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30岁的糖尿病能活多久(30岁的糖尿病能治好吗)

39健康网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与长寿关系被发现,柳叶刀:30岁患糖尿病,寿命或缩短14年

84岁的张大爷和邻居刘大爷诉苦,说自家30岁的孙子前两天确诊“糖尿病前期”。

刘大爷是多年的糖尿病患者了,对于糖尿病知识都有一定理解,说道:“这糖尿病前期还不算糖尿病患者,积极干预是可以逆转的!”。

张大爷无奈道:“道理我都懂,但孙子和我隔着辈分,我说的他都不听,可把我愁坏了。”

“糖尿病可不是小事,研究说了,越早得糖尿病,这个寿命就越受影响。”

“还有这种事?那我可得好好说说他,再怎么样也不能拿生命开玩笑!”

生活中,我们都知道糖尿病是种慢性病,但有种糖尿病却很特殊,攻击性很强,那就是——早发2型糖尿病。

一、柳叶刀:30岁前患糖尿病,寿命缩短14年

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代谢疾病,通常通过良好的血糖管理可以实现与疾病共存的生活状态,对生命不构成直接威胁。

然而,早发2型糖尿病却比较特殊,它极具攻击性,与我们通常理解的慢性、渐进性糖尿病大相径庭。

早发糖尿病指的是40岁之前确诊,据流行病学调查,在已就诊的糖尿病患者中,早发2型糖尿病患病率大概为10-15%。

与年龄较大的糖尿病患者相比,早发2型糖尿病患者通常拥有更高的体重指数(BMI)、更高的血压、更高的动脉粥样硬化相关血脂浓度,以及血糖控制的迅速恶化。这些不利因素共同作用,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导致患者过早死亡。

发表在《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上的一项研究也发现,与未患糖尿病的人相比,在30岁、40岁和50岁被诊断患有糖尿病的人,预期寿命将分别缩短约14年、10年和6年,可见早发糖尿病对寿命的影响。

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王昕指出,早发型糖尿病的病情复杂,其病因多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主要包括三点:首先,年轻人普遍存在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如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久坐少动、频繁食用外卖等,这种高脂、高热量、高蛋白、低膳食纤维的饮食模式为糖尿病的发作按下了“加速键”。

其次,体重和腰围的增加,尤其是超重和内脏脂肪过量,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能力下降,进而降低人体对葡萄糖的利用效率。最后,遗传因素和家庭生活环境也对早发型糖尿病的发病起着一定的作用。

对于早发2型糖尿病,一定要有足够的重视。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控制体重、保持健康饮食和适度运动,我们可以有效减少早发糖尿病的风险。

二、老年人有自己的血糖标准,多少才正常?

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人重视自己的血糖指标。那血糖偏高,就一定是糖尿病吗?

开封市人民医院主管检验师李庆敏表示,虽然血糖升高是糖尿病的一个显著特征,但高血糖状态并不一定意味着患有糖尿病。

有时,血糖水平的暂时上升可能是由于特定原因所致,如前一天晚上过量摄入高糖分食物。此外,某些应激情况,如感染、昏迷、手术或分娩等,也可能引发血糖的短暂升高。

这是由于在这些情况下,人体会释放过多的糖皮质激素进入血液,从而导致血糖水平一过性升高。然而,一旦这些诱因被消除,血糖水平通常会自然恢复到正常范围内。

哪怕是确诊了糖尿病,糖尿病的控制标准也因人而异,对于老年人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血液的浓度也会不断增加,所以标准就没那么严格。

《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4版)》针对65岁以上的老年糖友的血糖控制目标进行了明确更新,这些目标并非大众认为的“空腹血糖必须<7mmol/”。

而是需要根据患者的“身体健康状态”和“是否应用低血糖风险较高的药物”两项指标来个性化推荐。

身体健康主要是看有无慢性病,如卒中、高血压、1~3期慢性肾脏病、骨关节炎等,低血糖风险较高药物则包括胰岛素、磺脲类、格列奈类药物等。

1、健康状态良好的老年糖友

健康状态:无共病或合并≤2种除糖尿病外的慢性疾病。

血糖控制目标:未使用低血糖风险较高的药物,空腹血糖应控制在5.0~7.2mmol/L之间;使用低血糖风险较高的药物,空腹血糖应控制在5.0~8.3mmol/L之间。

2、健康状态中等的老年糖友

健康状态:合并≥3种除糖尿病外的慢性疾病。

血糖控制目标:未使用低血糖风险较高的药物,空腹血糖应控制在5.0~8.3mmol/L之间;使用低血糖风险较高的药物,空腹血糖应控制在5.6~8.3mmol/L之间。

