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预备(糖尿病预备军)
糖尿病前期,如何防止加重为糖尿病,两种方法可供选择
糖尿病前期,也就是血糖介于正常和糖尿病之间的一个状态,我们可以将糖尿病前期看作是糖尿病的预备人员。糖尿病的危害是毋庸置疑的,像冠心病、脑梗死、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这些都是糖尿病带来的危害。那么,糖尿病前期的人,还有没有机会可以晚点变成糖尿病,甚至血糖恢复正常呢?答案是可以的。
随着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健康生活方式的增加,糖尿病的人数也是越来越多。目前我国成年人糖尿病的患病率达到了11.2%。我国人口14亿多,那么糖尿病患者就差不多有1.6亿。而糖尿病前期的人数更多,达到了35.2%。
1、正常人的血糖
首先,诊断糖尿病必须去医院抽静脉血化验,叫做静脉血浆 葡萄糖,而不能在家里自己扎手指头使用简易的血糖仪测量。
- 正常人的空腹血糖在6.1mmol/L,糖负荷2小时的血糖在7.8mmol/L以下。
- 这里的空腹血糖指的是至少8小时没有吃东西后的血糖。
2、糖尿病的诊断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可以概括为“三多一少”,包括水喝得多,吃得多,尿多,体重下降。
如果存在糖尿病典型症状的话:
- 空腹血糖≥7.0mmol/L
- 或者随机血糖≥11.1mmol/L
- 或者糖负荷2小时血糖≥11.1mmol/L
- 或者糖化血红蛋白≥6.5%
以上4个条件都可以确诊糖尿病,如果没有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则需要换个时间,再次测量一次。
3、什么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前期是糖尿病的一个过渡状态,包括空腹血糖调节受损以及糖耐量减低。
空腹血糖调节受损:
- 空腹血糖在6.1mmol/L~7.0mmol/L之间
糖耐量减低:
- 空腹血糖<7.0mmol/L,糖负荷2小时后血糖在7.8mmol/L~11.1mmol/L之间。
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疾病,危害是很大的。糖尿病前期作为糖尿病的预备队,如何延缓变成糖尿病呢?这里主要介绍两种方法:
一、生活方式干预
1、理论依据
生活方式干预对于预防糖尿病是有作用的,这并不是胡说八道,而是有临床研究作为依据的。
依据一:大庆研究
- 我国大庆研究对糖尿病前期患者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建议增加蔬菜的摄入,减少糖的摄入,肥胖或者超重的减肥,增加日常活动量,每天至少进行2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
- 研究表明:糖尿病总体的发病率下降了51%,糖尿病发病的时间延迟了将近4年。
- 脑卒中的发病率降低了25%,冠心病的发病率降低了27%,心力衰竭的发病率降低了29%。
- 在死亡率方面,脑卒中的死亡率降低了24%,冠心病的死亡率下降了40%,心衰降低了40%。预期的寿命,增加了1.44岁。
依据二:芬兰糖尿病预防研究
- 生活方式的干预主要是个体化的饮食和运动指导,包括每天进行至少30分钟的有氧运动,将体重减轻至少5%,脂肪摄入总量小于总热量的30%。研究结果可使2型糖尿病的发生风险下降43%。
依据三:美国糖尿病预防计划
- 生活方式干预的重点是运动、减轻体重。在这个研究中50%的患者体重下降了7%,74%的患者可以坚持每周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
- 经过3年的生活方式干预之后,2型糖尿病的风险下降了58%。
2、糖尿病前期患者如何进行生活方式干预
