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个糖尿病(放糖尿病的人)
胰腺切除联合自体胰岛移植治疗:让患者不用担心癌变不用担心得糖尿病
“胰腺良性肿瘤术后会导致严重的糖尿病,需终身注射胰岛素”,这让许多患者痛不欲生。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及多学科融合理念的推进,肿瘤切除后通过胰岛细胞移植“自救”已成为可能。近日,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上海长征医院)多学科团队和瑞金医院胰腺外科携手合作,成功完成了亚洲首例腹腔镜胰体尾切除联合自体胰岛细胞移植术。患者腹部仅留下几个小创口,术后三个月随访和全面检查显示,血糖和胰岛功能完全恢复正常。
完全康复的患者
两难选择
胰腺肿瘤
不切会恶变
切了要得糖尿病
30岁的周女士,两年前在例行体检时发现胰腺占位,肿瘤直径约2cm,诊断为“胰腺囊性肿瘤”。
得知是良性肿瘤,周女士也没放在心上。今年CT检查发现肿瘤已增至4.5cm,医生告诉她,肿瘤直径大于3cm,有潜在恶变风险,需手术治疗。不过肿瘤切除的后遗症是糖尿病,这让周女士怎么也无法接受。经多方打听,得知长征医院正在开展胰岛细胞移植新技术,于是慕名来到器官移植中心殷浩主任的门诊就诊。
胰腺手术一直是肝胆胰外科手术领域的难点。胰腺位于腹部深处,暴露困难,周边有多个脏器,并密布重要大血管,分离非常困难,稍有不慎就会有大出血的危险,而且胰腺组织本身也非常“脆弱”和“娇贵”,一旦破损常难以愈合,容易导致胰液外漏。
传统胰腺外科以开腹手术为主,切口长达20cm左右,创伤大,恢复时间长,并发症多,对病人以后的生活将造成明显影响。
两全其美
胰腺切除后
移植自体胰岛细胞
殷浩团队经过术前检查评估后,组织多学科进行术前讨论,决定为患者实施腹腔镜胰体尾切除联合自体胰岛细胞移植。术中,殷浩主任和瑞金医院胰腺外科金佳斌教授在全麻下,为周女士实施腹腔镜下完整切除长约13cm胰体尾部,随后将切除的胰腺肿瘤部分送病理科,剩余正常胰腺组织在灌注器官保存液后,低温下保存送至胰岛分离实验室。
前期准备就绪,器官移植中心郭猛博士带领胰岛分离团队在GMP实验室中,将胰腺组织通过精心修整、消化、分离、纯化等一系列技术,历时6个小时,获得了患者自身约5毫升的正常胰岛细胞。在检测纯度与活力后,将其重悬在250mL液体中,低温送至医院DSA手术室。
此时,周女士已进入手术室,长征医院介入诊疗科董伟华主任、孟小茜副教授在局部麻醉下,经B超引导经皮肝脏门静脉穿刺置管,将胰岛细胞悬液滴注周女士体内,整个穿刺注射过程约1小时,周女士没有不适感觉,术后恢复良好,第二天即可下床。
令周女士兴奋的是,术后第5天胰岛功能开始起效,血糖很快恢复正常,10天后周女士高高兴兴地出院了。她表示,自己感觉很好,长征医院的这项新技术给了她重获新生。
三年计划
为40-50位患者开展胰腺切除联合自体胰岛移植治疗
据殷浩主任介绍,自体胰岛移植是将切除胰腺中的正常胰岛分离出来,回输至患者的门静脉,使患者恢复正常的胰岛素分泌功能,同时不需要服用免疫抑制药物。
大多数患者移植的自体胰岛可以发挥生理功能,据目前国际已有报道显示,最长一例患者在移植后20年仍然保持着正常的胰岛功能和血糖。自体胰岛移植自应用于临床以来,因其具有保留自身胰岛的正常功能,避免胰腺切除术后导致的胰岛素依赖,从而防止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提高生活质量等多重优点,目前已成为慢性胰腺炎、胰腺良性肿瘤手术的最优辅助治疗方案。
医生提醒,如果发现患有胰腺良性肿瘤、难治性慢性胰腺炎的患者需尽早到正规、有经验的胰腺中心进行个体化手术评估,等到疾病发展到恶变,自身正常的胰岛功能就没有利用价值了。
上海长征医院拥有国内最早成立的胰岛移植中心,手术例数及疗效均位居国内第一。
2017年,长征医院获得第一轮上海申康中心三年行动计划“胰岛联合肾脏移植治疗终末期糖尿病肾病”项目,成功治愈60位终末期糖尿病患者。2021年,医院再次与瑞金医院、仁济医院、长海医院联合获得第二轮三年行动计划项目“胰腺切除联合自体胰岛移植新技术”,预期在未来三年内,将为40-50例严重慢性胰腺炎或胰腺良性肿瘤患者,开展胰腺切除联合自体胰岛移植的治疗。相信这一新技术的推广普及,将为这两类目前临床缺少有效治疗手段的患者带来了福音。
