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眼底病变如何分期(糖尿病眼底病变分几期)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如何分期?

1期:轻度非增生期,眼底仅有毛细血管瘤样膨出改变。

2期:中度非增生期,介于轻度到重度之间的视网膜病变,可合并视网膜出血、硬渗和(或)棉絮斑片。

3期:重度非增生期,眼底病变满足下列条件之一者:

a、每象限视网膜内出血≥20个出血点;

b、至少2个象限已有明确的静脉串珠样改变;

c、1个象限视网膜微血管异常(IRMA)。

4期:增生早期,出现视网膜新生血管或视乳头新生血管,或伴视网膜前出血,或玻璃体出血。

5期:纤维增生期,出现纤维膜,可伴视网膜前出血或玻璃体出血。

6期:增生晚期,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合并纤维膜。(来源: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

来源: 北京12320在聆听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筛查、诊断与分期

前言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是高血糖所致血管病变中最特异的表现。

◇ DR早期可无自觉症状,晚期有不同程度视力减退,严重可致盲,因此早筛查、早发现、早治疗十分必要。

◇ 合理的筛查时机、完善的筛查项目、科学的筛查评估有助于DR的诊断与分期。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的必要性

◇ 中国糖尿病人群DR患病率为23%,其中轻度非增殖期视网膜病变(NPDR)的患病率高于增殖期视网膜病变(PDR);农村高于城市;北方高于南方和东部。

◇ DR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血糖(高血糖或明显血糖波动)、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病程、糖尿病肾病(DKD)、妊娠、肥胖、遗传易感基因等。

◇ 有研究提示胰岛素抵抗是DR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胰岛 β 细胞分泌胰岛素能力下降可严重影响DR的进展;吸烟、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血清催乳素、脂联素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也会影响DR的发生与发展。

◇ DR是工作年龄人群主要的不可逆致盲性眼病之一。除影响视力致盲外,还可显著增加心血管疾病及全因死亡风险;由于视力受损或丧失所导致的心理变化,亦可增加DR患者抑郁症患病风险。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项目与方法

◇ 推荐糖尿病患者首次的全面眼部检查在眼科进行,眼部检查项目主要包括视力、眼压、房角、虹膜、晶体和眼底等,可观察微血管瘤、视网膜内出血、硬性渗出、棉绒斑、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静脉串珠、新生血管、玻璃体积血、视网膜前出血、纤维增生等。

◇ 具体的眼科相关检查包括

01 视力及眼压检查

  • 由受过训练的人员进行屈光视力检查,判断视力情况及眼压是否正常。

02 散瞳后眼底照相

  • 用于DR筛查、诊断与分级评估,适用于眼科中心。

03 免散瞳眼底照相

  • 推荐用于内分泌科的筛查和随访。

04 裂隙灯下眼底检查

  • 眼科核心设备,可用于DR筛查,必须散瞳。判断有无眼底改变。

05 眼部超声检查

  • 因白内障或玻璃体积血等难以检查眼底情况时,作为评估视网膜状态的检查方法。

06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

  • 用于黄斑水肿的诊断与评估。

07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

  • 视网膜浅层、深层和黄斑区域的血管三维成像,用于DR诊断与评估。

08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

  • 有创性检查,用于DR的诊断、分级与评估。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时机

◇ 1型糖尿病患者

  • 青春期前或青春期确诊:青春期(12岁后)开始DR筛查;
  • 青春期后确诊:病程5年内进行首次DR筛查。

◇ 2型糖尿病患者

  • 确诊后立刻进行首次全面的眼科检查;
  • 合并糖尿病肾病或伴微量白蛋白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时进行DR筛查。

◇ 妊娠糖尿病患者

  • 糖尿病患者计划妊娠:妊娠前和妊娠早期进行全面眼科检查;
  • 妊娠期确诊糖尿病孕期:不需要进行眼底检查。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频率

◇ 1型糖尿病:开始筛查后每年检查1次;

◇ 2型糖尿病不伴DR:每1~2年检查1次;

◇ 轻度NPDR:每年检查1次;

◇ 中度NPDR:每3~6个月检查1次;

◇ 重度NPDR和PDR:每3个月检查1次;

◇ 糖尿病合并妊娠:妊娠前或第一次产检、妊娠后每3个月和产后1年内进行眼科检查;

◇ 如果DR持续进展,应该交由眼科医师给予更频繁的随访和相应处理。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转诊节点

