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腐蚀(糖尿病人腐烂)
克雷伯菌肺炎,糖尿病人身体里的常客,不可不查
一位美丽的女士,参加完朋友的生日聚会开车回家,路遇交警例行检查。
反正没喝酒,只是吃了点甜品,自信地猛吹一口,结果呆住了:酒精阳性!
啥?抽血确认她的乙醇浓度为1000mg/L,什么情况?仪器坏了吧?女士自己肯定没饮酒,也没喝含有酒精的饮料……
她并没有说谎,交警同志的酒精检测仪也没坏。
这位女士患上了一种自酿酒综合征(也称肠道酿酒综合征),她身体里有一种细菌发生异常,吃了某些不含乙醇的高糖甜品后,这些细菌会把肠道当作酒窖,把甜品发酵酿酒,产生内源性酒精,血液中酒精浓度会剧增,甚至有的病人会达到醉酒的浓度,可判定为酒驾。
而且,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这种微生物可能会导致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病人没有长期饮酒史,却查出脂肪肝),后来这位女士对交警的规范执法表示感谢,解决了自己多年的疑惑:女士平时身材保持很好,但数年前却查出比较严重的脂肪肝,一直找不到原因,自己并没有暴饮暴食,没有肥胖,也不酗酒,原来是这个细菌在身体里搞副业。
这种会酿酒的细菌,叫肺炎克雷伯菌人体通常都会自发产生少量酒精,但这类病人的肺炎克雷伯菌在体内产生的酒精量是正常人的4-6倍,摄入高糖食物后产生的酒精更多!
有研究者还做了个有趣的试验,他们选取了一些酒精肝病人的肠道菌群数据发现,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中超过60%病人肺炎克雷伯杆菌阳性,而对照组人群中阳性率只有6%左右,相差10倍。
好了,有头脑灵活的人会说,以后被交警查到酒驾有借口了?
呵呵,想多了,这是个少见病,能治,而且医院能辨别出是否饮酒。不要以身试法心存侥幸,酒后莫开车!
是的,朋友们没猜错,这个细菌真的可以引起肺炎,尤其是糖尿病人,严重的甚至有生命危险。这种细菌最早是在1886年,从死于大叶性肺炎的病人肺中分离出来,归属变形菌门,肠杆菌目,肠杆菌科,克雷伯菌属,存在于健康人的呼吸道、胃肠道正常菌群中,在自然界水、谷物、肉类中也能分离到。
所以,尽管它能酿酒,却命名为肺炎克雷伯菌。而且它也不是专业的酿酒菌(酵母菌),酿出的酒并不好喝,口味比茅台、五粮液差远了,还能导致内源性酒精性脂肪肝病,要打压。
上面提到,这个肺炎克雷伯菌是个条件致病菌,在5-38%健康人肠道和1-6%健康人口咽部可以找到,不会引发健康人的肺炎(高致病力的菌株除外)。只有当身体免疫力下降,或者产生诱发因素的刺激才会引起肺炎,最常见的原因就是糖尿病,血糖控制不良。
当人体血糖长期处于高位时,一方面人体免疫监控会下降,免疫细胞受到糖衣炮弹的腐蚀,执法能力下降,会减弱吞噬某些病原菌的能力,平衡被打破;另一方面,坏细菌得到了大量糖水营养,就会趁机快速繁殖成群,到肺里搞事情,引发肺炎克雷伯菌肺炎。
肺炎克雷伯菌引发右肺大片炎症
这是一种非常聪明的细菌,它会用毛茸茸的菌毛和粘稠的荚膜多糖黏住人体细胞,同时粘稠的荚膜会阻挡住免疫细胞的吞噬,对抗血清杀菌;它的脂多糖成分能刺激身体产生炎症反应,引发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这还不够,肺炎克雷伯菌具有铁载体系统,对铁的亲和力比人体细胞铁结合蛋白强,可以从人体正常细菌的铁结合蛋白中获取铁,而铁是细菌蛋白质的氧化还原剂,对细菌成长繁殖起重要作用。
是的,不止儿童成长离不开铁,细菌也离不开,细菌还会从人体细胞里抢劫铁,关键我们还抢不过它。
所以,糖尿病人控制好血糖,很重要!不要让糖衣炮弹腐蚀我们的免疫细胞队伍,也不要给细菌提供糖分营养。
细菌培养是诊断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金标准。这个细菌可以引起人类肺炎、脑脓肿、泌尿系感染、软组织化脓性炎等,所以取病人的中段尿、血液、脓液或脑脊液等,涂抹到血琼脂培养基上培养18-24小时,可以出现圆形、灰白色的黏液样菌落,有些比较黏,挑一下可以呈丝状:
实际上,很多糖尿病人因为咳嗽、发热就诊,从胸部CT片上也能看出肺炎克雷伯菌肺炎的很多特点,这种肺炎分吸入性和血源性感染两种类型,其中血源性感染的病人常常伴有肝脓肿,是由于肠道里的克雷伯菌流窜到肝脏,失去管制大量繁殖,再通过血液入肺引起肺炎:
这是一位中年男子,多年糖尿病,比较倔强,血糖控制不太好,还经常喝点小酒,因为发热、咳嗽5天发现右肺大面积肺炎,伴有多发小空洞,有些空洞里有黏稠的脓液,因为比较稠厚不太容易咳出来,这是典型的肺炎克雷伯菌肺炎的CT表现。后来从痰液培养中发现大量肺克。
肺炎克雷伯菌肺炎该怎样治疗?不必惊慌,控制好血糖后,这个细菌有敏感的抗生素可以消灭它们。
不过我们上面提到,克雷伯菌是一种非常聪明的细菌,容易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对氨苄西林和替卡新林天然耐药),且不同的菌株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差异很大,需要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合适的抗生素。
对肝脓肿的病人,需要在抗生素治疗基础上实施经皮肝穿刺引流,及时排出脓液,缩短疗程并减少并发症。
我是影像科豪大夫,分享小病例,传递正能量,欢迎关注!
#超能健康团##湖南医聊超能团##清风计划#
两招化解糖友的睡前高血糖!
有很多糖友喜欢在睡觉前再测测自己的血糖。一是可以知道自己血糖控制的怎样,二是如果血糖太低还可以进行适量的加餐。国外的研究中认为睡前血糖可以用来预测夜间的低血糖,睡前血糖<6 mmol/L时夜间低血糖的发生率为80%,所以睡前血糖低于6时要适量加餐,以防止夜间低血糖的出现。
对糖友来说,睡前血糖控制在4.4-7.77mmol/L范围内,高于这个范围,就应引起重视了!
睡前血糖高了怎么办
要想找到解决方法,就得先分析血糖高的原因,如晚餐进食不合理、运动不足、心情糟糕、药物剂量不足等等,可以试着去改善,以免下次再出现这种情况。
但是已经出现睡前血糖高了,除了服用降糖药物外,还有什么好方法呢?以后如何有效预防呢?
1、睡前喝口醋帮助控制血糖
美国一项研究证实,进餐时喝点醋能辅助降低餐后血糖,对糖尿病前期的糖友效果最明显!
此外,研究还表明,睡前喝1勺醋有利于2型糖友控制血糖。
瑞典的另一项研究也显示,与那些不吃含醋食物的糖友相比,吃浸醋面包者餐后30分钟的血糖明显降低,而且不容易感到饥饿。
研究显示,醋酸可使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减少、减慢,降低食物的血糖指数,还能增加骨骼肌中的葡萄糖-6-磷酸含量,其作用与口服降糖药中的a-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有些类似,但其作用强度远不能与后者相比。
2、晚餐适量,饭后运动不可少
晚餐吃七八分饱,尽量清淡一点。像脂肪类、蛋白质类的食物适当少吃,多吃一些粗纤维的食物,如芹菜、香菇、豆角、笋、茭白等。因为它们有助于吸附油脂,促进食物残渣的排泄。
一个人晚上吃主食100~150克,加上肉或鱼50克,再加上蔬菜200克是比较合理的,其摄入热量大概相当于全日所需的30%左右。如果做到这样的搭配,就达到了既科学又营养的目的。
饭后出去散散步,或在室内练练太极拳、八段锦都是不错的运动方式。
温馨提醒
醋不能代替阿卡波糖,有下列情况者也不适合用醋。
1、胃酸分泌过多或胃溃疡患者不宜食醋,因为醋会腐蚀胃肠粘膜,加重胃溃疡。
2、空腹不宜喝醋,以免刺激胃部分泌大量胃酸,对胃壁造成伤害。
3、老人骨折治疗和康复期不宜吃醋,因为醋可以软化骨骼、脱钙、破坏体内钙平衡、加重骨质疏松等。
糖友外出就餐时,如果遇到菜比较油腻,也可蘸点醋再吃,这样能延缓餐后血糖的上升速度!
