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她糖尿病(她糖尿病诊断标准)

北青网 0
文章目录:

90后姑娘突患暴发型糖尿病,进ICU抢救!医生:她的爱好很多人都有

你还在执着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吗?

最近,关于奶茶、甜饮料的“反面教材”上了微博热搜!

近日,广州29岁的林小姐出现口干、腹痛、头晕等症状,多脏器出现衰竭,确诊暴发型糖尿病送入ICU。医生称,她入院前几天曾喝十几支甜饮料,平日常喝奶茶。

平时身体健康突患暴发型糖尿病危及生命

不久前,林女士出现口干、多饮、腹痛、头晕、乏力等症状,还呕吐了10多次。7月25日,她被收治入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医院内分泌科。

林女士告诉医生,自己这几天也没吃什么特别的食物,喝过糖水和功能饮料,没有糖尿病病史。但当林女士的化验报告出来时,值班医生们都“惊呆了”:

林女士的血糖值高达38.86mmol/L,远远高于正常值(非空腹时≤11.1mmol/L)。她的血淀粉酶高达396U/L,正常值的范围是30-110U/L。此外,林女士的血酮、血白细胞、pH值、剩余碱、乳酸、肌钙蛋白等指标均有严重异常,随时可能危及生命!同时,林女士的腹部CT显示,她的胰尾部局部膨隆,周围脂肪间隙模糊,有可能出现了胰腺炎。但是,林女士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为6.2%,处于正常范围内。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可以反映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这个值的正常意味着林女士三个月前血糖稳定。最终,林女士被诊断为暴发性1型糖尿病,合并休克、胰腺炎、心肌炎等,生命危殆。医护人员立即给予其输液、降血糖等处理。但林女士病情没有好转,反而继续加重,并且逐渐出现意识改变、血压下降,在场医护人员当机立断,将林女士转重症监护室(ICU)继续抢救。

专家提醒,暴发性1型糖尿病起病隐匿,发病急,进展迅速,容易合并严重代谢紊乱以及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因此24小时内的有效治疗十分重要。该事件一时之间引发热议。不少网友感叹糖尿病真的来得太猝不及防了,而有部分网友则表示质疑,认为甜食和糖尿病没太大关系。糖尿病和吃糖吃甜食到底有没有关系?每日一杯奶茶会增加得糖尿病的风险吗?爆发性糖尿病到底有多可怕?对此,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陈玉华表示,糖尿病分为很多种,包括1型、2型、妊娠期糖尿病以及各种特殊类型糖尿病,各种糖尿病病因有所不同,由于长期饮食不合理尤其是超量导致肥胖引起的糖尿病多为2型糖尿病。然而,林小姐所患的爆发性糖尿病是指1型糖尿病,之所以短时间内出现爆发性糖尿病,并不单纯是因为喝奶茶喝饮料,而是以往就存在1型糖尿病却不自知。

警惕暴发型糖尿病!常在年轻时就发病,死亡率高!

暴发性1型糖尿病有以下临床特点:

1.发病急骤。患者从出现“三多一少”症状到出现酮症酸中毒的时间很短,多在1周以内,有前驱感染病史。

2.病情危重。90%以上暴发性1型糖尿病患者以酮症酸中毒起病,伴有意识障碍,高血糖、酸中毒、电解质严重紊乱,可伴有胰酶、肌酶、转氨酶升高,而且病情容易进展至横纹肌溶解和急性肾衰竭,死亡率高。

3.胰岛功能衰竭。胰岛功能几乎完全丧失,在空腹、餐后2小时或经胰高血糖素刺激后的血C肽值均处于极低水平。经常出现年龄很小却完全依赖胰岛素的病例。

4.70%患者在起病前可有流感症状以及胃肠症状;可发生在妊娠期间以及分娩后的短时期内,易被误诊。

暴发性1型糖尿病一般起病年龄在18-35岁,发病急骤,进展迅速,容易合并严重代谢紊乱以及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故24小时内的有效治疗十分重要。

我国糖尿病人过亿关于糖尿病你得知道这些

研究表明,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过1.14亿,防治糖尿病,最关键的是提高全社会对糖尿病的认知。

什么人容易得糖尿病?糖尿病有哪些征兆?怎么做才能远离糖尿病?

