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血印(糖尿病 血点)
皮肤上有3个迹象,多是糖尿病“找上门”,别视而不见
38岁的王先生最近被皮肤瘙痒折磨得茶饭不思,全身瘙痒,到处都被挠红了、有血印,最初去药店买了药膏,用了几天,依然没有好转。
在瘙痒难忍之下,到医院皮肤科检查,了解情况后,医生建议王先生做个血糖检查,结果出来后,确诊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也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在我国患病率约11% ,也就是说100 个成人中就有一个糖尿病患者。其中,二型糖尿病患病率最高。
糖尿病与其他很多慢性疾病一样,如果我们能够早期发现血糖的异常变化,在糖尿病前期即对它进行“围追堵截”,那么,糖尿病也是完全可实现逆转的。
皮肤是血糖的“报警器”
3种迹象要小心
当体内血糖过高时,皮肤上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的异常表现,比如以下3种表现:
01
皮肤瘙痒
据统计,有大约20%的糖尿病患者会有皮肤瘙痒的表现,这是因为体内血糖过高引起周围血管、神经发生损伤后所致,且糖尿病患者皮肤组织内的含糖量升高在出汗时糖分会随着汗液排出,继而导致皮肤受到刺激引起瘙痒。
很多患者会因为皮肤上严重的瘙痒而导致正常生活受到影响。
02
黑棘皮病
黑棘皮病是一种皮肤过度角化、增厚、色素过度沉着及乳头瘤样增生为特征的皮肤病,主要表现为颈部、腋下与腹股沟等处的皮肤出现变黑暗沉、摸起来粗糙,外观有如天鹅绒般增厚等症状。
糖尿病患者黑色素细胞刺激素分泌增多,刺激皮肤角化过度、基底层黑色素增多,同时糖尿病患者营养不良,体内甲硫氨酸、半胱氨酸含量减少,硫氢基来源不足,促使黑色素增加而发生黑棘皮病。
03
伤口愈合慢
正常情况下,皮肤上出现小伤口会很快愈合,但糖尿病患者的皮肤上一旦出现伤口,愈合的速度会变得很慢,甚至一些伤口无法愈合还会出现溃疡、流脓的表现。
除了皮肤上的表现以外,糖尿病患者还会有三多一少(如多食、多饮、尿多、体重减轻)的表现,部分患者由于血糖过高还会有视物模糊的症状,当发现身体存在这些异常时一定要及时就医。
2个“天然的降糖药”
效果绝佳
01
动起来
很多人都认为,血糖高了最好的处理办法就是吃降糖药。
但事实上,这些降糖药可能还不如有效运动好用。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孙子林在2015年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谈道:
某些情况下,有些降糖药一片的控糖效果还不到1,而一项有效运动的降糖效果可达1.8。
这是因为肌肉中有肌糖元,肌肉一运动,肌糖元就把食物转化的血糖消耗了,所以血糖就会降下来,很多糖尿病人吃饭之后血糖高,走半小时就降下来了,就是这个道理。
从这个角度上说,我们平时要有所运动,为的就是给未来预防乃至治疗糖尿病提供力量。
运动后,肌肉、肝脏还会摄取大量葡萄糖,使得血糖进一步下降,如中等量的运动,其降糖作用能够维持12~17小时。由此可见运动对于降糖有很大的积极效果。
在运动频次上,对于绝大多数青年人,建议每天至少30分钟、每周至少5天的有氧运动。至于运动强度,可因人而异、因身体情况灵活调整(盲目追求高强度训练,为了练而练)。
02
睡得好
说到睡眠质量,大多数人会想到缺乏充足的睡眠将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功能紊乱,进而导致疾病发生。
研究发现睡眠小于5h的人群可见HbA1c升高,显示这些人血糖控制较差。睡眠小于6h的患者体重指数出现显著升高。
出乎意料的是睡眠时间大于8h也会导致空腹血糖升高,研究提示预防糖尿病,应将睡眠控制在7h左右较理想。
除此以外,对于已经服药的高血糖患者而言,还应该按医嘱服用降糖药,主动多了解糖尿病相关知识,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虽然糖尿病虽然现在还无法根治,但只要采取有效控制措施,是完全可以做到长期共存,不影响生活质量的。所以,控糖还是要靠自己,管住嘴,迈开腿。
牙龈出血:口腔健康的红色警报
牙龈出血,是许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可能遭遇的口腔问题。当你在刷牙时,发现牙刷上沾染了丝丝血迹;或者在咬苹果等硬物后,看到水果上留下了血印,这便是牙龈出血的常见表现。它虽然看似是个小麻烦,但却可能是口腔健康发出的警示信号,值得我们深入探究。
一、牙龈出血的原因(一)口腔卫生不良牙菌斑和牙结石是牙龈出血的罪魁祸首之一。如果日常刷牙不彻底,食物残渣就会在牙齿表面和牙龈边缘堆积,滋生大量细菌,形成牙菌斑。随着时间的推移,牙菌斑逐渐矿化,形成坚硬的牙结石。牙结石会持续刺激牙龈组织,引发炎症,导致牙龈红肿、出血。
(二)刷牙方式不正确刷牙时用力过猛,或者采用横刷法,会直接损伤牙龈组织。牙龈是较为脆弱的口腔黏膜,过度的外力刺激会使其受损,从而引发出血现象。
(三)不良生活习惯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对牙龈健康危害极大。吸烟会使口腔内的血管收缩,减少牙龈的血液供应,降低牙龈的抵抗力,容易引发炎症和出血。酗酒则可能影响人体对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削弱牙龈组织的修复能力。
(四)全身性疾病影响一些全身性疾病也会在口腔中表现出牙龈出血的症状。例如,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会影响人体的凝血功能,导致牙龈容易出血且出血不易止住。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容易引发牙周组织的炎症,进而出现牙龈出血。此外,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抗凝血药,也可能增加牙龈出血的风险。
