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天自己战胜糖尿病(挑战100天)
- 1、14年糖尿病,不吃药不打针,成功战胜了糖尿病!我的方法有3个
- 2、奥森跑步14年战胜糖尿病抑郁症,65岁物理学教授写出中国版“跑步圣经”
- 3、奥森跑步14年战胜糖尿病、抑郁症,65岁物理学教授写出“中国版《跑步圣经》”
14年糖尿病,不吃药不打针,成功战胜了糖尿病!我的方法有3个
得糖尿病14年了,算起来,已经有十年没有吃过降糖药了,一些老糖友都不敢相信我仅仅依靠饮食运动就控制好了血糖,但是事实就是如此,我可以自豪的说,现如今我的血糖还是很好。
去年进行了二次体检,血压、血脂、体重正常,肝功、肾功、心电图、B超、糖化血红蛋白、尿微量白蛋白全部正常,身体很好,没有并发症。
而我之所以能做到这种程度,我个人认为靠的是战胜疾病的信念,靠的是坚定的决心以及持之以恒的执行力,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五驾马车。
我出生在一个平凡的农村家庭,在农活方面是一把好手,你可以把我当做一个木工、一个瓦匠,虽然我只上过初中,但是大大小小的材料我也能写,在村里也干过几年村支书,公安局也做过几年……回想这一生,很多职业我都尝试过,很多别人没有体验过的生活,我都体验过,也不算白活一场。
最最重要的是,在与糖尿病的抗争中,我拥有了超过常人的耐心、恒心、决心!凡事都有两面性,这也是疾病带给我的一些好处吧。
今天将我的一些控糖心得稍微整理了一下,分享给各位糖友,因为每个人的情况毕竟不一样,所以仅供大家参考!
在得糖尿病之前,我在公安局工作,那时候工作很忙,经常是通宵达旦,几乎没有什么停歇的时候,一心都扑在工作上,也基本没有什么运动的概念。那时候的我认为男人就应该拼搏奋斗,累一点真不算什么,再加上年轻,实在是没有多想。
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有些傻气,得了这个病以后,医生说一定要多运动,饮食要控制。我那时候很胖,走路走久一点,都是气喘吁吁的,没办法,走不动也得走。
我每天慢慢的增加走路的时间跟速度,走着走着就有力气了,后面就开始慢跑,一开始一公里都跑不了,大汗淋漓的,我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每天给自己增加圈数,二公里、三公里、五公里……
终于几个月以后,我可以一口气跑五公里了,跑步带来的好处非常明显,体重轻了,体质好了,明显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都降了下来。跑步的习惯就一直保持了下来,现在也有十多年了,只要哪天不运动,我就感觉浑身不自在,这就是习惯的力量!
在跑步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一些运动技巧:
1、早饭后休息半小时,由散步慢慢变成慢跑。
2. 跑的时候可以快走和慢跑相结合,先走后跑,跑完再走。
3. 跑步要坚持到底,可以慢慢跑,但中间不要停, 这样可以锻炼耐力。
4. 自己制定好目标跟计划,不要轻易打乱计划,每天跑步的时间跟距离,一般不变。
5. 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相结合,除了跑步,还可以适当做一些锻炼肌肉的无氧运动,比如哑铃或者拉伸等等。
6.利用一切可以运动的时间,比如做家务,工作时骑单车等等,农村的朋友可以种种菜。
运动一年时间,我的体重就减掉了三十斤左右,慢慢成了标准身材,现在每天早上每天早上快走1公里,慢跑1公里,跑完再走上十几分钟,晚饭后半小时至1小时快走2公里。运动完后,感觉浑身舒畅,有使不完的力气。
平时买菜或者办事,基本都是走路,有时候也会骑单车,尽量利用更多的时间去运动。
在饮食上,我听过不少内分泌科医生的讲座,讲究食物多样,结构合理,营养均衡,每天一般是三正餐三加餐。
几乎每天都会吃肉蛋奶、豆制品、蔬菜、水果、坚果,水果跟坚果一般是作为加餐,主食方面严格控制,每顿不会超过2两。同时粗杂粮都吃,不会单纯局限于白米饭。
在这类我要提醒糖尿病友,不建议大家做苦行僧,其实只要血糖控制稳定,一般的食物都是可以吃的,只是一定要注意控制好量,不要为了控制血糖,而忽略了营养!人要生存,就需要基本的能量。
糖尿病友只要慢慢摸索出适合自己的一些饮食,加强血糖监测,就不要担心血糖会出现大的波动。
虽然我不吃降糖药,但是我非常关注自己的血糖值情况。
我有一个本子,详细的记录了我每天测血糖的情况,算下来,一年共检测血糖近300次,几乎每天都会测血糖!