来源:深圳晚报(ID:szwb826)

综合澎湃视频、南方都市报、人民日报

从糖尿病前期恢复到血糖正常,忙于工作带娃的她做到了

Cher是一位年轻漂亮的宝妈,31岁,身高1.63米,体重60公斤,BMI22.5。孕期曾患妊娠糖尿病,现在孩子两岁,餐后血糖还是很高,工作原因在外应酬吃饭比较多,下班回家一心陪娃,没有精力认真安排自己的饮食,所以日常饮食不太健康,平常也不爱运动。

她经常是早餐简单糊弄一口,因为每天早晨要照顾孩子,又赶着上班,自己的食物就比较单一,很少吃蔬菜,有时候甚至直接用全主食凑合一餐,一碗宽粉是一份早餐,一袋面包也是她的一份早餐。爱娃胜过爱自己,宝妈们都懂得。

午餐在单位一般是外卖盖饭,对我们上班族来说,大部分人都只能选择重油重盐搭配不均衡的外卖和食堂餐。

晚餐和周末时间充裕一些,但也常常把握不好食物搭配,特别是主食总选不好,血糖稍理想的时候主食就吃一碗白米饭;发现血糖高了又啥也不敢吃了,一碗粥把自己打发了。

现在孩子已经两岁了,但是血糖一直还是控制不好,空腹血糖5nmol/L左右,但是餐后血糖还在7nmol/L到9nmol/L的范围,处于糖尿病前期糖耐量减低的状态。

这次来参加血糖管理体验营,Cher下决心要认真对待自己的血糖,懂得爱自己的妈妈才能更好的爱孩子,所以她下定决心克服万难,要认真按食谱吃饭。现在体验营已经进行了半个多月,她确实每天认真按食谱吃饭。看看她近半个月的伙食吧,健康营养又利于控糖,真的很不错。

当然,控糖食谱最重要的是有控糖效果,Cher的血糖正在稳步回归正常,从刚入营时的空腹血糖5nmol/L左右,餐后血糖7nmol/L到9nmol/L,半个月时间现在空腹4.8nmol/L,餐后6.9nmol/L。体验营的半个月时间里,空腹和三餐后血糖都在正常范围内,只有1月4号的空腹7.0nmol/L是偏高的,其实那一次是开营第一天,还没开始吃食谱呢。

Cher对自己的血糖管理效果特别满意,让她开心的不仅是血糖值回到正常,而且通过21天体验营,她已经慢慢掌握控糖饮食的搭配技巧,每餐都需要选择哪几类食物,各种食物大概吃多少。他说特别喜欢我们精挑细选的分餐盘,觉得分餐盘太实用了,轻松就能知道每餐吃多少,不会少吃或多吃;还觉得食谱里的杂粮饭也很好吃……

有种血糖回归正常,全世界都变美好的感觉。

她悄悄告诉我,在刚来参加21天血糖管理体验营期的时候,自己是下定决心要克服万难的,进了体验营才知道,哪有万难,21天餐餐有精心设计好的食谱,食材按着采购清单去买就好了,再也不用为早餐吃什么?午餐吃什么?晚餐是吃什么发愁?每天省了这灵魂三问,太省心了,不知道有多轻松。

体验营里,还有专门的老师负责厨艺指导,不会做的菜肴,不会做的主食,老师都在线指导,有学员把这部分内容称作美女厨艺老师在线“手把手”陪你做饭,所以厨艺不知不觉都轻松提升了。

Cher是个美食爱好者,参加体验营后,美食还是要吃的,不过吃之前先到群里找营养师一起挑选,满足口福也要保证健康。零食怎么选?麦片怎么选?奶酪可不可以吃……,这样的问题随时在群里问。

