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坏事(糖尿病问题大吗)

民福康 0
文章目录:

到底为什么会得糖尿病?不要总怪遗传、怪糖,2个原因值得深思

现在的“糖人”越来越多,相信对于很多糖友来说,当确诊糖的那一刻,都会问一句为什么,为什么偏偏是我?逐渐接受了事实之后,对于平时爱吃糖的人来说,可能觉得这是原因,而若并不爱吃甜的,可能会把原因归咎于遗传。该病到底是怎么来的?提醒大家不要总怪遗传和糖吃多了,其他一些重要的原因,也别忽视了,下面就和大家讲一讲,建议学会避开。

对于有家人得糖尿病的人来说,自己中招的几率的确要比他人高一点,但这并不是很主要的一个因素,因为也有很多人并没有家族史,但自己却中招了。

除了这个因素,大家想到的更多的一个可能就是跟吃太多糖有关了,但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两者之间并不是对等的,虽然它名字中有糖,但实际上它是代谢异常引起的问题,是体内的胰岛功能出现异常了,并非单纯吃糖吃出来的。不过,虽不是对等的,但长期摄入太多高糖分,是不利于胰岛健康的,在一定程度上容易增加风险。

对于嗜甜的人来说,多注意点不是一件坏事,管住嘴,少吃点,此外,也要少吃点盐分高、油脂高、蛋白过高的食物,有助于降低风险。另外,也有助于降低对身体其他方面的影响,比如降低肾病、骨骼、口腔疾病风险。

以下2个糖尿病的风险因素,也提醒大家要加以重视:

1. 炎症

这在很多人看来可能只是小毛病,甚至不需要干预也能慢慢好,但如果它是慢性的,提醒大家重视,与慢性炎症相关的疾病并不少,该病就是其中一种。

《自然医学》上指出,人体内持续的炎症,对于该病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也有研究发现,对于2型糖友来说,他们体内的有炎症水平易升高。这会影响到胰岛的正常功能,进而影响到血糖水平,它不仅容易增加发病风险,也是促使病情进一步发展的一个因素,若忽视,并发症找来的速度或会更快。

所以,学会预防,降低体内的炎症因子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或就可以降低风险,那么,我们可以怎么做呢?

建议:

平时不要乱吃药,也不要乱吃一些保养品,如果身体不舒服,应在医生指导下科学服用相关药物,而不是自行服用,尤其是抗生素和消炎药这两种常会被大家当成是一种药,更要注意。在日常饮食上要少吃容易引起炎症的食物,比如重盐重油重糖的,而是应该常吃些有助于抵抗炎症的食物,比如新鲜果蔬,也要多饮水。

2. 肥胖

这既是一个独立的因素,同时也会加重体内炎症,增加风险。

对于不少糖友来说,体重都超重了(当然这并不代表瘦人就不会得),与四肢比较胖的人相比,腰腹部胖的人,发病风险相对更高。肥胖会降低胰岛素的敏感性,而很多这样的人平时的运动量往往也比较少。

对于这个因素来说,控制好体重则有利于降低风险,其实没什么捷径,管住嘴、迈开腿仍然是关键。大家更要注意的是采用正确科学的方法,避免陷入误区,另外不要过度减重,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即可,体重太低也不是件好事,尤其对于老人来说。

综上所述,虽然该病和遗传和饮食有关,但不光只有这些,关于饮食,也并不是单纯的因为糖吃太多,以上两个因素提醒大家要重视,把体重维持在正常水平,对于炎症要积极看待并及时干预,给身体消炎,降低糖尿病发病风险,具体怎么做,文中给出的建议不妨参考下。

参考资料:

[1]吃糖吃多了容易得糖尿病?答案在这里.北青网.2021.05.06

[2]炎症竟是糖尿病的重要帮凶!伤血管,损肝脏,促感染......危害无穷.北京卫视养生堂.2018.03.15

[3]国际公认:炎症是造成心脏病、糖尿病等各种疾病关键,尽早防治.潇湘名医.2019.12.06

[4]糖尿病是糖吃多了吃出来的吗?这两个因素可能比吃危害更大!.丁香医生.2017.04.22

如果你不把血糖降下来,它就会对身体做这10件坏事,哪一件都“要命”

高血糖就是个伪君子,表面上和你和谐共处,私下里对你的身体做尽了坏事。

如果你长期对它视而不见,五年、十年、二十年后,只能自己承受高血糖带来的苦果。

对于高血糖,我们只能“零容忍”。

坏事1.伤“心血管”

血液流经的每一寸“土地”,都可能受到高血糖的腐蚀。

心脏和血管实现了血液的管道运输,接触高血糖的机会最大,而且总是最先接触到高血糖。

因此,心脏和血管常会遭受高血糖的攻击,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心绞痛、冠心病。

给脑部供血的血管出现病变,就会发生脑卒中。

给外周组织供血的血管出现病变,就会导致外周血管病变。

坏事2.伤眼睛

高血糖刚开始攻击眼睛时,眼底会出现点状出血、眼底血管出现小的突起(即微血管瘤)、脂肪滴从血管内渗出(即硬性渗出)、棉絮状斑块(即软性渗出)。

此时,病变尚不可怕,还不会对生活带来不便和痛苦。

如果你此时还没有抓住高血糖这个元凶,眼底可能会大面积的眼底出血,影响到视功能,需要使用激光来把出血的血管“焊住”,制止出血。

如果病变进一步发展,机体代偿会长出新生血管,看似好的新生血管却无比脆弱,不但没能帮机体解决问题,还会肆意生长,抢占了眼睛的很多“地盘”,如果治疗不及时,您可能要终身与黑暗相伴

