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沾水(糖尿病 喝水)

上海长征医院王波教授 0
文章目录:

骨关节炎的注射治疗

专家简介:王波,上海长征医院骨科医院关节外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股骨头坏死保头治疗、髋膝微创关节置换及人工关节置换感染与松动等。

骨关节炎可以“打针”治疗吗?

答:大家都知道对于大部分疾病,吃药比喝热水效果好,打针比吃药效果好。对于我们关节外科的疾病来说也是如此。初期患者我们一般通过改变生活习惯或吃药保守治疗。对于部分积液症状严重,单纯药物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关节腔注射(俗称“打针”)是治疗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通过穿刺将积液抽出并将玻璃酸钠或几丁糖等药物注射到关节腔内,补充因老年退变减少的关节液,可以有效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节腔注射适合哪些疾病,能吃药为什么要“打针”?

对于单纯改变生活习惯及局部用药无效的膝骨关节炎我们建议先进行口服消炎镇痛药物治疗。但消炎镇痛药属于全身用药,部分患者服药后可能出现严重的胃肠道反应或心血管风险,或者因为其他基础疾病无法口服药物或手术治疗,这时就建议患者进行膝关节腔穿刺治疗,以缓解症状改善关节功能。对于一些膝关节明显积液但医生通过MRI或其他辅助检查手段无法判断积液来源和性质的患者,也可通过关节腔穿刺抽取积液进行相关检查明确疾病,并注射相关药物缓解症状。

关节腔注射的禁忌症有哪些呢?

人体生活的环境周围存在各种各样的细菌,而人体能够在这种环境中正常生活是由于人体存在抵抗力。皮肤是抵御外来细菌的第一道屏障,也是最重要的一道屏障。而关节腔穿刺是一种有创伤的诊断和治疗手段,需要穿破皮肤屏障,因此如果皮肤周围有活动期感染病灶、糖尿病控制不佳、凝血功能异常(尤其是经常刷牙时出血或皮肤瘀斑),应该将这些情况详细告知医生,由医生综合判断是否能够进行关节腔穿刺治疗。如果局部注射以后出现关节腔周围红肿热痛等症状要考虑感染的可能,应该立即到医院就诊。

关节腔注射一般用哪些药?

目前临床常用的关节腔注射药物包括局麻药、激素类药物及粘弹性补充药物。医生会根据患者病变程度及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组合。

关节腔内注射后,应该注意什么?

1、 注射部位24小时内不要沾水。

2、 胶布请在注射后24小时后自行去除。

3、 注射部位禁止拍、打、揉、热敷、按摩、针灸、理疗,热水泡脚等治疗,可以冷敷。

4、 注射后48小时内减少运动,以休息为主,避免过多活动,若有不适应及时来医院随诊。

甜言“泌”语|糖友们必须做“足”的功课(下集)

预防胜于治疗

关注糖尿病足

掌握这些技巧

保护您的双脚

你知道吗?我国竟然有1.4亿的成人糖尿病患者,这个数字位居全球第一。

糖尿病,人们也常称它为“无声的杀手”,它的并发症可是会悄悄侵袭全身的多个器官,让糖友们的生活质量瞬间大打折扣。而糖尿病足是最让人头疼的并发症之一,治疗起来周期长、花费大,致残率、致死率都相当高。

别担心,我们一起跟着咱们内分泌科莫嘉明医生来学习了解糖尿病足,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吧!

糖尿病足的分期方法

糖尿病足按严重程度分为0~5级。

0级足部皮肤完整;

1级出现浅表溃疡但无感染;

2级溃疡加深,累及肌腱,有脓性分泌物;

3级溃疡加重,行走受限,严重者痛觉缺失;

4级足趾供血受阻,出现坏疽,需截肢;

5级足部发黑坏死,合并严重神经病变。

分期随病情和治疗而变化,部分4级及以下可保肢,5级则往往需截肢。

综上所述,糖尿病足的危害性极大,因此,糖尿病患者应高度重视足部保护,以防受伤和感染,并应定期进行检查,以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处理。对于神经病变的筛查,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包括震动感觉阈值测定、肌电图、周围血管及神经病变情况等多项内容。

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评估

糖尿病神经病变,作为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其典型表现为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DSPN),症状包括双侧远端对称性肢体疼痛、麻木和感觉异常,如火烧感、蚁行感以及刀割或电击样疼痛等。

此外,还存在进展隐匿的自主神经病变,可能引发心悸、消化不良、皮肤瘙痒、月经不调、阳痿等多样化的器官症状。值得注意的是,DSPN是糖尿病足的直接风险因素,约有一半的患者在出现糖尿病足时并无明显症状。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一经发现或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后的五年内,建议每年进行一次神经病变筛查。筛查项目包括但不限于震动感觉阈值测定和肌电图等。若确诊神经病变,早期治疗仍是有效的,然而,若病变已持续多年,其治疗效果可能难以逆转。

周围血管的评估

糖尿病足周围血管病变主要聚焦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LEAD),它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脑血管疾病有着共同的发病机理,且常常并发。相较非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的小动脉病变程度更为显著,约有60%的糖尿病足患者同时患有LEAD。

