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糖尿病(建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档案)
宁夏海原县中医医院:建设糖尿病专科 守护老百姓健康
人民网记者 穆国虎
“我的视力有些模糊,来医院做个检查。”55岁的马女士是宁夏海原县海城镇高台村人,她到县中医医院糖尿病科做了眼底检查。
做完各项检查后,医生确认马女士患有糖尿病,而且患病已有4到5年。医生建议马女士要控制血糖,定期做眼底检查。而通过免散瞳眼底相机检测视网膜,两年前在海原县中医医院是无法实现的。如今能有这项技术,得益于中卫市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的支持。
据了解,中卫市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在海原县中医医院共实施4个子项目,糖尿病科自治区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是其中之一。
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人民网记者 穆国虎摄
2006年,海原县中医医院成立糖尿病科。
“建科之初,科室只有一个人,我们通过不懈努力才有了今天的成绩。”宁夏海原县中医医院院长马海荣说,经过18年的发展,海原县中医医院糖尿病科现有医护人员26人,床位65张,年接诊患者1万余人次,出院患者1800人次,危重症就诊比例20%,设有糖尿病普通门诊、专家门诊、糖尿病并发症筛查室、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中医综合治疗室。
在中卫市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支持下,海原县中医医院糖尿病科新增免散瞳眼底相机、肌电图诱发电位仪、糖尿病周围血管检测仪等设备34台(件),新增中医治疗设备17台(件),新开展了C肽释放试验、微量尿蛋白测定、甲状腺激素水平测定等实验室项目。
“有了这些先进的设备,糖尿病的识别与防控越来越精准。”马海荣说,随着项目设备的投入使用,更多的患者得到及时诊断与救治。据了解,2023年-2024年11月,眼底照相使用1324人次,检测阳性率达85%;肌神经电图使用1243人次,检测阳性率达81%;四肢多普勒血流图使用20人次,检测阳性率达60%;胰岛素泵使用308人次,心电图使用1848人次,检测阳性率达32%。
目前,海原县中医医院糖尿病科通过了宁夏回族自治区重点专科评估验收,建成了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通过柔性人才引进的方式,引进甘肃省中医院的王海东、田雪梅、李伟青、李向军等专业人才,强化风湿骨病科建设;引进党毓起、张曹、刘萍、刘建平等宁夏本地三甲医院的专业人才,强化糖尿病等科室的人才力量。
近年来,海原县中医医院糖尿病科循环、轮派医护人员在省内外进修学习,护士参加省级专科护士培训及专科技能培训考核并取得专科护士证。
2024年派出主治医师在上海六院进修,进修人员带回了上海六院慢病患者闭环管理模式,使该院建立的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运营管理更加规范,从患者入院,即可享受一站式的诊疗服务,患者的就医体验得到改善。2024年,海原县中医医院共派出进修48人次,柔性引进人才14人,开展新技术新业务28项,糖尿病科柔性引进专家4名。
“没有专业人才,谈重点科室建设,都是空中楼阁。”在马海荣看来,人才是医院发展的动力和保障,医院坚持人才培养引育并重、筑牢专科发展基础。
医生正在为糖尿病患者做检查。人民网记者 穆国虎摄
海原县中医医院糖尿病科,在海原县委、政府和各级卫生健康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不仅通过了自治区级重点专科评估验收,还加入多个专科联盟,于2019年加入“宁夏回族自治区糖尿病专科联盟”和“中国西部中医内分泌暨糖尿病联盟”;2020年加入“宁夏代谢性疾病(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网络联盟暨区域中医(内分泌)诊疗中心专科联盟”;2023年加入“中卫市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专科联盟”,2023年建成“党毓起自治区名中医工作室海原分站”。
随着中卫市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的深入推进,海原县中医医院形成了以糖尿病科为重点专科的“大专科、小综合”的发展模式,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了优质医疗资源。
今年51岁的田彦刚,是海原县海城镇文联居委会居民,近期血糖高,身体感觉无力。他到海原县中医医院进行综合治疗,住院9天,血糖降低,即将出院。“报销之后,我总共需要支付的费用不超过1000元。”田彦刚说,在家门口看病,很方便。
随着海原县中医医院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外地慕名而来的糖尿病患者逐年增多。据统计,2022年、2023年两年的住院患者中,海原县以外的患者占10%以上。
“糖尿病,并不可怕。要正确认识。”马海荣说,通过早筛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配合科学饮食,就能有效控制。
