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齿轮(糖尿病牙)

康复科医师安恒远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20年,没有并发症,81岁的男子咋做到的?7个好习惯很不错

“血糖高”,“并发症出现”,这些字眼就像是魔咒,影响着糖尿病患者的身心健康,糖尿病并发症,更是能被称为“慢性杀手”的另一个面目,它们常常悄无声息地袭来,却能彻底改变一个人的生活。许多糖尿病患者都深知这种痛苦,因为一旦并发症出现,日常生活将充满各种限制和不便。

看不清,甚至是看不见】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2021年发布的报告,全球约有1/3的糖尿病患者会发展为视网膜病变,其中重度患者可能面临失明风险。

视网膜病变的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症状,患者可能仅有视力轻微模糊或看到漂浮物的现象。

这些信号常被忽视,直到病情加重,出现严重的出血或黄斑水肿时,患者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一些研究表明,高血糖长期未控制是视网膜病变的主要诱因,因为过高的血糖水平会损害视网膜中的微血管,导致它们变得脆弱且容易破裂(JAMA Ophthalmology,2019年)。

失去视觉能力后,患者往往无法独立生活,甚至需要全天候护理。一位患者曾描述这种感受:“以前的世界五彩缤纷,现在只剩下一片灰暗。”这种心理上的打击有时甚至比失明本身更为沉重。

泡沫尿,尿少,水肿,肾扛不住了】

糖尿病肾病,也是不容忽视的一大糖尿病并发症。

据《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2022年的数据显示,糖尿病肾病已成为全球终末期肾病(ESRD)的主要原因,占比超过40%,可见其影响之大。

糖尿病肾病的发现,同样需要细心观察,因为早期症状也是不明显,疲劳、轻微的水肿,这些表现往往会被我们忽视掉;然而,当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患者可能会出现严重的乏力、食欲不振和全身浮肿。一位确诊10年的患者曾描述道:“刚开始只是腿有点肿,后来整个人都肿得像气球,走路都困难。”

感觉迟钝、刺痛、麻木和烧灼感,神经也可能也‘沦陷’了】

长期高血糖引起的神经缺血和氧化应激,很容易使神经不堪重负,尤其是血糖波动较大的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现神经病变,这些患者的表现也是多种多样的。

其中,糖尿病足就是一种类型,一位患者因脚底的小伤口未能及时处理,最终发展为骨髓炎,不得不接受截肢手术。对于这些患者来说,神经病变不仅带来身体上的疼痛,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行动能力和心理健康。

【胸闷、呼吸困难,心血管出问题的背后,可能也有‘糖尿病’的‘手笔’!】

一项发表于《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研究(2020年)指出,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是非糖尿病人群的2至4倍。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和脑卒中是糖尿病患者中最常见的心血管并发症,它们往往在没有明显预警的情况下突然发作。

总之,这些并发症的存在,就像是悬在糖友头上的“一把尖刀”,它们出现的时间,其实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如果血糖控制不佳,数月都有可能出现并发症,但若是血糖控制的很好,可能数十年都不会出现并发症,而老李更是坚持了20年都没有出现并发症,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老李,是如何做到20年间都没有出现并发症的呢?】

老李,确诊糖尿病的年龄真的很离谱,那时他刚过60岁,身体还算硬朗,家人和朋友都没有察觉出任何异样。一次例行体检中,血糖检测指标显示明显超标,医生建议他进一步检查,最终确诊为糖尿病。

医生告诉他,糖尿病是一种需要终身管理的慢性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的话,很多并发症可能都会出现。老李听得心里一沉,但医生的一句话让他记住了:“如果控制得好,糖尿病也可以不影响生活质量。”

控糖第一步:改变饮食,这一点对于老李来说都不容易,他从小爱吃甜食,尤其喜欢每顿饭后的甜点。他试着把家里备好的糖果和点心都收起来,开始慢慢适应低糖饮食。妻子也支持他,特意学习了很多适合糖尿病患者的菜谱,比如用糙米代替白米,用少油的烹饪方式替代过去常用的红烧和油炸。

