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中医认为糖尿病是由什么引起的(中医认为糖尿病的根源在于肝)

中医屈冰主任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根源并非高血糖,而是五脏六腑缺糖

糖尿病:根源并非高血糖,而是五脏六腑缺糖

目前,中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已达 1.14 亿,位居世界第一。那么,糖尿病的核心问题究竟是什么呢?

一、糖尿病问题的本质

1. 糖尿病的主要问题并非血糖高,而是五脏六腑缺乏糖分,这意味着身体器官缺乏营养。

2. 患者首要解决的不应是降糖,而是糖吸收问题。一旦糖吸收问题得以解决,根本无需终生服药。

3. “糖尿病只能控制,不能根治”是错误观念。

血中糖多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糖进入身体过多;二是糖排出过少。

现代医学常通过降糖药将血管内的糖以燃烧方式排除。然而,糖作为人体基础营养素无可替代,其摄入减少必然导致其他营养吸收利用效率降低。所以,糖尿病的关键在于解决各个器官对血糖的吸收问题。

如果中医调理糖尿病的思路是降糖,那便不是正宗中医,而是未领会中医精髓的医者。若糖尿病患者主诉要求降糖,需先纠正其观念。

二、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

中医认为,引起糖尿病的原因有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紊乱、劳欲过度等。病变脏腑以肺、胃、肾为主,病机以阴津亏损、燥热偏盛为主。

1. 先天禀赋不足:这是造成消渴病(糖尿病)的重要内在因素,其中阴虚体质最易患病。

2. 饮食失节:脾胃受损可致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伤津,消谷耗液,进而引发糖尿病。常因过度嗜好肥甘厚腻、醇酒厚味、辛辣香燥之品导致脾胃失节。

3. 情志失调:长期过度的情志刺激,如怒伤肝致肝气郁结,或劳心竭虑、久则化火,耗伤肺胃阴津而引发糖尿病。

4. 过度劳逸:房劳过度损伤肾精,可引起虚火内生,火因水竭而更旺,水因火旺而更干,最终导致肾虚、肺燥、胃热,发为消渴,即糖尿病。

总之,对于糖尿病的认识和治疗,应综合考虑身体整体状况,而非单纯着眼于降糖。中医强调从根本上调整身体的失衡状态,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糖尿病的病因,中医早已找到?血瘀导致糖尿病!降糖不如化瘀?

糖尿病的病因一直是一个难题,困扰着医学界。在中医看来,糖尿病属于消渴病的范畴,因此针对消渴病的病因,古代医家摸索出了许多丰富的经验,其中,《中医内科学》将消渴分为燥热伤津型 、阴精亏虚型、脾胃气虚型、气阴两虚型 、阴阳两虚型、瘀血阻滞型进行辨治。虚的理论我们已经探讨过, 瘀血阻滞的理论却是容易被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瘀血阻滞的病机

中医有“百病皆有瘀”的说法, 可见瘀血为病之广泛。

血瘀导致消渴早在《血证论》中就有论述:“瘀血在里则口渴……内有瘀血,故气不得通,不能载水津上升 , 是以为渴 , 名曰血渴, 瘀去则不渴矣” 。《素问·经脉别论》记载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素问·厥论》记载 :“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 。”若因各种原因如素体脾虚或饮食不节 、过食肥甘厚味 ,忧思恼怒等因素损及脾脏导致脾失健运,引起水谷 、津液 、气血等运行异常, 则可产生以糖尿病为代表的代谢障碍性疾病。

血瘀是如何导致消渴的呢?其可能机理在于:一是津血同源, 互为滋生 , 阴血不足,脉道不充 ;二是燥热消烁津液,耗伤阴血,血行不畅,瘀血停滞 ;三是阴虚津亏,伤及阳气,鼓动无力 ,瘀血内停;四是久病入络,气血不畅而成瘀 。

另有医家则认为主要由气阴两虚导致: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虚推动无力则血行不畅 ,血流缓慢而成瘀血,即所谓“气虚浊留”;阴虚火旺 ,煎熬津液 , 津亏液少则血液黏稠不畅亦可成瘀,即所谓“阴虚血滞” 。

血瘀在消渴病中的发展

消渴病血瘀证的发生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病理产物,血瘀存在于消渴病发病的全过程,因此消渴病的不同阶段,血瘀证兼夹的病机证型存在着差异性,大致分为气虚血瘀、气滞血瘀、痰湿血瘀和瘀血气滞四个时期。

气虚不足以推血,则血必有瘀。脾气虚则无力推动血液,血液运行不畅,停滞于脉中,形成瘀血。情志失调长期处于思虑、郁怒、忧愁之中,肝失疏泄,肝气郁结,扰乱气机,气机不畅,阻碍血液运行,瘀血内生。加之早之气虚渐致气滞,阻碍气机,使瘀更重。 脾气不足的早期阶段,若不能及时干预,则脾胃损伤加重,脾失健运,湿聚痰凝,痰浊内生。消渴缠绵不愈,病久入络,血络瘀滞,脏腑血脉痹阻,引起一系列血管并发症;加之正气渐衰,脏腑功能紊乱,终而全身功能障碍。瘀阻络脉是消渴病多种并发症的发病基础。