其中检测空腹血糖120次,6点以内110次,6点以上10次, 餐后血糖180次,其中有120次餐二低于7.8,有50次餐二血糖高过了7.8,但还是基本在10以内。
糖尿病友平时也应该坚持测血糖,然后根据结果及时的改善饮食及运动计划,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控制血糖!
注意!因为每名糖友的情况不一样,以上方法不一定适合所有人,仅供参考!如果想停药或者换药,都应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谢谢大家的阅读![谢谢][谢谢][谢谢]
奥森跑步14年战胜糖尿病抑郁症,65岁物理学教授写出中国版“跑步圣经”
奥森公园,是京城跑友们心目中的“跑步圣地”。14年来,不管刮风下雨,有一位老人的身影总是按时出现在这里,他就是原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曹林。坚持跑步,不仅让他有效控制了血压和糖尿病,治愈了抑郁症,还成为跑友圈中的“奥森传奇”。
为了与更多人分享他的跑步心得,作家出版社近日整理出版了曹林的《奥森日记》。有跑友把这部日记称作“中国版《跑步圣经》”,而曹林更愿意把它当做是自己人生经验的一些总结,“相信它会对很多人有所帮助,也会有很多人需要它”。
坚持跑步14年,他治好了糖尿病
2000年,曹林从东北来到北京工作,在北京科技大学从事抗肿瘤抗病毒纳米药物研究。因为工作环境的变化,他开始频繁熬夜,也放弃了以前喜欢的运动,加上酷爱肉食,不知不觉间,身高不到170厘米的他,体重已达172斤。慢慢地,他感到了身体的异常。“最困难的是出门系鞋带,弯腰下去,中间隔着凸起的肚子,真是千难万阻,气喘如牛。”他回忆,那段时间自己常常在课堂上有要晕倒的感觉,“从一楼走到四楼实验室,要歇四次,还会把内衣湿透”。
奥森冬跑
到医院一检查,曹林的餐后血糖值已经达到30左右,是高渗性糖尿病昏迷的前兆。2006年初,他住进了医院,除了重症糖尿病,还被查出患有高血压和抑郁症。医生告诉他:“糖尿病是不可治愈的,你需要终生服用药物,或依赖胰岛素来生活。”这使他的心情更加灰暗。
20天后,当他带着沉重的心情出院时,护士长追了上来,她说:“你别灰心,曾经有人靠跑步控制了糖尿病,但是也需要为此终生坚持不懈,不知你是否能有这种决心和毅力。”这番话为曹林点亮了一盏心灯,他立刻回答:“只要靠吃苦能做到的事,我都能做到。”
从那时起,他选择了一种新的生活:跑步。刚开始,他只是徒步,慢慢地,从跑400米,到能跑1000米,到后来可以跑10000米,跑步能力不断提高。通过运动和节食,半年时间内,他的体重就由172斤减到了125斤。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也由每次两片,到一片,到半片,到四分之一片。最后,完全停用了药物,只靠跑步和饮食疗法,控制甚至治好了糖尿病。
这14年来,不管电闪雷鸣,不管风雪严寒,曹林从未停止过跑步。他还参加了多次马拉松比赛,并用3小时50多分钟跑完了全程。他的故事也在跑友圈中逐渐传开,有人叫他“奥森老人”,也有人叫他“奥森传奇”。“我对这些溢美之词总感觉不好意思。”曹林说,“我只是做到了大家都能做到又都没有去做的事。”
抑郁症消失,他更珍惜生命里的每一天
曹林告诉记者,糖尿病人大多伴随有抑郁症。“当处于抑郁状态时,可引起神经系统的内分泌紊乱,导致血糖升高。反过来,血糖控制不好,病情加重,又会使病人更加悲观失望,加重抑郁状态。”在最严重的时候,曹林甚至感觉到,自己对包括生命在内的任何事情都失去了兴趣。“即便是亲人的亲情,即便是追求奋斗了几十年的科研事业,也都感觉淡漠。”
