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朗读(糖尿病朗诵)

洞见 0
文章目录:

《朗读者》绝美情书读哭董卿:你我之间,只有死别,再无生离

从前车马慢,一生只爱一个人。

作者:洞见Echo

这两天,一名74岁的老人,刷屏了我的朋友圈。

有人说,这是2020年最感人的爱情。

关于一个再也回不来的人。

关于一份无处寄托的思念。

01

“我的双眼逐渐模糊,彷佛坠入黑洞。就这样眼睁睁,看着你慢慢闭上了眼睛。”

“一起看了大半辈子的足球,我总想和你,争个高下对错。那些不讲理的话,今后又和谁说呢?”

最新一期《朗读者》节目,74岁的程奶奶,给去世一年的老伴,写了一封信。

一方小小的“朗读亭”里,她静静倾诉着想念。

读着读着,老人已然哽咽,直到这一句:

“你走一年,我彷佛明白,生命中曾有过许多灿烂,但终究,都需要用此刻的寂寞来偿还。”

听信的我们,也不知不觉,跟着流泪。

有些人,轻易不提起,却从不会忘记。

有些话,不敢说出口,怕思念铺天盖地袭来。

场外的董卿红了眼睛,给了程奶奶一个拥抱:

“今天请您来,把这封信读给他听,是不是心里觉得舒服点?”

面对宽慰,刚才还泪流满面的老人,却轻轻摆手:

“我还好。”

“人没有两个人一起走的,再好的夫妻也没有。”

老人脸上笑着,她离去的背影,却溢出无尽的孤独。

这封信让千万人落泪,但心里的那个人,却给不到一声回应。

从今后,纵有柔情千万,更于何人说?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白头偕老,已是莫大的幸运。

多少人来不及一起白头,便阴阳相隔,天人永别。

可纵使你化为灰土,我已经白发苍苍,只要相爱相守过,便不负此生。

钱钟书对杨绛说:“从今往后,咱们只有死别,再无生离。”

昔日听来悲壮的誓言,如今才明白:这是一句极尽诚挚的情话。

活着的每一天,我们的心从无分离。

磨难面前,我们矢志不渝,这就够了。

这样的爱情故事,也属于另一对夫妻——

02

“相思始觉海非深。”87岁的饶平如这样写道。

海并不深,怀念一个人,比海还要深。

妻子毛美棠离世后,87岁的饶平如,将他们的故事,画进了那本感动无数人的《平如美棠》。

有人说,是老人用爱的记忆,对抗着流逝的岁月。

平如记得,他们住在亭子改造的房子里,听风声雨声雷声,却觉得如“山间诗意”。

平如记得,自己为了贴补美棠,拼命省吃节用,用六分钱菜票过了3天。

当然,这不是什么岁月静好或烽火佳人的故事。

动荡的时局下,他们曾分隔两地22年,唯有书信以寄相思。

22年里,不断的写信,等信,看信,回信……

这就是那个年代的爱情。

它不会迅捷地出现在手机屏幕,所以,也不会轻按个删除,便让一段感情销声匿迹。

1979年,他们终于相聚。

美棠却病倒了,糖尿病和肾病一并发作,情况不容乐观。

于是,平如每天5点起,给美棠洗漱,做饭,记血糖数据,日复一日,从不烦躁。

“这是我的希望”他说。

后来,美棠患上了老年痴呆,神志不清,平如也对她百依百顺。

她深夜说要吃蛋糕,年近90的他就骑着自行车满街找,买来后,她吃两口就睡了。

平如知道,这是美棠在犯糊。

但他甘之如饴:“可以为她做的事情为什么不去做?”

平如总以为美棠能好,直到那次,美棠在屋里一次次寻找不在家的孙女,任他怎么解释都不听。

八十多岁的平如终于嚎啕大哭,他明白妻子永远好不了了。

这一幕被画了出来——他坐地上,用手遮住满是泪水的脸,美棠指着他,不知所措。

无尽的悲伤,从画中流淌出来。

他们历尽了一辈子风雨,总相信人力胜天。

可最后与病魔死神这一搏,尽管全力以赴,却一败涂地。

美棠还是走了——平如握着她的手,抹去她眼角的泪,感觉到她的体温逐渐变冷。

老庭院中央,饶平如种下了一株海棠——这是他记着她的方式。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03

多少人曾爱慕你年轻美丽的容颜,可是谁能承受岁月无情的变迁?

