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糖尿病
湖北宜昌新增无症状感染者1例,因糖尿病入院时常规核酸筛查结果呈阳性
来源:宜昌发布
宜昌市卫生健康委
关于全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通报
2020年8月1日0—24时,宜昌市无新增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报告。自2月28日起,全市确诊病例、疑似病例连续156天零报告。
8月1日0—24时,全市新增无症状感染者1例(西陵区),累计报告无症状感染者64例,解除隔离63例、医学观察1例。
新报告1例无症状感染者:闫某,男,67岁,因糖尿病入院时常规核酸筛查结果呈阳性,血清抗体IgG阳性。患者体温正常、胸部CT无新冠肺炎表现,目前已在市三医院进行隔离医学观察。经省市专家综合分析研判,系既往感染的无症状感染者。其密切接触者4人已集中隔离观察,核酸、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CT及血常规检查均未见异常。相关环境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8月1日对该无症状感染者居住的楼栋居民进行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即日起对其居住的楼栋单元实行封闭管理14天。
宜昌市卫生健康委
2020年8月2日
来源丨宜昌市卫生健康委
严重糖尿病导致肾功能受损,宜昌男子来汉胰岛移植
楚天都市报4月24日讯(记者李晗 通讯员高翔 杨丽丽)宜昌男子16年前查出1型糖尿病,常年靠注射胰岛素维持病情,然而血糖却逐年升高,并出现多种糖尿病并发症,肾功能也开始受损。1个月前,他来到武汉希望能够进行胰岛移植,上周,他幸运等到合适的胰岛供体,并进行了胰岛移植,成为全省首位胰岛移植的1型糖尿病患者。今日,血糖逐渐平稳的他恢复正常进食。
糖尿病控制不佳失去女友
39岁的曾先生是宜昌人,2003年,他觉得自己食量变大,人却逐渐消瘦,视力也变得模糊,到当地医院检查,被确诊为1型糖尿病,并已经导致视网膜病变。为了控制病情,他每天注射胰岛素,并且严格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曾先生每天胰岛素的注射量逐渐增加,最多时一天注射75个单位,但病情却并没有好转,体重如同过山车忽上忽下,175公分的他最轻时只有90多斤,并常常出现低血糖头晕的情况。曾先生回忆,自己在外地打工时,曾经4次在街头因为低血糖发作突然丧失意识,幸亏路人发现后及时拨打120送医,才避免出现生命危险。
曾先生的糖尿病病情长年没有好转,并出现了多种并发症,相处多年的女友也因此选择和他分手。曾先生表示,并不怨恨女友的离开,毕竟自己的病情总是令人提心吊胆,而且1型糖尿病有遗传倾向,虽然内心很痛苦,但理解女友的选择。
医生告诉曾先生,他的胰岛功能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即使不断加大胰岛素注射量,也只能控制血糖,却无法阻止糖尿病并发症的出现,建议他进行胰岛移植。但由于移植费用较高,曾先生一直抱着侥幸心理,希望只通过胰岛素控制病情。
血糖“爆表” 如再拖延将引发肾衰
去年年初,曾先生发现自己双腿出现肿胀,在医院检查发现蛋白尿等肾功能受损的表现,也是肾衰的前兆。医生警告他,糖尿病肾衰竭是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由于曾先生糖尿病病情严重,如果再不加以控制,很快会导致肾衰竭,到时候即使通过肾移植保命,新的肾脏也会被糖尿病继续“拖累”。唯一的方法就是胰岛移植。
去年上半年,辗转北京等多地就诊的曾先生来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医院器官移植中心的医护人员为他进行检查后,评估他的身体状况符合胰岛移植条件,但与曾先生血型等匹配的供体还没有出现。
得知一线生机的曾先生,回家一边等待医院的消息,一边筹集胰岛移植的费用。“医生告诉我,胰岛移植需要花费20万左右。”曾先生表示,自己家庭条件并不宽裕,自己长年在外地打零工,没什么积蓄,为了凑齐移植费用,找父母亲友借了不少钱。
等待的煎熬也令曾先生产生动摇,在父母的支持和鼓励下,他振作精神,坚持控糖等日常治疗,上个月他来到中南医院住院治疗。上周,好消息传来,出现了一个与曾先生合适的胰岛供体,可以准备移植手术。