除了饮食,运动也成了老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刚开始时,老李觉得很难坚持,尤其是冬天,寒冷的天气让他不太愿意出门。但慢慢地,他养成了饭后散步的习惯。有时候碰到邻居,他会停下来聊几句,但从不打断自己的步行时间。

在十年间,老李身边的朋友里也有不少糖尿病患者。

老李的一个老同事,因为血糖长期居高不下,不仅视力严重下降,还患上了糖尿病足,日常生活都受到很大限制。每当听到这些事,老李都更加坚定要坚持自己的生活方式......

十年过去了,老李的血糖始终控制在合理范围,医生对他的管理效果非常满意。

医生的肯定,让老李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做法,现在老李已经81岁了,他的生活依然规律而健康。回头看看这20年,他感慨良多......

糖尿病是一种可以管理的疾病,老李用20年的经历证明了这一点;医生结合老李的经历,总结了几个辅助控糖的好习惯,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前两个好习惯,大家应该也都有印象:饮食控制和坚持运动,关于这两点,每个糖友应该都不陌生,今天我们也不在这里赘述了,后边的这个几个好习惯,大家也要注意到。

第三个习惯是按时服药并定期监测血糖

按时按量服药,这一点老李一直在坚持,并且,老李还坚持给自己测血糖!老李家里的血糖仪几乎成了他的“随身医生”。他认为自己记录的这些血糖数据是了解自己身体状况的“晴雨表”,能帮助他及时发现异常。

如果血糖稍有波动,他就会调整当天的饮食和运动计划,而不会拖延到下次复查时才处理。

他还每年定期去医院做详细的体检,把自己记录的数据交给医生参考,确保糖尿病没有引发任何并发症。他常说:“你不盯着糖尿病,它就会来‘盯着’你。”

第四个习惯是保持乐观心态

很多糖尿病患者一确诊便陷入焦虑和消极的情绪,而老李却选择与疾病“和平共处”。他总是说:“糖尿病不是敌人,是提醒我过好生活的小伙伴。”

其实,老李这样的想法没错,相比较于乐观对待,哪些整天紧张或者烦躁的糖友,血糖确实更容易失控,就拿经常情绪紧张来说,糖友体内的交感神经兴奋,刺激肾上腺素、皮质醇等激素的分泌增加,这会导致什么呢?血糖的来源增多,因为肾上腺素、皮质醇等激素的存在会促进糖原分解和糖异生的进程。

第五个好习惯是关注肠道健康,与许多糖尿病患者不同,老李特别重视肠道菌群的健康。

他每天都会在饮食中加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燕麦、亚麻籽和糙米。他认为,肠道就像身体的“第二大脑”,如果肠道菌群平衡,身体的代谢能力会更强。医生也指出,健康的肠道可以帮助稳定血糖水平,减少炎症风险,而这些都是预防并发症的重要因素。

第六个好习惯是关注睡眠质量,老李深知睡眠对健康的重要性,他特意买了一款智能手环,实时监控自己的睡眠数据。坚持良好睡眠确实有必要,最简单明了的一点:这种方法有助于稳定身体的激素分泌,进而降低血糖失控的风险。

第七个好习惯是定期“自我教育”学习新知识。

老李除了老老实实听从医生的建议之外,还会主动查阅最新的糖尿病研究和管理策略。

他订阅了健康杂志,还会通过网络学习相关课程,了解前沿的糖尿病治疗方案。他发现了许多新的研究成果,比如关于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功能性食品和新型药物的信息,这些帮助他更全面地掌握管理糖尿病的知识。

他认为,学习是对抗糖尿病的武器,只有了解得更多,才能避免犯错。

并且,老李还有一点做的特别好,那就是“多和医生沟通”,学到新的说法之后,老李不会直接开始实行,而是先和医生沟通一番,看看是不是适合自己,之后再听从医生的指导进行改变。

老李的这7个好习惯并不是什么特别的秘诀,但它们像是一组紧密连接的齿轮,协同运转,帮助他控制住了糖尿病的进程,也避免了并发症的侵袭,值得各位糖友学习!