以上三个研究表明,生活方式干预对于预防2型糖尿病是有用的,而且是长时间受益的。干预的重点主要是饮食、运动以及减轻体重。
1)减轻体重
肥胖会导致人体对胰岛素的不敏感,胰岛素是人体内降低血糖的唯一激素,而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就是因为人体对胰岛素不敏感或者胰岛素分泌的不足。肥胖或者超重容易得2型糖尿病,研究表明,80%以上的2型糖尿病与超重和肥胖有关。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超重或者肥胖?可以根据BMI来判断:
- 【BMI=体重(Kg)÷身高的平方(㎡)】。比如,体重80Kg(140斤),身高1.7米,那么BMI=80/1.7²=27.7
- BMI≥24的为超重,BMI≥28的为肥胖
超重或者肥胖的人BMI达到或者尽量达到24Kg/㎡,或者体重在原来的基础上至少下降7%。
2)坚持运动
运动可以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利于控制血糖,有利于减轻体重,对于心血管疾病也很有好处。
运动要求:
- 每星期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比如,每周运动5天,每天运动30分钟。运动项目可以包括:快走、太极、骑车、羽毛球等。
- 运动的强度为中等强度,要求运动时心率达到最大心率的60%-70%。【最大心率=220-年龄】
3)饮食方面
- 饮食方面主要是多吃新鲜蔬菜,减少糖的摄入,限制脂肪的摄入。适量增加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的摄入。限制酒精的摄入,尽量不喝白酒,选用低度的啤酒、果酒。
- 每天饮食的总热量减少400~500卡路里,超重或者肥胖的减少500~750卡路里。
4)定期的测血糖
- 监测血糖虽然对于预防糖尿病没有直接作用,但是可以及时地了解自身的血糖情况。对于糖尿病前期患者,建议每半年监测空腹血糖1次。
5)家里人的支持
- 生活方式干预看似简单,但是想要坚持下去并不容易。因此,作为家里人,应该给予理解,并且给予支持。
二、药物治疗
如果经过6个月的生活方式干预之后,监测血糖,感觉不是很理想的,可以考虑进行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其实就是提前把糖尿病的药物吃上,经过临床研究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噻唑烷二酮类、GLP-1抑制剂(利拉鲁肽)等药物对于预防2型糖尿病有效果。
其中,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应该是研究最多,也是最安全的药物。
- 糖尿病前期患者,预防加重为糖尿病,主要有两种方法,即生活方式干预以及药物治疗。其中生活方式干预是首选,如果经过6个月的生活方式干预后,效果较差,可以选择药物治疗。
糖尿病患者:身上有这3种表现,你可能得了严重的并发症,别大意
糖尿病在我国的发病率,近年来逐渐上升,并且患者人群年龄也越来越小。大家靠着对糖的欲望稀释生活的疲惫,但你可知道“续命的糖”是生命的陷阱。据数据显示,我国成年人中糖尿病患者的人数已经超过10%,潜伏的糖尿病预备患者已经高达33%,这说明糖尿病的“预备大军”人数十分可怕。
随着糖尿病人群不断增多,反而很多人并不重视它。因为糖尿病不像其他急性疾病一样会带来疼痛或者影响生活的症状,它悄无声息,不测血糖并不知道,所以很多糖尿病患者掩耳盗铃,认为自己身体并没有因为这个疾病带来任何反应,从而忽视了它会引发的危险。
一、糖尿病患者身上有这3种表现要警惕糖尿病作为一种全身性疾病,对我们全身的许多器官和组织都会造成损伤,产生的危害可以说是从头到脚、无处不在。当你的身体器官出现损伤时,相应的会出现一系列的症状。这些症状多种多样、形形色色。如果糖尿病患者出现了以下这些症状时,不要大意,那可能是糖尿病带来的严重并发症!