其典型症状为间歇性跛行,表现为行走数百米后出现的腰酸腿疼、肌肉疲劳、下肢麻木无力,休息后症状迅速缓解,但严重者可能会出现皮肤发凉、休息时下肢持续疼痛,甚至出现难以愈合的足部溃疡坏疽。

在诊断周围血管病变时,常用的检查手段包括无创动脉硬化检测、下肢血管彩超、CTA等。通常,初始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但当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能需要采取各种血管重建手术以降低截肢风险并缓解疼痛。

糖尿病足的治疗

治疗糖尿病足需保持血糖达标,局部和全身治疗相结合。

局部处理包括消毒、包扎、保护伤口,避免沾水,观察变化。感染时需切开引流、清创换药,负压封闭治疗加快愈合。血管闭塞明显时,需开通血管。

全身治疗包括稳定血糖、血压、电解质、心肾功能等,针对神经和血管病变治疗,同时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严重情况下可能需截肢。

患者与家属的应对

糖尿病足治疗周期长、难度大、花费高、病情反复,需信心和耐心,家庭支持至关重要。对于糖尿病足的管理,我们始终坚持“预防胜于治疗”的原则,因为治疗往往具有挑战性,而预防措施通常更为有效。所以,糖友和家属们还应接受有关糖尿病和糖尿病足的知识教育,以降低溃疡发生的风险,掌握正确的日常护理技巧,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36个控糖好习惯养成一览表,糖友要收藏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从某种意义上说,糖尿病是一种生活方式病。因此,改变以前的生活习惯,对长期控制血糖至关重要。

正如一位糖尿病专家所说 “我们医生能够做到的只能是提出建议。是否接受这些建议,是否付诸行动,完全取决于糖友自己的意志。主动参与糖尿病的治疗,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才是真正治疗的开始!”

今天我们就从饮食、运动、用药、血糖监测、作息和复诊几大方面总结控糖好习惯。

饮食好习惯

1、每天用全谷杂粮和杂豆代替部分精细主食;

2、餐餐有新鲜蔬菜,深色蔬菜要占一半以上;

3、每周吃2~3次鱼,每天吃鸡蛋不超过1个;

4、少吃甚至不吃肥肉、烟熏、腌制和烘烤肉;

5、两餐之间或运动前、后吃水果,以低GI水果为宜;

6、每天喝300ml牛奶或原味酸奶;

7、每天吃点豆腐、豆干或喝点豆浆;

8、零食加餐可选原味坚果,每天控制在50克左右;

9、饮用足量白开水,也可适量饮用淡茶或咖啡,但不喝酒、不喝果汁等饮料;

10、先吃蔬菜,再吃肉蛋,最后吃主食;

11、控制进餐速度,细嚼慢咽;

12、每日烹调油使用量宜控制在 30g 以内,多选清淡等烹饪方法,避免煎炸;

13、食盐用量每日不宜超过 6g,建议使用小盐勺(每勺2克)。

运动好习惯

1、定制运动小目标,例如每天30分钟;

2、每天坚持运动1次最为理想,如果运动量较大的话,可间隔一两天,但不要超过3天;

3、饭后1~1.5小时安排运动,不在空腹时运动;

4、如无禁忌证,每周最好进行2~3次抗阻运动,如哑铃操、弹力带;

5、运动前先热身准备,运动后要放松拉伸;

6、利用碎片化运动时间,例如能走路,不坐车,能爬楼梯不坐电梯;

7、血糖低于5.6mmol/L时加餐后再运动。

用药好习惯

1、按医嘱定时用药,用新药前阅读说明书,不随便停药;

2、没开封的胰岛素(包括瓶装胰岛素、胰岛素笔芯和胰岛素预充注射笔)储藏在2-8℃的环境中,避免冷冻、阳光直射或反复震荡。

3、已开封的使用的胰岛素可以室温(15~30℃)保存。

4、如果室温超过 30 ℃ ,正在使用的胰岛素应当贮存在冰箱中。注射前在手掌之间滚动使其回暖。

5、中效人胰岛素和预混胰岛素为云雾状的混悬液,注射前需要充分摇晃混匀;

6、不要每次注射同一位点,要有规律地轮换注射部位;

7、速效胰岛素类似物或预混胰岛素类似物要紧邻餐前注射;

8、每次按键注射后,至少停留10秒后再拔针头,注射剂量较大时,有必要超过10秒。

血糖监测好习惯

1、测血糖前可用肥皂和温水洗手来清洁采血部位;

2、清洁后采血部位所在的手臂自然下垂片刻,并按摩后再采血;

3、采血首选无名指、中指或小指指腹两侧;

4、若使用酒精消毒采血部位,建议弃掉第一滴血,取第二滴血进行测试;

5、测完血糖后采血位半小时内别沾水。

作息好习惯

1、睡觉前远离手机,上床后可以看会儿书,按时睡觉,保证充足睡眠;

2、不熬夜,睡前不喝浓茶咖啡。

复诊好习惯

1、每年定期检查身体(检查项目表1);

2、复诊前带上自己的病历(包括血糖记录及用药情况),目前所使用的药物清单;

3、整理最近遇到的问题,对复诊做到心里有数。

注:TC为总胆固醇;HDL-C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G为甘油三酯;肝功能包括总胆红素、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γ-谷氨酰转移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