高血糖是怎么伤血管的
常言道,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并发症。而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核心就是血管并发症。有位学者曾说过,若糖尿病没有血管并发症,糖尿病就不会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刘石平介绍,高血糖导致的血管病变分为两种: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其中,动脉粥样硬化主要发生在心脑血管、周围血管等大中血管,导致冠心病、脑血管意外、下肢坏疽等。相对于正常人来说,糖尿病患者更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甚至比高脂血症患者更早、更快,预后更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则属于微血管病变,也是糖尿病特有的并发症,分别是成人致盲、终末期肾病和非创伤性截肢的重要原因。
当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较高时,血管受到的毒害来自以下几种机制。
内皮“受伤”了。血管中的内皮细胞是在循环血液和血管壁之间的天然屏障,维持着血管正常的生理功能,比如调节炎症反应、预防血小板聚集等。高血糖的“糖毒性”是内皮细胞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
高血糖状态下,许多炎症基因的表达增加,机体会加速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的生成。它不仅能直接诱导内皮细胞凋亡,造成血管内皮结构损害,还会破坏血管壁的完整性,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当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分泌活性物质失衡时,就会造成血管的病理改变。
血管变窄了。血管内皮受损后,内皮下胶原暴露,为了“止血”,血小板会被激活,粘附、释放、聚集等功能增强,在受损部位凝集、形成血栓,并吸引脂肪沉积在内皮下,使局部血管变窄。对于微血管而言,内皮细胞的死亡和再生会增加基底膜(位于内皮细胞基底部,将其与管腔分开)的厚度,导致管腔变狭窄,增加血流阻力。
血液变稠了。正常生理状态下,血管内皮细胞兼有抗凝和促凝两种特性,但当内皮细胞受损时,则以促凝为主。而且高糖状态下,血液中葡萄糖越多,血液越浓缩,血流缓慢淤滞,使血液黏度增高,更容易呈现出高凝状态。
脂质增多了。人体内的糖代谢与脂代谢密切相关,当糖代谢发生异常时,会影响体内脂质的正常合成和分解,使体内脂质的合成增加、分解减慢,导致血脂紊乱。因此,糖尿病又称“糖脂病”,可表现为甘油三酯浓度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在高血糖情况下,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胆固醇更容易沉积在血管内皮下形成动脉粥样斑块,促进心血管事件链的发生和发展。
此外,肥胖、胰岛素使用不当者常存在胰岛素抵抗的问题,这会导致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在肌肉中的效应减弱,且抑制脂肪组织的脂解作用,加重脂代谢紊乱。此外,在高血糖状态下脂蛋白性状发生改变,更易沉积于血管壁,加重大血管病变。
弹性变差了。脂质的增多、黏稠的血液、狭窄的血管,都会增加内皮上脂质的沉积,如不合理控制,便会给血管“添堵”,发展为斑块,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所在部位的血管会出现弹性下降、脆性增加,增加破裂风险,引发出血性疾病。
要想预防血管病变,护好全身血管,需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控好血糖。预防微血管病变,患者要做到定期监测血糖,控制血糖水平、避免血糖波动。但大血管病变受多种风险因素影响,比如血压、血脂、是否有肥胖及吸烟、脂肪肝、蛋白尿等问题。因此,除了控糖外,降压、调脂、控制体重、抗高凝也十分重要。需要提醒的是,吸烟对血管的损伤十分明显,糖友应尽早戒烟。
定期检查。一般来说,患者可进行眼底检查,测尿常规、尿白蛋白/尿肌酐比值(ACR)、血肌酐等,监测眼部、肾脏的微血管状态,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如果有问题,建议3~6个月内复查;未发现问题,每年检查一次即可。
大血管病变的筛查并没有特定的要求,但患者可考虑在疾病早期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看是否有内膜增厚或斑块等情况,评估大动脉病变的风险。
规律服药。糖尿病治疗是终身管理,不能“见好就收”,即使血糖平稳也要遵医嘱规律服药,避免波动。
健康生活。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防治糖尿病的基础。日常饮食注意“减盐减油减糖”,少吃垃圾食品,避免营养过剩;避免熬夜,以免影响内分泌;适量运动,比如每周3~4次,每次30分钟的慢跑、快走等,避免久坐。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