#冬日生活打卡季#

胰激肽原酶是治疗糖尿病肾病,周围神经损伤常用药,服用注意4点

在我作为一名内分泌科医生的职业生涯中,遇到了形形色色的糖尿病患者,他们带给我无尽的挑战,也让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今天,我想分享一个关于胰激肽原酶的小故事,这个故事不仅让一位患者对这款药物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他从一个怀疑者变成了一个铁杆粉丝。

话说有一次,一个中年的糖尿病患者,我们暂且称他为王先生,带着一脸的疑惑和不安来到了我的诊室。王先生被诊断出糖尿病肾病和轻微的周围神经损伤,尽管他已经试过了许多种治疗方法,但他的病情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改善。当我提到胰激肽原酶作为他治疗方案的一部分时,他显得非常犹豫。他对我说:“医生,我已经听过太多关于治疗的故事了,每次都是充满希望的开始,但最后总是失望。”我能理解他的挫败感,因为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确实是一场漫长且充满挑战的旅程。

我决定用一个简单却富有启发性的方式来回应他的担忧。我告诉他,将胰激肽原酶的作用比作是一位“内部特工”,这位特工悄无声息地在我们的身体内部进行着一项秘密任务——帮助恢复受损的神经和保护肾脏,从而减缓糖尿病并发症的进展。我解释说,就像任何秘密任务一样,成功需要时间、耐心和正确的策略。我看到王先生的脸上露出了微笑,似乎这个比喻让他感到既好奇又轻松。

几个月后,王先生再次来到我的诊室,这一次,他带着前所未有的笑容。他兴奋地告诉我,他按照我的建议,坚持使用胰激肽原酶,并且认真调整了他的生活方式。令人欣喜的是,他的肾功能指标有了明显的改善,周围神经的症状也减轻了许多。他说:“医生,我从未想过这个‘内部特工’竟然如此强大!”

胰激肽原酶简介

在医学的宝库里,胰激肽原酶像是一位默默无闻的英雄,特别是对那些与糖尿病肾病和周围神经损伤这两大难题搏斗的糖尿病患者来说。想象一下,如果你的身体是一个大型工厂,那么胰激肽原酶就是那位专门负责维持生产线正常运转的工程师,它通过一系列复杂但精确的化学反应,帮助维护血糖平衡,防止或延缓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胰激肽原酶的作用机理十分独特。简单来说,它通过促进血液中的蛋白质分解,间接影响血糖的利用和代谢。特别是在糖尿病肾病和周围神经损伤的治疗中,这种能力变得尤为重要。糖尿病肾病患者常因为血糖控制不佳而受到肾脏功能损害的威胁,而周围神经损伤的患者则可能会经历脚部麻木、疼痛等不适。胰激肽原酶在这里扮演的角色,就像是在细胞间穿梭的小精灵,修复受损的神经,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恢复肾脏的过滤功能。

用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来说,如果你的身体是一部精密的时钟,胰激肽原酶就是那个确保每个齿轮都能准时转动的小油滴。没有它,这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很容易就会出现故障,让身体的健康时钟走得太快或太慢。

在糖尿病管理的旅程中,胰激肽原酶并不是万能钥匙,但它无疑是一个强大的盟友,特别是对于那些需要额外支持以对抗糖尿病肾病和周围神经损伤的患者。通过了解这位默默工作的英雄,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还能更加欣赏那些在我们体内默默奋战的分子和细胞。

服用胰激肽原酶的四大注意事项

1. 正确的服用时间和剂量:准时出席

将胰激肽原酶的服用比作是参加一场非常重要的社交活动。你绝对不希望太早到,让药物在你体内“等待”太久失去了最佳表现时间;同样,迟到意味着错过了药物发挥作用的黄金时段。因此,遵循医生的指导,确保在最佳时间以适当的剂量服用胰激肽原酶,就像精确地计划到达派对的时间一样。

