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古代叫啥病(糖尿病古代叫什么)
健康我来说|中国古代为什么称糖尿病为“消渴症”?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了解风险,了解应对”。新华社特邀糖尿病专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科普糖尿病知识。本期节目一起来了解,中国古代为什么称糖尿病为“消渴症”?
记者:高菲菲 王伟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糖尿病能治好吗?在古代糖尿病又叫什么?医圣张仲景是这样说
大家好!我是伍医生。传播健康理念,科普健康知识。
为了您及家人的健康,让我们坚持学习医学知识,学习多些,收获多些。
如果喜欢,请多关注和点赞哦。谢谢!
昨天我和大家聊了下糖尿病在西医方面的知识。今天继续聊下糖尿病在我们祖国医学—中医学方面的知识。
我们国家古代有个病叫“消渴病”,虽然它不等同现在的糖尿病,但它的症状表现和糖尿病非常相似,都有“三多一少”的特征。
有这病的人只要干一点活,稍微运动一下,就会满头大汗,但汗多数是出自身体的上部分。
再就是饭量比常人都大得多,而且一天要吃好几次,这头吃完那头就饥饿了,整天都是在吃的路上(有点夸张了)。
虽然吃得很多,但身体却非常消瘦,因为营养消化得太快没有吸收。
还有就是感觉口很干,很想喝水,但喝水后旋即就要去小便了,喝了多少水就会有多少尿,并且尿是甜的。
这“消渴病”不就是和“糖尿病”一样了嘛,只是古代没有测血糖这个检查而已。
消渴病病名最早出现在我国古籍《黄帝内经》中《素问.奇病论》,原文:“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内经》中原文,用现代话来解释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饮食必是经常食用大鱼大肉,而且味道极其香甜厚味。
但是,食过多的肥腻的肉类会让人产生食积,食积又会进一步化热。
而食用过多甜味的食物又会让人胸腹满闷。这些热与闷纠缠在一起,会造成人们身体代谢失去平衡。”
《内经》中主张人们要清淡饮食,尽量远离高脂高热高糖的食物,这样才能保持身体健康,这样才能让消渴病少发生,不发生。
我国东汉长沙太守张仲景医圣就认为“消渴病”的病机就在于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涉及的脏腑有脾肺肾三脏。
据此,张仲景就“消渴病”提出分“上中下三消”论治,上消原文:"消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其组成:“人参(燥热可由党参或西洋参代替)、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等药。
肺主气,为水气施布之用,肺为燥热所迫,水气不能正常施布,造成口干口渴。
这时可以用人参加入白虎汤中煎煮服用,有生津止渴,益气养阴的功效。
中消原文:“跌阳脉浮而为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中焦脾胃,胃热肠燥,消谷善饥,口渴多饮,大便则硬,这时就要用到滋润脾胃,增水行舟的方剂《麻子仁丸》。
其组成为:麻仁、杏仁、大黄、白芍、积壳、厚朴、蜂密等药。便秘也会造成血糖难以下降。
下消原文:“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糖尿病发展至后期,肾阴精虚损及阳气化生不足,表现为口渴多饮,多饮后旋即转为多尿。
水饮一斗,小便就有一斗,身体焦枯,体形消瘦不可避免。
这时就要用上这个方剂了,“肾气丸”,其组成:“附子、桂枝、熟地、山药、山萸肉,泽泻、茯苓、丹皮。”等药。
“肾气丸”此方由“桂枝和附子”加“六味地黄丸”所组成。
“六味地黄丸”是由宋朝儿科专家钱乙在“肾气丸”的基础上减去“桂枝和附子”两味中药制成,有滋阴补肾之功。
当时钱医生将“六味地黄丸”是用来医治小儿疾病的。
桂枝的功效温经通络,化生阳气。附子的功效大温大补。此两味中药加入组成的“肾气丸”有着化气行水,温补肾阳功效。
恰好针对“消渴病”下消的症状,畏寒怕冷,腰膝酸软,小便频多,舌淡苔白等。
切记中药“附子”有大毒,如用在汤剂,必须按医嘱先煎。
在汉朝之后,还有很多后世医家对“消渴病”作出很多见解与很好的治疗方法,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不在此逐一论述了。
糖尿病(消渴病)能否治愈,关键还是要靠自己,大家要记住少吃肉多运动,多食绿色蔬菜。
要定期检查血糖,有问题就去医院就诊,这样就能长期保持身体健康了。
今天就先聊到这里了,下次再见。
汉高祖刘邦竟然也得糖尿病!他是怎样患病的?看看古人如何治疗
提到刘邦,大家都是耳熟能详,从小小的亭长到汉朝的开国皇帝,48岁创业,斩白蛇,掀翻秦帝国,逼得一代霸王自刎乌江,乘势而变,大风起兮;摧枯拉朽,威加海内。短短几年,就实现人生翻盘,大写的服。
但你知道吗?