作者|王根华
监制|季莹
编审|王丹琳
编辑|方梅兰
主管|长征医院政工处
投稿|2577239181@qq.com
1型糖尿病患者“隐身”高考成公务员:不隐瞒没现在
甜蜜的恐惧
2016年8月2日,山西阳泉,一名9岁的1型糖尿病患者正在给自己注射胰岛素。
与“糖”打交道的日子,并不都是甜的,至少对于住在医院内分泌科的许多孩子来说是这样的。
他们是1型糖尿病患者。研究估算,我国每年新发1型糖尿病约1.5万例。在庞大的糖尿病患病人群中,这个数字显得微不足道——国际糖尿病联盟(IDF)估算,2017年我国糖尿病患病总人数就达1.14亿。
但是,与更常见的2型糖尿病相比,1型糖尿病多发于儿童青少年人群。目前在医学上,这种病仍无法被治愈,需终身注射胰岛素治疗。也就是说从小时候起,糖就成了这些孩子们的敌人。
他们每天需要至少测5~6次血糖,注射2~3针胰岛素。他们的口袋里永远装着糖块或者小饼干。动用它们是痛苦的,因为那意味着身体到了某种危急时刻。
“我的胰岛素走丢了,所以我生病了。”在北京儿童医院,一名5岁半的患者向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解释自己的病情。但这场从童年开始的战争,远不止补充胰岛素那么简单。
测血糖的针会在他们手指上留下细密的针眼,长期注射胰岛素的部位皮肤也有可能变得干瘪。他们中有的人在手臂上贴着驱蚊贴大小的传感器,传感器的探头进入皮肤5毫米,以便实时监测血糖。从确诊开始,他们的生活便被那条细细的血糖曲线牢牢牵住。
他们必须拼尽全力,将血糖控制在“安全区”。只有在“安全区”,他们的生活才会继续。否则,他们会遭受低血糖的折磨,或面临并发症的威胁。对于有些患者来说,他们更担心的是,这会暴露他们的病史,入学、就业、择偶时承受更多不理解,甚至遭到拒绝与歧视。
目前,我国现行的《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中将糖尿病和“尿崩症、肢端肥大症等内分泌系统疾病”一起列为不合格项,“对于弄虚作假,或者隐瞒真实情况,致使体检结果失实的考生,不予录用或取消录用。”部分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体检明确要“参照公务员体检标准”。
曾经,《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标准》也将糖尿病患者归为不能录取一类。相关规定直到2003年才被修订为“严重的血液、内分泌及代谢系统疾病、风湿性疾病”,“学校可不予录取”。但到现在,仍有高校在研究生的招生简章中明确拒绝糖尿病患者。
这些限制藏在年轻人生活里的诸多地方。为了绕开它们,年轻的糖尿病患者只能牢牢抓住那根血糖曲线,隐藏在“安全区”。
一辆自动挡的车,突然变成了手动挡,油箱还经常漏油
血糖仪的显示屏上,横轴是时间,纵轴是血糖值。血糖曲线稳定地漂浮在“安全范围”时被称为“完美的曲线”。一旦向下探头超出阈值,曲线由黑变红,是接近“生命禁区”的警告,而持续向上冲去,可能需要借助胰岛素将它拽回来。翻山越岭、爬高探低的过山车式曲线是糟糕的。
年龄小的患儿不知道自己可能一生都要与这条曲线为伴。他们中有的人称呼自己的胳膊上的血糖仪传感器“机器人”,兴奋地炫耀“它能看到我的血糖呢”;还有的人把胰岛素视作“能量水晶”,相信自己会变成漫画里的超级英雄。
但实际上,这条曲线对于他们来说至关重要——曲线居高不下可能会导致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贴地飞行”会让他们心慌颤抖甚至昏迷,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今年4月,那条血糖曲线出现在林静和丈夫眼前。在医院检查身体时,女儿被确诊为1型糖尿病。
像所有患儿家属一样,林静和丈夫沿着时间轴由近及远,“复盘”女儿生活中的细节。家族没有糖尿病史,女儿很爱运动,会游泳、跆拳道,周末坚持晨跑,夫妻俩想不通,7岁的孩子为什么会得糖尿病?
