2:1,常见于病程长及合并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老年糖尿病患者,主要表现为肢端无痛性、自发性和非炎症性水疱,基底不红,周围无红晕,水疱大多直径为5~10 cm,形状不规则,形似烫伤,疱液清澈。如无感染,约2~6周后可以自愈,愈后不留瘢痕。通常无症状,偶尔不适和烧灼感。水疱好发生于小腿下部和足背、足两侧;有时可发生于手指、足趾、前臂等,可反复发作。

糖尿病大疱病因不明,与周围神经病变有关,临床上,一些老年、长病程的糖尿病患者,当血糖迅速得到控制,即降糖速率较快时,有时会突然出现皮肤大疱。糖尿病性大疱有以上的特异性临床表现,诊断并不困难。关键是及早发现和适当处理,以免形成慢性溃疡,合并感染。

糖尿病大疱的处理:(1) 保留水疱:对于直径≤1厘米的完整的小水疱,注意保护好疱皮不要破溃,避免摩擦、抓挠,消毒水疱及周围皮肤,等待水疱自行吸收,必要时可贴透明膜敷料保护疱皮。(2) 水疱开窗:对于直径>1厘米、张力比较大的水疱,在严格消毒的条件下,如用碘伏消毒水疱及周围皮肤,在水疱的底部用无菌注射器抽吸疱液,或者在水疱的底部用无菌刀片切一小口,用无菌棉签赶出疱液,注意保护好疱皮,然后用碘伏纱布覆盖,适当加压包扎固定。(3) 水疱疱皮已破溃的,建议将疱皮完全去除,以湿性愈合的原则促进创面愈合。用碘伏消毒水疱及周围皮肤,用无菌剪刀或无菌刀片将剩余疱皮去除,清除创面上的分泌物及异物,使用对创面无粘性的吸收性比较强的敷料包扎固定,必要时可联合使用有抑菌或抗菌作用的敷料控制创面感染。治疗水疱期间,患者应注意休息,尽量避免活动。患肢活动会影响创面愈合。

在处治糖尿病大疱时,还需注意:(1) 尽可能寻找引起水疱的诱因,去除诱因。(2) 若双下肢发生大疱的患者,尽量减少双下肢下垂的时间,多建议平放,利于静脉回流,减少渗出。(3) 保护好疱皮及周围皮肤,避免摩擦、抓挠或者碰撞,建议穿一些比较宽松舒适、柔软、棉质的衣物。(4) 密切观察水疱及周围皮肤的情况,如有无新发的水疱、原有的水疱有无破溃、创面有无继发感染等。

尤其需要与合并周围神经病变、下肢血管病变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加强沟通,提醒他们注意下肢和足部保护,一旦发现有大疱及时到医院专科就诊处治。另外,稳定地安全有效地控制高血糖,避免降血糖过快。

原来这不是一般的水疱啊?

这是 达医晓护的第2612篇文章

今天门诊来了一位中年男子,是因为右下肢外踝上3公分处有一个伤口一直没有愈合来就诊。伤口大概3*4cm,有比较多的黄色腐肉,中等量的渗出,没有疼痛。于是我一边清洗伤口一边询问病史。

我:你这个伤口大概有多长时间了?

患者:过年前就有了。

我:为什么那么长时间才来看?

患者:一开始的时候就是一个水疱,我就自己消消毒把水疱挑掉了。没想到后面就烂掉了,自己在家换药,怎么也不好。想着来医院,想想疫情也不知道门诊开不开,就一直拖到现在。

我:你有糖尿病吗?

患者:不太有。

(大家不要觉得奇怪,经常有患者觉得自己不太有糖尿病或者有一点点糖尿病。这说明我们科普任务还是任重道远啊)

我:什么是不太有?你不到医院随访的吗?

患者:就是我吃糖尿病的药的,我不测血糖的,没有什么不舒服,所以我觉得应该是不要紧的。过年前我发现自己的小便有很多泡沫,所以预约了肾内科的专家,我想到时候可以让医生一起看了。

我:那肾内科的专家怎么说?

患者:因为疫情的关系,我没有去看病。

我:那好吧,等我把伤口处理好,你先去查一个随机血糖。

随机血糖的结果是32mmol/L,我立即联系了急诊。

大家一定觉得奇怪吧,我是随口问患者是否有糖尿病的还是每位患者我都会问是否有糖尿病的呢?当然,每一位慢性伤口的患者我都会问是否有糖尿病史,但是,这一位患者我是有目的问的。因为,在他陈述腿上伤口出现的原因时,他说一开始是个水疱。我们大家对于水疱的认识很多是从穿新鞋开始的吧。穿上新的鞋子,虽然很漂亮,但是可能到晚上脚后跟就会出现两个大大的水疱,痛得不行。但该患者的水疱不是出现在会被鞋子磨到的部位,也没有剧烈的疼痛,是无意中发现的。这就要高度警惕是糖尿病大疱了。