二、牙龈出血的预防措施(一)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早晚正确刷牙是预防牙龈出血的关键。选择软毛牙刷,采用巴氏刷牙法,将牙刷与牙长轴呈 45 度角指向根尖方向,按照牙龈 - 牙交界区,使刷毛一部分进入龈沟,一部分铺于龈缘上,尽可能伸入邻间隙内,用轻柔压力,使刷毛在原位作前后方向短距离的水平颤动 10 次左右。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 3 分钟,确保牙齿的各个面都能得到清洁。饭后使用清水或漱口水漱口,及时清除口腔内的食物残渣。
(二)定期口腔检查与洁治定期到口腔医院或诊所进行口腔检查,一般建议每年 1 - 2 次。医生可以及时发现口腔问题,如龋齿、牙周炎等,并进行相应的治疗。同时,定期进行洗牙,也就是龈上洁治术,可以有效去除牙结石和牙菌斑,预防牙龈炎症的发生。
(三)健康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减少对牙龈的不良刺激。保证均衡的饮食,摄入富含维生素 C、维生素 K 等对牙龈健康有益的营养物质。例如,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全谷类食物等。
(四)谨慎用药如果因疾病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血药等可能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应告知医生自己的口腔健康状况,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药物剂量或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三、牙龈出血的治疗方法(一)针对局部口腔问题的治疗如果是由于牙菌斑、牙结石导致的牙龈出血,洗牙是首要的治疗手段。对于较为严重的牙周炎患者,可能还需要进行龈下刮治术,彻底清除牙龈下的牙结石和病变组织。在治疗后,患者需要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口腔护理,如使用抗菌漱口水、正确刷牙等,促进牙龈组织的恢复。
(二)全身性疾病的治疗与管理对于因全身性疾病引起的牙龈出血,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如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应到血液科进行专科治疗,控制病情,改善凝血功能。糖尿病患者则要加强血糖控制,通过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等多种方式,将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减轻牙周组织的炎症反应。
牙龈出血并非小事,它是口腔健康的晴雨表。我们应重视牙龈出血问题,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预防牙龈出血的发生。一旦出现牙龈出血持续不止或伴有其他症状,如牙龈疼痛、牙齿松动等,应及时就医,以便明确病因,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守护我们的口腔健康,让笑容更加灿烂自信。
眼睛红了一大片别担心,深究病因早干预早安心
秋冬季节,气温逐渐走低,真是一场秋雨一场寒。有些朋友最近在网上咨询“为什么我洗了个热水澡以后,发现眼睛红了一片,会不会是得了重病?”看过照片才发现,原来是球结膜下出血,遂告知并非大病,是结膜下的微血管破裂引起的,排除糖尿病、高血压、血液病等基础疾病后,应该是因为冷热温差大,导致了血管扩张破裂,一般1-2周可自行吸收。但很多朋友仍很焦虑,生怕眼睛会失明,惴惴不安。
今天,我们就来好好的讲一下,这个球结膜下出血到底是如何发生的,对您的眼睛到底有什么样的影响。
首先,我们要辨别一下,球结膜下出血和球结膜充血。别小看一字之差,处置措施是完全不同的。
球结膜下出血是指由于结膜下小血管的破裂或通透性明显增强致结膜小血管破裂出血聚于结膜下。极少数能找到确切的病因。球结膜下出血的形状不一,大小不等,常成片状或团状,也有波及全球结膜成大片者。少量呈鲜红色,量大则隆起呈紫色,多发生在颞侧。出血大多为鲜红或暗红色,不过1-2周即可吸收,不留痕迹。
球结膜下出血其实是临床常见症状,可由多种诱因引起,如揉眼、眼外伤、青光眼、高血压、动脉硬化、脓血症、剧烈咳嗽、分娩、便秘、呕吐、糖尿病、血液病等。发病时一般无眼部不适,多在照镜子时发现或被他人发现。
有研究表明,结膜下出血随年龄增长而多发,常见于41~50岁及61~70岁。夏季是结膜下出血的高发季节。外伤是年轻患者结膜下出血的主要原因,而高血压是老年患者结膜下出血的主要诱因。生活中,在排除了高血压、糖尿病基础疾病的情况下,结膜下出血大多在洗热水澡、饮酒、熬夜、情绪激动、揉眼后发生。
不过由于球结膜下出血很明显,眼部会有红色血印,所以都可以及时发现。该病症预后较好,对眼睛影响甚微。但由于发生在眼部,所以很多朋友较为紧张。若发病在3天以内,可以考虑冷敷收缩血管止血,3天后可以考虑热敷,促进血液吸收,无需特别用药。
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朋友,要注意控制血压、血糖,避免情绪激动,注意室内外温差骤变。即使您平素身体健康,也要注意休息,避免长时间上网或看电视,减少揉眼及眼部炎症诱发结膜下出血的可能。特比需要提醒大家,如果频繁发生球结膜下出血,则有可能是血液科疾病,需要去血液科详细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