刘邦除了是一位枭雄
还是一位糖尿病病人
……
刘邦是怎么患上糖尿病的?刘邦夺得天下后,已经是一位55岁的老人了,这个年龄当皇帝的,屈指可数。再加上常年的南征北战,此时的刘邦,身体已经很脆弱。本来称帝后,可以享受当时良好的医护资源,慢慢调理,过一过神仙日子。
可是,皇帝这个差事还真不好干,尤其是开国皇帝。
刘邦登基后,天下并不太平。时不时就有人出来谋反。燕王臧荼、韩王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卢绾等等,刘邦也像一位救火队长一样御驾亲征,四处救火。
为什么刘邦一定要亲征呢?手底下那么多将领,周勃、樊哙、曹参等等,更别说还有韩信这等战神。因为刘邦没有别的选择。
随着刘邦的称帝,其他有功之人也纷纷裂土封王。名义上受中央王朝节制,实际上却各过各的,说的不好听点,我有本钱了,随时可以脱离你大汉集团出来单干。
刘邦也渐渐明白了这个道理,如果不把这些异姓王收拾掉,刘家人的江山就坐不稳。
淮南王英布是刘邦御驾亲征的最后一位异姓王。即便是年老多病(年过60岁),刘邦还是拼了命出征。
也就是这一役,差点要了刘邦的命。厮杀中,刘邦被一支箭射中。
其实,刘邦出征前是考虑过让太子刘盈代替自己亲征的,可是吕后却是死活不同意,这背后就牵扯了刘邦的另外一个心病。
受伤后的刘邦并没有太在意,班师回朝的路上,还特意回到家乡献唱《大风歌》,来了场个人歌舞秀,后面又马不停蹄的前往曲阜祭祀孔子,行程排的满满的。以至于出现伤口不愈、溃烂感染、伤势越发的严重。
后世经过考证,根据刘邦的生活起居、身体状态等线索推导出,刘邦可能患有消渴症。古代的消渴症,在现代被称为糖尿病。史书记载,晚年刘邦心火上升,整日口干舌燥,且饮多尿多,这些都是典型的糖尿病的症状。
正如孙思邈和王焘所说:“凡消渴病,经百日以上者,不得灸刺,灸刺则于疮上漏脓水不歇,遂成痈疽。”
现代医生亦强调提防不要破伤皮肉,以防化脓之祸。刘邦很有可能就是因为糖尿病引发的皮肤并发症,导致他的皮肤自愈能力极差,伤口发炎,引发了败血症而死亡的。
刘邦的糖尿病真的不能治吗?我们来看这么一段话:
《史记》记载:病甚,吕后迎良医,医入见,高祖问医,医曰:“病可治。”於是高祖嫚骂之曰:“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遂不使治病,赐金五十斤罢之。
这里面的信息量挺大。吕后找来了医生,说刘邦的病没有什么大碍的,完全可以治愈。可是刘邦为什么破口大骂,拒绝医治呢?
这也是一个疑团。有人说是刘邦对吕后已经心怀猜忌,担心吕后找来的医生会做手脚。
这还是要回到上面提到的刘邦的心病。
刘邦是钟意戚夫人的,也一直想立戚夫人之子刘如意为太子。可是吕后的能量却大的惊人,就连刘邦屡次请不动的商山四皓,也站在了吕后的身边(这已经代表了朝廷的风向了)。这时刘邦已经知道,吕后的势力已经不是自己能左右的了。
因此,刘邦虽然知道病情严重,但还是对吕后十分忌惮,如果自己此时人事不省,那么就来不及安排后事了。
比如说,刘邦临终前,密令陈平处死樊哙,因为后者正是吕后的妹夫。有人推测,刘邦急于处死樊哙,也是为了防范樊哙会成为吕后的帮凶,对戚夫人不利……
可以看到,刘邦称帝后面临的朝局,暗流涌动,勾心斗角,无暇来休养生息。这一点上,他跟另外一个布衣皇帝朱元璋比起来,就没有那么好的福气了。称帝后,朱元璋是不用再御驾亲征的,而且后宫内有贤惠的马皇后,不用自己操劳。
如果说刘邦能够好好调理,即便是征讨英布后负伤,如果能及时治疗,安心养病,或许刘邦的病情也不会发展的那么快,刘邦也可以多活几年,更好地处理身后事,或许汉王朝的命运也由此改变呢?
古人对于糖尿病也是有所认识的甚至提出了一些治疗的方法:1. 我国最早的古典医书《皇帝内经·素问》记载了“消渴症”这一病名:“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2. 名医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将古方载入医案,提出以“肾气丸”进行治疗,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3. 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提出,“消渴病者慎者三:一饮酒,二房事,三咸食及面。能慎此者,虽不服药而自可无它”。
可以看到,古人对于糖尿病的治疗,已经有初步的思路,其中就提到了饮食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这个理念还是具有超前性的。
而随着现在医学的发展,我们有了更为科学的治疗方法,饮食上,我们建议患者选择升糖指数GI值低的食物,特别要少吃含精制碳水和添加人工糖较多的食物,如甜品、糖果和饮料等。
同时,患者要加强运动和注意休息。运动不仅可减重,还可消耗血糖并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
希望所有糖友们都能正确地认知防控糖尿病,祝福糖尿病患者们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1]贾海骅, 赵红霞, 赵凯维, 等. 探讨糖尿病 (消渴) 中医病因病机[D]. , 2012.
[2]王月娟. 2 型糖尿病患者患病情况及慢性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分析 [D][D]. 长春: 吉林大学, 2015.
[3]杨文英. 中国糖尿病的流行特点及变化趋势[J]. 中国科学: 生命科学, 2018, 48(8): 812-819.
[4]《史记·高祖本纪》
[5]《史记·留候张良者》
[6]《史记·邓通传》
[7]徐千. 刘邦起义成功及死因[J]. 决策与信息, 2014, 2.
本内容仅供健康知识科普之目的,不能替代医生诊断,不属于医学诊疗建议,也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请谨慎阅读。本文为因数健康原创文章,未经本平台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引用。如需转载或引用请后台留言,征得平台同意后才可进行,转载或使用请务必注明来源。若本内容存在侵权行为,请与本平台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