1.视物模糊
当较长病龄的糖尿病患者出现看东西模糊、视力下降时,一定要引起警惕。多数糖尿病患者并不会想到眼睛和糖尿病能产生联系,当出现眼睛异常只以为是年龄大或者用眼过度导致的,所以常常忽视了,那可能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在作祟。
长年累月的高糖环境使得眼底微血管损伤,视网膜中的微血管也受到破坏导致视网膜水肿,从而引起视力下降,看不清东西,视力下降速度也会随着病情严重程度进展。所以糖尿病患者要正确控制血糖,早期发现并治疗,防止症状继续进展。如果没有及时进行控制治疗,严重还会造成视力的永久性损伤。
2.泡沫尿
糖尿病患者出现小便泡沫增多、夜尿变多或者发现早晨起床眼睑、脚踝出现轻度的水肿时,你要注意了,多数是糖尿病引发的糖尿病肾病发出的信号。但是因为一般糖尿病早期并不会对肾脏造成严重的危害,所以症状也不是十分明显,经常容易被忽视。
但是当出现尿里泡沫变多时,其实已经说明肾脏功能出现损害了[1]。肾脏作为一个代谢器官,除了保留下有用的蛋白质和红细胞,会把机体内的废物筛出,随着尿液排出体外。当血液中的葡萄糖增多,肾脏的滤过功能会受到损伤,排挤原本有用的蛋白质,使其漏进尿液,出现蛋白尿。随着病情的进展,肾功能受损严重,逐渐出现水肿、高血压等症状。
3.下肢感觉异常
患者多数从双脚开始发生麻木,而且是对称性的,腿部症状相对双脚会较轻,夜间会更加明显,或者伴随有刺痛、刺痒的感觉。那可能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导致的下肢感觉异常。但其实大部分患者早期并没有症状,所以神经病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会被忽视。
往往等到这种神经损伤被发现时,其实糖尿病带来的神经病变可能已经存在不短的时间了。所以当症状出现后,如果没有引起重视,任由其继续发展,会容易出现下肢伤口或褥疮。由于血糖高,伤口不易恢复,如果感染或者溃疡,严重的患者还需要截肢。
以上这三种容易被糖尿病患者忽视的表现一旦出现,千万不要大意,及时前往医院相应科室进行治疗,避免病情进展,对身体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在出现相应症状时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引起重视,下面跟大家讲讲糖尿病究竟能带来哪些并发症。
二、糖尿病带来的并发症现在大家都知道糖尿病远没有想想中的那么“温柔”,它带来的并发症是可怕的。不管是急性还是慢性的并发症,都不能小觑,毕竟它们严重的会使我们的生命受到威胁。
急性严重代谢紊乱:
这大多是不规律控制血糖的糖尿病患者最常出现的。作为急性的并发症,其包括的种类也比较多,比如酸中毒[2]、高渗性昏迷、低血糖等等。
糖尿病患者出现急性感染,或者是在胰岛素治疗过程中断、使用不当,都有可能导致血糖水平异常,引起机体内电解质和酸碱代谢都发生紊乱。酸中毒的患者一般表现为食欲不振、口渴、乏力,而且会有烂苹果味呼吸,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出现昏迷。
糖尿病并发感染性疾病:
糖尿病患者由于体内长期的高血糖状态,本身就容易并发各种感染,血糖控制差的患者更容易发生,而且症状会更加严重。
许多患者常常忍受皮肤真菌感染,常见的有足癣或者体癣。还会合并引发多个系统的感染,导致炎症发生,比如尿道炎、膀胱炎、阴道炎等等。所以糖尿病患者想要减少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首要任务是控制好血糖,再结合饮食运动,才能更好的减少并发。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有多少糖尿病患者在除了血糖高之外,还有冠心病、眼底疾病、脑血管疾病,又或者因为一个小伤口无法愈合导致伤口溃烂到无法收拾的地步。这些可都是不痛不痒的高血糖导致的慢性并发症,随着全身血液的流动,对机体器官带去影响,逐渐发展到不可逆转的境地,甚至是会危及生命。
糖尿病患者因为感觉神经受损,所以在慢性并发症发生时,很多人不似单个疾病发生那样有明显症状。比如糖尿病并发冠心病,患者多数是无痛性心梗,只表现为头晕、胸闷、乏力,所以容易会被漏诊。这也就是为什么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因。
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两日的血糖异常,虽然对机体产生的影响不大,但是长期的积累,就会对各个器官造成危害,不加以重视,不单会造成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还会威胁生命。所以糖尿病患者千万不能大意,有疑似信号出现时及时治疗,没有症状时加以预防。
三、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所有的疾病都是防大于治,得了糖尿病的患者,要更加保持警惕。怎么吃、怎么治、做检查、保持情绪,这些都是为了更好的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不单可以减轻身体上的负担,还能减轻生活负担。不同的并发症预防方法都不相同,糖尿病患者要做到心中有数。
1)心血管患者的预防