冷水滩加快推进糖尿病标准化防控中心建设
红网时刻新闻7月6日讯(通讯员 唐梦 凡增)7月5日,冷水滩区国家糖尿病标准化防控中心(DPCC)项目基层赋能培训班在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举行,来自全区21家基层医疗机构及慢病管理中心的100余名医务人员参加。
培训会上,专家们围绕DPCC门诊项目建设、糖尿病诊断分型和三级预防、胰岛素注射指南、糖尿病药物治疗、糖尿病教育、低血糖的识别和处理、血糖检测技术等进行了详细的讲解,通过培训进一步提升基层医院内分泌代谢专业领域的医疗水平。
国家糖尿病标准化防控中心(DPCC)建设项目是由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牵头并负责管理,依托信息化网络平台,联合省级中心、市(县)中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全人群覆盖、全病程管理、全因素分析”的糖尿病标准化防控,对提高糖尿病的管理率、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病率、降低患者医疗成本、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今年以来,冷水滩区加快推进糖尿病医防融合服务体系建设,现已建成DPCC县级中心1家、基层中心糖尿病门诊21家、村级血糖监测点172个,形成了“县、乡、村”的三级糖尿病防控体系,进一步推动基层糖尿病诊治能力和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
我国1.29亿人患有糖尿病,如何远离“甜蜜的负担”
我国1.29亿人患糖尿病,如何远离“甜蜜的负担”
有潜在糖尿病患病风险人群需注意:40岁开始每年至少检测1次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尽量规避重油、重盐、重糖饮食习惯;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有一定强度的运动;控制体重,身体质量指数(BMI)在24或以下;避免过大精神压力,保持愉快的心情;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戒烟,严格限酒。
——————————
杨琨是一位“资深”的糖尿病患者,“糖龄”近36年。
1985年,年仅9岁的他被确诊为Ⅰ型糖尿病。在上世纪80年代,大众对糖尿病的认知较少,全家人通过买书自学了解糖尿病。
回忆起小时候的控糖经历,杨琨说:“三餐前和睡前都要验尿糖,18滴班氏液加两滴尿液,然后用酒精灯烧,烧完了根据颜色判断血糖高低。”到现在他还记得,小时候打胰岛素要用蓝芯针管,为此经常去买针头,每周都要对这些医疗器械进行蒸煮消毒。
如今,杨琨注射胰岛素已经非常容易了。在医生的指导下,他的血糖基本控制平稳,没有并发症。而且,他取得了两所大学不同专业的文凭,还从事着糖尿病的公益事业,成立糖友互助会,创办了一家医疗器械公司,为Ⅰ型糖尿病人提供就业机会。
日前,在由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文秘宣传组指导,中国家庭报社主办的“人人享有糖尿病健康管理”——2021“健康中国E起来”联合国糖尿病日主题直播活动上,杨琨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我国是全球糖尿病患病率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作为《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重点防控的四大慢性病之一,糖尿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慢性疾病。
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司长毛群安强调,糖尿病健康管理需要在健康教育层面持续发力,要做到受众在哪里,宣传教育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就放在哪里。还需要不断强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互联网 医疗健康”服务落地基层,从根本上预防各类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糖尿病与肥胖和超重有一定相关性
北京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郭立新介绍,糖尿病是由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导致的糖代谢异常疾病。在糖尿病的认知上,人们常有误区。比如,经常有人说“别吃太多糖,小心得糖尿病。”其实,这种说法是缺乏科学依据的。吃糖与糖尿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如果长期摄入过甜的食物或是含糖饮料等,会导致超重、肥胖,增加代谢疾病发生的风险。糖尿病与肥胖以及超重有一定的相关性,长期摄入过多的糖分,患糖尿病的概率会明显高于健康饮食的人群,因此要做到吃糖有度。