这是个放手比牵手还简单的时代。

当你年华老去,疾病缠身时,那个依旧伴你身旁的,才是真正爱你的人。

前些日子,丁一舟和赖敏,这对曾经感动中国的“穷游夫妇”又上了热搜。

妻子赖敏,遗传了家族的“企鹅病”——行动摇晃,站立不稳,说不清话。

一旦发病,人会慢慢失去对身体的控制,在痛苦中走向死亡。

按医生的推算,她还有约20年的生命。

很多人劝丁一舟尽早和赖敏分开。

但丁一舟笃定,她是自己要用一生去守护的爱人。

他每天带她散步遛狗,为给赖敏治病,花光了所有积蓄,没日没夜的工作加班。

他不知道,医生口中的“那一天”何时会来。

他只知道,和妻子在一起的每一天,都要当成最后一天去珍惜。

赖敏的病情一天天加重,她已经不能走路了。

心灰意冷之际,她说了句“想出去走走”。

丁一舟却当了真。

于是,两个人,一只狗,一辆三轮车,带着帐篷、衣服、油盐酱醋……他们就这样一路前行。

他们一路上省吃俭用,住过桥洞,也在路边搭过简陋的灶台生火做饭。

丁一舟踩着三轮,绕遍了大半个中国,用足迹,在地图上画出一个“爱心”。

纵使贫困和疾病无情,相爱的人,也有办法把日子过成诗。

丁一舟对赖敏说:“没有你,我可以上山下海,但没有你,我哪儿也不想去。”

这句话,令人无比感动。

你跨不过的山海,我拼了命,也要带你走。

不是因为,这山海多美,只是因为,这一路有你。

爱情最动人之处,从不是热恋时的海誓山盟。

而是不管未来多少风雨,无论能不能天长地久,这辈子,我只认你一人。

是走过半生,你仍在身边,一如从前,相看不厌。

04

天人两隔的程俊铃奶奶和她老伴。

分开了半辈子的平如和美棠。

在一起“过一天算一天”的丁一舟和赖敏……

或许,他们都少了些许命运的眷顾。

但比起这个时代的多数人,他们却幸运的多。

听过一段扎心的话:

爷爷那一代的爱情没有输给战争。
爸妈那一代的爱情没有输给贫穷。
我们这一代的爱情,却输给了平凡的生活。

见过太多生活无忧时却大打出手的夫妻,见过太多飞黄腾达后却各自走散的情侣。

离开一个人,说一句放弃,太简单了。

不过一场没有告别的再见,一句祝你幸福的后会无期。

又何必在意?

能放手的爱情,都不叫爱情;

能抛弃的爱人,都不是真正的爱人。

爱够一辈子的人,除了死亡,再没有什么能将他们分开。

这张照片是在重症监护室拍下的。

病床上的老人被下了病危通知。

昏迷中的他清醒过来,颤抖着说:亲亲……

老太太泪如雨下,俯下身深情地亲吻了丈夫。

奇迹发生了,被亲吻后的老人,竟挣脱了死亡,活了下去。

无数人高喊“不相信爱情”的时代里,有人用情之深,足以跨越生死。

如果爱情有模样,那应该是平淡生活中的每个瞬间。

杭州西湖,每个傍晚,他都会准时出现在路边,穿梭在人群中忙碌的捡起垃圾。

人群中,一个女人笑开了花。

原来,他不是环卫工,而是她的丈夫。

因为怕妻子累,所以每天下班后,来街上帮她。

这份呵护,他多年如一日的坚持着。

有人抱怨时间磨灭了爱情。

有人却学会了经营,在平淡的生活中,迎来的相扶到老的幸福。

所有关于爱情的态度里,最觉动容的,是木心先生说的那样: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说了爱一辈子,差一年,一个月,一天,一个时辰,都不算一辈子。

美棠离世后,有人问平如:时间不足以把爱磨淡吗?

