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兵糖尿病(军人糖尿病退役赔偿)
高台县巷道镇卫生院开展民兵体检工作
为做好拥军爱民工作,进一步优化基干民兵队伍质量,了解基干民兵健康状况,近日,高台县巷道镇卫生院联合镇武装部对所有民兵开展了集中健康体检工作。
此次体检,医护人员认真核对每名基干民兵的身份信息,严格按照体检流程和标准,对每一名民兵的健康状况进行全面细致检查。体检项目主要包括检查身高、体重、血压、血糖、肝肾功能、心电图、腹部彩超等。体检结束后由全科医生对照检查结果详细地对每一位体检人员的身体状况进行评估及个性化指导。并针对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腰椎间盘突出等生活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开展健康教育,传授简单有效的日常预防方法和治疗措施,增强民兵的自我保健意识。
通过体检,让基干民兵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了全面了解,增强民兵科学防病意识,做到无病预防,有病及时治疗,确保民兵“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作用有效发挥。(朱芳兰)
民兵体检都这样吗?
朋友们好,咱接着唠,唠唠民兵年度体检~
4月8日一大早,齐步君作为退役后编入预备役的民兵一员,按通知兴冲冲来到了市内某知名健康体检中心,参加民兵年度体检。
人还真不少,来的也都挺早。
我叫了号,12号,趁着还有半个小时开始体检的等待时间,和服务人员沟通了一下,能不能把无关紧要的项目删减一下,加个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
人家回答的挺客气:对不起,不可以。不过您可以自费加一下。
我说请问得多少钱?
回答七十块左右。
钱倒是没多少,也是临时起意才想换项目,反正也没到测糖化血红蛋白的规律时间,所以最后就没加。
正式体检开始后,拿到检测项目单,有血常规、尿常规、心电图、胸片、腹部彩超、内科以及一般检查等几项,免费体检嘛,也还行。
4月8日当天体检单
抽血倒很快,就一小管,常规检测,不需要太多血,省血。
麻溜第二站来到彩超室,想着别一会儿人多喽,先查了吧。
人家在单子上写了个35,说:你第35号,其他所有项目都检查完,你再回来吧。
我说我是民兵体检,来的挺早的,我排的咋这么靠后呢,这不前头也没人吗,这个前头的34个人是咋回事儿呢?
不光是民兵体检,还有别人也在体检,排在你前头的人太多了,你不知道而已。
心想,合理。我转向别的项目室。
来到了内科,人轮转非常快,基本上一分钟不到就一个。
带着疑惑,很快轮到我了。进门只看到一位医生,热情的招呼我坐下。
问我有什么不舒服没,我说没有。
又问我有心脑血管疾病或者糖尿病没,我说血糖有些高。
再问我吃药呢吗?我说没有,就是锻炼加饮食控制。
医生说,看来你控制挺好。说话间单子上扣了戳,说完事儿了。
我还想问问啥,医生开始招呼下一位。
好吧,其实本来也没啥,我便来到了一般检查室。也就是身高、血压、心跳,都是机器在轮流做,伸伸胳膊,站立一下,很快。尿常规留样更是快。
下一站是心电图室,门开着,同时有多个人准备着,清一色卷起裤管床上躺下,机器出纸的声音一响,医生从他身上拔掉那几个仪器接口的声音非常响,动作也非常麻利,嘴里同时招呼着:下一位!快!
当然,我也是流程中的一位,这流水线应该是我见过的最快的。
就为这速度,点赞。
过着这个速度的瘾,总觉得怪怪的。
随后来到了X光室,我说民兵体检拍片,人家接过单子,里屋桌子上一放,关门了。
外头那个等啊,天荒地老过后,还没到叫我的名字。
经过一番沟通,人家说你的单子在最底下的。
我说,这不正好证明我的是最先放过去的吗?
