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二型糖尿病酮症的表现(二型糖尿病酮症能治好吗)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2岁娃竟因糖尿病住进ICU!孩子有这些症状一定要当心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糖尿病发病率逐渐上升,成人糖尿病患病率达到11.6%,而它的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也常常让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下降,更是患者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其中,被人们称为“小糖人”的糖尿病患儿发病人数逐年增多。

说起谁患了糖尿病

你想到的可能都是些老年人

但现在

你可能会说还有“那谁家的孩子”

前不久,深圳市妇幼保健院

收治了一位年仅2岁的“小糖人”!

还因病情危急

进了儿童重症监护病房

2岁女童出现明显变化

多食多尿精神不好

妙妙(化名)今年2岁出头

原本是个活泼好动的小姑娘

去年11月

她开始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变化

↓↓↓

食欲非常好

总是主动要喝水

夜里频繁要尿尿

还尿了好几次床

直到12月1日

妙妙开始变得昏昏沉沉

精神状态十分不好

晚上突然感觉

呼吸困难喘不上来气

家长赶紧带着她来到了深圳市妇幼保健院

医生为妙妙做完检测以后

发现她的血糖严重超标

重度脱水

酮症酸中毒

妙妙当天就被确诊了糖尿病

医生还发现

妙妙精神萎靡

呼吸急促、眼窝凹陷

已经重度脱水

还出现了酮症酸中毒症状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由于糖尿病患者病情加重时,血糖明显升高,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糖、脂肪、蛋白质三大物质代谢紊乱,导致酮体生成过多,造成严重后果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急性并发症。

于是妙妙就被安排进了

PICU(儿童重症监护病房)

陆喜燕

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儿科副主任医师

她在PICU进行了一个晚上的补液,做了维持电解质的平衡和胰岛素的治疗之后,血糖就下降到了比较稳定的水平。第二天生命体征比较稳定了,便转到内分泌专科进行治疗。

脱离生命危险

仍需长期注射胰岛素

经过救治

妙妙脱离了生命危险

如今已经顺利出院

但遗憾的是

她可能一辈子都需要

注射胰岛素来维持生存

娃出现“三多一少”症状

及早就医检查

近年来

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儿科内分泌专科

就经常接诊到这样的“小糖人”

医生介绍

儿童糖尿病主要分为

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糖尿病

其中前两种最常见

1型糖尿病,即由于体内胰岛素绝对缺乏而引起的疾病,这种类型的糖尿病在青少年中比较常见;

2型糖尿病,它是由于相对胰岛素缺乏以及胰岛素抵抗引起的,这一类型在中老年人群中比较常见。

1型糖尿病诱因复杂

基本无法预防

所以早诊断、早干预十分重要

三多一少

2型糖尿病可以预防

正确引导孩子饮食习惯

而2 型糖尿病

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是

肥胖

这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父母要正确引导孩子的饮食习惯

鼓励孩子多吃健康的绿色蔬菜和新鲜水果

限制孩子食用

会导致体重过度增加的

含糖食品和饮料

比如果汁和奶茶

如果家族中有糖尿病遗传倾向

或者宝贝是个“小胖墩”

一定要定期带娃检查血糖、尿糖

总而言之

预防儿童糖尿病

最重要还是形成

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

首先,提倡平衡膳食,避免过多热量摄入 ,少食高糖、高脂肪的食品,多食富含纤维素的天然食品,如谷类、水果和蔬菜。

其次,要养成良好的就餐习惯 ,吃饭细嚼慢咽,有助于减轻儿童消化系统的负担,使得人体能够更加充分地消化和吸收来自于食物中有益的营养素。并且,在缓慢的咀嚼过程中可以明显增加饱腹感,减少食物的摄入总量。

再有,督促孩子进行体育锻炼, 可以根据孩子的喜好来选择体育锻炼的种类,游泳、跑步、快走等均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孩子身体强壮、免疫力强,还可以预防肥胖和糖尿病。

第一现场、壹深圳客户端记者:方应彬

来源: 深广电第一现场

糖尿病患者恶心、呕吐、腹痛、烦躁?警惕“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由于胰岛素严重缺乏和升糖激素不适当升高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代谢严重紊乱综合征,临床以高血糖、高血清酮体和代谢性酸中毒为主要表现。1型糖尿病容易诱发生DKA;2型糖尿病亦可发生DKA。

先来看一个案例:

周某,女性,71岁,患有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伴有厌食、疲劳、口干3个月,尿失禁一个月,因疲劳厌食加重并伴有恶心,前来急诊就诊。主要实验室检查如下:

该病人除具有高血糖外,血清酮体、尿糖、尿酮体、以及阴离子间隙均明显升高,结合临床症状和糖尿病史诊断为2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经过对症治疗,病人转危为安。

如此凶险的DKA是怎么形成的呢?又如何诊断和预防呢?