3、健康状态差的老年糖友

健康状态:合并≥1种治疗受限的慢性疾病(包括转移性恶性肿瘤、需氧疗的肺部疾病、需透析的终末期肾病、晚期心力衰竭),且预期寿命较短。

血糖控制目标:无论是否使用低血糖风险较高的药物:空腹血糖都应控制在5.6~10.0mmol/L之间。

三、远离糖尿病,牢牢做好4点

根据我国的流行病学数据,老年糖尿病的患病率已攀升至30%。这意味着,约有7813万老年人被诊断为糖尿病患者,其中绝大多数(超过95%)为2型糖尿病。

此外,还有45%-47%老年人处于糖尿病前期状态,这一群体也面临着较高的糖尿病发病风险。

糖尿病,本质上是一种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疾病。除了饮食因素,日常生活中的多个方面都会对其产生影响。做好以下4点,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远离和控制糖尿病:

1.戒酒、少喝饮料

酒精摄入过量往往伴随着高能量食物的过量摄入,这会导致血糖水平上升。同时,过量饮酒还会损害胰腺功能,引发肝脏损伤,增加痛风、癌症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因此,糖尿病患者最好戒酒,并减少含糖饮料的摄入,选择饮用白开水、淡茶或咖啡。

2.控制油、盐、糖

对于糖尿病患者和糖尿病前期患者来说,保持清淡饮食,控制油、盐、糖的摄入量至关重要。

过多的烹调油和肥肉摄入会导致能量过剩,增加肥胖风险,进而对血糖、血脂、血压等代谢指标产生不利影响。

3.每周运动150分钟

运动是降低血糖的有效方法。它不仅可以消耗体内多余的热量,还能减少肥胖风险,避免胰岛素抵抗。

成人最好每天保持一定量的身体活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或75分钟的高强度运动。此外,还可以结合抗阻运动来增强肌肉力量。

4.别熬夜早点睡觉

熬夜会导致内分泌紊乱,影响胰岛素的调节能力。

研究显示,与每天睡足7小时的人相比,睡眠时间不足,每天少于5小时睡眠时间的人,在25年内被诊断出慢性病(如糖尿病、心脏病、癌症)的风险更高。

糖尿病的管理需要综合考虑饮食、运动、睡眠等多个方面。通过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我们可以更有效地控制糖尿病,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资料:

[1]《健康速递 | 30岁、40岁、50岁患上糖尿病,分别会减寿多少年?》.中日医院.2023-10-11

[2]《血糖高一定是糖尿病吗?》.开封市人民医院.2023-12-15

[3]《超过65岁,空腹血糖控制到多少才合理?2024年新标准公布,不是7mmol/L!》.糖尿病之友杂志.2024-02-22

[4]《11万人研究发现:经常吃这些食物,更容易患糖尿病!竟不是油和肉……》.健康时报.2023-12-26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糖尿病与长寿关系被发现,柳叶刀:30岁患糖尿病,寿命或缩短14年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糖尿病,如今已经成为我国发病率相对较高的一种心血管慢性病。

据相关部门此前给出的多组统计数据显示,早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糖尿病的患病率就一直保持着增长的趋势,到2021年时,我国已经有约1.17亿人确诊了该疾病。

在此之后,糖尿病的发病率依旧继续增长,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糖尿病患者数量已超1.4亿人,整体的发病率也达到了12.8%。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如今这个疾病的发病人群,已经开始在年轻群体中蔓延,甚至40岁以下的患病率,已超11%。并且此前还有研究指出,如果在30岁时患上糖尿病,那整体的寿命也是会受到很大影响的。

那话说回来,糖尿病到底会给人体带来多大的伤害?而这种疾病又和寿命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一、糖尿病会导致身体发生什么变化?听听医生怎么说

说到糖尿病,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血液中葡萄糖的水平超过了正常范围,从而导致患者出现多饮多尿等症状的一种疾病。但值得注意的是,并非“只要是高血糖,就一定是糖尿病”。

简单来说,高血糖确实是糖尿病的一个标志和典型症状,但该疾病的诱发机制,其实是因为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分泌水平下降,或是利用出现了障碍,从而无法对血糖进行更好的吸收和利用,才会导致血糖上升。

并且除了这一点之外,糖尿病还会给患者的身体带来其他负面影响。

1.供血受损

当患者的血糖水平因糖尿病而持续升高,或长期出现波动之后,首先会造成血液的黏稠度上升,从而导致血液循环的效率下降。

其次,黏稠的血液会对血管的内皮细胞产生一定的刺激,使血管内壁受损的同时,还极易造成脂质成分在血管内壁累积,如此一来,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并促进斑块产生。