◇ 如果存在以下初筛结果,需要及时至眼科就诊:

◇ 无DR、轻度NPDR、无糖尿病性黄斑水肿(DME)于1年内至眼科诊查;

◇ 中度NPDR、非累及黄斑中心凹的DME于3~6个月内至眼科诊查;

◇ 重度NPDR、PDR、累及黄斑中心凹的DME需要立即至眼科诊治。

◇ 如果发现以下情况需要当天急诊转至眼科就诊:突然的视力丧失、视网膜脱离、视网膜前或玻璃体积血、虹膜红变导致虹膜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的患者。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诊断与分期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症状

  • 可表现为视力下降。患者在DR早期常常不会有自觉症状,随着病情的发生发展可能会出现视力下降、视物不清;视野缺损;视力丧失,严重可致盲,常无伴随症状。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主要的临床表现

  • DME:包括黄斑区域弥漫性或局灶性的血管渗漏,其常由渗出性改变导致,包括脂蛋白渗漏(硬性渗出)、血液(点状出血等)。
  • 进展性血管病变:包括微血管瘤、视网膜内出血、血管迂曲和血管畸形,最终导致异常毛细血管生成。
  • 视网膜毛细血管闭塞:荧光造影常显示无灌注。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在患者确诊糖尿病的情况下,进行规范眼底检查。可参考视网膜病变国际分级标准(2002版)及DME分级(表2)。
  • 2型糖尿病患者也是其他眼部疾病早发的高危人群,这些眼病包括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血管阻塞及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等。 存在微动脉瘤可作为鉴别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糖尿病合并其他眼底病变的指标。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分期

  • 根据病变严重程度分为无明显视网膜病变、NPDR及PDR。其中NPDR又分为轻、中、重3个程度,重度NPDR可遵循“4-2-1”原则记忆。

以上内容仅供学习交流。

眼底一张图,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程度早知道

糖尿病是我国高发的慢性疾病之一,糖尿病有“万病之源”之称,尤其是眼、心、血管、肾等各个器官受累损害,严重的可致残或者死亡。在糖尿病五大并发症中,糖尿病(眼病)视网膜病变是第二位的并发症,约占20%-34%,糖尿病导致的各种眼病都有可能引起严重的视力损害。

其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最常见的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最终可导致严重的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所以及早发现、及早干预治疗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防治的最有效手段,“眼底一张图,糖尿病眼病的病程早知道”,姚主任如是说。现在的医疗条件发达,眼科检查手段多样,糖尿病患者一定要积极进行眼科检查。

眼底照相可以清晰看到视网膜病变情况

通过眼底照相可以看到眼底是否有出血点、渗出、增殖膜、牵拉网膜等并发症;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可以清晰的看到网膜的分期及病变情况。根据眼底造影图进行眼底激光等治疗,预防严重并发症发生有的放矢。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在国际上定义的分期首先分为两级,一级是非增殖期,一级是增殖期。非增殖期又分为:

1、轻度,眼底仅表现为毛细血管囊样膨出。

2、中度,比毛细血管囊样膨出改变增多,但还没有达到重度非增殖期表现。

3、重度,出现下列改变中的任何一种,但是没有增殖期的改变。(1)四个象限的每一个象限视网膜内出血点大于20个,(2)两个或更多象限出现确切的静脉串珠样改变,(3)一个象限出现明确的静脉串珠样改变。

而增殖期出现下列一项或两项就可以确诊:1、新生血管。2、玻璃体及视网膜前出血。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IV--VI期是国际上定义的增殖期

在国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也可以分为六期,其中前三期为非增殖期;后三期为增殖期,这就要借助眼底镜、眼底荧光造影进行检查,具体如下:
Ⅰ期主要是眼底出现微血管瘤,Ⅱ期是眼底可以看到硬性的渗出物,Ⅲ期眼底可以发现棉絮样渗出物,这三期为非增殖性视网膜病变。
Ⅳ期为眼底出现新生血管,Ⅴ期有新生血管出血、玻璃体出血等,Ⅵ期出现视网膜脱离,甚至失明。

综上,糖尿病患者要遵医嘱,每年做1次视网膜病变眼底检查,项目包括眼底照相,周边网膜检查。根据眼底病变发展情况每3-5年做一次眼底血管造影、OCT检查,以明确病变的进展情况。因此,眼底一张图,对疾病进展及转归情况的判断至关重要,依此进行治疗,预防严重眼底病变甚至失明的发生行之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