1970年,Cantnell和Martz等首次使用了“糖尿病性大疱”一词。糖尿病大疱多数有一个长期的糖尿病病程,特别是常发生在有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病人,比如末梢神经病变、肾脏病变、视网膜病变者,少数也可成为糖尿病发病的前兆。特征的表现在四肢的远端急性起病发生的水疱,一般水疱比较小,约0.5cm左右,无自觉症状,液体大致为浆液性,也可为血疱。糖尿病性大疱一般在2~6周可以自行愈合,一般不需处理。尽量不抽吸或切开引流,以防破溃后不愈合引发感染。该患者已经破溃感染的伤口,我们清创干净后局部使用了银离子控制感染,配合控制血糖,伤口在3周后愈合了。

下面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不同的水疱吧

我们最常见的水疱是摩擦性大疱,主要见于容易摩擦剧烈、角质层较厚的部位:足跖、足跟、手掌、手指等,尤其是运动员、军人、刚穿新鞋的人群,起初挤压局部发红,进而形成大疱。可以是水疱、血疱,一般有疼痛感。一般鞋不合脚、出汗是主要原因。

昏迷性大疱常见于严重神经系统疾病或长期卧床的病人。头部外伤、脑血管意外、低血糖昏迷、脑炎、肝性脑病及一切药物中毒的患者都可以发生。进一步可发展为压疮。这一类大疱也称为神经性大疱。

大疱性药疹:药疹的皮损可以表现为各种形式,其中一种就是大疱形式。皮疹可以局限,也可广泛。

水肿性水疱:特别见于长期住院的老年病人和长期全身水肿的病人。当慢性水肿急性加重时患者可出现水肿性大疱,尤其在全身性水肿时的下肢,水疱紧张,一般水肿消退水疱也会消失。

虫咬后水疱:这种水疱一般发生在蚤咬后最常见。

作者: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体检中心

刘丽芳 副主任护师

部分图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予以删除。

所有人名和地名均为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糖尿病并发皮肤病原来有6种,看看你属于哪一种?

指导专家

徐 勇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皮肤病变是糖友常见的并发症,春夏交接病菌生长旺盛,糖友很容易在这个时候发生皮肤病变。

小编为您讲解:6种常见糖尿病并发皮肤病,预防快来学3招~

1、皮肤感染

皮肤感染在糖友中非常常见,甚至有不少患者是在看皮肤感染时被查出患有糖尿病的。

发生皮肤感染的因素很复杂,有人认为病人的血糖升高,皮肤组织的糖原含量也增高,给细菌感染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2、皮肤瘙痒

皮肤瘙痒常常是糖尿病的起病症状之一,可以是全身泛发性瘙痒,也可以是局限性瘙痒,后者尤其多发生在外阴部位、腋下。

皮肤瘙痒最常发生的部位是患者的腰背部和下肢。

3、糖尿病性皮肤病

糖尿病性皮肤病有五类症状:皮肤潮红,面部可出现特殊的玫瑰色潮红斑;异常色斑;橙皮症;糖尿病性大疱;糖尿病性类脂渐进性坏死。

4、糖尿病性皮肤血管病

糖尿病皮肤微血管病变,主要侵犯小动脉、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可以见于全身任何部位,这种溃疡是浅表的、疼痛性的,并呈渐进性加重。 

也可累及其他部位的血管,如视网膜病、心肌梗塞等,最后累及下肢大血管,动脉硬化闭塞症等。

5、糖尿病性硬化性水肿

约5%的糖尿病患者发生本病,多见于成年人及肥胖病人;主要发生于颈、上背及肩部,皮肤呈淡红或苍白,表面有光泽呈非凹陷性硬肿胀,组织增厚。

6、糖尿病性黄色瘤

常急速成群发生,好发于患者的面部(特别是眼睑周围),也可见于患者的躯干、四肢、臀部等处。

预防学3招

糖友对皮肤发生的变化一定要引起注意,早发现、早治疗、早预防。

1、每天清洁皮肤。糖友要特别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洗脸尽量选择性质温和的洗面奶、洗面皂,水温不宜过高,避免长时间的泡澡或使用刺激性的清洗剂。另外,糖友皮肤容易干燥,所以每天要润肤1~2次。

2、尽量穿着纯棉衣物。纯棉衣物刺激小,勤换衣裤,凉嗮被褥,保证居住环境卫生,女性糖友不穿化纤内衣。

3、出现瘙痒等异常及时就诊。局部轻度的瘙痒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外用止痒药物,瘙痒严重或范围比较广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组织胺药物,千万别因为“怕药物副作用”、“扛扛就过去”等愚昧的想法硬撑用药不及时可能会引起进一步的皮肤溃烂。


本文主要的参考资料:①健康时报1501期《糖尿病并发皮肤病有五种》(专家投稿),②健康时报网2015年8月18日《5个信号提示糖尿病皮肤病变》,③39健康网

版权声明:欢迎分享!转载时请在显著位置注明来自微信公众号“糖来糖往”(jksb2016)

本期编辑:小超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jksbtltw@163.com 删除,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