坏事3.伤肾脏

肾脏是一个有担当的器官,它的抗击打能力非常强,虽然有蛋白不断地漏出,它选择默默承受,不告诉主人。

由于肾脏承受了太多,终有一天未老先衰,不能再完成清洁的的使命,于是垃圾和废料随处堆积,严重影响身体健康,这时只能借助透析的办法,将污染身体的垃圾和废料清除出去。

透析花钱是必须的,血液透析需要每周2~3次,每次透析需要4~6小时,腹膜透析虽然可以不去医院,但每天都要做,从此你生活中曾经的美好都得为透析让路

坏事4.伤神经

神经在身体中扮演着“上传下达”的角色。

高血糖一样会腐蚀神经,使神经的“上传下达”功能出现问题,刚开始出现轻微的感觉异常,如手足麻木、感觉虫蚁爬、烧灼感。

随着高血糖对神经损害程度和损害位置的增多,身体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感觉,如难以入睡的疼痛、半夜的腹泻、难以治愈的便秘、吃不下饭、饱胀等。

坏事5.伤脚

我们知道高血糖会伤血管、伤神经,而我们的脚处于身体的末端,本来就承受着全身的重量,容易委曲求全。

当神经受到损伤,脚的感觉减退,外界很多危险的信号脚全然不知,因此会发生脚磨破了不知道、烫伤了不知道等情况。

当血管受伤,血供不好,受伤的脚就会长期长不好,处理不好的话,甚至一个小小的伤口就可能导致截趾或截肢。

坏事6.伤口腔

高血糖导致唾液内的葡萄糖增多,易引起细菌在口腔里“安营扎寨”,导致口腔黏膜发炎,黏膜触痛、烧灼痛,味觉出问题等;

如果细菌在牙齿上“大显身手”,导致龋齿问题;

如果细菌波及到牙周组织,会出现牙龈肿痛、牙周脓肿等问题;

如果牙槽骨发生骨质疏松,牙齿就会松动、过早脱落。

坏事7.伤皮肤

当皮肤的血管和神经受到伤害,会导致全身或特定部位的瘙痒,皮肤变得干燥、皲裂。

坏事8.伤耳朵

耳朵的神经、血管也很容易受到伤害,如听神经因缺血缺氧发生老化,出现听力过早衰退,早期还可表现为耳鸣、眩晕、耳部胀满感,甚至发生耳聋。

由于糖尿病患者的抵抗力较低,易导致外耳道炎。

坏事9.伤神

糖尿病带来的压力是你的精神系统崩溃,焦虑、抑郁接踵而来,整个人变得悲观,不愿与人交往,脾气也变得越来越怪。

坏事10.伤骨头

因为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或相对不足导致血糖升高,而胰岛素不足,直接导致体内蛋白质合成受到抑制,蛋白质分解增多,蛋白质减少使得钙、磷不能在骨骼中沉积,造成骨质疏松。

缺钙的骨骼如同没有钢筋的墙面,很容易垮掉。

控制好血糖就可以阻止高血糖对身体的伤害。

得了糖尿病,生命中重要的事情又增加了一件,那就是:长期保持血糖稳定,保护身体的每一个器官、组织。

作者:辛雨

确诊糖尿病,胖点好还是瘦点好?糖尿病人变瘦了是好事还是坏事?

#秋日生活打卡季#

患上糖尿病,胖点好还是瘦点好?

不胖不瘦最好,正常偏瘦一些更好!

为什么呢?首先我们要了解糖尿病是怎样发生的?

我们体内有一种激素,叫胰岛素,是体内唯一一种能够降低血糖的激素。

胰岛素的作用是帮助葡萄糖进入细胞内利用。成年人最常见的是2型糖尿病,这种病最初的原因是人体很多组织器官对胰岛素不敏感了,所以不能正确利用血液中的葡萄糖。如果身体不能利用葡萄糖,就会变瘦(大量的葡萄糖不能合理使用、都从尿液排掉了),这就是糖尿病。

肥胖的人更容易对胰岛素不敏感(医学上叫“胰岛素抵抗”),所以胖人更容易得糖尿病。得了糖尿病之后身体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葡萄糖,所以就会变瘦。经过治疗后,糖尿病人又能够充分利用葡萄糖了,很多人就会变胖。这就是糖尿病与胖瘦的相互关系。

如果感觉上面说的太复杂,我就再简单一点说:胖人容易的糖尿病,得了糖尿病不及时治疗就会变瘦,经过药物治疗血糖得到满意控制后很多糖尿病人体重又会增加。

所以要预防糖尿病,体重一定不能过胖。如果已经发生了糖尿病,那就要努力减重,

如果糖尿病人变瘦了,是好事吗?

这个问题要因人而异:

第一种情况是,如果一个胖糖人是刻意减重变瘦了,那这是好事。体重减轻,血糖水平也会相应下降。这种刻意的减重,可以不服用药物,只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管理达到减重目的。这是一种最健康的减重方法。

但除了这种方法,某些降糖药物也可以使体重减轻,例如司美格鲁肽、利拉鲁肽、度拉糖肽、达格列净、恩格列净、卡格列净等。这些药物既能降糖、又能减轻体重。用这些药物治疗的患者如果变瘦是药物作用所致,也是好事。

另一种情况是,糖尿病人没有经过治疗(既没有控制饮食、增加运动,也没有用降糖药),体重减轻变瘦了,这绝不是好事,反而说明病情在加重。发现这种情况应该赶紧去医院治疗,否则容易发生严重后果。

那你是胖糖人还是瘦糖人呢?如果你有任何糖尿病问题,评论区咨询我!

#糖尿病##秋日生活打卡季##减重##怎么判定有胰岛素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