2. 饮食调整:胰激肽原酶的最佳搭档

想象一下,胰激肽原酶是一位优雅的舞者,而合理的饮食就是它的舞伴。两者需要完美配合,才能在治疗的舞台上呈现最佳表现。避免高糖、高脂肪的食物,就像避免让这对舞伴穿上不匹配的舞鞋,以确保他们能够轻盈地旋转,有效管理血糖水平。

3. 避免药物相互作用:社交活动中的和谐共处

如果将胰激肽原酶看作是参加社交活动的嘉宾,那么其他药物就是活动中的其他参与者。有些药物可能与胰激肽原酶“合得来”,而有些则可能“水火不容”。在开始服用胰激肽原酶或其他任何新药之前,确保告知医生你正在使用的所有药物,避免不必要的“社交尴尬”,确保所有的药物都能和谐共处。

4. 监测治疗效果:比赛中的实时比分

治疗过程就像一场比赛,而监测治疗效果则相当于实时查看比分。定期检查血糖水平和其他相关指标,可以帮助你了解胰激肽原酶在你体内的表现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如果发现治疗效果不如预期,可能需要调整治疗策略。这就像在比赛中及时调整战术,以确保最终胜利。

生活中的小贴士

1. 吃得聪明

将饮食视为你的能量源和治疗的伙伴。选择富含纤维的食物,如全谷物、蔬菜和水果,它们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想象一下,这些食物就像是你的内部清洁团队,帮助保持血糖的平衡和稳定。而过多的加工食品和糖,就像是在你的体内制造交通拥堵。所以,选择正确的食物,让你的身体运转更加顺畅。

2. 动起来

定期的身体活动可以帮助控制血糖水平,就像是给你的胰激肽原酶疗法加油。不需要马上成为马拉松运动员——每天散步、瑜伽或者轻松的家庭锻炼都是好的开始。将运动视为一种乐趣而非负担,就像是和朋友玩的游戏,让身体活动成为你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3. 善待你的心灵

面对糖尿病和其并发症的挑战,保持积极的心态至关重要。尝试冥想、深呼吸或是其他放松技巧来管理压力。想象一下,你的心灵像是一片安静的湖水,即使偶尔被石头扰动,也能迅速恢复平静。让你的内心强大,能够支持你身体的治愈过程。

4. 睡眠优先

充足的睡眠是身体恢复和调节血糖的关键。试着将你的卧室变成一个只有睡眠和休息的圣地,远离电子设备和噪音的干扰。想象你的床是一片云朵,将你轻轻托起,带你进入梦乡。高质量的睡眠能让你第二天醒来,充满能量,准备好迎接新的挑战。

将这些小贴士融入你的生活中,让胰激肽原酶的治疗效果最大化。记住,治疗糖尿病不仅是一个物理过程,也是一场心灵的旅程。保持乐观、积极,享受每一步,你将发现自己不仅在与疾病作战,还在创造一个更健康、更快乐的生活。

糖尿病也能泡脚,泡好了还可以预防糖足

这大冷天的,让小编感觉最幸福的时刻就是泡脚的时候。正所谓:会泡脚的人身体好,生病少!泡脚本来是一种养生保健的好方法,却不是所有人都能享受,比如患高血压、糖尿病、糖尿病足的患者等,他们就只能与泡脚无缘。不过,最近小编看到一些的研究文献表明,糖尿病人不但可以泡脚,方法对了还可以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足,是不是很惊喜?