作者和孙英杰,3次北马女子冠军
在坚持跑步之后,不仅血糖、血压得到了控制,他的抑郁症也慢慢消失了。“原来对未来那种无望无助的情绪改变了,心里的大石头没有了,变得平和清爽多了。”从科学角度来看,曹林认为,“跑步可以让人释放出大量的荷尔蒙和多巴酚,产生异乎寻常的快感。长期坚持跑步,抑郁症就会缓解或彻底痊愈。”
跑步也让曹林越来越年轻。“锻炼使我的体重一直保持在125斤左右,臂部腿部和腹部肌肉力量都较强壮,有时还跟朋友相互炫腹呢。跑步的人,脸上还不易长老年斑。因此,虽然知道自己已经是老人了,但只要跟年轻的跑友们在一起,常常会忘记自己的年纪。”
在他看来,跑步不仅仅是一项运动,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既可强身健体,又能怡情悦性;既可磨砺心智,又可体道明理。“跑者都会不自觉地把跑步精神化,它不是展露给别人看的,而是对人生意义的美好追求。马拉松改变了我对人生的认识,铸就了我坚韧不拔,随遇而安,不慕虚荣,永远低调,永不低头的内心世界。”
14年的跑步生涯,让曹林的心态也有所变化。“刚得病时觉得生死面前,都是小事,活着就好,在生死的问题上过于看重‘死’的那一刻,而不太在意生活中的小事情。”他说,“现在年纪渐老,却反了过来,对死看得淡了一些,更多的抱着‘哭着来,笑着走’的态度,更加重视的是生活里面的细节,更加珍惜生命里的每一天,觉得应当更好的品味生活里面更加细致的味道。”
写下200多篇日记,结识全国跑友无数
从靠吃药控制疾病的糖尿病人,到不用任何药物控制血糖的正常人;从只能跑很短的距离,到能用四十几分钟跑完十公里的路程。2012年时,曹林已由以前的大胖子,变成身材略显消瘦的跑步达人了。
当时,很多朋友都鼓励他把自己的经验写出来,让更多人通过跑步找回健康。于是,他开始在QQ上写跑步日记,写给自己也写给跑友们。“从那时到现在,从未间断过跑步和写跑步日记。”这些年来,他写了200多篇日记,不仅记录跑步心得,也将跑步生活的人事见闻和人生思悟,融于文字之中。
因为文笔优美,还兼具故事性和哲思,越来越多的人在网上追看他的跑步日记。“现在, QQ上我有2000多好友,加了1000多个群。跑步圈里知道我的人就更多了,全国各地的都有。我也到各地去跑马拉松,游览名山大川,结识各种各样的朋友,而他们经常用网名称呼我——黑龙。”
在他的跑友中,有马拉松的世界冠军,也有只为健康而跑的业余跑者;有充满活力热情的年轻人,崇尚健康生活理念的中老年人,也有癌症患者、盲人、糖尿病患者。中国女子马拉松记录保持者孙英杰就和他相识在奥森公园,她感慨地说:“黑龙老师在书中回忆了我2014年第一次与他在奥运森林公园里冒着小雨跑步的温馨往事,以及我个人马拉松生涯的甜酸苦辣……时隔六年,我们仍旧一同奔跑在马拉松的路途上,正如黑龙老师所说,我们要珍惜生命的每一天,人生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
尽管结识了众多跑步高手,但曹林说,他心目中的偶像还是自己。“我跑了14年,从没中断过,像每日三餐一样定时定量完成任务。每当遇到困难时,身体里总好像有两个人在打架,一个是坚持,另一个是退却,最后那个坚持的人胜利了,那个人就是我自己。”
