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鼻饲糖尿病(鼻饲糖尿病病人营养流食食谱大全)

康康照护 0
文章目录:

鼻饲老人每天吃什么?

由于不能正常经口进食,限制了食品的正常选择,很多人选择了一些牛奶、豆浆、果汁、米粉之类食物。这些食品的营养成分有限,不能全面提供机体所需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高纤维素等身体必需的热量和营养要素。为了维持正常的营养需求,应注重做好鼻饲饮食多样性,科学合理制作饮食。

1.鼻饲饮食的种类

常用鼻饲饮食包括混合奶和匀浆饮食(匀浆饮食是采用天然食物经研磨并搅拌后制成)。混合奶可用食物包括:牛奶、豆浆、炖蛋、米汤、肉汤、蔗糖、植物油、食盐等。匀浆饮食的可用食物包括:米饭、米粥、面条、馒头、鱼、虾、肉类、蔬菜、油、盐等。

2.饮食的搭配

饮食的搭配根据老人不同病情做适当的调整。长期卧床,易发生肺部感染、褥疮、高热、便秘、尿路感染等并发症,在食物配置的选择富含蛋白质、各类维生素及热量、无机盐、水份、膳食纤维素等营养物质的补充;糖尿病病人要选择糖尿病饮食。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可以参照前面《治疗饮食面面观》的介绍。

3.饮食的配置

(1)鼻饲营养要注意细软无渣,以免堵塞鼻饲管。用豆浆料理机,调制鼻饲饮食。先将米饭与各类剔除骨头的肉类及蔬菜等,加少量鱼汤,骨头汤等放入豆浆机中将其打碎,如有渣滓再打一次,多次打碎搅拌保证打出来的食物成糊状,无渣。

(2)严格注意操作卫生。配制流质前所有用具予以洗净消毒,清洗双手,防止细菌污染,食物原料注意新鲜无污染,食物现配现用。

(3)制混合奶时,牛奶豆浆加热时不要加盖,待冷却后再加盖放入冰箱,防止酸败,可使用热水保温法或微波加热。

(4)各类水果打汁后予以单独调配灌注,避免与混合奶混合,以免将混合奶沉淀。

4.做好饮食配制,通过对食物合理的配制,注重动物蛋白与植物蛋白及各种微量元素和水电解质膳食纤维的补充,使鼻饲患者同常人一样广泛饲用各种食品。如果老人无特殊疾病限制,可以采用与家人同样的食物,我们每顿饭吃什么就取出什么,放在一起用料理机研磨后喂饲,这样可以保障食物的多样性,保障老人吸取充足的营养,以保证机体的正常生理需要,减少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曹丽娟.神经内科鼻饲患者的护理浅谈.中国农村卫生,2016,15:42

康康照护专注老人居家照护,是老人居家照护的健康驿站(潘会来供稿 邢玉华编辑)

卧床老人险些窒息,原来患上急性会厌炎

极目新闻记者 郑晶晶

通讯员 李菀婷 乐文卿 李俊平

近日,卧床多年的七旬市民周爹爹,突然喉咙里发出鼾声,口唇发黑,精神也越来越差,女儿赶紧将他送到附近的武汉市汉口医院就诊。幸亏就诊及时,不然随时有“封喉”导致窒息的风险。5月6日,说起父亲发病当天的一幕,患者的女儿仍心有余悸。

肿大的会厌

周爹爹家住汉口江岸区,今年78岁,因糖尿病失明已经卧床多年,长期经鼻饲管进食。前几天更换胃管后,其女儿发现周爹爹的喉咙里一直发出类似打鼾的声音,还伴随口唇发黑,精神也越来越差,周女士赶紧把父亲送到武汉市汉口医院就诊。急诊医生接诊后,以呼吸衰竭将患者收入重症监护室。

重症医学科很快诊断,周爹爹患上了急性会厌炎,喉咙处的会咽部已肿成小球,几乎阻塞了气道,随时有“封喉”导致窒息的风险。随后,周爹爹被送入抢救病房,医生立即进行了气管插管,为他上了呼吸机,保证了气道通畅。插管过程中可以看到周爹爹的会厌软骨肿胀明显,几乎完全将声门堵住,经过几天对症治疗,周爹爹肿胀的会厌完全恢复正常,顺利拔除气管插管,5月6日,周爹爹成功从重症医学科转入普通病房。

乐文卿主任

武汉市汉口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乐文卿介绍,急性会厌炎多发生在冬春流感流行季节,近几年发病率有所增加。发病的诱因有受累感冒、疲劳、烟酒过度、会厌外伤、年老体弱等,加上前段时间天气忽冷忽热,会厌炎患者明显增多。乐文卿主任提醒,急性会厌炎起病急骤,病情发展迅速,在发病2到3小时即可出现咽喉部剧烈疼痛,吞咽困难,发声困难,甚至因会厌充血水肿阻塞声门,发生上呼吸道梗阻而突然窒息,呼吸衰竭死亡。对于会厌炎,预防是关键,平时要加强锻炼,增强机体抵抗力,戒烟酒,少吃辛辣刺激食物,保持口腔卫生。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如果出现咽喉部疼痛,应及早就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首页看点|解决“最后一公里”难题,“互联网+护理服务”如何叫好又叫座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交汇点新闻开设的“首页看点”栏目,每天通过关键词,为您推荐最及时的新闻资讯、最重要的热点事件、最值得铭记的人和事。今天,我们推荐的关键词——互联网 护理服务。