从瘀论治的治疗

古有“久病必虚”“久病必瘀”“久病入络”等说法,消渴病程漫长,而且并发症层出不穷,发展到血瘀阶段不难理解。临床上针对这一病理因素,西医常采用抗凝及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来改善微循环,达到治疗目的。中医则采用针对病因,针对症状,标本兼治,在治疗的主方中常配有活血化瘀之品。针对消渴病血瘀症的不同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选用不同的药物来治疗。如在主方的基础上配三七、茜草、牛膝、鸡血藤等,均可取得良好疗效。

糖尿病老公太能吃了!中医:不是嘴馋,而是几处脏腑病了

粉丝来问:老公确诊为糖尿病,医生反复提醒"管住嘴",但他还是大吃大喝,越肥越喜欢吃,劝也没有用!糖尿病人究竟是贪吃,还是另有隐情呢?读过我的文章,病人就不怕被误解了!


【1】糖尿病人为什么管不住嘴巴?

西医学认为,糖尿病是指患者身体内胰岛功能缺乏,造成胰岛分泌胰岛素不足,或者产生自身性胰岛素抵抗,所吃食物中的葡萄糖大量进入血液,就导致血糖升高。当空腹血糖超过7.0mmol/L,餐后两小时或者随机血糖超过11.1mmol/L即可诊断糖尿病。

医生明明提醒"谨遵医嘱,严控饮食”,为什么糖尿病人还是管不住嘴巴呢?一方面,机体无法充分吸收和有效利用吃进去的葡萄糖,细胞处于半饥饿状态,身体能量不足,容易出现"吃得多、饿的快"。

另一方面,很多糖尿病人只知"谨遵医嘱,严控饮食”,却不懂营养搭配,天天青菜黄瓜,蛋白质与脂肪摄入量太少,整天火烧肚肠。一旦遇上肥甘厚味的美食,莫说病人,就是正常人也很难管住自己的嘴巴!


【2】糖尿病人不是嘴馋,而是另有隐情!

这一段很关键,读懂了才能理解后面的内容,病人或家属一定要仔细阅读,一辈子牢记!

中医学认为,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证"范畴。清代太医吴谦编修《医宗金鉴》:消渴篇。中消:属胃,饮水多而小便短赤,且多食。此处中消,也就是脾胃所在部位。

其中,"脾"具有运化水谷精微输布全身的作用,而"胃"具有接受和容纳饮食水谷的作用。正常情况下,我们吃的食物,经过胃气的磨化和腐熟作用后,变成食糜状并初步被胃消化,精微物质被吸收,并由脾气转输全身,为身体提供营养和能量。如果脾胃功能失调,身体就无法利用好食物中的糖份,进入血液血糖就高了,进入肾脏尿糖就高了,结果身体反而“无糖”可用。

所以,糖尿病人并不是糖多了,反而是身体"缺糖"。临床上,糖尿病人“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并不多见,反而普遍存在营养不良,消瘦无力,丢了精气神。即使偶尔"开胃"一次,也是担惊受怕,夜不能眠。待到人生的终点,还落得骨瘦如柴!


【3】如何让糖尿病人乖乖听话管住嘴呢?找准病根才是关键!

目前,糖尿病的治疗方法不是"拦",就是"挡",万不得已就"打"胰岛素。譬如:二甲双胍"拦住"糖吸收,磺脲类"鞭打"胰岛抓紧分泌胰岛素;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让糖慢点进入血液。

临床统计表明:糖尿病发病后10年左右,将有30-40%的患者至少会发生一种并发症。如果继续沉迷于这样做,糖尿病就真的难治疗了!

中医认为,糖尿病的病机早期"起于中焦",即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不布,多见于糖耐量降低致2型糖尿病阶段,进一步发展"及于上下",即脾失健运,痰瘀阻络,则多见于糖尿病引起全身脏腑组织并发症阶段。

临床上,以补益络气、健脾运津的主要治疗原则,可用"人参白虎汤、生脉饮、生地四物汤"等方剂。如果糖尿病患者难以坚持长期服用汤剂,可以请医生开免煎的中药剂型,或者更方便的中成药如津力达颗粒,该药是我国《2型糖尿病权威指南》推荐的中成药,是中国工程院吴以岭院士研制的特色方剂。

综上所述,只要找准病根,就可做到对症下药,让糖尿病患者不再遭受"身不由己"的误解了。对于整天饥肠辘辘、打不起精神的患者,该吃吃该喝喝。人是铁饭是钢,身体扛不住,治疗也就无从谈起!


看过我的文章以后,对自己的病情能有所了解,这也是我做健康科普的动力。

大家要是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点击下方的“问诊卡”或者私信咨询。

(此处已添加医疗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本文为姜兴鹏团队原创,侵权必究!欢迎大家评论留言,大家一起涨知识!

转载请注明出处:注明作者信息、网站信息,告知作者本人。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