幸运等到胰岛供体成功移植
4月16日下午2点,中南医院器官移植中心的医生在手术室从一名器官捐献者体内获取出胰腺,并在实验室内通过无菌操作,将胰岛细胞从胰腺中分离、提取、纯化、培养后,装入专用注射袋后存放在保温箱内。
“胰岛移植比胰腺移植成功率更高,费用更低,但需要保证胰岛细胞外膜不能被破坏,并在保留胰岛细胞活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多的提取胰岛细胞。胰岛细胞提取的数量多,那么手术成功率也会提高,患者术后脱离胰岛素的概率也更大。”移植手术医生,中南医院器官移植中心王志樑教授表示,经过6个小时的细致操作,成功将供体的大部分胰岛细胞提取。
当天晚上,医生经肝门静脉穿刺置管,通过40分钟左右的微创手术,将提取的胰岛细胞稀释后注入曾先生体内。经过一周的观察,曾先生血糖逐渐下降,本周可以出院,预计再过一周,他就可以完全脱离注射胰岛素。
“摆脱了每天大剂量注射胰岛素的痛苦,这感觉真是太好了。”今日,恢复正常进食的曾先生兴奋地表示,自己打算出院后在老家开个小吃店,待事业稳定后,再找一个女朋友成家。
“曾先生今后虽然可以不用注射胰岛素,但需要终身服用抗排异药物,还要注意饮食和生活方式。”王志樑教授表示,移植成功后,新的胰岛将为曾先生提供稳定的胰岛素分泌,并帮助他免于胰岛素注射。据统计,六成患者5年内可以脱离胰岛素。胰岛移植技术目前在我国刚刚起步,近年国家卫健委已出台胰岛移植管理规范,曾先生是我省首位接受胰岛移植的1型糖尿病患者。
并非所有糖尿病都适合胰岛移植
王志樑表示,1型糖尿病患者大都有遗传因素,血糖忽高忽低难以平稳控制,胰岛功能完全衰竭,患者只能完全依赖注射胰岛素被动降低血糖,即使在饮食量、运动量和胰岛素剂量恒定情况下,病情也不易控制,很容易诱发低血糖昏迷甚至死亡。这样的患者适合进行胰岛移植,并且年龄越小移植,糖尿病引发的并发症越少,移植的效果越好。
胰岛与其它的器官移植不同,它属于细胞移植。然而并非所有糖尿病患者都适合进行胰岛移植。王志樑教授表示,胰岛素在人体内必须与胰岛素受体结合,才能发挥正常的作用,如果胰岛素受体受损或衰退,胰岛素作用就会减弱并引发糖尿病。如果是胰岛素受体受损的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正常分泌胰岛素,就不适宜进行胰岛移植。病情严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打算胰岛移植,应先到医院进行检查,确定是胰岛受损还是胰岛素受体受损。
专家齐聚湖北宜昌!“323”攻坚糖尿病防治再发力
三峡日报讯(记者时刚、通讯员喻伟)6月3日,宜昌荆州内分泌质量控制中心联动会在湖北省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召开。省卫健委基层卫生健康处四级调研员冯学俊,省“323”糖尿病攻坚行动专家组组长、省内分泌质控中心主任陈璐璐,省内分泌质控中心专家钟雪玉,市卫健委副主任苏明丽,湖北省宜昌市、荆州市内分泌质控中心相关专家参会,市中心人民医院院领导赵卫民主持会议。
会上,三地专家研讨交流了深入推进“323”攻坚行动、加强区域质控中心联动、规范内分泌学科建设等工作,有力提升了宜荆荆都市圈基层医疗机构内分泌科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水平,更好惠及广大市民和患者。
冯学俊强调,各地要将“323”攻坚行动糖尿病防治与日常工作有机结合,进一步推动糖尿病城市化管理向基层推进,切实提高服务能力。积极探索专科专病分级分类精细化管理,摸清底数、建立制度、科学评估防治效果,齐抓共管更好地推动“323”攻坚糖尿病防治,让更多老百姓受益。
苏明丽表示,湖北省宜昌市内分泌质控中心作为全市的糖尿病专业中心,要围绕“防、筛、管、治、研”进一步健全体系,促进省、市、县各级质控组织加强学术交流、教学科研、新技术、新项目的互动,实现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双提升。
陈璐璐教授说,湖北省宜昌市、荆州市作为在糖尿病防治、质控方面做的较好的区域,更要紧密联动、互鉴互补、共同进步,更好地发挥引领作用,为省内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和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