在以上两个因素的共同影响下,血管的管腔会变得相对狭窄,影响血液流通的速度和循环效率。并且我们之前说过,血液黏稠之后本身的流通速度也会大打折扣,从而很容易加重血液流通不畅的情况。

当全身的血液流通受损之后,不管是大脑还是心脏回血,都势必会受到影响,从而导致脑供血不足或心脏供血不足,长期下来是很容易为脑梗心梗埋下隐患的。

2.肾功能下降

糖尿病之所以会导致肾功能下降,一方面是由于高血糖影响了全身的血液流通,从而减少了肾脏细胞所受到的营养供给,当肾脏细胞的正常功能活动没有了充足支撑之后,对肾功能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高血糖是会增加微血管病变的相关风险的,其中就包括肾脏血管。

而病变的血管因自身压力增加,很容易使肾小球受损,从而在导致调节功能发生紊乱的同时,造成血管内的蛋白外渗,形成我们所说的蛋白尿。

要知道,蛋白尿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系膜毒性,并且长期下来还会引发肾小管损伤,从而影响肾脏的整体功能。

而除了以上几点影响之外,有研究曾指出,糖尿病对患者,尤其是年轻患者的整体寿命,也会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二、研究显示:30岁患糖尿病,或对寿命产生极大影响

据《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国外的科研团队曾进行过一项有关“2型糖尿病诊断时间与全因死亡风险关系”的实验。

科研团队从英国生物样本库和ERFC两个大型数据库中,选取了超151万名,平均年龄为55岁的群体作为了该项究的受试者,在对他们是否患有糖尿病、糖尿病的确诊年龄进行了详细统计之后,开启了平均12.5年的随机访问,并在此期间详细记录下了所有受试者的疾病和死亡情况。其结果显示:

相对于无糖尿病史的群体来说:

• 70岁及以上确诊糖尿病的群体,全因死亡风险升高了39%;

• 60-69岁的确诊者,该风险增加了57%;

• 50-59岁时确诊糖尿病的人,该风险升高了84%;

• 40-49岁的确诊者,风险增加了126%;

• 而30-39岁确诊的年轻糖尿病患者,全因死亡率风险更是升高了169%。

也就是说,关于糖尿病的确诊时间,每早10年,全因死亡率就会增加14%。

不仅如此,科研人员发现,单就30-39岁的糖尿病确诊者来说,癌症死亡风险升高了55%,心血管相关死亡风险增长幅度更是高达320%,其他原因死亡风险也增长了299%。

而这个增长幅度如果按照美国在2015年曾给出的预期寿命数据来计算的话:

与无糖尿病的群体相比:

如果在50岁时确诊,那患者的平均寿命将会减少6年

40岁时确诊,平均寿命会减少10年;

但如果在30岁时确诊糖尿病,该群体的平均寿命减少年限达到了14年。

除此之外,如果按照欧盟在同年给出的相关标准来换算,30岁时确诊糖尿病的患者,平均寿命减少年数少说也有13年。

因此,综合以上数据,科研团队表明,糖尿病确诊年龄越早,死亡风险就越大。并且这其中的关联,在30岁的年轻群体中更为显著。

其实除了此项研究之外,牛津大学的科研团队也曾进行过该方面的风险关联研究。最终发现:

身体健康的正常群体相比的话,如果在40岁之前患上2型糖尿病,那他们患相关并发症的风险也会更高,整体的死亡风险更是直接增加了3.72倍。其中,如果在24-35岁时确诊糖尿病,死亡风险升高了3.85倍。

所以,综合多项实验结论来看,糖尿病确实会对患者的整体寿命产生不良影响,并且随着确诊年龄的提前,寿命减少时间也会更多。

而之所以会导致这种情况发生,归根结底来说,无异于确诊糖尿病之后,一方面是自身的血糖会经常处于一个波动状态,从而不利于血压、血脂等心血管整体健康。

另一方面,该群体患糖尿病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风险也会更大,而这些都是导致寿命减少的关键因素。

并且英国的研究团队也曾通过统计分析证实,如果过早患上糖尿病的话,那到了50岁的时候,有大约33%的患者都会同时患有3种其他疾病,从而导致他们的寿命减少大约11年左右。

因此,单就糖尿病和寿命之间的这些因果联系来说,预防糖尿病对于我们而言其实是尤为重要的。

三、预防糖尿病,以下几点不容忽视

1.饮食规律且均衡

对于年轻人来说,调整饮食是预防糖尿病的一大关键措施。

就如今很多人的饮食习惯而言,都比较偏向于高热量或高盐高糖的食物,但长期发展下去,不仅对血糖水平不利,甚至还可能引发高血压或高脂血症,从而加速糖尿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病发。