另一个误区是,在同等条件下,有家族病史的人患糖尿病的概率比没有家族病史的人高,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一定会患糖尿病。除遗传因素外,我国每年约有5%-10%的糖尿病前期患者会进展为糖尿病,如果他们能在潜在风险期就进行健康饮食,加强锻炼,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正确、科学地干预,完全有可能延缓甚至避免糖尿病的发生。
郭立新表示,对已经患有糖尿病的患者来说,合理膳食,配合科学运动,遵医嘱管理血糖,同时关注血脂、血压,控制多种代谢异常,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有潜在糖尿病患病风险人群需注意:从40岁开始每年至少检测1次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饮食上尽量规避重油、重盐、重糖的不良习惯;注重锻炼,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有一定强度的运动;控制体重,BMI在24或以下;避免过大的精神压力,保持愉快的心情;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戒烟,严格限酒。
“糖尿病患者如何运动应咨询专科医生,开始运动前应进行心肺功能和运动能力、运动风险方面的评估。有并发症的患者要遵医嘱进行生活方式干预。”郭立新说,对于大多数糖尿病患者,运动有利于提高机体抵抗疾病能力,帮助更好地控制血糖。但在并发症的严重阶段不宜进行运动,比如视网膜出血急性期、视网膜脱落、低血糖频发、血糖剧烈波动、糖尿病足合并严重感染、严重的心肺疾患、肾功能不全的终末期、急性脑血管病等。
郭立新提醒,在运动中和运动后要防范与运动相关的低血糖,尤其是运动后迟发的低血糖。运动要以有氧运动为主,根据情况配合抗阻运动(增加肌肉的量和肌肉的力量)和平衡训练。要根据情况,选择自己能坚持的运动,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注意避免运动损伤。
家庭是预防和管理糖尿病的核心单位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城市化进程,糖尿病发病率持续增长,中国有1.29亿人患有糖尿病。
尽管糖尿病的管理还面临很多挑战,但从临床医生的角度,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表示,糖尿病是可防、可治、可控的疾病,家庭是预防和管理糖尿病的核心单位。
纪立农认为,有效地防范糖尿病的发生并做好管理,一定要贯彻“三级预防”的方针。一级预防指在一般人群中开展健康教育,提高人群对糖尿病防治的知晓度和参与度,提高社区人群整体的糖尿病防治意识;二级预防是在高危人群中筛查出糖尿病患者,及时进行健康干预等,并加以规范化管理,使他们的病情得以控制;三级预防是全面控制Ⅱ型糖尿病,预防其并发症导致的残疾或早亡,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命。
纪立农表示,内分泌医生要加强对大众的糖尿病科普,让更多人提升对糖尿病的认知;对于患者要给予正确的糖尿病教育,提升糖尿病的综合管理,让糖尿病患者减少或不发生并发症。另外,要响应慢病防治基层下沉战略,加强基层的培训,提升基层医院医生,包括社区医生和家庭医生的糖尿病诊疗能力,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获得专业的慢病管理。
患者对糖尿病家庭护理知识的需求日益增加
“在对糖尿病患者的日常护理中,家庭的作用举足轻重。”中日友好医院护理部主任赵芳说:“在家庭中,我们要求患者个人做好健康记录,同时引导家人发挥监督、支持作用,帮助患者建立信心抵抗不良情绪,最终目的是遵从医嘱提高用药依从性,避免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赵芳一直推荐患者在家中使用血糖监测日记。它不仅可以记录血糖变化,更重要的是为医生提供居家自我管理中看不见的问题和误区。“糖尿病需要伴随终生的管理,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都可能会经历心理抵抗。大部分情况下,医生对患者在家的血糖波动、饮食变化以及抗拒用药等情况只能凭借患者含糊的描述来判断。如果有详细的日记记录,哪怕是一次心情不好的药物漏服,都可能会影响医生调整治疗方案的决策。”
随着糖尿病人数的增多,患者对于家庭护理知识的需求日益增加。近年来,各大医院中糖尿病教育门诊的数量多了起来。“胰岛素针头不能重复使用”“这几个部位不能再注射了”等患者容易疏忽的问题,常常暴露在门诊之中。
皮下脂肪增生是糖尿病患者长期注射胰岛素后,注射部位的皮下组织出现增厚的“橡皮样”病变。在脂肪增生部位注射胰岛素,会导致胰岛素吸收减少或不稳定,增加血糖波动,还会导致胰岛素注射剂量增加。90%的患者认为自己采取了注射部位轮换,但实际上仅在同一部位内进行轮换,同样会出现皮下脂肪增生。另外,针头重复使用在糖尿病患者中也十分常见。有数据统计,针头重复使用一次,皮下脂肪增生率会提高20%,重复使用6次,会提高70%-75%,如果打一管药只用一个针头,意味着皮下脂肪增生率为100%。
临床中,赵芳就曾遇到过一位注射胰岛素9年多却从来没有自我检查过注射部位的患者。“有些皮下脂肪增生不易肉眼观察或触诊发现,只有通过超声检查才能判断,而大部分患者仅仅是凭感觉凭记忆。家人要提醒患者一年做一次超声检查,对于已经发现增生的患者,更要加大检查频率。”赵芳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曼玉 来源:中国青年报
来源: 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