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糖尿病筛查(妊娠期糖尿病筛查注意事项)
妊娠糖尿病检查可别打算“混”过去,了解自己的血糖情况很重要
关于要好好做妊娠糖尿病的筛查这件事,你究竟知道多少?
前两天有个准备要做妊娠糖尿病筛查的朋友找到我,问我需要提前准备点什么,才可以顺利通过检查。原来,网上有不少这方面的攻略,什么提前一周调整饮食,喝完糖水多做运动等等,简直让人哭笑不得。我干脆问她,到底是想为了漂亮的数值牺牲身体,还是拿到真实数据后严格管理好健康?
许多人可能都还以为妊娠糖尿病不算是糖尿病,生完孩子后就没事了,其实不然。高血糖会使流产风险升高,还会引发并发症,并造成羊水过多及巨大儿发生率,同时易发生代谢性生酸中毒,产后得2型糖尿病的机会更会增加,再次怀孕时妊娠糖尿病复发率也极高。
虽然妊娠糖尿病后果这么严重,但我听朋友说,妈妈群里那些想在糖筛上“作弊”的准妈妈们,居然有不少人是不想查出病症后每天扎针测血糖,就因为扎针疼。听了朋友这么说,我叫她赶紧去群里告诉这些准妈妈,现在早就有不用扎针的血糖仪了。
而且监测血糖和自己以及孩子的健康这两件事比起来,显然是后者重要,大家可别因小失大。接下来说说仪器,确实,以前用传统血糖仪,每天都要扎手指,十分痛苦,但用鱼跃安耐糖动态血糖仪就没这个困扰了,相较于常见的传统血糖仪,动态血糖仪通过葡萄糖感应器监测皮下组织间液的监测技术,提供连续、全面、可靠的全天血糖信息,帮助患者了解血糖波动的趋势。
从操作上来说,准妈妈们会逃避指尖血糖仪,部分原因是测血糖时不舒服的体感和繁琐的步骤。很多准妈妈在早晨起床、饭后时多有孕反和肠胃不舒服的状况,本来只想好好休息,却必须要先来个“血滴子”。偏偏有的指尖血糖仪操作起来特别复杂,或是针头不容易弹出,半天都扎不出血,白白挨疼,要不就是试纸和仪器不知道到底是谁出现问题,监测的时候频频报错,又得重来一遍,到最后指头都扎麻了。更别提有时候会忘记测血糖,或者忘记记录数据,整个人都患得患失。
但动态血糖仪就方便很多,传感器不会刺激皮下组织,佩戴后通常没什么感觉,还是24小时实时监测,使用者通过手机就能了解到血糖变化情况。在监测期间,患者通常行动自如,干什么都不耽误。此外,像鱼跃安耐糖动态血糖仪还有血糖数值异常报警功能,可以帮你实时进行血糖管理。
听了我的介绍,朋友说群里有几位得了妊娠糖尿病的妈妈,平时经常交流测血糖、记录血糖的问题,如果大家能用上动态血糖仪,生活应该会更轻松。我告诉朋友,应该以平常心对待身体问题,毕竟现在的医学科技已经很先进了,所以出现面对问题积极应对就好,这样既是对宝宝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
什么是妊娠期糖尿病?将来会发展成糖尿病吗?