疫情期间,一天做2000个深蹲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曹林一度无法外出跑步。从1月23日开始,他把跑步改为在家里做深蹲。“每两天做一次深蹲,一次做2000个,外加100个仰卧起坐和100个俯卧撑。”当听到这组数字的时候,记者非常惊讶,曹林解释,“这种快速深蹲与普通的深蹲有所不同,蹲得不那么深,但要求蹲起的速度快,实际上类似于混氧跑或间歇跑,既能提高腿部的力量又能提高速度耐力,感觉上相当于中等强度跑10公里或慢跑20公里。”
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曹林又回到了他钟爱的奥森公园。“很可能我是第一个进入森林公园跑步的人。”他在日记中写道,“那年的除夕,正下着大雪,公园还没修好,我从一处没封好的路口进入公园。公园里面瑞雪飘然,树影婆娑,近处不见路径,远处像有无数个瑞兽在蹲踞窥探。我一边跑一边暗暗的祝颂,感谢上帝,感谢北京市,为我修了这么大的一个大园子。”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来奥森跑步,以至于周末跑步都感到有点拥挤,但曹林总是能在其中找到曲径通幽之美。“北园里有个北山,山下有几片湖水及河流环绕,峰回路转,山水相连,信步走去,有时大半天找不到出路。如果约上三五好友,带着吃喝,在湖边小榭或草地上聊天看书,可消磨整个假日。奥森的好处还有四季的变化,春天沁人心肺的花香、夏天的百亩向日葵花和薰衣草。如果在秋冬的凄风苦雨或冬天的大雪纷飞中跑步,会体验到人类的各种不同感受。”
从小就爱看书的曹林,赞赏海明威平静简练的语言、新闻报道式的格调,也喜欢米兰·昆德拉笔下绝妙的幽默和深邃的哲理。正因为如此,他的《奥森日记》在平实中也闪烁着文学的色彩。“年已65岁了,忽然有了想继续写作的想法,自己也感觉奇怪。但是这个想法却像升起的炉火一样,慢慢在扩大和燃烧。”曹林说,如果这本书评价好,他会继续写下去,可能会尝试写一写纯文学的东西。他还幻想着,能到山上去住,或住在小岛上,每天跑步、看书、写作。(照片由作者曹林提供)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俐
编辑:关一文
流程编辑:吴越
奥森跑步14年战胜糖尿病、抑郁症,65岁物理学教授写出“中国版《跑步圣经》”
奥森公园,是京城跑友们心目中的“跑步圣地”。14年来,不管刮风下雨,有一位老人的身影总是按时出现在这里,他就是原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曹林。坚持跑步,不仅让他有效控制了血压和糖尿病,治愈了抑郁症,还成为跑友圈中的“奥森传奇”。
为了与更多人分享他的跑步心得,作家出版社近日整理出版了曹林的《奥森日记》。有跑友把这部日记称作“中国版《跑步圣经》”,而曹林更愿意把它当做是自己人生经验的一些总结,“相信它会对很多人有所帮助,也会有很多人需要它”。
坚持跑步14年,他治好了糖尿病
2000年,曹林从东北来到北京工作,在北京科技大学从事抗肿瘤抗病毒纳米药物研究。因为工作环境的变化,他开始频繁熬夜,也放弃了以前喜欢的运动,加上酷爱肉食,不知不觉间,身高不到170厘米的他,体重已达172斤。慢慢地,他感到了身体的异常。“最困难的是出门系鞋带,弯腰下去,中间隔着凸起的肚子,真是千难万阻,气喘如牛。”他回忆,那段时间自己常常在课堂上有要晕倒的感觉,“从一楼走到四楼实验室,要歇四次,还会把内衣湿透”。
奥森冬跑
到医院一检查,曹林的餐后血糖值已经达到30左右,是高渗性糖尿病昏迷的前兆。2006年初,他住进了医院,除了重症糖尿病,还被查出患有高血压和抑郁症。医生告诉他:“糖尿病是不可治愈的,你需要终生服用药物,或依赖胰岛素来生活。”这使他的心情更加灰暗。