犹疑片刻,她说,对啊,好的,下一个就是你。
别人也在听我们的对话,不乐意了,纷纷要求查找自己的排序~
乱套了~
反正我拍完胸片出来了,外头还乱套着呢~
最后到了腹部彩超室,人家反复问,这只是肝胆脾,没有肾呀啥的,建议加一个,我说不加,她说加一个也没多少钱,肝胆脾一般也没啥。
我没多说话,上一位没出来的时候,我已经被要求该脱的脱掉站在旁边了,他也就是起身脚落地的一刹那,我就让上去直接测上了。
一分钟不到,完事儿。
最后一站是餐厅,心里边带着点儿跑龙套的感觉,合计吃点免费早餐也行,有个鸡蛋有杯奶就行,要求不高。
鸡蛋让我说中了,奶是真没有。是一小碗玉米碴子。外加一个四四方方的小馒头和几根咸菜。
好吧,凑合一下,谁让免费呢。也许是我眼高吧,这早餐对于别人来说也许不赖。
体检完出来呼吸呼吸新鲜空气,好像没事儿发生过似的,相比较以往经历过的其他形式的体检,无论内容还是流程,无论节奏还是速度,无论服务还是变通,都不太理想。
不知道您那儿的民兵体检是什么样子的。
欢迎转发留言探讨~
end.
作者:大国小家齐步走,退役不退色的上进青年。喜欢思辨时事,用事实战胜真实,用美好战胜完美。
关注我,让您看到逻辑里的逻辑,有事没事地咱接着唠~
飒!咸宁民兵连里,有对90后“夫妻档”
来源:咸宁日报
全媒体记者 李嘉
掌上咸宁报道
他灵活干练,不善言谈;她热情爽朗,热心公益。在咸宁市第七期基干民兵集中轮训班中,有一对“90后”夫妻格外引人注目。12月1日,记者走进咸宁市民兵训练基地,采访了这对夫妻。
携手同心组建温馨家庭
现年29岁的冯亮,身高1米75,是一名供电线路勘察员;王佳雨现年24岁,身高1米72,是一名少儿拓展培训教练。
“我们是在七夕情人节那天认识的,他陪朋友去买花,我去买菜,恰好在同一个路口相遇。”回忆相识的情形,王佳雨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王佳雨的家乡在西安临潼,2014年前往江苏常熟打工。冯亮家住咸安区横沟桥镇利民社区,和王佳雨在同一家电子厂上班,两人在同一个车间生产线,相邻而坐。
“他就坐我旁边,每次看到我只知道傻笑。”起初,王佳雨只觉得这个有些憨厚的大哥哥很亲切,直到七夕情人节那天的偶遇,让两人渐生情愫。
经过朝夕相处,两人从相识到相知再到相恋,在同事眼中,他们是一对令人羡慕的热恋情侣。
有情人终成眷属,2016年6月,两人领了结婚证,在双方父母和亲友的见证下正式结为夫妻,不久后他们可爱的女儿也顺利出生。为了照顾小孩,两人决定结束漂泊回到家乡。
“他很会做饭,给小孩换尿布也比我强!”生活中,王佳雨被丈夫冯亮宠成了公主,做饭、洗衣、带小孩……都是冯亮一手包揽。
冯亮的母亲患有肝硬化晚期,父亲患有Ⅱ型糖尿病。冯亮除了照顾自己的小家庭,还要照顾两位患病的老人,补贴他们的医药费用。
为了维持一家生计,冯亮在一家电力安装公司找了一份普通线路勘察员的工作。因体型偏瘦且四肢灵活,加上平时工作中的锻炼,冯亮练就了一身善于攀爬的本领。
志同道合致力社区抗疫
王佳雨的爷爷是一名老党员,在村里当过支部书记,乡亲们大事小事都爱向他请教一二,是村里出了名的“热心肠”。王佳雨从小耳濡目染,养成了大公无私、乐于助人的品格。
2020年元月,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横沟桥镇紧急招募民兵阻击疫情,冯亮应征加入民兵队伍,参与社区卡点执勤。
大年初二,王佳雨刷微信朋友圈时,一条招募社区志愿者的信息引起了她的关注,向社区干部了解情况后,王佳雨立刻报了名。
“当时真没想那么多,只想到作为一名新时代青年,在这种紧要关头就得往前冲。”面对充满未知的疫情形势,王佳雨没有丝毫犹豫,把年仅4岁的女儿托付给亲戚照顾,迅速投入到社区抗疫工作中。