糖尿病患者的安全隐患

网上很多关于泡脚的养生文章中都会提到,糖尿病、糖尿病足的患者最好不要泡脚。这是因为糖尿病患者机体长期处于高糖状态,造成下肢血管病变几率大大增加,导致下肢供血逐渐减少,从而易引发溃疡等情况。此外,高血糖还会损害白细胞的功能,导致抗菌能力下降,使成纤维细胞代谢受损,细菌和炎症细胞增加了氧和其他养料的消耗,导致伤口愈合缓慢。此时泡脚会加剧细菌对创口的侵袭。

糖尿病患者的皮肤比较脆弱,脚部末梢神经对温度不敏感,正常人感觉很烫的水温,他们却感觉不到,所以很容易被烫伤。曾经有新闻报道过某糖尿病患者热水泡脚不当,掉了一层皮,这是因为糖尿病足经过热水刺激加速了皮肤溃烂,使原来就薄弱的皮肤出现烫伤。所以,很多人都不主张糖尿病患者泡脚。

临床足浴可预防和治疗糖足

小编最近在看相关研究时,发现糖尿病不想我们平常所说的最好不要泡脚,而是要正确选择泡脚方法,其中,中药足浴可预防和治疗早期糖尿病足在临床研究上就有相关案例佐证。


糖尿病足在中医学属于“脱疽”范畴,其本质主要是脉络阻塞、血脉淤塞,热毒藴结,其根本是活血祛瘀通络,养阴生津[1]。而中药足浴可刺激足部的反射区,扩张足部微小血管,加快血液循环,增加新陈代谢,刺激末梢神经,并达到疏经通络、活血化瘀的疗效。

临床研究发现,使用常规内科治疗 中药足浴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8.64%,显著高于常规内科治疗 温水足浴患者的70.45%有效率,表明中药足浴具有辅助治疗的效果[2]。

上述实验用到的中药药方为:红花18 g,桂枝20 g,毛冬青28 g,大黄40 g,乳香、没药各25 g,当归18 g。其中的红花、乳香、没药能增加局部血流灌注,解除平滑肌痉挛,降低血管阻力,改善循环,并且减少炎症因子的作用;大黄和乌梅能清热解毒,具有保肝利胆,调节免疫,抗炎抗氧化的药理作用。


由此可见,糖尿病足在早期是可以通过药浴来缓解症状的,对于较轻者可以达到治愈的效果,即使无法治愈,也可以使皮肤溃疡面积缩小,所以糖尿病足不是不能泡脚,而是要泡对方法,但是如果到达糖尿病足晚期,出现混合性坏疽,就不适宜用此方法进行治疗。

但是切记,由于糖尿病足的严重程度不同,此药方不是唯一,患者不要觉得这个药方对自己有用,就盲目使用该方泡脚。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选对中药药材进行治疗。

糖尿病泡脚正确姿势

水温

除了选用合适的中药材,泡脚时还需要注意水温,糖尿病足应将水温控制在37 ℃左右。温水对患处毛细血管的扩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且在热能的作用下,皮肤孔穴、俞穴等能够帮助药物吸收进周身血脉经络,从而使足部神经、血液循环系统、机体自身的调节机制等得到改善,达到治疗效果。太热的温度会刺激原本就很脆弱的皮肤,造成不良后果。

力度

本来糖尿病足的皮肤就很脆弱,不仅在泡的时候要注意,泡脚结束后擦脚的力度要轻,擦脚布要柔软舒适,以免擦伤,造成脚步红肿甚至破溃等情况。

器皿

皮肤的脆弱性也导致不能使用带齿轮按摩的电子泡脚盆。最好选用木盆。当皮肤出现外伤、破裂时不要泡脚,以防皮肤感染而发生严重的后果。

还有一点需要提醒现在的年轻人,糖足可不只是偏爱老年人。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并呈年轻化趋势。虽说糖尿病和糖尿病足潜伏期周期长,属于慢性病,但是一旦控制不好血糖,尽管是年轻人,病发也是弹指一挥间的事。所以,不管老少,糖尿病患者都应积极治疗和加强预防。

综上所述,糖尿病患者不要先对泡脚“恐慌”,一股脑的持否定态度,应该先去医院就诊,检查自己的状况。只要泡对了,糖尿病足也是可以享受到泡脚的乐趣的。天也越来越冷了,科学泡脚,养生一冬。

想了解更多资讯还可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DrWeek医周刊。

参考文献:

[1] 对比分析中药足浴与温水足浴对早期糖尿病足的改善效果

[2] 中药足浴对糖尿病足疗效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