刘女士,28岁,怀孕6个半月。自怀孕后,刘女士胃口好,吃的多,为了孩子的营养,她没有想过节食;同时,她经常觉得口渴,喝水多,上厕所也多,她误以为这是子宫压迫膀胱造成的正常现象,没有放在心上。让刘女士担心的是,她在怀孕前偏胖,但是,在怀孕之后体重反而下降,她猜想是不是因为怀孕太辛苦,准备在产检时咨询医生。
刘女士在第五次产检时,告知医生自己体重减轻,医生仔细询问刘女士的生活状况,刘女士在怀孕前体重就有94kg,怀孕后有“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的三多一少症状,同时,刘女士的父亲也患有糖尿病,有家族史,医生怀疑刘女士妊可能有妊娠期糖尿病。由于产检当天刘女士已经吃过饭,医生嘱咐她次日需空腹到医院做检查。
次日,刘女士按照医嘱,空腹后来到医院,做了尿糖测定、空腹血糖测定。尿糖测定结果显示,尿糖阳性;空腹血糖测定结果达到了10.2mmol/L,高于正常值;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
刘女生查出被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后,她不解又害怕,很多人对妊娠期糖尿病不够了解,今天我们就以刘女士为例子,来科普一下它。
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在妊娠前糖代谢正常或有潜在的糖耐量减退的女性,在妊娠期出现或确诊的糖尿病。
一般为三多一少症状(即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大部分部分孕妇没有任何症状,少部分孕妇可能会有皮肤针刺、眼睛不适等症状。
妊娠期糖尿病危害很大,若孕妇达到妊娠期糖尿病达到了D、F、R级,须结束妊娠。幸运的是刘女士妊娠期糖尿病并没有那么严重,她没有器质性病变,血糖控制的较好,因此在医生的密切监护和本人的积极配合治疗下,她可以继续妊娠。医生详细讲清了可能有以下风险:对于刘女士本身,若未能很好控制血糖,她容易发生感染,也容易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刘女士流产和早产的可能性也高于健康孕妇;对于胎儿,胚胎可能会发育异常,可能会导致羊水过多、巨大胎儿,胎儿畸形发生率高于其他胎儿,最严重者会导致胎儿死亡;即使完成分娩,刘女士的孩子在新生儿阶段,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低血糖的可能性也高于其他健康孕妇所产新生儿。
第一:健康生活,积极预防。
孕妇都应该关注自身血糖,特别是刘女士父亲有糖尿病,在孕前体重较高,属于肥胖人群,有两项高危因素,属于高危人群,在怀孕初就应该开始控制饮食、监测血糖,可以有效避免患上妊娠期糖尿病。
孕期要注意的还有,在保证营养的前提下,不要过多进食、进补,孕妇过于肥胖反而可能会威胁健康。孕妇也应该适当锻炼,可以做散步、游泳、瑜伽等运动,用锻炼去消耗过多的热量,保持在孕期不增长过多的体重。
刘女士父亲有糖尿病,在孕前体重较高,属于肥胖人群,有两项高危因素,在怀孕初就应该开始控制饮食、监测血糖,可以有效避免患上妊娠期糖尿病。
第二:正视疾病,积极治疗。
我们要正确面对妊娠期糖尿病的危害,但我们不需要害怕它,妊娠期糖尿病可以治愈。
妊娠期糖尿病的治疗中需要有严格的饮食控制,每日摄入的食物要既能提供孕妇所需热量和营养,保证孕妇健康和胎儿正常生长发育,又要避免摄入食物过少导致孕妇餐后高血糖、饥饿性酮症。
孕妇餐后1小时血糖值控制在7.8mmol/L以下较好,怀孕1-12周糖尿病孕妇需要热量与未怀孕时相同(2100~2400大卡,如从事重体力劳动须增加至2700大卡)。怀孕13周及以后,每周热量增加3%~8%,但要注意避免过分控制饮食,否则可能会导致胎儿生长受限、孕妇饥饿性酮症。
刘女士平时爱吃肉、油炸食品、火锅等食物,爱喝奶茶,不爱吃蔬菜,医生建议她制定专门的食谱:食物种类多样,淀粉摄入以谷类为主,多吃谷薯类粗粮;蛋白质摄入以鱼、蛋、肉为主,多吃豆类和豆制品,多喝牛奶,多吃乳制品,需要注意的是,刘女士喜欢的奶茶通常情况下含奶量较少,含糖量较多,不建议喝;维生素已多吃蔬果、水果为主,多吃动物内脏为主,如果缺乏维生素,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补充剂;尽量少摄入脂肪;还要注意做饭的方法,做饭时少盐少油,每人每天食盐低于6g,油25-30g,做饭的方法以蒸、煮为主,少吃糖,不吃油炸食品,不抽烟,不喝酒,少吃多餐。
多数像刘女士这样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通过合理饮食控制、适当运动治疗,都能控制血糖在满意范围。
妊娠期糖尿病治疗药物主要是胰岛素,胰岛素是大分子蛋白,不通过胎盘,对胎儿影响较小。目前不推荐使用口服降糖药。妊娠期糖尿病用药须谨慎,没有统一标准,医生会根据孕妇实际情况确定的剂量,所以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严格用药!