北京儿童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主任巩纯秀向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解释,1型糖尿病是因为体内控制血糖的胰岛素完全缺乏所导致,患病与生活方式无关。病因诊断还比较困难,无法预防。
研究显示,我国全年龄段1型糖尿病发病率为1.01/10万人。过去20年间,我国15岁以下儿童1型糖尿病发病率增加近4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内分泌科教授翁建平指出,1型糖尿病目前已成为严重威胁青壮年和少年儿童健康的疾病之一。
翁建平认为,由于1型糖尿病的发病低龄化及中国地域辽阔的特点,患者的分布呈现出很强的隐秘性及离散性特征,使得流行病学研究、患者的规范化管理、社会救助保障制度的建设都落后于很多国家。
女儿确诊时,医生宽慰林静夫妇,楚楚只是缺了一点胰岛素,只要每天定期监测血糖和注射胰岛素,控制好血糖,她同样可以健康长大。
为此,林静将女儿每顿饭的肉蛋和碳水化合物精确到克。遇上食物难消化,碳水化合物没算对,忘记加餐,在学校运动量过大,血糖曲线总会上蹿下跳。
“控制血糖比实验设计难多了。”这对有着工学硕士学历的夫妻感慨。
久经疾病考验的孩子,大多控制住了对糖果的渴望,他们有的会嘴里含着奶茶吸管吐泡泡;有的在“班级披萨日”克制欲望,只咬一小口披萨;有的为了“消化”一个冰激凌对血糖的影响,连续走上两个小时。
可即便家长和孩子们努力学习控制血糖,过山车式“令人崩溃的”曲线仍时常出现。“就好像,本来你开的是一辆自动挡的车,突然变成了手动挡,油箱还经常漏油。”
而这还不是这些家庭需要对付的全部麻烦。今年开学前,一位来自黑龙江的4岁患儿家长求助称,“园长说他们只收健康的孩子,不让报名了。”并在病友的建议下找到湖南省三诺糖尿病公益基金会寻求帮助。
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向她传授与幼儿园老师沟通的内容和技巧,建议联系医生一起与老师沟通。据三诺糖尿病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李文解介绍,30多个入园被拒的患儿家庭都曾找到他们帮忙,他们甚至就医生如何与园长、老师沟通的内容做了一个模板做大家参考。
小学入学体检那天,为了让“血糖君”更乖一点,林静提前为女儿注射了胰岛素。也有家长“心在嗓子眼吊了一上午”,幸运的是学校体检没有化验孩子们的血糖。
林静把零食、糖果塞进女儿书包,并向班主任隐瞒了部分事实——女儿有低血糖,偶尔需要吃一些东西。上午10点半,她又返回学校给女儿送午饭和注射胰岛素。
注射往往在卫生间或楼道拐角处完成。“不要让老师和同学看见。”
不同的压力叠加在一起,有时候会让林静崩溃。有一次,她看着女儿的血糖曲线在一天内上蹿下跳,满心愧疚地说,“对不起,是妈妈没有做好”。而嘴里含着“升糖”糖块的女儿拍了拍她的后背,“没关系啊”。
到现在,林静还没有跟女儿完整地解释过这个疾病。她只是说,“全世界的医生都还没想出办法。”她说自己没有告诉女儿这个病“不能治愈”,因为自己也“无法面对女儿‘终身依靠胰岛素’的现实”。
一旦有一个孩子被拒绝,恐惧会被放大
悬在血糖曲线上的大多数日子要小心翼翼的。一位糖尿病患者的家长,给上小学的孩子“全副武装”,配齐了手机、动态血糖仪和胰岛素泵。父亲的手机如果远程收到动态血糖仪的低血糖报警,他就会拨打孩子的手机。按上学前的约定,响一声吃一颗糖,响两声吃两颗糖。而孩子的母亲则整天守在学校门口“待命”,一旦有“风吹草动”就会直接找借口把孩子接出来——他们担心孩子在学校出状况,也担心隐瞒的病情被识破而导致孩子失学。
这样的担心并不过分。一名微博昵称“饭饭最香”的1型糖尿病患者曾在公开自己的病史后,经历了工作被拒,感情不欢而散,更有人恶语相向,“你活不了多久,你的手指都要被扎烂了”。后来,她在微博上写道,“自己很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人很拒绝公开自己有糖尿病,因为公开之后你受到的伤害有时是不可控的。”
