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糖尿病
独家速来围观糖尿病第一王牌的群架!礼来BI合起伙来PK赛诺菲
8月27日,礼来和勃林格殷格翰联合推出的来得时生物类似药在英国获批上市。这意味着,来得时之战将很快在欧洲蔓延。BY编译自Fierce Pharma8月27日,礼来和勃林格殷格翰联合推出的来得时生物类似药Abasaglar正式在英国获批上市。这意味着,两家公司在糖尿病领域对赛诺菲正式宣战。
事实上,双方已经就专利问题在美国掐过一轮,目前,礼来和勃林格殷格翰推出的生物类似药计划处于停滞状态,预计正式推出产品的时间是在2016年。
回到英国。既然是生物类似药,新产品的定价如何?据Pmlive报道,Abasaglar每个包装含有5支100单位的注射笔,单价为35.28英镑;与每包41.5英镑、5支的来得时相比,新生物类似药便宜15%。
赛诺菲并非坐以待毙。2015年初,公司推出下一代来“来得时”——长效甘精胰岛素Toujeo以期应对竞争;不过在定价上,赛诺菲采取与来得时同水准的定价策略,目前该产品已于本月早些时候在英国上市。
赛诺菲曾表示,Toujeo的定价是以患者的感觉——在产品换代时不会感到显著差异而作为出发点设计的。为啥不能降价?因为Toujeo不仅提供了更平稳的夜间血糖浓度、更低也更安全的给药剂量,优势简直说不完。
当然,礼来和勃林格殷格翰药在说服医生使用生物类似药时也并会不容易:与化学仿制药不同,生物类似药的大分子结构在其他市场或产品的替换上就出现了各种复杂的情况,前车之鉴比如Hospira和Celltrionde仿制类克的生物类似药:上述产品在挪威被要求与原研药做头对头试验,以此验证这个没那么贵的生物类似药确实与原研产品一样安全有效。
如今,Abasaglar上市,赛诺菲定价策略恐怕就得重新想想了。有业界评论称,在生物类似药的折扣上,制药商通常比想象中更激进。默沙东甚至在公司二季报中写道:“生物类似药对旗下产品类克的竞争是导致产品销售下滑的原因之一“。
再来看糖尿病产品大战:礼来和勃林格殷格翰是否还将赋予新产品更多折扣尚未可知,一个原因是要看赛诺菲的反应,另一个原因是,这个市场还有别的玩家,比如诺和诺德旗下Levemir也是这场价格大战的参与者,默沙东和三星的来得时生物类似药也即将上市。
有没有受益者?当然,对付费方来说,价格战恐怕是求之不得的词汇了。
本文版权属于E药脸谱网(www.y-lp.com),同意请点赞。
首款国产长效GLP-1制剂获批上市,糖尿病市场竞争加剧
5月7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网站宣布,首款国产长效GLP-1制剂——聚乙二醇洛塞那肽注射液(商品名:孚来美)获批上市,用于成人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
NMPA称,聚乙二醇洛塞那肽是长效GLP-1受体激动剂,可促进葡萄糖依赖的胰岛素分泌,配合饮食控制和运动,单药或与二甲双胍联合,用于改善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聚乙二醇洛塞那肽注射液的上市将为2型糖尿病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手段。
据了解,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受体激动剂属于肠促胰素类药物,可激动GLP-1受体,经食物刺激后由肠道细胞分泌入血、能够促进胰岛素分泌。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首款国产长效GLP-1制剂来自江苏豪森药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豪森药业”),2007年3月临床试验申请获受理,2017年12月递交新药上市申请,到今天获批上市,历时12年。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的最新数据,2017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已经达到4.25亿,未来这一数字还将继续增加,预计到2045年全球糖尿病患者数量或达6.29亿。其中,中国是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全世界超过1/4的糖尿病患者来自中国,达到1.14亿。同时,中国在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方面的医疗费用总支出也高居全球第二位,2017年总支出为3850亿元。
根据Forst&Sullivan的数据,2017年全球及中国的GLP-1类药物销售额分别为68亿美元、4.08亿元。预计2022年,GLP-1类药物的市场规模将分别增长至204亿美元、86亿元。