20天后,当他带着沉重的心情出院时,护士长追了上来,她说:“你别灰心,曾经有人靠跑步控制了糖尿病,但是也需要为此终生坚持不懈,不知你是否能有这种决心和毅力。”这番话为曹林点亮了一盏心灯,他立刻回答:“只要靠吃苦能做到的事,我都能做到。”
从那时起,他选择了一种新的生活:跑步。刚开始,他只是徒步,慢慢地,从跑400米,到能跑1000米,到后来可以跑10000米,跑步能力不断提高。通过运动和节食,半年时间内,他的体重就由172斤减到了125斤。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也由每次两片,到一片,到半片,到四分之一片。最后,完全停用了药物,只靠跑步和饮食疗法,控制甚至治好了糖尿病。
这14年来,不管电闪雷鸣,不管风雪严寒,曹林从未停止过跑步。他还参加了多次马拉松比赛,并用3小时50多分钟跑完了全程。他的故事也在跑友圈中逐渐传开,有人叫他“奥森老人”,也有人叫他“奥森传奇”。“我对这些溢美之词总感觉不好意思。”曹林说,“我只是做到了大家都能做到又都没有去做的事。”
抑郁症消失,他更珍惜生命里的每一天
曹林告诉记者,糖尿病人大多伴随有抑郁症。“当处于抑郁状态时,可引起神经系统的内分泌紊乱,导致血糖升高。反过来,血糖控制不好,病情加重,又会使病人更加悲观失望,加重抑郁状态。”在最严重的时候,曹林甚至感觉到,自己对包括生命在内的任何事情都失去了兴趣。“即便是亲人的亲情,即便是追求奋斗了几十年的科研事业,也都感觉淡漠。”
作者和孙英杰,3次北马女子冠军
在坚持跑步之后,不仅血糖、血压得到了控制,他的抑郁症也慢慢消失了。“原来对未来那种无望无助的情绪改变了,心里的大石头没有了,变得平和清爽多了。”从科学角度来看,曹林认为,“跑步可以让人释放出大量的荷尔蒙和多巴酚,产生异乎寻常的快感。长期坚持跑步,抑郁症就会缓解或彻底痊愈。”
跑步也让曹林越来越年轻。“锻炼使我的体重一直保持在125斤左右,臂部腿部和腹部肌肉力量都较强壮,有时还跟朋友相互炫腹呢。跑步的人,脸上还不易长老年斑。因此,虽然知道自己已经是老人了,但只要跟年轻的跑友们在一起,常常会忘记自己的年纪。”
在他看来,跑步不仅仅是一项运动,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既可强身健体,又能怡情悦性;既可磨砺心智,又可体道明理。“跑者都会不自觉地把跑步精神化,它不是展露给别人看的,而是对人生意义的美好追求。马拉松改变了我对人生的认识,铸就了我坚韧不拔,随遇而安,不慕虚荣,永远低调,永不低头的内心世界。”
14年的跑步生涯,让曹林的心态也有所变化。“刚得病时觉得生死面前,都是小事,活着就好,在生死的问题上过于看重‘死’的那一刻,而不太在意生活中的小事情。”他说,“现在年纪渐老,却反了过来,对死看得淡了一些,更多的抱着‘哭着来,笑着走’的态度,更加重视的是生活里面的细节,更加珍惜生命里的每一天,觉得应当更好的品味生活里面更加细致的味道。”
写下200多篇日记,结识全国跑友无数
从靠吃药控制疾病的糖尿病人,到不用任何药物控制血糖的正常人;从只能跑很短的距离,到能用四十几分钟跑完十公里的路程。2012年时,曹林已由以前的大胖子,变成身材略显消瘦的跑步达人了。
当时,很多朋友都鼓励他把自己的经验写出来,让更多人通过跑步找回健康。于是,他开始在QQ上写跑步日记,写给自己也写给跑友们。“从那时到现在,从未间断过跑步和写跑步日记。”这些年来,他写了200多篇日记,不仅记录跑步心得,也将跑步生活的人事见闻和人生思悟,融于文字之中。