妊娠期糖尿病一般不会发展成糖尿病,只有少数孕妇在产后血糖再次增高,由妊娠期糖尿病发展为糖尿病。
大部分孕妇在分娩后体内激素很快就会产生变化,抗胰岛素物质会迅速减少,血糖会很快恢复正常,分娩后即可停用胰岛素。小部分孕妇激素变化较慢,需要胰岛素,此时胰岛素用量减少为产前的1/3~1/2,一般治疗1~2周后胰岛素用量就可以恢复到孕前水平,产后6~12周血糖恢复孕前水平,这些孕妇妊娠期糖尿病就没有发展未糖尿病,不过,即使血糖恢复到正常水平,有过妊娠期糖尿病史的女性,将来患2型糖尿病的可能性高于普通人,且下次妊娠时,妊娠期糖尿病的复发率高达33%~69%。
少部分孕妇在产后胰岛功能受损,血糖恢复不到孕前水平,妊娠期糖尿病发展为糖尿病。部分孕妇是由于产后生活方式不健康,大量食用高热量食物,并且运动量少,使得体重上升,血糖得不到控制,发生胰岛素抵抗,最终导致妊娠期糖尿病发展为糖尿病。有极少数产妇是在孕期胰岛功能受到损害,产后分泌胰岛素较少或无法正常分泌胰岛素,这时就会由妊娠期糖尿病发展成为真正的糖尿病,这类女性只能依靠药物控制血糖,可能没有任何的办法能够将其彻底治愈。妊娠期糖尿病发展为糖尿病的女性,随着年龄的增大,可能会出现出现血糖长期的控制不理想,最终要通过打胰岛素来降低血糖。
另外,还存在孕前就患有糖尿病而不自知的女性,在怀孕后被查出血糖异常,被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产后血糖恢复即使到孕前水平,仍然会被确诊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的产妇应在产后6~12周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若血糖仍然异常,则产妇可能为产前漏诊的糖尿病患者或妊娠期糖尿病已发展为糖尿病,需要按医嘱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
首先,产后要调整饮食,减少热量的摄入。按照传统,产妇习惯在“坐月子”期间大量进补,实际上,产妇饮食在保证营养的前提下正常进食即可,食物应富有蛋白质、铁、维生素、水分,食物热量高于孕前500大卡为宜,可根据产妇自身情况适当调整。
其次,产后也要进行适当运动。生产12~24小时后,产妇可以下床走动,活动一下;24小时后可以在专业人员的协助下进行简单的锻炼,最好不要用器械,在床上仰卧活动四肢即可,体力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做仰卧起坐之类的运动,锻炼腹部、臀部肌肉,最开始每次15分钟,每天2次,根据时间的推移及产妇恢复情况适当增加运动量;产褥期(产后6~8周)过后,就可以恢复孕前的运动量;若有减重需要,建议在产后6个月再增加锻炼强度。
最后,要长期监控血糖。妊娠期糖尿病产妇若产后血糖没有恢复正常,可按照糖尿病人自我检测血糖的方式监控血糖,需要购买一个正规的血糖仪,每天测4次血糖,可在三餐前(或餐后2小时)、睡前的时间点进行测量,等血糖稳定后,可以逐渐减少测量次数,最少每天测量一次,直到血糖恢复正常。
总结孕育生命的孕妇都是天使,我们要小心呵护她,尽量避免对健康不利因素,保证孕妇和胎儿的身心健康,希望每一个母亲都能健健康康的迎来自己的孩子!