体验营里除了有专业营养师及时在线指导,还有其他认真管理血糖的伙伴们,同伴的鼓励督促让人舒服但又非常有力量,大家互相陪伴血糖管理也变得轻松温暖有趣。

有一次Cher喝了一杯同事请的奶茶,刚在群里汇报完,小伙伴们按耐不住一起来帮她出谋划策,喝了怎么样?不喝怎么样?以后要不要喝?下次要怎么拒绝?我相信经过这样的讨论,下一次再遇到有人请吃甜食的时候,他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会一个让自己舒服的选择了。 这种自主的调整、主动的选择往往更容易持续,甚至不用刻意坚持。

Cher说如果自己能在孕期就找到我们该多好。其实我想说,血糖管控的最佳时间是当下,过去已经过去,现在开始就是最好的。

21天血糖管理服务体验营,这里有反复打磨的21天控糖食谱,有专业营养师全方位的陪伴督促,还有同样认真管理血糖的的伙伴,也希望用我们的专业知识、温暖陪伴和及时督导,帮助更多的人管理好血糖。像Cher这样的案例很多很多,正是这些朋友的变化让我们更有动力来用心做好这个体验营,管理血糖我们一起努力。

作者:

圆圆8岁了,尽管患1型糖尿病5年,但她在父母的关爱中健康成长

3月15日,阳光明媚,暖风习习,我们迎着初升的太阳,去到小糖友圆圆(化名)的家中走访。圆圆家位于湘潭的某个小乡村,道路狭窄曲折,若不是有熟人带路,很难找到确切地址。

1.小大人圆圆

圆圆今年只有8岁,但已经患糖5年了,我们到达家中时,圆圆正在村间小道上玩耍,身上穿着一件有些泛黄的粉白单衣,脚上是一双磨损严重的小布鞋,脸颊红扑扑的,两条小辫子因为奔跑在阳光下起起伏伏,她的笑声很清脆很欢快,若是不测血糖不打胰岛素,她和普通的小女孩毫无差别。

爸爸向她招招手示意有客人到了,她脸上的笑意缓缓褪去,略有些腼腆和不安地向我们走过来,之前爸爸与她说过,会有两个有爱心的叔叔和阿姨来看她,并且帮她控制血糖。她乖巧地走过来,一脸正色地回答着我们的问题,此时的她与刚刚大笑时不同,像是一个小大人,让人看着心疼。

(圆圆)

我们给她测出随机血糖值是19,高出正常值许多,我们问她早餐吃了什么,她说自己做了西红柿炒鸡蛋和饭,我有一瞬间的惊愕:她家的灶台高至她的脖子处,她要怎么炒菜呢?旁边的奶奶看出了我的惊讶,于是解释说:她的爸爸妈妈比较忙,有时候照顾不到她,她就自己搬一把板凳垫在脚下炒菜,她会做的菜可多了,各种蔬菜都会炒,也会做汤。当其他的8岁女孩还赖在父母怀中撒娇时,圆圆早已开始承担家中的家务活,不只是炒菜,她还会做饭、洗碗、扫地、养鸡……

因为患有糖尿病,她知道很多东西不能吃,学校给她发的糖果,每次都会留下来,她说带回来给弟弟吃。但是当看到苹果时,她又会露出很馋的样子。这时候大人就给她切半个,吃完后就把她放到坪里去疯跑。

圆圆的血糖值过高,需要补充一个单位的胰岛素,于是我看着她颤抖着在自己的小肚子上打针。我问她:“打针痛吗?”她说:“不痛,我已经习惯了,但不知道为什么,每次打针我都会一直抖。” 我想,她虽然说不痛,但是她潜意识里仍旧是害怕的吧,不然为什么没有丝毫异常的圆圆,却在碰到胰岛素笔的那一刻开始止不住地颤抖呢。