因为文笔优美,还兼具故事性和哲思,越来越多的人在网上追看他的跑步日记。“现在, QQ上我有2000多好友,加了1000多个群。跑步圈里知道我的人就更多了,全国各地的都有。我也到各地去跑马拉松,游览名山大川,结识各种各样的朋友,而他们经常用网名称呼我——黑龙。”
在他的跑友中,有马拉松的世界冠军,也有只为健康而跑的业余跑者;有充满活力热情的年轻人,崇尚健康生活理念的中老年人,也有癌症患者、盲人、糖尿病患者。中国女子马拉松记录保持者孙英杰就和他相识在奥森公园,她感慨地说:“黑龙老师在书中回忆了我2014年第一次与他在奥运森林公园里冒着小雨跑步的温馨往事,以及我个人马拉松生涯的甜酸苦辣……时隔六年,我们仍旧一同奔跑在马拉松的路途上,正如黑龙老师所说,我们要珍惜生命的每一天,人生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
尽管结识了众多跑步高手,但曹林说,他心目中的偶像还是自己。“我跑了14年,从没中断过,像每日三餐一样定时定量完成任务。每当遇到困难时,身体里总好像有两个人在打架,一个是坚持,另一个是退却,最后那个坚持的人胜利了,那个人就是我自己。”
疫情期间,一天做2000个深蹲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曹林一度无法外出跑步。从1月23日开始,他把跑步改为在家里做深蹲。“每两天做一次深蹲,一次做2000个,外加100个仰卧起坐和100个俯卧撑。”当听到这组数字的时候,记者非常惊讶,曹林解释,“这种快速深蹲与普通的深蹲有所不同,蹲得不那么深,但要求蹲起的速度快,实际上类似于混氧跑或间歇跑,既能提高腿部的力量又能提高速度耐力,感觉上相当于中等强度跑10公里或慢跑20公里。”
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曹林又回到了他钟爱的奥森公园。“很可能我是第一个进入森林公园跑步的人。”他在日记中写道,“那年的除夕,正下着大雪,公园还没修好,我从一处没封好的路口进入公园。公园里面瑞雪飘然,树影婆娑,近处不见路径,远处像有无数个瑞兽在蹲踞窥探。我一边跑一边暗暗的祝颂,感谢上帝,感谢北京市,为我修了这么大的一个大园子。”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来奥森跑步,以至于周末跑步都感到有点拥挤,但曹林总是能在其中找到曲径通幽之美。“北园里有个北山,山下有几片湖水及河流环绕,峰回路转,山水相连,信步走去,有时大半天找不到出路。如果约上三五好友,带着吃喝,在湖边小榭或草地上聊天看书,可消磨整个假日。奥森的好处还有四季的变化,春天沁人心肺的花香、夏天的百亩向日葵花和薰衣草。如果在秋冬的凄风苦雨或冬天的大雪纷飞中跑步,会体验到人类的各种不同感受。”
从小就爱看书的曹林,赞赏海明威平静简练的语言、新闻报道式的格调,也喜欢米兰·昆德拉笔下绝妙的幽默和深邃的哲理。正因为如此,他的《奥森日记》在平实中也闪烁着文学的色彩。“年已65岁了,忽然有了想继续写作的想法,自己也感觉奇怪。但是这个想法却像升起的炉火一样,慢慢在扩大和燃烧。”曹林说,如果这本书评价好,他会继续写下去,可能会尝试写一写纯文学的东西。他还幻想着,能到山上去住,或住在小岛上,每天跑步、看书、写作。(照片由作者曹林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