交汇点讯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慢性病患者和失能、半失能老人也与日俱增。近年来南京不少医院尝试推出“互联网 护理服务”,老人们在家里用手机发个微信,医护就上门提供鼻饲、灌肠、换药、换导管等服务,省去了老人频繁地跑医院的烦恼。

按下手机键,护理服务送上门

“嘀、嘀……” 2月7日上午,南京市锁金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长邹燕和护士王琳,收到网约上门服务单通知短信后,两人稍做准备,就穿上马甲拎着治疗箱顶着风雪出发了。

此次她们上门服务的对象是94岁刘爷爷。刘爷爷有慢阻肺,行动不便,吞咽功能也不好,长期使用鼻饲管进食,因此每个月都需要更换鼻饲管。进门后,两个人为刘爷爷察看、评估了身体状况,然后很熟练地为老人更换了鼻饲管。这是玄武区开展的“互联网 护理服务”一个镜头。

刘爷爷老伴告诉记者:“上门服务护士整个换鼻饲管过程,非常温柔、耐心,而且很专业,省了我们大事了。感觉特别好!”

按下手机键,护理服务送到家——网约护士已成为互联网时代医疗发展中重要的补充手段,尤其针对高龄或失能老人,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近年来,南京多家大医院和社区医院都开展了“互联网 护理服务”试点。

江苏省人民医院也是国内较早开展 “互联网 护理服务”服务的试点医院之一。该院早在2016年,医院在血透、脑卒中、糖尿病、肿瘤等病区开展了网约护士上门服务试点。慢病患者在家手机APP下订单,后台即可下单给护士到家中提供服务。

后来,南医大二附院、南京鼓楼医院、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等医疗机构也纷纷推出自己的“互联网 护理服务”。

2019年8月份,南京秦淮区率先启动由区政府主导的 “互联网 护理服务”服务项目,辖区内参加该项服务的首批医院有19家。由医院组织执业护士,采取“线上申请、线下服务”模式,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推出了10个上门服务项目,包括生命体征监测、留置/更换导尿管、物理降温、标本采集、雾化吸入、皮下注射及肌肉注射、氧气吸入、灌肠、鼻饲、血糖监测等。

人口老龄化严重,上门服务需求量大

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下发了《关于开展 “互联网 护理服务”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增加提供老年护理服务的医疗机构和床位数量,鼓励开展 “互联网 护理服务”服务新型业态,并将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广东省等6省市作为 “互联网 护理服务”服务试点省份。

据国家卫健委介绍,目前全国慢性病老人有1.5亿,占老年人总数的65%,其中4000万失能和半失能的老人,“互联网 护理服务”服务,主要聚焦在失能和半失能的老人的医疗护理的需求。

江苏是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省份。至2020年11月1日,全省60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口1850.53万,占总人口比例为21.84%,高于全国3.14个百分点。抽样调查显示,江苏60岁以上老年人患有慢性病比例高达77.4%,80岁以上高龄老人患慢性病比例达85.3%;全省失能、失智老年人超过135万人。因此在江苏推广 “互联网 护理服务”更有现实意义。

针对老龄化严重,失能、高龄、空巢老人比例高现实情况 ,江苏省也出台了《 “互联网 护理服务”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服务的对象是出院患者或罹患疾病且行动不便的特殊人群,重点包括高龄或失能老年人、康复期患者和终末期患者等行动不便的人群。

而与此同时,我国专业护理人员的数量严重不足。专家表示, “互联网 护理服务”有望放大护士的服务能力,医院护士为出院患者或罹患慢性疾病且行动不便的特殊人群提供在线或上门护理服务,是缓解当前老年慢病患者日益增多,而医疗、护理等资源相对紧缺的矛盾。

老年人多是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没有必要频繁地跑医院排除、挂号等。互联网护士上门一对一服务,可以大大提高舒适性和方便性。此外,对出院患者或罹患疾病且行动不便的特殊人群,提供的一项优质高端上门护理服务,满足了群众多样化、差异化、个性化的护理服务需求。

医方患方院方,实现“三赢”

江苏省人民医院普外科造口师姚翠是医院首批取得 “互联网 护理服务”资质的护士之一,至今开展上门服务已经6个年头了。“医院先后进行了三次培训,目前取得上门服务资质的护士大约有200人左右。去年6月份到年底,我总共接了25单,平均每周3-4单。” 姚翠表示,去年和前年受到疫情的影响,接单量有所下降。

姚翠告诉记者,每次两个人一起上门,病人大约需付费用300元左右。“这300元,一部分上交医院,一部分给与医院合作的信息平台,这样每个人到手的不足100元。” 姚翠表示,虽然个人收入不算多,但“蚊子腿上也是肉”,同时还锻炼个人的独立沟通、社交、操作的能力,“医院也把这项服务同评职称挂钩,在大力推广。”

