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多少年能治愈糖尿病(预计多少年能治好梅毒)
三个疗程就能治愈糖尿病?北大人民医院纪立农:没有科学依据 别轻信谣言
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报道 记者 李青云】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然而大众对于糖尿病的认知却经常陷入误区。2020年11月14日是第14个联合国糖尿病日,联合国糖尿病日设立的目的就是唤起大众对于糖尿病的认知和重视。在联合国糖尿病日来临之际,中国家庭报社在13日开展了一次线上的糖尿病科普主题活动。
活动中,针对糖尿病的几个常见误区和疑问,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给予了解答。
得了糖尿病就再也不能吃糖了吗?
纪立农:得了糖尿病不能吃糖是一个误区。在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控制中,我们强调的是总热量的控制,如果把糖的热量放在总热量当中去看,糖尿病患者是可以吃糖的,比如过生日可以吃一块蛋糕,但是我们不建议大量的吃糖。得了糖尿病不是绝对不能吃糖,而是要控制总热量。反而要提醒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要随身携带一块水果糖或者是有糖份的巧克力,以便在出现低血糖的时候,能够缓解。
三个疗程就能治愈糖尿病吗?
纪立农:这是一个明显错误的误区。因为糖尿病是一个终身性的疾病,现在有些方法可以使糖尿病得到暂时的缓解,但是能不能根治糖尿病,现在没有证据。比如说一些肥胖的Ⅱ型糖尿病患者通过改善体重,把体重降到正常范围内,血糖可以恢复到正常,并且可以在不用服药打针的情况下长期维持血糖在一个相对正常的范围内,但我们只能说缓解,并不是治愈。现在网上有一些药声称服用两到三个疗程就可以治愈糖尿病,这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提醒广大糖友不要轻信网上的谣言,要到正规医院咨询医生。
糖尿病是会遗传的吗?
纪立农:一般2型糖尿病是在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下才会发生。糖尿病是可以遗传的,但是对大部分的人来讲,如果我们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以克服这种遗传倾向,不得糖尿病或者是晚得糖尿病。
注射胰岛素会上瘾吗?
纪立农:注射胰岛素会上瘾是一个误区。胰岛素是我们身体控制血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激素,如果身体产生这种激素少了,就不能很好的帮助我们控制血糖,这个时候就需要注射胰岛素来补充我们身体内胰岛素产生的不足。如果停止注射胰岛素,对1型糖尿病来说是致命的,对2型糖尿病来说,血糖会升高得很明显,并且加重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我们建议患者使用胰岛素是为了补充他自身胰岛素产生的不足,来帮助他们控制好血糖。所以注射胰岛素不会上瘾,反而有时候可以救命。
糖尿病新疗法你了解吗?30年后可能根治糖尿病!
专家们早就提出,糖尿病是“百病之源”,在各种慢性病中,糖尿病是最让患者痛苦的。为了维持生命,患者每天都离不开胰岛素和药物;由于体内缺乏胰岛素,或者身体无法利用胰岛素,患者往往不敢随便吃、随便动,时刻担心血糖升高,危及生命;除此之外,糖尿病还会影响血管和神经系统,造成高血压、中风等疾病———可以说,得了糖尿病,人的生命就变得脆弱了。
正因为糖尿病危害大,发病情况越来越严重,因此,攻克糖尿病、让糖尿病患者生活得更轻松,一直是国际医学界关注的重点。征服糖尿病到底还要多久?带着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糖尿病研究和治疗领域的几位专家,同时,记者与在糖尿病研究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的丹麦诺和诺德公司取得联系,采访了该公司的副总裁兼首席科学官麦兹·孔斯格·汤姆森博士。
新药:控制血糖更“聪明”
在位于丹麦哥本哈根的诺和诺德公司总部,记者见到了汤姆森博士。他是一位思路敏捷、常常让人跟不上节奏的糖尿病专家。采访中,他向记者描述了在征服糖尿病的道路上,科学家们取得的最新进展。
汤姆森博士告诉记者,糖尿病患者最大的一个烦恼就是摆脱不了对胰岛素的依赖,因此,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研究如何减少糖尿病患者的用药次数,同时增加用药的安全性。他介绍说,最近,一种叫胰高血糖素样肽—1的天然激素得到了医学界的极大关注,利用这种物质,就能研制出更加安全、方便的糖尿病药物。他告诉记者,人体内有一种叫胰高血糖素的物质,会刺激糖原分解,使血糖水平升高。人在进食时,肠道就会释放出胰高血糖素样肽—1。它一方面对大脑产生作用,减少食欲;一方面刺激身体分泌胰岛素,抑制胰高血糖素,降低血糖。
汤姆森博士指出,经过处理的胰高血糖素样肽—1能在人体内24小时生效,只要血糖高于正常水平,它就能发动起来,“压制”血糖。而且,和注射胰岛素相比,服用胰高血糖素样肽—1药物能把血糖降到正常水平,然后药物就不再产生作用;而注射胰岛素时必须小心控制剂量,因为如果剂量过大,会导致血糖过低,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肥胖是导致2型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胰高血糖素样肽—1能抑制食欲,还有利于减肥。据汤姆森博士介绍,如果顺利的话,胰高血糖素样肽—1药
物将在今年冬天进行第三期临床试验。另外,记者还了解到,有些新药将着眼点放到了帮助患者摆脱针头注射的痛苦上。印度专家研究出了一种口服药,将胰岛素装进胶囊,一直到肠道中才释放出来。另外,科学家还发明了一种胰岛素包,患者可以通过“吸”的方式摄入胰岛素。据悉,这种药将在今年上市。
手术:细胞移植让患者摆脱胰岛素