因此,医生在这里提醒大家,首先要规律一日三餐,其次减少或避免关于糖和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取而代之的是肉蛋奶等优质蛋白质,和水果蔬菜等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食物,从而降低糖尿病的病发风险。

2.及时戒烟

烟草中含有多种大量有害物质,这类成分进入人体之后,是会形成对胰岛受体产生危害的自由基的,同时还会对机体的胰腺形成刺激,从而使胰岛素的分泌和正常功能受损,增加糖尿病风险。#秋日生活记录#

参考文献

[1] 高收入国家2型糖尿病不同诊断年龄的预期寿命:2300万人年观察.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

[2] 吸烟与糖尿病的关系.现代预防医学

[3] 糖尿病并发慢性肾功能不全对病情的影响及其防治.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为什么有的糖尿病人能活到八九十岁?生存率受什么因素影响?

有的人才三十多岁就患上糖尿病,想想以前放肆吃喝,从来没有关注过健康,现在得病了心里不禁担忧,这病会不会影响寿命呢?其实这个问题不难回答,不管是什么病,都有人长寿,有人短寿,因为人与人的选择不一样,实际状况也不一样。

得了糖尿病,活到101岁

陈立夫是一个传奇人物,身患糖尿病却活到了一百多岁,他的保养方法令医生夸赞,他还将自己的方法和心得写成一本书《我怎么会活到一百岁》,其中主要谈及两个方面,一个是先天禀赋,体现在四个方面:睡眠、脾气、记忆力、恒心,另一个是后天保养,体现在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能做到这些,怎么不会活到一百岁?

陈老说的两个方面看起来很容易,但是很多人都做不到,有的患者过度依赖药物,认为光吃药就行,平时很少关注运动和饮食,一会外面太热了、太冷了,一会又说自己太累了,总之各种借口和理由,吃药如果还不行,就想着依靠胰岛素,这一点让医生头痛不已。

很多人在生活中都无法控制住自己

有一对兄弟,两人都患有糖尿病,他们的母亲就是因糖尿病去世,但是二人一点都没有吸取教训,平时该吃吃,该喝喝,用药也不规律,哥俩最爱吃红烧肉,一旦馋瘾上来了两人就约着一起下馆子,点上几道菜,一边吃一边喝,全然不顾医生的叮嘱。其实生活中大部分患者都是这样,感觉除了血糖高似乎没什么其他不适,于是就放松警惕了,等到血糖控制不住出现并发症了,才后悔不已。

所以,一个糖尿病患者可以活多久,生存率是多少,完全看自己的选择,疾病或许会使你的寿命比健康人缩短一点,但是只要积极治疗、控制,不会有太大影响,生活质量也能和常人一样,毕竟没有糖尿病也有可能患上其他疾病,寿命同样会受到影响,所以患病没有什么可怕的,保养得好照样比同龄人更健康。

糖友的生存率,受哪些因素影响?

心理负担太重,总认为自己活不久

在生活中看过太多这样的例子,患病后天天躲在家里,不愿意出去工作,也不和家里人交流,情绪非常悲观,经常发表负面言论,有这样的心情身体很难健康,糖尿病是可控的,有相应的治疗措施,只要跟着按照治疗方针走,就可以控制病情,可以和普通人一样工作、学习。

没有积极治疗,容易轻信偏方

患病后治疗与否差别是很大的,如果你轻信了民间偏方,任何喝点奇奇怪怪的东西就能治病,最后只会延误病情,相反,如果你积极治疗,每天按时吃药、注射,病情就可以得到控制,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不会出现并发症,健康也会有保障。

饮食、运动等生活干预没跟上

部分患者血糖一直控制不好,就是败在了一张嘴上,每次一嘴馋就不管不顾,先把自己吃过瘾了再说,在这里告诉大家,饮食控制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非常重要,饮食能控制好了,就相当于成功了一半,另外运动也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提高免疫力,减少感染风险,同时还能辅助降血糖,应长期坚持。

糖尿病患者不能光盯着血糖

不能光看血糖稳不稳定,其他指标也要关注,比如说血压、体重、视力、骨量、尿酸等,尤其是和代谢有关的指标,因为代谢水平是一致的,如果代谢糖分困难,很有可能代谢尿酸也困难,平时要多关注,把各项指标控制在安全线以下,可以减少并发症缠身。

为什么有的糖尿病患者可以活到八九十岁,甚至一百多岁呢?多半和文中列出的几点有关,每一项都做到位了,健康长寿自然会向你走来,一定要足够重视,加强防控,寿命就可以像健康人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