43岁的杨琨有着34年的1型糖尿病史,被孩子们称为“糖叔”。他经常组织1型糖友线下聚会。他会包下酒店的一个大堂,订自助午餐,也会准备面具——合影时不愿公开患病身份的糖友会用到。
“隐藏自己的糖尿病患者身份叫‘隐糖’,绝大部分糖友都选择隐糖。”有着15年“糖龄”的陈凡说。
杨琨每天收到各地糖友发来的各种信息,有刚确诊问血糖控制经验的,有入学被拒希望他帮忙联系幼儿园的,还有让他帮忙找工作、打官司的。
糖友群里不时出现“入学提醒”:报名时要隐瞒病情,遭到拒绝时不要发脾气,一旦入学通知到手,再求助专业人士找幼儿园谈病情。
“不一定每个家庭都会遇到入学的困难,但家长内心都有恐惧。而一旦有一个孩子被拒绝,这种恐惧会被放大。”李鑫说。他在19岁时被确诊为1型糖尿病,那时他刚考入清华大学。在医院内分泌科的病房里,他是唯一的年轻人。
今年7月,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吴娜娜在上海开展“运动对1型糖尿病的康复研究”,招募“10~20岁,病程超过6个月,无严重糖尿病并发症”的参与者。在招募公告里,她清楚地写道,参与者将得到免费检查、免费咨询、免费享受1型运动专家制订的一对一的运动处方及指导等。
她找到杨琨帮忙,将这条信息精准“投放”到全国各地的糖友群里。也有朋友帮她发到上海周边1型糖尿病友群——群里有300多名符合条件的病友。
可结果并不理想,最终的参与者只有10余位。林静看到了这条招募信息,但没有给女儿报名。每日照顾女儿和控制血糖已经让她应接不暇,“如果医学界没有重大突破,是没有治愈的手段的,其他的我不是很关心。”
林静也提到另一点,“孩子的隐私问题。”尽管吴娜娜的研究反复声明会保护隐私,但家长们仍会“十万分谨慎”。
“没有经历的人不会感同深受,那条血糖曲线已经画好了界限。”陈凡说。
能被人关爱一下真的特别重要,这个群体很多时候太压抑了
被血糖曲线画好的界限也不是不能被打破。巩纯秀介绍,1型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现的危险状况就是低血糖,但是不难处理。一旦发现患者出现低血糖情况,及时补充糖就可以。饮料、水果、糖果或是小饼干都能及时拉升曲线。
了解了血糖曲线的波动规律,患者依然可以享受美食,只是要控制吃的分量和时间。他们也可以像普通人一样踢球、骑行、游泳。
“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平衡需要饮食、运动和药物的配合。如果及时科学治疗,控制病情,没有并发症的情况下,患者完全可以享有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质量和寿命。”巩纯秀说,她曾经收治的小患者有的进入国际顶尖高校做科研,有的成为医生,她经常收到他们成家立业、结婚生子的喜讯。
只是普通人对1型糖尿病知之甚少,患者不得不承受一些异样的眼光。比如,他们公开注射胰岛素时会被当作吸毒,找工作时用人单位担心“身体太弱什么都做不了”。
有时候,一些错误的信息也有可能给这些病人带来压力。巩纯秀告诉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她曾经被邀请上电视讲1型糖尿病孩子生活多惨,被她拒绝了。“因为人家明明没那么回事,炒作病人的背后是利益问题,有药厂就会推销,说买他的东西,可以提高生活质量。”
而1型糖尿病患者大多处于心理敏感的时期。在李鑫看来,2型糖尿病患者多半都是中老年人,心理素质相对成熟,不会遇到上学、就业、择偶的问题。“小孩子承受能力比较弱,生了病会更敏感,一旦有那种不好的声音传进来,就容易对孩子造成伤害。”
楚楚对自己的疾病变得越来越介意。在手臂上戴动态血糖仪的传感器时,她总会嘱咐林静“稍稍弄高一点”,把校服半截袖往下拽了又拽。“同学们看到肯定会问,挺烦的。”楚楚解释道。
有着15年糖龄的陈凡也打算一直“隐身”。此前,他“隐身”参加了高考,研究生毕业后考取了公务员。“如果不隐瞒,我可能根本没有现在”。他说。
