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无法控制大小便(糖尿病控制不了)
血糖高了,当心小便不听使唤
来源:生命时报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 杨峻峰
对健康人来说,排尿是很轻松自然的生理过程。而一旦排尿相关的神经受损,排尿便不再是一件简单的事,尤其是糖尿病患者。
人体共有3对混合神经干支配膀胱和尿道,分别为盆神经、阴部神经、腹下神经。除了将膀胱充盈信号发送至脊髓,盆神经还控制膀胱壁逼尿肌收缩,内、外括约肌舒张,将尿液排出;腹下神经、阴部神经则控制着尿道内括约肌的紧张性和减弱膀胱逼尿肌的紧张性,阻止膀胱排尿。
当膀胱内贮尿量达到一定程度时,膀胱被动扩张;膀胱壁内的牵张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兴奋,冲动沿盆神经传到脊髓的排尿反射初级中枢;脊髓再上传至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从而产生尿意,催人去排尿。排尿时,腹下神经、阴部神经的紧张性兴奋受抑制,尿液得以从舒张的尿道中流出,同时也可有意识地使两对神经兴奋,从而收缩尿道外括约肌,中断排尿;排尿完成后,其紧张性兴奋又立即恢复,以维持尿道外括约肌的紧张性收缩。
糖尿病患者体内葡萄糖浓度较高,全身各处的神经细胞都可能因此吸水过多,出现水肿,导致神经纤维的鞘膜脱落,损伤神经。
当糖尿病造成这3对神经干损伤时,便可引发排尿障碍,导致尿失禁或尿潴留。如果盆神经发生严重损伤,患者可能出现“尿满而不自觉”,以及“尿急而不能解”;当腹下神经、阴部神经受损时,尿道括约肌会持续收缩,导致“排尿不尽”或“尿满而不自控”,也就是尿失禁。
据统计,40%~80%的糖尿病患者可出现糖尿病性膀胱病。目前,糖尿病性膀胱病尚缺乏统一诊断标准,发病机制也有待进一步研究,治疗还需不断探索。虽然已出现了新的治疗方法,但效果并不明确,自行导尿也许是较好的处理方法。
本文来自【生命时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专家答疑|血糖没控制好会致尿急尿频?
我爸爸75岁,患糖尿病多年。这段时间他突然出现尿急尿频,刚开始以为是前列腺增生,可前几天到医院检查,医生说是血糖没控制好引起的膀胱病变,请问这是怎么回事?——渝中 何女士
重庆市第四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邓武权: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可以表现在全身的各个系统,如果表现在泌尿系统,最主要的症状就是膀胱感觉减退、收缩力减弱,出现排尿无力,膀胱中尿液不能被完全排出,残余尿量增多等。而且,血糖升高,尿中含糖量也增高,会增加泌尿系感染几率,进一步加重患者尿痛、尿急、尿潴留。
因此,若出现明显或久治不愈、反复出现的排尿障碍,要警惕是否患有糖尿病,到医院查查血糖,还可以查查膀胱B超。已确诊的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尿急、尿频、尿不净等排尿障碍,往往提示血糖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且出现了神经损伤的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引起的排尿障碍—糖尿病性膀胱病(健康知识)
糖尿病引起的排尿障碍,又称之为“糖尿病性膀胱病”。其症状主要表现为,患者下腹膨胀、尿急、尿频、小便淋漓不尽、排尿时间延长、尿线无力、排尿与中断交替出现,症状酷似前列腺増生的早期或老年性尿失禁。
这是由于糖尿病除了可继发引起心血管病变,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并发症外,还可使肾脏和神经系统也遭到损害。支配膀胱逼尿肌和括约肌活动的是植物神经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当逼尿肌收缩时,括约肌松弛,才能完成排尿过程;平时逼尿肌松弛,括约肌收缩才不至尿失禁。患糖尿病时,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膀胱逼尿肌或膀胱括约肌发生功能障碍或二者功能不协调,排尿过程不能正常进行,进而导致尿潴留的发生。此时,患者所谓的小便并非是通过正常神经反射的排尿,而是一种溢尿。因此,虽然排尿的次数多,但尿量减少,日积月累,膀胱就越胀越大,甚至像个腹腔肿瘤。
糖尿病性膀胱病主要有以下特点:
1.与糖尿病的严重程度不平行。有的隐性糖尿病患者,临床还没有发现糖尿病症状,就出现了排尿障碍,很容易引起误诊。
2.糖尿病性膀胱病临床分3种类型:(1)膀胱逼尿肌无力引起尿潴留,表现为下腹膨胀、尿排不出,膀胱残余尿量可达数百毫升(正常为50毫升以下),很像是前列腺肥大的排尿困难;(2)膀胱括约肌失控引起尿失禁,表现为尿急、尿频、小便淋漓不尽,很像前列腺增生的早期或老年性尿失禁;(3)膀胱逼尿肌与括约肌不协调引起的排尿障碍,主要表现为排尿时延长,排尿与中断交替出现,尿流图形成波浪形曲线。
3.治疗糖尿病的措施可使糖尿病性膀胱病的症状明显好转,而对前列腺疾病引起的排尿障碍毫无效果。
4.糖尿病性膀胱病具有可逆性和复发性:其可逆性表现为通过治疗,其症状可以缓解或消失,有效的治疗包括合理控制饮食,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增加蛋白质、脂肪,多食用低糖并富含蛋白质、纤维素的食物,有效地控制血糖,同时服用某些药物改善植物神经功能,促进细胞代谢活性,改变植物神经功能,可使该症逆转。
但若糖尿病得不到持续控制,排尿障碍也会伴随糖尿病的复发而继续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