糖尿病患者在诊断早期,应该做心电图检查,并且往后至少半年检查一次,及早发现并治疗。如果有心悸、胸闷等不适症状出现,应该立即就医。预防其发生,需要严格控制血糖、体重,监测血压、血脂,必要时加以药物防治。
2)糖尿病眼病的预防
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除了控制好血糖,还要注意血压,减少这类可控因素对眼底产生的损伤。定期进行眼底检查,当出现视物模糊等眼部症状时,不要理所当然的以为是“老花眼”,千万不要等到眼睛看不清楚再去看病,及时前往医院眼科诊治。
3)糖尿病神经病变的预防
预防糖尿病神经病变的重要措施第一个就是要控制好血糖、血脂,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做好四肢的保暖、注意卫生、避免创伤。如果有出现伤口时,一定要及时处理,避免溃烂,切不可自行处理或者使用偏方。因为部分患者并没有症状表现,所以建议定期筛查神经病变,一旦发现及时治疗。
糖尿病肾病的预防 因为糖尿病肾病一旦出现症状,就已经难以根治了,所以普通的糖尿病患者也要定期进行尿蛋白检查,避免症状不明显被忽略,争取早发现,早逆转。如果已经出现早期症状,更要及时到肾内科就诊治疗。
4)低血糖的预防
初诊为糖尿病的患者,药物服用剂量要逐渐增加,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药物,按时进食,不可以一味节食误餐。一旦出现低血糖,要及时查找原因,如果没有明显的症状,可以含服糖块缓解。定期就医时告知医生,按需调整治疗方案。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预防 规律服用降糖药或者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当血糖超过13.9mmol/L时,要注意酸中毒的发生[3]。糖尿病患者运动后要及时补充水分,大量出汗可以饮用淡盐水,避免脱水导致酸中毒。
由此可见,不论是哪种并发症,预防的前提都是要控制好血糖,规律使用药物,定期监测血糖。同时要配合医生治疗,合理健康饮食,搭配合适的运动方式,改善身体水平。并且糖尿病患者还应该定期体检,包括全身各个系统的全面检查,有利于早期发现并发症,并采取对应措施。
看完这些,你还敢再说糖尿病不痛不痒吗?一些并不起眼的症状,竟然都会带来如此严重的后果。糖尿病患者在生活中注意观察身体的细微变化,捕捉糖尿病并发症发出的早期信号,不能避医讳疾,有不适症状应该及时就医,别等不可逆转才后悔莫及。
参考文献:
[1]中国成人糖尿病肾脏疾病医学营养治疗专家共识(2022年)
[2]王旭东.重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并发症[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7,45(1):1-3.
[3]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
缺乏运动饮食不当 日本糖尿病患者首次突破1千万
中新网9月22日电 据日媒报道,日本厚生劳动省近日实施的国民健康营养调查获悉,推算2016年日本可能患糖尿病的患者达到1千万人。随着老龄化问题加剧等,糖尿病患者数量较2012年调查时增加了50万人,首次达到1千万人左右。
日媒指出,糖尿病加重后需要进行人工透析,产生高昂的医疗费用。当务之急是地方自治体等强化预防糖尿病重症化的措施。
据了解,日本国民健康营养调查基于日本健康增进法而每年实施,调查项目广泛,包括身体相关数据、饮食、饮酒、吸烟、睡眠和运动等。糖尿病患者数量推算等每隔4至5年调查一次。
2016年调查了约2.4万户家庭,测量了其中约1.1万20岁以上的人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该值表示测量对象过去1至2个月的血糖状态。
由此推算出日本全国极可能已患糖尿病的患者数量,以及测量值在正常和异常之间“不能否定可能会患糖尿病”的预备人群数量。
据悉,日本1997年开始实施推算时,糖尿病患者数量为690万人,此后不断攀升。据分析其原因除了发病率较高的老年人人数增多外,还在于缺乏运动以及饮食生活紊乱等引发的肥胖增加。
此外,糖尿病预备人群较2007年顶峰时期的1320万人有所减少,据推算2016年有1千万人,较2012年减少100万人。日本厚生劳动省认为,日本从2008年度开始的特定健康检查(新陈代谢症候群健康检查)等产生了一定的预防效果。
调查还根据国际肥胖程度指标“BMI”计算了与糖尿病相关的肥胖情况。BMI等于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指数在18.5至25之间为“正常”,超过25则为“肥胖”。
按不同都道府县来看,日本男性BMI指数最高的是高知县的25.1,女性是福岛县的23.9。男性BMI指数最低的是新潟县的23.1,女性是福冈县的21.8。
运动方面,男性日均行走步数最多的是大阪府(8762步),女性为神奈川县(7795步)。日均行走步数最少的男女均为高知县(男性5647步),女性5840步。
饮食方面,日均蔬菜摄取量最多的男女均为长野县。摄取量最少的男性为爱知县,女性为大阪府。食盐摄取量最少的男女均为冲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