(圆圆与弟弟)

2.患1型糖尿病14年的志愿者启哥

圆圆患糖五年来,血糖一直不稳定,时高时低,她家庭条件一般,家里人对糖尿病一知半解,他们的内心也着急得很。诺基金志愿者启哥(化名)从他人口中得知圆圆的情况后,立刻联系到了圆圆的爸爸妈妈准备上门来看看。启哥自身患有1型糖尿病14年,对控制血糖颇有心得,且有着一颗温柔而灼热的爱心,他说:“圆圆跟我大女儿一样大,孩子还这么小,我不忍心看着她凋零,即使工作再忙,我也要抽出来时间来帮帮她,告诉她控制血糖的方法,告诉她糖尿病没什么大不了。”

这是启哥第二次来到圆圆家,第一次见面是一周前,他给圆圆带来了一个礼物:动态血糖仪,让圆圆可以时刻了解自己的血糖值,也为了记录和分析她的血糖数据,希望通过控制每日的餐食用量来平稳她的血糖。

(志愿者启哥与圆圆)

前一周,启哥每天都会和家长联系,询问圆圆的用餐情况和血糖情况,一边为家长分析血糖不平稳的原因,一边教父母应该怎么给圆圆搭配餐食。这次来到圆圆家,启哥有着明确的行动目标,一是检验上一周的控糖效果,二是教父母使用食物秤计算碳水化合物的量。在启哥的建议下,诺基金工作人员给圆圆送了6盒胰岛素针头、血糖仪试纸和一个食物秤。

控制血糖是一个长期工程,学习控制血糖同样需要一步步来,为此,启哥组建了一个“圆圆快乐健康成长群“,在这个群里,有其他控糖经验丰富的热心糖友,而爸爸需要每天拍照上传圆圆的餐食图片和血糖数值图片,在不断纠正爸爸的错误控糖行为中,也不断帮助爸爸学习控糖。

3.正能量的妈妈

圆圆家里的经济情况并不理想,甚至可以说很差,家里五口人,姐姐上初三,圆圆上三年级,年仅三岁半的弟弟很快也要开始上幼儿园,孩子的学费和生活费是家中的一大项开支,可爸爸因为高血压和痛风严重没办法外出打工,只能在家做些农活,全家的经济负担都压在了妈妈的身上。

每天早上5点,当全家人都还在睡梦中时,妈妈已经草草地扒完几口饭,独自骑着电动车去集市卖菜了,妈妈和我们说:她家距离集市太远了,早上5点出发根本占不到好的卖菜位置,没办法,她忍痛花30元钱买了一个位置,可这30元得卖很多菜才能赚回来。

(圆圆妈妈的双手)

眼前的妈妈和我们述说着生活的无奈和重压,本是沉重的话题,可妈妈的声音却从来没有低沉过,历经沧桑的脸庞上一直挂着微笑,偶尔与家人的目光对视也充满了温柔。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妈妈,懂得知足且乐观向上。

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圆圆患糖5年,内心毫无阴霾,她的笑容仍旧天真美好,那是因为她的妈妈从不哀怨,从不情绪化,从不消极,妈妈一直在言传身教地教导着孩子对生活要抱有热情、要充满希望,妈妈的温柔、包容更是为圆圆创造出了一个愉悦温馨的家庭氛围,而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最大最直接的受益人便是孩子。

(圆圆妈妈向我们讲述圆圆的情况)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甚至是终身教师,父母毫不掩饰的行为举止时时刻刻会被模仿,而这种模仿对孩子性格的形成是潜移默化的。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家长教导孩子要学会互相关心,互相尊重,可自己却夫妻反目,婆媳关系紧张,这致使孩子对家庭失去信任感,对父母的教育报以怀疑态度。

最好的家庭教育方式其实是父母积极正向的引导和言传身教,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会更加的乐观和自信,面对生活中突如其来的风雨,也会多一份勇敢和力量。

(满墙的奖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