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空腹血糖高是糖尿病吗(空腹血糖高是糖尿病前期症状吗)

药师方健 0
文章目录:

空腹血糖或餐后血糖高就是糖尿病吗?医生:很多人被误诊为糖尿病

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不断升高,近年来“糖尿病”这个词也频繁出现在各大网络媒体之中,公众对糖尿病也不再陌生。但对于糖尿病的诊断,许多人只记住了空腹血糖大于7.0,餐后血糖大于11.1,一旦发现自己的血糖高于上面数值,就以为自己患了糖尿病,甚至开始使用降糖药。其实,除了糖尿病以外,临床上还有许多情况会导致血糖升高,以下这些情况大家有必要了解一下。

容易被误诊为糖尿病的几种高血糖

1. 急性感染

当身体被病毒或细菌感染时,体内会产生一系列的炎症反应,受到炎症因子的刺激,机体内的升糖激素也会随之分泌增加,在部分人群中可能会导致血糖的暂时性升高,当感染痊愈后血糖可恢复正常,所以如果测血糖时发现血糖异常,要先看看自己是否有感冒发热或者细菌感染性疾病。

2. 手术或创伤

在医院里面许多因创伤入院或者外科手术后的病人,测血糖时都会升高,高于11.1的也并不少见,这是由于身体处于应激状态下胰高血糖素、儿茶酚胺或者生长激素等升糖激素分泌增加所致。

3. 肝功能损害

如果患者有肝病或者因毒素、药物等导致肝功能损害时,由于肝细胞合成肝糖原的能力下降,另外胰高血糖素等升糖激素在肝内灭活减少,同时肝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数量减少,导致胰岛素抵抗增加,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血糖也会升高,但患者通常没有明显的“三多一少”症状。

4.急性胰腺炎

胰岛素是身体里唯一的降糖激素,胰腺的胰岛细胞是分泌胰岛素的主要场所。发生急性胰腺炎时,炎症反应会导致胰岛细胞出现短暂性的功能受损,分泌的胰岛素减少,从而导致血糖升高。

5.药物

这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因素。许多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利尿剂、某些降压药、避孕药等会引起的糖代谢紊乱,导致血糖异常,所以如果发现血糖升高,也要看看自己是否正在服用这些药物。

6.其他

还有一些其他疾病如垂体、肾上腺、甲状腺等疾病也会引起继发性的高血糖,也是需要注意的。

如何确诊糖尿病?

根据我国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确诊糖尿病需要符合以下几条标准之一:

1.存在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并且随机血糖≥11.1或加上

2.空腹血糖≥7.0或加上

3.无典型糖尿病患者,不同时间的2次葡萄糖负荷后2h血糖≥11.1

但需要注意的是,当机体存在上面的应激情况时,要待应激状态过后再复查。

虽然当今糖尿病发病率越来越高,但大家在检查时发现血糖升高也不要过于担心,先排除是否存在上面的情况,而如果一旦确诊了糖尿病,就需要积极进行治疗,以免对心、眼、脑、肾等重要器官和血管造成严重危害。

参考文献: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

#南方健康超能团# #健康科普排位赛# @头条健康 @南方健康

更多关于血糖控制和糖尿病防治的健康知识,欢迎点击下方专栏卡片,获取药师方健的科普干货:

空腹血糖高就是糖尿病吗?医生:诊断糖尿病需要综合判断

参与人民网·人民健康首届“互联网 健康中国”科普大赛活动,提升健康素养,争做健康达人!https://hys.people-health.cn/m/#/pages/vote/voteIndex/index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上了年纪的人一怕高血压,二怕高血糖,三怕高血脂。这“三高”成了威胁我国居民身体健康的“三座大山”。由于是慢性发病,因此“三高”的发现和治疗往往需要早期的体检和长期的监测。

在“三座大山”中,糖尿病对患者生活上的影响也许是最大的,在治疗上也是最复杂最繁琐的,能够提早发现身体的异常对提高疗效显得尤为重要。

在临床上,我们常常会遇到对诊断和诊断依据有所怀疑的患者,有人会质疑:明明自己血糖很高,为何不是糖尿病?是否存在误诊的情况?那么为了给大家解惑,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糖尿病是如何诊断的吧。

糖尿病是困扰很多中老年人的魔咒

胡乱用胰岛素而低血糖的老人

在介绍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之前,先来看一下我曾经遇到过的一个自以为得了糖尿病的患者的经历吧。

当年我在急诊轮转的时候,遇到了这样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患者,因为自己给自己诊断了糖尿病,还擅自打了胰岛素而导致了低血糖被送到医院。