王佳雨所在的利民社区有1300余户5000余人,辖4个网格。
白天,她做好防护措施,克服低温天气,挨家挨户上门测体温、登记信息、摸排外地返乡人员,帮助困难群众运送应急物资……
晚上回到值班室,来不及吃口热乎饭菜,她又及时梳理上报信息,重点关注返乡人员和困难家庭,以便更加精准有效地开展日常防控工作。
白天在社区入户,有时还能和丈夫冯亮见上一面,疫情吃紧社区缺人手,两人心照不宣。只是孩子丢在亲戚家里,劳烦别人不说,王佳雨心里着实有些心疼。
“虽然很想打退堂鼓,但看到全市上下党员干部都在坚守岗位,想到自己肩上这份责任,社区群众还需要我,咬咬牙就坚持下来了。”王佳雨说。
一个在社区前方卡点巡逻值守,一个开展入户信息登记……冯亮和王佳雨这对普普通通的“90后”夫妻舍小家、顾大家,连续在社区抗疫一线奋战50多个昼夜,为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2020年4月,王佳雨因表现突出,被授予横沟桥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最美志愿者”称号,同年火线入党。
荣誉的背后是王佳雨的责任与担当,更是丈夫冯亮的默默支持与付出……
勤学苦练践行军人梦想
“和民兵们在一起参加社区抗疫,看到他们不辞辛劳坚守岗位的情景,我也想加入民兵组织锻炼和提升一下自己。”王佳雨被当地担负值守民兵的优良作风所触动,和丈夫冯亮一道成为咸安区交通巡线连基干民兵。
2020年12月初,冯亮和王佳雨参加了第一次民兵集训,两人体能素质和思想政治素养,都得到全面提升。
“民兵来自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党委政府和人民哪里有需要就得冲上去。”身为一名女民兵,王佳雨战胜困难,全身心投入学习和训练。
在成为民兵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夫妻二人时刻把民兵的职责牢记于心,甘于奉献,坚守在防疫一线。
今年12月初,咸宁市开展第七期基干民兵集中轮训,得知能够参加民兵训练,两人商量后,王佳雨专门请假从武汉回来,把上幼儿园的女儿托付给奶奶,第一时间报名与丈夫共同参训。
当问到夫妻为什么想到一起来参训时,丈夫冯亮说:“当兵后悔两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参加民兵让我有了穿军装的机会,参加民兵训练让我更像一个军人。”
妻子王佳雨说:“自己喜欢这一行,工作也和这方面有关系,能够得到这样学习提高的机会,很荣幸。”
闲暇时光,总能看到这对夫妻相互鼓励、互帮互助的场景。在自习室,他们捧着手册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在单杠上,王佳雨争分夺秒刷新纪录,冯亮在一旁保障安全;在军体拳训练场,冯亮不知疲惫地演示指导,王佳雨刻苦训练,汗水随体温蒸腾。他们不仅是共度朝夕的夫妻,志趣相投的伙伴,更是风雨同舟的同志,并肩作战的战友。
400米跑速度从4分30秒提升到3分,木柄手榴弹投掷距离从20米提高到25米……王佳雨的进步冯亮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他40米战术匍匐前进的速度在民兵连里是最快的一个!”说起丈夫冯亮的专长,王佳雨自豪地说。
经过连续两年的民兵训练,两人的军事素质得到很大提高,进步明显。“我们希望能成为优秀的民兵,为赓续民兵队伍的优良传统贡献自己的力量!”冯亮拉着妻子满怀激情地说。
责编:张欢
编审:向东宁
本文来自【咸宁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