除了积极研发新的药物,在通过手术治疗糖尿病等方面,科学家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果。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从去年9月到今年1月底,英国有一位名叫莱恩的61岁1型糖尿病患者接受了3次胰岛β细胞移植手术。现在,除了定期服用抗排异药物,他已经不用再注射胰岛素了。他说:“感觉就像变了一个人。”伦敦国王学院的医学专家认为,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来说,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据悉,日本、加拿大等国都进行了这种移植手术。其中,日本的一位女患者移植了母亲的胰岛β细胞,手术后22天就摆脱了胰岛素。
汤姆森博士还提到,诺和诺德公司正在研究人造胰腺。人造胰腺是一个装在人体内的微型装置,能实时检测血糖水平,然后根据检测结果释放胰岛素,对病人来说,既方便又及时。汤姆森博士乐观地表示,这些成果将极大地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记者还了解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科学家也在研究人造胰腺。
征服糖尿病还要二三十年
有了这么多的药物、手术和诊断方法,那么,要征服糖尿病,最根本的方法是什么?汤姆森博士认为,根治这种病的希望在干细胞上。“干细胞能生长成任何细胞。”他告诉记者,干细胞转化为能产生胰岛素的胰岛β细胞应该只是时间问题,现在的关键是找到转化的方法。他指出,要完成干细胞转化为胰岛β细胞的研究,大概需要20年的时间,而进行临床测试又需要10年,也就是说,要根治糖尿病,还得等二三十年。他告诉记者,就目前来看,2型糖尿病最有可能被首先根治。记者从中国糖尿病研究权威专家、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项坤三院士那里了解到,中国的糖尿病患者中,有85%的人患的是2型糖尿病。因此,汤姆森博士的预测对中国的糖尿病患者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
除了干细胞,基因治疗也是目前全球关注的重点。项院士告诉记者,中国约有5%的糖尿病患者得的是特殊型糖尿病。这种糖尿病是人体内某一个基因“坏了”造成的,也称为单基因突变糖尿病。现在,国际上纷纷将它作为研究的突破口,把单个基因出问题造成的糖尿病研究透了,多个基因造成的2型糖尿病也就有被征服的希望了。
另外,记者还了解到,国外科学家正在研究糖尿病疫苗。最近,伦敦国王学院准备与布里斯托大学联合进行全球首个1型糖尿病疫苗人体试验。这种疫苗进入人体血液后,会产生保护细胞,阻挡破坏胰岛β细胞的白血球。如果成功,将把糖尿病研究工作向前推进一大步。
微信公众号tnbtbzc(糖尿病同伴支持),关注您健康
糖尿病可以永久治愈吗?糖尿病通过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以维持多久
糖尿病现是患病率比较高的疾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代谢特征的疾病。要预防糖尿病,首先要了解糖尿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症状的相关知识;其次要控制自己的日常饮食,注意少油少盐,少吃甜食和高糖量的食物;再者要多进行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心情,适当的运动不仅能保持身心愉悦,可以有效地预防糖尿病。糖尿病的病因有:遗传因素、肥胖和个人的生活方式。所以,我们要清楚是否有家族遗传史,要控制体重,减少脂肪、高热量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注意个人的生活方式,戒烟戒酒,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糖尿病的类型分为一型糖尿病、二型糖尿病、特殊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每个类型的病因也都不一样,一般发病率多的是二型糖尿病。
二型糖尿病的病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肥胖和个人的生活方式。遗传因素就是指个人的家族遗传史;环境因素:随着经济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人们经常摄入高热量和高脂肪的食物,运动也越来越少,这是造成糖尿病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早期血糖轻微升高的时候常没有特别明显的症状,有些患者可能表现为轻微的口干、视物模糊或者反应性低血糖症状;还有部分患者表现为皮肤瘙痒,许多患者是在健康检查或因其他疾病就诊的时候发现血糖升高。
当严重高血糖时,有可能出现典型的糖尿病的“三多一少”症状,即口渴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
糖尿病病程较久、长期血糖控制不好可能会出现各个器官并发症的相应症状,如周围神经病变表现为四肢远端麻木、疼痛;
眼部并发症表现为视力下降、视物模糊,严重者会导致失明;糖尿病肾病表现为浮肿、血压升高等;还会出现足坏疽,糖尿病足等表现。
糖尿病不能彻底治愈,根据现在的研究和调查显示,糖尿病患者能否痊愈还正在研究中,现在还没有一个准确的数据显示能否痊愈,糖尿病是一个终身治疗的疾病。糖尿病患者可以通过口服药物或其他方式控制,如果经过短期强化治疗后血糖控制到正常范围,胰岛功能恢复到正常后,可在一定的时期内,单纯的通过饮食控制和适量运动控制血糖。
确诊糖尿病后,可通过两周到三个月的胰岛素强化治疗,部分患者可完全恢复至正常,可维持1-2年,部分患者可维持3-5年,甚至更久。糖尿病可通过药物治疗后,血糖和其他指标恢复至正常,但胰岛功能受损而不能维持血糖者,复发可能性较大,停药后,血糖可再次升高。
患有糖尿病的患者要注意平时的饮食,可以吃玉米、芹菜、油菜等;适当运动,坚持锻炼,但不能过于疲劳;控制摄入的总热量;少量多餐;食用高纤维食物(高粱、玉米、大麦);多吃清淡的食物;不沾烟酒。
友情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提及药品相关信息,均需在专业医生或药师的指导下使用。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