这个老人被送来的时候身体极度虚弱,据说在家里还有过一阵昏迷。在询问病情的时候我们了解到,这个老人经常看各种医疗广告,对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慢性病疑心颇多,经常自己给自己“检查”。今日是因为发现自己空腹血糖有点高,就怀疑得了糖尿病,认为血糖过高会引起很多疾病,所以偷偷把老伴的胰岛素拿来给自己打了一针。

这是典型的低血糖昏迷,在医生给老人输液补充了葡萄糖后,老人的状态慢慢好了起来。清醒后的老人坚称是因为得了糖尿病才注射的胰岛素,我们的主治医生无奈地摇了摇头,跟我说:愚昧害死人啊。

糖尿病的诊断是有科学理论基础的,需要专业的医生才能确诊,如果不经医嘱擅自用药,更是会给自己带来危险。只有正确地解读空腹血糖,才能给糖尿病的诊断提供依据,而不是武断地就下了诊断。

发现低血糖昏迷的人一定要及时就医

空腹血糖是诊断糖尿病的基础

先说说空腹血糖的意义。

临床上很明确的一个观点就是单纯的空腹血糖不能直接被用来确诊糖尿病,但是在早期筛查和后期监测的时候,空腹血糖是非常有价值的一项指标。

一般情况下,人体正常的空腹血糖应<6.1mmol/L,当空腹血糖≥7 mmol/L 的时候,我们就该警惕是否存在糖尿病了。在这里我们有3点需要注意:

1.空腹状态指的是连续8小时没有进食热量,所以一般连续测量空腹血糖通常需要取每天清晨的数据为准;

2.空腹血糖≥6.1 mmol/L 而 <7 mmol/L 时被称为空腹血糖受损或糖耐量异常,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糖尿病前期”或“早期糖尿病”。大家记住这个阶段只要及时调整饮食,加强锻炼,很大几率是可以防止其演变成真正的糖尿病的;

3.空腹血糖≥ 7 mmol/L 时,也不能直接下糖尿病的诊断,首先要多次监测,其次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试验才能进行确诊。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看看,在空腹血糖异常后,我们还需要做什么检查才能确诊糖尿病呢。

一图看懂糖尿病和血糖的关系

诊断糖尿病需要综合考虑

除了参考典型的“三多一少”的临床表现外(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有时候还要做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等其他检查才能对糖尿病明确诊断。OGTT是通过让患者在一定时间内口服一定量的葡萄糖,然后在几个时间节点对患者的血糖进行的监测。指南中推荐,在OGTT后2小时,血糖如果≥11.1 mmol/L,方可诊断患者为糖尿病。

因此要想诊断一例糖尿病,决不能因为单独一次空腹血糖升高就盲目确诊,上文说到的老年患者就是犯了这个错误,导致本不是糖尿病的自己因为注射了胰岛素,导致血糖过低而虚弱和昏迷。

临床上对于糖尿病的诊断是很严格的,因为这就像萎缩性胃炎一样,一旦下了诊断就可能会伴随着患者的一辈子,给生活和心理都带来不小的负担,医生们一般都会慎重,慎重,再慎重。

而随着未来糖化血红蛋白(HbA1)检测的逐步推广,它会是一个提升糖尿病诊断精确性和便捷性的一项指标,推广HbA1相关检查能够有效地节省医生和患者在诊断糖尿病上耗费的时间和精力。目前我国HbA1检查地区差异较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被广泛推广开来,届时糖尿病被误诊的概率将会小之又小。

典型的“三多一少”

总结

虽然检测技术的提升会给广大患者带来更具精准度的检查,但以目前诊断糖尿病的流程来看,已经算是科学严谨的了。抛开检测手段的问题,其实有时候对于糖尿病的诊断误差恰恰是来自于医生的理念,这不是机器的升级所能改变的。

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的推荐,单纯的依靠空腹血糖去诊断糖尿病时误诊率会较高,建议要结合临床表现、随机血糖和OGTT试验相结合,才能确定诊断。

希望大家能够认识到糖尿病诊断的过程和其严谨性,避免出现自我诊断,自我用药的窘境而给自己和家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是危险。

(End)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8,10(1):4-67.

空腹血糖高可以诊断糖尿病吗?医生:为避免误诊,需要综合考量

参与人民网·人民健康首届“互联网 健康中国”科普大赛活动,提升健康素养,争做健康达人!https://hys.people-health.cn/m/#/pages/vote/voteIndex/index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多上了年纪的人一怕高血压,二怕高血糖,三怕高血脂。这“三高”成了威胁我国居民身体健康的“三座大山”。由于是慢性发病,因此“三高”的发现和治疗往往需要早期的体检和长期的监测。

在“三座大山”中,糖尿病对患者生活上的影响也许是最大的,在治疗上也是最复杂最繁琐的,能够提早发现身体的异常对提高疗效显得尤为重要。

在临床上,我们常常会遇到对诊断和诊断依据有所怀疑的患者,有人会质疑:明明自己血糖很高,为何不是糖尿病?是否存在误诊的情况?那么为了给大家解惑,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糖尿病是如何诊断的吧。