关于孕期疾病筛查
对于所有的疾病,不管是孕期和非孕期的疾病,医生首先推荐的策略是:早期预测,早期发现,早期预防,早期干预。这是健康管理,健康促进,疾病预防,疾病控制的通行做法。
这一老少咸宜,男女通用的做法在产科执行得最好,这就是全球通用的孕期产检模式。
孕期产检的模式最早来源于英国。早在1929年,英国卫生部就颁布了一项备忘录,推荐孕妇要定期产检,这种系统管理的产检模式很快在全世界范围内被接受和推广。
在上个世纪,这项措施为全世界的孕产妇死亡和围产儿死亡率的显著降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产检的主要目的是孕期疾病筛查,对于那些相对常见,对母亲和胎儿可能带来不良影响的疾病进行筛查,以期发现风险,进行早期预测,早期预防和干预。
孕期疾病筛查针对的是正常人群,是所有的孕妇,而不是少数人,是要在正常人群中筛查出来有问题的人。
如果是高风险的人群,一般是不需要进行筛查了,可以直接进行诊断性检查。
与筛查相比,通常诊断性检查方法会更复杂,价格更贵,也更有可能是侵入性的检查。
至于哪些疾病需要筛查,哪些疾病不需要筛查,用哪一种筛查方法,需要综合考虑。
筛查需要平衡的是筛查效率,是敏感性,是特异性,是成本效益分析,是花多少钱,筛查多少人,才能诊断一例病人。
所以大家会看到在整个孕期产检时,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会对产检项目有不同的推荐。有的检查项目多,有的检查项目少,主要是成本效益的选择。
孕期产检是现代医学史上进行全人群系统全面疾病筛查的样板和先驱,很多非孕期人群中疾病筛查的策略都是向产检学习的。
目前,在产检的时候,比较常用的孕期疾病筛查包括:唐氏筛查,B超大畸形筛查,子痫前期筛查,早产筛查,妊娠期糖尿病筛查,甲状腺疾病筛查,性传播性疾病筛查,GBS筛查等,我就以最常见的唐氏筛查为例,为大家做一个介绍。
在整个人群中,唐氏综合征的发生率大约为1/800-1000,为了能提高效率降低风险,我们一般会采取筛查 侵入性诊断相结合的手段。
也就是说,对于高风险的少数人群,我们直接做侵入性的羊膜腔穿刺 染色体核型分析。
对于正常人群,我们先进行母亲外周血筛查。对于筛查高风险的孕妇,做侵入性的羊膜腔穿刺 染色体核型分析。
现在的筛查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经典的母亲外周血生化指标筛查,也就是所谓的“唐氏筛查”;另外一种是高级筛查,就是母亲外周血胎儿游离DNA无创检查,也被简称为“无创”。
和传统的“唐氏筛查”相比,“无创”的价格会更高一些,但是“无创”对唐氏综合征的检出率会更高,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也会更低,可以减少更多的不必要的羊膜腔穿刺。
传统的“唐氏筛查”的结果会分为三类:高、中、低风险,或者是分为高风险和低风险两类。高风险的切割值通常会定为1/250,高风险的就会被建议做羊膜腔穿刺。
所以,如果你要做筛查,就需要了解和筛查相关的很多术语,以及这些术语背后的意义。
以下是和“唐氏筛查”相关的术语和意义:
背景风险:在正常人群中唐氏综合征的发生概率和风险,大约为1/800-1000。
筛查风险:你做“唐氏筛查”的时候风险值,可能是低风险,也可能是高风险。
残余风险:哪怕“唐氏筛查”的结果是低风险,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依旧还是有比较低的风险,这就是所谓的残余风险。
侵入性诊断风险:如果是高风险,就会建议你做羊膜腔穿刺,羊膜腔穿刺所导致的流产风险大约为1-2/1000,这就是侵入性诊断本身所带来的额外风险。
博弈论Game Theory:做“唐氏筛查”其实就是赌概率,就是要在以上的各种概率之间做选择、做取舍。
在正常人群中唐氏综合征的发生概率大约为1/800-1000,你可以选择做“唐氏筛查”,也可以选择不做。
有的人觉得这个概率很低,就决定不做。但万一“中奖”了呢?
如果“唐氏筛查“的结果是风险是1/200,医生建议你做羊膜腔穿刺,流产的概率为1-2/1000,你做还是不做?
不做的话,万一“中奖”生出来一个唐氏综合征的宝宝怎么办?
做的话,万一“中奖”发生流产怎么办?
你究竟是更怕哪一个风险?
筛查还是不筛查?要不要做侵入性的诊断?这就是在赌概率。
正确合理的选择原则是看大概率,是考虑收益与风险平衡,赌的不仅仅是概率大小,关键要看你是否愿意和能够接受赌输的后果。
输得起就赌,哪怕1/100的风险都不高;输不起就不要赌,哪怕1/1000的风险都嫌高,要想赌就得愿赌服输。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可以筛查的疾病越来越多,即使是同一种疾病,可以选择的筛查手段也越来越多,筛查手段也越来越准确。
当然,你面临的选择也越来越多,爱纠结的同学们,你准备好了吗?
相关内容可以来看我的视频号:“Doctor段涛”
微信公号:段涛大夫
新浪微博:@段涛医生
本文作者已设“原创”,如需转发,欢迎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