一、发病机制复杂,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DKA发病机制较复杂,其重要特征是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的同时,胰岛素拮抗激素(如: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和生长激素等)相对过多,出现糖、脂肪和蛋白质的代谢紊乱,产生严重高血糖(一般血糖>16.7mmol/L)、高酮血症(血酮体>5mmol/L)、脱水、电解质乱和代谢性酸中毒(PH<7.3)。严重者可发生昏迷,危及生命。

发生本病时,脂肪动员和分解加速,大量脂肪酸在肝脏经β氧化,生成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三者统称酮体,其中乙酰乙酸和β羟丁酸为较强的有机酸。

酮体明增高时,消耗体内大量储备碱,病情早期尚不发生酸中毒,当增高的酮体超过机体的代偿能力时,则发生代谢性酸中毒,此时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Pexels

二、5大DKA诱因

1、感染:常见的诱因,占50%以上;

2、胰岛素使用不当:随意中断胰岛素的使用或突然减少胰岛素剂量;

3、体内代谢负荷剧增:饮食失控,或短期内不适当静脉输入过多葡萄糖;

4、应激状态:如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外伤、手术、麻醉、妊娠分娩、卒中及甲亢等;精神因素精神创伤、过度激动等;

5、其他诱因:如体内产生胰岛素抗体、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等。

©Pexels

三、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警惕DKA发作

DKA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 仅有酮症而无酸中毒称为糖尿病酮症;

● 轻、中度除酮症外,还有轻至中度酸中毒;

● 重度是指酸中毒伴意识障碍(DKA昏迷),或虽无意识障碍,但血清碳酸氢根低于10 mmol/L。

DKA常呈急性发病。

  • 在DKA发病前数天可有多尿、烦渴多饮和乏力症状的加重;
  • 失代偿阶段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常伴头痛、烦躁、嗜睡等症状,呼吸深快,呼气中有烂苹果味(丙酮气味);
  • 病情进一步发展,出现严重失水现象,尿量减少、皮肤黏膜干燥、眼球下陷,脉快而弱,血压下降、四肢厥冷;
  • 到晚期,各种反射迟钝甚至消失,终至昏迷。

糖尿病相关并发症

四、怀疑发生DKA,该做哪些检查?

首要的实验室检查应包括:血糖、尿素氮/肌酐、血清酮体、电解质、渗透压、尿常规、尿酮体、血气分析、血常规、心电图等。若怀疑合并感染还应进行血、尿和咽部的细菌培养。

五、如何明确诊断?

如血清酮体升高,或尿糖和酮体阳性伴血糖增高,血pH和(或)二氧化碳结合力降低,无论有无糖尿病病史,都可诊断为DKA。具体诊断标准见下表。

六、治疗

DKA的治疗原则为尽快补液以恢复血容量、纠正失水状态,降低血糖,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同时积极寻找和消除诱因,防治并发症,降低病死率。对单有酮症者,需适当补充液体和胰岛素治疗,直到酮体消失。DKA应按以下方法积极治疗。

1、补液

能纠正失水,恢复血容量和肾灌注,有助于降低血糖和清除酮体。对有心、肾功能不全者,在补液过程中要监测血浆渗透压,并经常对患者心脏、肾脏、神经系统状况进行评估以防止补液过多。

当DKA患者血糖≤13.9 mmol/L时,须补充5%葡萄糖并继续胰岛素治疗,直至血清酮体、血糖均得到控制。

©Pexels

2、胰岛素

DKA是胰岛素治疗的适应症,应选用短效胰岛素静脉给药。当DKA患者血糖降至13.9 mmoL/L时,应减少胰岛素输入量并开始给予5%葡萄糖液,此后需要根据血糖来调整胰岛素给药速度和葡萄糖浓度,并需持续进行胰岛素输注直至DKA缓解。

3、纠正电解质紊乱

在开始胰岛素及补液治疗后,若患者的尿量正常,血钾低于5.2 mmol/L即应静脉补钾,一般在每升输入溶液中加氯化钾1.5~3.0 g,以保证血钾在正常水平。

治疗前已有低钾血症,尿量≥40 ml/h时,在补液和胰岛素治疗同时必须补钾。

严重低钾血症可危及生命,若发现血钾<3.3 mmol/L,应优先进行补钾治疗,当血钾升至3.5 mmol/L时,再开始胰岛素治疗,以免发生心律失常、心脏骤停和呼吸肌麻痹。