平如的心里,早有了答案。

这个答案,贯穿了他经历战争、动乱、饥荒的一生。

这个答案,贯穿了他和爱人隔着长风山谷,徒有无尽思念的无数个日日夜夜。

这个答案,我想你已经猜到了。

“爱是永远的事。”

他说。

真正的爱情,便是如此。

没有生离,只有死别,一生一会,此情无期。

愿你一生信爱,一生被爱。

愿你也遇上那样一个人,不管何时回头,他都站在身后。

即使他见过银河,也仍只爱你这一颗星。

听健康|三兄弟俩患糖尿病,一起来抗糖,快乐度晚年!

《健康时报大讲糖》栏目是由健康时报与喜马拉雅联合出品。想收听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您下载喜马拉雅APP,搜索“健康时报”,点击“健康时报大讲糖”即可。

自我封闭和不爱学习对控糖十分不利,糖友要经常走出家门,参加学习、分享心得。今天,小编就为您带来——叶家兄弟的抗糖故事(上)——运动抗糖。

三兄弟有俩糖友

叶宏生、叶宏光、叶宏亮这三兄弟在糖友活动中,显得很特别,他们统一着装,连戴的帽子都是一模一样的,都年过六旬。其中大哥和三弟是糖尿病患者。大哥有3年病史,三弟有20年病史。

  • 三兄弟同活动:大哥叶宏生十几年前就查出了高血压、高血脂,但由于不重视,60岁那年接连两次发生脑卒中,他开始醒悟,定期参加健康教育活动、监测血糖,三年前查出了糖尿病,他这次没再拖沓,正规治疗、及早干预在他的带动下,两个弟弟跟他一起参加活动,他们一起朗诵诗歌、演唱老歌,唤起更多的糖友认识到这个病的危害性,积极走出家门参加社会活动。

大哥叶宏生说,糖尿病患者从一查出糖尿病到接纳这个疾病,每个人走过的历程都不一样。疾病最能考量一个人的心态和对新生活的适应,而糖友的健康教育、互助活动、才艺表演,就成为新的生活模式。

迈开腿,兄弟齐出门

老话讲,“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这反映的是出行艰辛;但对于有慢性病的老年人而言,应该把这句话倒过来讲,“在家一日难,出门千日好”。

  • 大哥来带头:大哥叶宏生说,老年人千万别总在家里窝着,因为老人一在家待着,就容易胡思乱想,瞎琢磨、瞎嘀咕,让人越想越窄,整个身体也变得不舒展了,像一只蜗牛不停地往后退缩,最后索性“缩进壳里不出来了”。

  • 二哥也跟随: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糖尿病患者每天都会接触很多信息,如何辨明是非,就要多跟病友交流,在医生的指导下接受正规的健康教育。二哥叶宏光认为,老人走出家门,精神转移了,想不好的事情自然而然就少多了。尤其是一家人同时走出家门,出来参加公益活动,有一种回归感,尤其是能结识更多的病友,大家在一起特别开心。

  • 三弟不落下:三弟叶宏亮做了几十年生意,他原来惜时如金,根本不愿意抽出时间学习防病知识,十几年扛着不吃药,直到两年之内接连出现四次低血糖昏迷,在两个哥哥再次提醒下,他才有意识地学习。“不学不知道,一学吓一跳”,他发现自己原来太愚昧了,把生意交给家人打理,他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糖尿病防治的宣教当中。他说,跟病友唠嗑,就像帮助“昨天的自己”。


本文主要的参考资料:健康时报网2014年6月9日《叶家兄弟的控糖故事》

版权声明:欢迎分享!转载时请在显著位置注明来自微信公众号“糖来糖往”(jksb2016)

本期编辑:小超

打败糖尿病:齐鲁医院内分泌科举办糖友新年联谊会

1月26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内分泌科召开了一年一度的糖友新春联谊会,共有60余名新老糖友参加。联欢会内容丰富,除了有专家的教育讲座,糖友控糖经历分享,击鼓传花知识竞赛,还有丰富的节目表演。

口琴独奏、太极拳和书法表演、独唱、手风琴独奏等,糖友踊跃参与,精彩纷呈,展示了糖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内分泌科医护人员与患者共同编写并朗诵的《护佑生命》,表达了患者与医护人员共同努力、抗击糖尿病的决心,最后,所有参加人员一起合唱自己创作的歌曲《打败糖尿病》,联谊会圆满结束。齐鲁医院内分泌科一直以来非常重视糖尿病患者的教育管理,每年都举办糖友新年联谊会,受到社会广泛好评。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陈晓丽 通讯员 郑会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