“互联网 护理服务”服务创新模式能够盘活现有资源,让有限的资源能够共享,不少病人家属给医院留言:这种上门服务太给力了,解决了老百姓的实际困难,希望在更多的领域、更多的范围推广。

据了解,目前各大医院为了缩短病人住院日、提高床位周转率,减轻病人住院的经济负担,一般不会让病人住院太久。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一般外科手术后三天内对医院来说最有治疗价值,后面就是康复阶段了,治疗价值不大。这也为 “互联网 护理服务”提供了空间。

一些大医院表示,开展“互联网 护理服务”并不是单纯地为医院、护士增加经济收入,这点收入对于大医院来说是“九牛一毛”,目的是延伸院外服务,提高医院的品牌美誉度,在竞争激烈的医疗市场中留住自己的“份额”。可谓对病人、医院、护士实现“三赢”。

看似简单上门服务,背后是观念改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互联网 护理服务”这一看似“三赢”的好事,其实近几年来各家试点医院开展得一直不温不火,远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火爆。原因何在?

南京秦淮区夫子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孙欲光副主任告诉记者,上门服务多是“二对一”服务,再加上上门路上花费的时间,会占用大量护理人力资源。“尤其是去年和前年的疫情,既要下社区做核酸采样又要到隔离酒店服务隔离居民,根本忙不过来。这样情况下,医护还要抽自己时间上门服务,显得有点力不从心。”

另外,《“互联网 护理服务”试点工作方案》要求护士应当至少具备五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且要有护师以上职称才能从事 “互联网 护理服务”工作。提供专科护理服务的,要取得相关专业市级以上专科护士培训合格证书。而这些护士往往是医院里的骨干力量。

“受疫情影响,接单量下降只是一方面。” 孙欲光表示,每次上门服务收100元服务费,其它耗材按照成本另收,总费用大约要200-300元,但这是病人全自费项目,医保不报销。有些困难老人家庭觉得贵、消费不起。孙欲光说,2020年他们共上门服务80多单,去年只有40多单。

“与其让子女打车把老人接到医院,再一遍遍楼上楼下折腾地排队、挂号、缴费啥的,花个200-300元买个服务上门,我觉得是值得的。”姚翠表示,这是个消费理念问题,许多老人还没有“花钱买服务”概念,她上门服务的几位老人,多是高收入家庭老人,还有的就是子女为老人买单的。

对此,南师大退休老教授张爷爷的儿子深有体会:“我爸爸80多岁了,前阵子跌倒骨折,在医院做完手术后回家康复,但仍然每周要去医院换药。每次去医院,我都得向单位请假,老房子没电梯,然后我还得再找人把老爸抬下楼打车去医院。操心、费事,付出远远不止三四百元钱。现在有了上门服务实在是太好了,解决我一大心事。”

走远走好,还有这些“拦路虎”待解决

江苏省护理学会吴金凤理事长介绍, “互联网 护理服务”才在我国起步几年时间,相关法律法规缺失,配套制度亟待完善。国家的政策是鼓励有条件的医院大力开展“互联网 护理服务”,具体怎么开展没有现成的模式。

医保认为“互联网 护理服务”的目标人群是经济条件好、病人不方便去医院的群体,因此属于“特殊服务范畴”,不是大众普惠性的服务。虽然目前社会需求量大,但真正能享受到这一服务只是少数人。有的医院采取“变通”办法,让病人家属拿着医保卡到医院先到交完挂号、换药、换导管的相关费用,然后医护再上门服务,这样两全其美。

服务价格收费也缺乏统一权威标准,比如,同样是上门监测新生儿黄疸,有的医院每次收费60元,有的则收200元。有的医院对上门服务路近、路远的,上门服务费都一样,等等。此外,上门护士的医疗安全问题无法得到监控,容易存在安全隐患及医疗风险。有资料显示,美国每年200万人次的感染中,有1/6是接受上门医疗服务所致,接受上门服务的患者有医疗不良事件经历者占13%。

还有业内人士指出,同在医院工作相比,护士上门服务,工作地点和工作环境都发生了变化,护士上门服务时间、对象、地点不固定,有一定人身安全风险,这也是一个顾虑。目前,南京多数医院为保证护士人身安全和病人的合法权益,护士从进门服务那一刻起,就通过佩戴的移动视频终端全程定位、全程留痕。还有专家建议给上门的医护人员购买保险。

有关业内人士认为,要确保“互联网 护理服务”服务走远走实,还要进一步出台更多实施细则。再比如,对上门服务后收费难、有违反相关法律法规、不良行为记录服务对象应当建立“黑名单”机制。此外,不同地区、不同级别的医院,应当结合实际供给需求,发挥市场议价机制,参照当地医疗服务价格收费标准,综合考虑交通成本、信息技术成本、护士劳务技术价值和劳动报酬等因素,探索建立价格和相关支付保障机制。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仲崇山

编辑: 蒋明睿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