4、纠正酸中毒

DKA患者在注射胰岛素治疗后会抑制脂肪分解,进而纠正酸中毒,一般认为无需额外补碱。但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可能会引起心肌受损、脑血管扩张、严重的胃肠道并发症以及昏迷等严重并发症。PH<7.0时适当补碱治疗。

5、去除诱因和治疗并发症

如休克、感染、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脑水肿和肾衰竭等。

七、DKA的预防

当随机血糖超过19.05 mmol/L(血清酮体≥3 mmol/L)时,可预警DKA。

参考文献:

1、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

2、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9版


版权声明:

文章内容由嘉会医疗医疗团队撰写并审核,任何其他机构或个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酮症酸中毒——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急性并发症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由于糖尿病患者病情加重时,血糖明显升高,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糖、脂肪、蛋白质三大物质代谢紊乱,导致酮体生成过多,造成严重后果的糖尿病急性并发症。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的急性并发症。

酮症酸中毒的临床症状

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早期,会出现糖尿病的症状加重,如明显的口渴、尿量增多、乏力、恶心等。在这个阶段,若及时发现,并及时治疗,患者症状会好转。

若未得到及时诊治,病情可迅速恶化,患者会出现疲乏、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多尿、口干、头痛、嗜睡、呼吸深快,出现酸中毒特有的深大呼吸,呼气中有烂苹果味。

病情进一步发展,患者可因失水加重,出现尿量减少、眼球下陷、皮肤干燥、血压下降、心率加快、四肢厥冷,即使合并感染,体温也多无明显升高。到了晚期,患者会出现意识障碍(不同患者有明显差别),可表现为嗜睡、烦躁,甚至昏迷,部分患者表现为腹痛。

酮症酸中毒的诱因

1型糖尿病患者有自发酮症酸中毒倾向,2型糖尿病患者在一定诱因作用下也可发生酮症酸中毒。常见诱因如下:

感染:为最常见的诱因,多为急性感染或慢性感染急性发作。常见感染包括肺炎、胃肠道急性感染、急性胰腺炎、肾盂肾炎、尿路感染、化脓性皮肤感染等。严重者还可发生败血症、脓毒血症等。

胰岛素治疗中断或不适当减量:胰岛素缺乏时,会导致严重的高血糖,从而出现酮症酸中毒。因此,1型糖尿病患者及2型糖尿病病程长、胰岛功能差的患者,需要每天坚持胰岛素治疗,无论什么原因,都不应中断胰岛素的使用,否则,极易出现酮症酸中毒。

饮食不当:如饮酒过度、过多进食含脂肪多的食物、暴饮暴食、无节制进食、短时间摄入大量高热量食物等均有可能引起酮症酸中毒。

胃肠道疾病:如急性胃肠炎引起恶心、呕吐、腹泻,导致重度失水和进食热量不足;肠梗阻、肠道严重感染时会使糖尿病病情加重,从而进一步导致酮症酸中毒。

各种应激状态:如急性心肌梗死、卒中、手术、创伤、精神紧张、妊娠和分娩等应激状态下,肾上腺皮质激素、儿茶酚胺等激素分泌增多,引起血糖升高,可导致酮症酸中毒。

其他不明原因:有接近10%~30%的患者可没有明确诱因而突然出现酮症酸中毒。

酮症酸中毒的治疗

去除诱因和治疗并发症:如休克、感染、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脑水肿和肾衰竭等。

补液治疗:可纠正严重失水,有助于降低血糖和清除酮体。补液速度应先快后慢,并根据血压、心率、每小时尿量及周围循环状况决定输液量和输液速度。

小剂量胰岛素静脉滴注治疗:加强血糖监测,根据血糖下降情况调整胰岛素用量。

纠正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治疗。

酮症酸中毒的预防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长期坚持严格控制血糖是预防酮症酸中毒发生的最有效措施。多数的酮症酸中毒患者的发病都是有一定诱因的,因此,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到积极预防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患者及家属应掌握糖尿病相关基础知识,提高对酮症酸中毒的认识,一旦怀疑出现了酮症酸中毒应及早到医院就诊。

严格遵守胰岛素及降糖药物的治疗方案,不擅自终止或随意调整胰岛素及降糖药物的剂量。

注意血糖、尿糖、尿酮的监测,了解尿量、体重的变化。

遇到手术、妊娠、分娩等应激状态时,应首先使血糖得到良好的控制。

坚持长期、有规律的运动,增强体质,预防感染。如果发生急性病,特别是严重的感染,必须尽早治疗。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