杨琨随身带着手掌大的电话薄,翻烂了,用橡皮筋绑着,里面记着海南、吉林、甘肃等各地“糖友”的联系方式。后来,他又建了十来个1型糖友微信群,有近3000人,为的是能“抱团取暖”。
在微信群里,一位爸爸说,孩子白天跟学校同学出游时,他就悄悄跟在出游队伍后面,躲着老师和同学,想“冲进队伍给孩子测下血糖”。一位妈妈谈起,女儿发病一年来的感受,“我们感同身受,互帮互助,我们约好一起卖房给孩子治病,一起盼着某天能牵着健康的孩子流浪街头。”
“你能看到的是这个群体中的极少数,大部分都潜得很深很深。”李鑫说,“能被人关爱一下真的特别重要,这个群体很多时候太压抑了。”
糖尿病只是病,不是罪
巩纯秀认为,儿童糖尿病患者从幼年患病,到长大成人,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需求,很多涉及儿童生理、心理发育等需要解决的问题。
1984年,北京儿童医院开启了我国第一个糖尿病夏令营,探索营地教育在患儿成长中的作用。今年8月,他们举办的糖尿病分享沙龙,希望彻底摒弃患儿自以为必须被照顾呵护心态,鼓励糖只是生活的伴侣的态度,以常人的姿态面对生活。
其实从34年前确诊的时候,杨琨就向周围人公开了自己的病情。“我的父母认为糖尿病只是病,不是罪,没有什么不能公开的,也不会给他人造成什么危害。”
不过按照当时的政策,杨琨失去了参加高考的机会,也因为向单位坦承病情,而丢掉了第一份工作。
他将自己写的《一个青年病友的自述》四处投递,希望能得到重视。“肝炎、艾滋病都不能被歧视,何况没有任何传染和危害性的糖尿病呢?”
“我们也不想隐瞒,毕竟我们只是病了,不是做错了什么,而且得病也不是因为我们做错了什么。”陈凡说,某次出差时,他不小心露出了胰岛素泵的导管,引来了同事的猜测和注意,还有人关心地问他“是不是得了癌症在做化疗”。
5年前,何少飞从被血糖曲线圈定的“安全区间”里走出来,“彻底公开了自己的糖友身份”。因为“一个谎言套着一个谎言的生活太累了”。
何少飞在最近的一篇和“糖”有关的文章里写道,患病的19年,自己像一个穿着铠甲上阵厮杀的战士,“外人看来我满足而快乐”,“可铠甲已经紧得让我喘不上来气,而铠甲的厚重也让我的哭声不为人所知”。
脱去“铠甲”后,她把胰岛素笔、酒精片、血糖检测仪放在透明的化妆包里,在咖啡桌前坦然地对自己“例行检查”。
在一本糖尿病病友文章合集里,其中一位病友说,在西班牙的一家咖啡馆,她看到几个年轻的学生在注射胰岛素,一边和旁人嘻哈聊天一边很自然的操作着“武器”,毫不避讳什么。“我仔细观察着他们的脸,笑容是那样的阳光、健康、爽朗。像极了以前爱笑的自己。”
这位病友在西班牙留学时因丙酮酸中毒被送进医院,确诊为1型糖尿病。医生用轻松的口吻通知她,“这没什么,不算是病,只需要改变一下你的饮食和生活方式即可。当然你需要终身打针以维持你的血糖平稳,但是这并不困难。”
李鑫也感受到国内外对1型糖尿病患者的不同态度。同年患病的同学申请到国外大学读研究生时没有因为疾病而受到限制,而国内一所顶尖高校的研究生招生简章则注明,不能录取情况的包括“内分泌系统疾病(糖尿病、尿崩症、肢端肥大症等)”。
一年前,李鑫选择公开了自己“糖友”的身份,他想站出来,“面向公众普及1型糖尿病的知识”。他最先向导师和实验室的同学说出了这个秘密。
李鑫像确诊之初学习调控血糖一样,他逐步调节自己与社会的“安全距离”。“好像也没人注意我这个(感应器),会有人觉得奇怪吗?”他瞟了一眼T恤袖口露出来的感应器问道。
今年8月,他选择向所有朋友公开。契机是一条新闻——扬州大学广陵学院为患1型糖尿病新生购置冰箱,用以存放胰岛素。这条新闻让糖友们感动了一把。他们翻出2007年山东一所高校勒令两名1型糖尿病新生退学的旧闻,感慨“现在的大学环境还是好了很多”。
但大部分糖友依然不能在那条微信推送里点“在看”,而是用微博“小号”转发。
(应受访者要求,林静、陈凡为化名)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马宇平 来源:中国青年报
担心自己会得糖尿病吗?学会这些方法就可以把心放肚里啦!