糖尿病是困扰很多中老年人的魔咒

胡乱用胰岛素而低血糖的老人

在介绍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之前,先来看一下我曾经遇到过的一个自以为得了糖尿病的患者的经历吧。

当年我在急诊轮转的时候,遇到了这样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患者,因为自己给自己诊断了糖尿病,还擅自打了胰岛素而导致了低血糖被送到医院。

这个老人被送来的时候身体极度虚弱,据说在家里还有过一阵昏迷。在询问病情的时候我们了解到,这个老人经常看各种医疗广告,对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慢性病疑心颇多,经常自己给自己“检查”。今日是因为发现自己空腹血糖有点高,就怀疑得了糖尿病,认为血糖过高会引起很多疾病,所以偷偷把老伴的胰岛素拿来给自己打了一针。

这是典型的低血糖昏迷,在医生给老人输液补充了葡萄糖后,老人的状态慢慢好了起来。清醒后的老人坚称是因为得了糖尿病才注射的胰岛素,我们的主治医生无奈地摇了摇头,跟我说:愚昧害死人啊。

糖尿病的诊断是有科学理论基础的,需要专业的医生才能确诊,如果不经医嘱擅自用药,更是会给自己带来危险。只有正确地解读空腹血糖,才能给糖尿病的诊断提供依据,而不是武断地就下了诊断。

发现低血糖昏迷的人一定要及时就医

空腹血糖是诊断糖尿病的基础

先说说空腹血糖的意义。

临床上很明确的一个观点就是单纯的空腹血糖不能直接被用来确诊糖尿病,但是在早期筛查和后期监测的时候,空腹血糖是非常有价值的一项指标。

一般情况下,人体正常的空腹血糖应<6.1mmol/L,当空腹血糖≥7 mmol/L 的时候,我们就该警惕是否存在糖尿病了。在这里我们有3点需要注意:

1.空腹状态指的是连续8小时没有进食热量,所以一般连续测量空腹血糖通常需要取每天清晨的数据为准;

2.空腹血糖≥6.1 mmol/L 而 <7 mmol/L 时被称为空腹血糖受损或糖耐量异常,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糖尿病前期”或“早期糖尿病”。大家记住这个阶段只要及时调整饮食,加强锻炼,很大几率是可以防止其演变成真正的糖尿病的;

3.空腹血糖≥ 7 mmol/L 时,也不能直接下糖尿病的诊断,首先要多次监测,其次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试验才能进行确诊。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看看,在空腹血糖异常后,我们还需要做什么检查才能确诊糖尿病呢。

一图看懂糖尿病和血糖的关系

诊断糖尿病需要综合考虑

除了参考典型的“三多一少”的临床表现外(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有时候还要做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等其他检查才能对糖尿病明确诊断。OGTT是通过让患者在一定时间内口服一定量的葡萄糖,然后在几个时间节点对患者的血糖进行的监测。指南中推荐,在OGTT后2小时,血糖如果≥11.1 mmol/L,方可诊断患者为糖尿病。

因此要想诊断一例糖尿病,决不能因为单独一次空腹血糖升高就盲目确诊,上文说到的老年患者就是犯了这个错误,导致本不是糖尿病的自己因为注射了胰岛素,导致血糖过低而虚弱和昏迷。

临床上对于糖尿病的诊断是很严格的,因为这就像萎缩性胃炎一样,一旦下了诊断就可能会伴随着患者的一辈子,给生活和心理都带来不小的负担,医生们一般都会慎重,慎重,再慎重。

而随着未来糖化血红蛋白(HbA1)检测的逐步推广,它会是一个提升糖尿病诊断精确性和便捷性的一项指标,推广HbA1相关检查能够有效地节省医生和患者在诊断糖尿病上耗费的时间和精力。目前我国HbA1检查地区差异较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被广泛推广开来,届时糖尿病被误诊的概率将会小之又小。

典型的“三多一少”

总结

虽然检测技术的提升会给广大患者带来更具精准度的检查,但以目前诊断糖尿病的流程来看,已经算是科学严谨的了。抛开检测手段的问题,其实有时候对于糖尿病的诊断误差恰恰是来自于医生的理念,这不是机器的升级所能改变的。

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的推荐,单纯的依靠空腹血糖去诊断糖尿病时误诊率会较高,建议要结合临床表现、随机血糖和OGTT试验相结合,才能确定诊断。

希望大家能够认识到糖尿病诊断的过程和其严谨性,避免出现自我诊断,自我用药的窘境而给自己和家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是危险。

(End)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8,10(1):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