记者留意到,GLP-1受体激动剂类降糖药包括短效和长效。目前国内获批上市的长效GLP-1包括注射用艾塞那肽微球(阿斯利康、三生制药),以及度拉糖肽(礼来),此次获批的聚乙二醇洛塞那肽是国内第三个获批的长效GLP-1受体激动剂。
礼来的度拉糖肽2014年获FDA批准后,销售额迅速增长,公开数据显示,该产品去年的销售额约为32亿美元,接近诺和诺德GLP-1王牌产品利拉鲁肽。利拉鲁肽2017年全球销售额为35亿美元,受到度拉糖肽的影响,其市场份额下降。
孚来美的获批上市使得国内GLP-1市场又添一员,市场亦期待其表现。
公开资料显示,成立于1995年的豪森药业致力于中枢神经系统、抗肿瘤、抗感染、糖尿病、消化道和心血管六大领域,2017年上述六大领域占到中国药品总销售额的62.1%。
诺和诺德股价暴跌:减肥药试验“滑铁卢”的连锁反应
北京时间 12 月 20 日晚间,全球医药市场被一场突如其来的股价风暴所震撼。诺和诺德,这家在糖尿病和肥胖症治疗领域久负盛名的医药巨头,因减肥药试验结果不及预期,在欧洲市场一度遭遇股价的“自由落体”,大跌超 28%。而在美股市场,诺和诺德美股盘前的形势更是岌岌可危,一度大跌近 30%,这一跌幅创下了该公司有记录以来的历史之最。即便在美股开盘后,其股价依然被重挫,跌近 20%。
诺和诺德在医药界的地位举足轻重,尤其是在糖尿病治疗药物方面,长期占据着大量的市场份额。据统计,其王牌糖尿病药物在全球的年销售额多年来一直维持在数十亿甚至上百亿美元的高位。在肥胖症治疗领域,诺和诺德也凭借着几款颇具潜力的减肥药,逐渐崭露头角,市场对其未来在该领域的拓展更是寄予厚望,公司市值也一路水涨船高,在此次股价暴跌前,其总市值已超过数千亿美元。
然而,此次减肥药试验结果却成为了引发股价地震的“导火索”。虽然具体的试验数据尚未完全披露,但从股价的剧烈反应可以推断,试验结果与市场预期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落差。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医药研发赛道上,一款减肥药的成功与否对于公司的战略布局和市场估值有着极为关键的影响。近年来,全球肥胖症患者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在过去 10 年里,全球肥胖症患者人数增长了超过 30%,这使得减肥药市场成为了各大医药企业竞相角逐的“蓝海”。
在这样的背景下,诺和诺德的减肥药研发项目一直备受关注。市场原本预期此次试验能够取得重大突破,从而进一步巩固其在减肥药市场的领先地位,并为公司带来可观的收益增长。据行业分析师此前的预测,如果该减肥药试验成功,其未来的年销售额有望在短期内突破 50 亿美元,并带动公司整体市值进一步攀升。然而,现实却给了市场一记沉重的耳光。
股价的暴跌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对于诺和诺德公司自身而言,市值的大幅缩水意味着公司的融资能力和市场信誉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其原本计划用于进一步研发和市场拓展的资金投入可能会面临巨大的缺口。例如,公司在未来 3 年规划了超过 100 亿美元的研发预算,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基于减肥药项目的预期收益,如今这一计划可能需要重新评估和调整。
其次,对于投资者来说,这无疑是一场噩梦。许多重仓诺和诺德股票的投资者在一夜之间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一些大型投资基金对诺和诺德的持股价值在当天就减少了数亿美元。这也引发了投资者对整个医药研发行业风险的重新审视,在医药研发过程中,临床试验的不确定性始终是悬在头顶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不过,尽管此次遭遇重创,但诺和诺德也并非毫无翻身的机会。公司依然拥有雄厚的研发实力和丰富的产品线。在糖尿病治疗领域,其后续的研发管线中仍有一些颇具潜力的药物处于不同的研发阶段。如果能够及时调整战略,集中精力在优势领域进行深耕,同时加强与其他科研机构或企业的合作,共同攻克减肥药研发中的难题,或许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仍能逐步收复失地,重拾投资者的信心。但无论如何,此次事件都为全球医药企业敲响了警钟,在追求创新和市场扩张的道路上,风险与机遇始终并存,任何一次试验结果的波动都可能引发市场的惊涛骇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