我家长辈有糖尿病,我特别胖,我朋友得糖尿病了,我最近特能吃,我最近瘦了……,当这些信息充斥在您身边时,你是否也担心自己会得糖尿病呢?别担心,本文就教您一些方法,帮助你远离糖尿病。
改变饮食或者规律运动均可预防糖尿病
我国著名的大庆研究历经20年,在世界上第一次证明了生活方式干预可以减少糖尿病的发病率,而且这一作用可持续很多年。后来美国、芬兰、印度、日本多个国家进行的类似研究均证实:生活方式干预对全世界预防糖尿病都是有效的。
笔者的日常生活中,曾接触到一位诊断糖尿病前期20年的女性,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至今没有发生糖尿病。还有一位糖尿病前期患者,经过5年的生活方式干预,血糖完全恢复为正常人群的水平。
预防糖尿病,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预防糖尿病的具体措施
多吃全谷类食物和蔬果:远离精加工食品,因为它们通常含有或添加糖和盐。宜食用精加工程度较低的天然食品,如糙米饭、全麦和其他未经加工的谷物、坚果和植物种子,并食用大量的水果和蔬菜。同时减少在外就餐的次数,控制在每周5次以下。建议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就餐。
每周150分钟以上的运动量:葡萄糖是人体内的一种重要燃料。如果人们不爱运动,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就会上升,导致整个机体受到损伤,而锻炼能起到逆转作用。任何运动都有利于防治糖尿病,但是锻炼超过150分钟的个体获益最大,那些没有达到150分钟锻炼目标的人,他们进行的体育活动仍然或多或少可地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生风险。
如果你是个非常不爱运动的人,即使是一点点额外的运动(围着街区散步、骑车10分钟)也能帮助肌肉更有效率地利用葡萄糖。如果你已经是一个有相当运动量的人,多增加一些运动量能进一步降低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预防糖尿病的目标每周运动时间在150分钟以上。
减重:甩掉身上多余的脂肪,不仅让自己更美丽,也可大大降低患糖尿病和许多慢性疾病的风险。芬兰研究结果显示,即使是超级大胖子,没有运动,光是减少5%的体重,就将患糖尿病的风险降低70%。不过,减重前需先确定自己是否真的需要减重,如果你的BMI在18.5-23.9之间,腰围正常(男性90厘米以内,女性85厘米以内),就不需要减重了,否则就必须减重。
适度减压:来自家庭生活或职场工作的压力会加重人们患上糖尿病的风险。科罗拉多大学的心理学家马克•威兹曼发现:处于不稳定婚姻关系中的男性其糖尿病的发病率会更高。慢性压力会增加高脂肪(高血糖)饮食的有害影响,导致人们携带更多的腹部脂肪,增加了胰岛素抵抗的风险。如果你存在患上2型糖尿病的风险因素,采取一些减压措施是明智的做法。体育运动(如冥想、瑜伽和呼吸练习)、旅行对减轻压力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保持心情愉悦:人的心情会直接影响人的健康。大量事实证明,如能保持一个好的心情,就会少得病或不得病;经常生气或心情不好的人,机体免疫功能会明显下降,各种疾病就会随之而来,当然也包括糖尿病。听音乐、散步、与朋友聊天……,都有利于保持心情愉悦,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除以上措施外,随着年龄的增长,糖尿病的发病率增加,建议45岁以上的人群,每年做糖尿病筛查,争取早发现,早治疗。
投稿邮箱:zhujunping@tnbzy.com
内容合作:15810397226
糖尿病志愿者招募QQ:3284200636
更多内容请访问糖友网tnbzy.com,咨询糖尿病问题请关注微信号:tnbzy2013,我们会有专人回复!
本文为糖友网原创,转发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