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线糖尿病(扎针治疗糖尿病)
诸葛亮发明的美食-搅 团
搅 团□张军大家都知道陕西小吃众多,肉夹馍、凉皮、牛羊肉泡馍、葫芦头、裤带面……十个指头也数不过来,且风味各异、各有特色。“搅团”作为陕西小吃中的一种,虽不怎么起眼,口味绝对独特。
“搅团”,顾名思义,即是用面粉搅拌成团的糊状食物。其渊源无从考证,据传是诸葛亮当年在西祁(即今陕西的岐山县)屯兵时,因为久攻中原不下,又不想撤退,士兵们清闲无事,便在那里种麦植黍,以供军粮,但总吃面食,军中都觉厌倦,为了调节士兵情绪,诸葛亮遂发明了这道饭食,当时的名字还不叫搅团,而是形象地称为“水围城”。
搅团的做法其实并不复杂,但要做好也并非易事。须先将干面粉用水调拌成面糊状,待锅里水烧开,缓缓倒入,边倾倒边用一根棍棒搅拌,再依据稀稠情况分次添加面粉,直到成浓稠状,此时搅拌最为关键。俗话说:“搅团要好,搅上百搅。”一定要顺着一个方向不停搅动,这样才能搅打上劲,口感柔韧筋弹。炉火要中小火,慢慢煨,细细熬,用力搅,不能使锅底焦煳,等到面团用搅棍挑起成粘连的片状,或将棍竖在锅中而不倒,方可大功告成。
搅团在陕西关中一带尤为闻名,其他地方也有其特色吃法。荞面搅团是陕北人的最爱,也是杂粮精吃的一个范例。且荞面营养丰富,口味独特,适量食用对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大有裨益。而甘肃陇南的洋芋搅团也小有名气,选择当年出产、品相良好的洋芋大火煮熟,晾至稍存余温,然后放入石臼中,挤揉出黏性,再由几人轮番揉打,遂成柔韧筋道、色泽黄亮、香味浓郁的上乘搅团,其制作过程与南方的打糍粑类似。玉米搅团则在汶川羌族地区十分流行,制作方法也很特别:将新鲜黄玉米粉用猛火搅拌成糊状,上面蒙盖一层新鲜洁净的芭蕉叶,再以文火蒸熟,用大碗盛出放凉即可。其实无论哪一种原料,搅打是其特性,成团是其本质,外形与内涵均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过最正宗美味的搅团还要数关中。陕西关中地区号称“八百里秦川”,素以盛产小麦、玉米而闻名。关中女人擅长擀面、烙锅盔、蒸白馍、捏饺子,尤其是用面粉“打搅团”。人们评论谁家媳妇贤惠与否,主要看她搅团打得如何。好的搅团柔韧筋道,滑润爽口,色香味美,令人回味无穷。
母亲是典型的关中女子,针线茶饭样样在行,打搅团更是一把好手。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白面不够吃,玉米面因口感粗糙又难以下咽,母亲便时常将玉米面做成搅团来变换口味,贫寒简陋的日子因此不再那么难挨。记忆中,母亲打搅团的身影极像一种舞蹈,擀杖是她手中挥动的舞具,锅灶便是她的舞台。搅打间,面团在手底盛开,如美丽的花朵,那是朴拙而动人的视觉享受,也是素简又深情的味觉盛宴。如今想起来,仍有幸福的涟漪在心中荡漾。
搅团虽然做法单一,但吃法众多,甚至可以用花样翻新来形容。最普通的吃法是趁热盛一团入碗,加入备好的酸菜汤汁、一撮爆炒韭菜段、一勺油泼辣子,顺汤搅匀,然后从碗边开始,夹起一块,汤里一撩送入口中,绵软筋弹,十分可口。也可凉调冷拌:热搅团出锅,摊晾于案板,待冷却定型,用刀切成薄条,像拌凉粉一样,酸辣咸淡随各自口味。还可以将搅团切成块与菜汤混合一起热烩着吃,煎烫暖胃,最适宜寒冷冬天食用。
不过对于小孩子来说,吃搅团完全是为了安抚饥饿的肠胃,对其并无多少兴趣,倒是每次锅底剩下的那层锅巴是我一直心仪的美味。因是文火慢熬,搅团底部形成的锅巴焦香酥脆,铲下来完全可以当零食享用,这也是贫寒岁月中的一点小欢喜了。后来日子渐渐好转,白面多得吃不完,玉米面不再作为主食,搅团便也不常吃了。母亲去世后,这种独特的美味便从我家餐桌上销声匿迹了。
距家不远的“白鹿仓”民俗文化景区,以展示关中饮食文化而闻名,便约了朋友一起去转转。意外遇到了一家专营搅团的店铺,门面不大,但顾客蛮多,等候的队伍都排到了店外。进店察看,见一小伙正挥臂抡勺对付一锅搅团,他一条腿弓起搭在灶边,双臂用力挥舞成螺旋,锅里的面团被搅打得翻江倒海,波簇浪涌,似乎一不小心就会泼溅出来,令围观的食客啧啧赞叹。我在一旁倒是很担心那口铁锅的命运,不知它是否经得起这番折腾而不被捅漏。这近乎表演的一幕,其实将搅团的制作技艺发挥得淋漓尽致。我和大家一起兴致勃勃地边欣赏边等待,终于购得一碗,食之筋弹爽滑,口感极佳。听旁边有人感叹:“确实味美!一会儿再去排队咥上一碗。”
搅团之所以好吃,精髓在一个“搅”字,粗糙寡味的杂粮面粉被打成搅团后味觉已不再粗粝,口感由松散变得紧致细腻,搅打完全改变了面粉的质地。就像那些庸常琐碎的日子,一旦经过细致打磨、用心调拌,便会流金溢彩、活色生香,透射出别样光芒。食物与人生,情理相同。
近日,小区门口忽摆一小摊,经营的正是搅团。摊主是位精干的农村妇女,为两个孩子上学在小区租房陪读。她的搅团盛在一个方便纸碗里,黄油膏脂般的一团,浇上两勺酸芹菜和浆汁,捏一撮翠绿的爆炒韭菜粒,再点上自制的红色小米辣酱,既有绵软爽脆的美味口感,又有西式糕点的创意享受,简直妙不可言。想这女人也是和众多关中女子一样,无论日子是顺遂还是艰难,在她们的眼底、手心都会焕发出无限柔情与诗意。
糖尿病患者冬天打胰岛素,切记“2要2不要”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故事情节纯属虚构,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求医。
王大娘今年六十二岁,家住北方一个小城。她是一名裁缝,年轻时靠一手针线活养活了一大家子。可自从五年前查出糖尿病后,她的生活就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到了冬天,总觉得手脚冰凉,血糖还总是飘忽不定。最近,王大娘又遇到了一件蹊跷事。
一天早上,王大娘在给孙子做棉衣时,突然感觉浑身乏力,头晕目眩,手上的针线都拿不住了。她赶紧让儿子送她去医院。医生检查后告诉她:“大娘,您这个情况可能是胰岛素使用不当引起的,尤其在冬天,胰岛素的储存和注射都有讲究,乱了可能会出问题。”王大娘听了大吃一惊,心里直犯嘀咕:“胰岛素不就是打针降血糖吗?还能出什么问题?”医生没细说,只是嘱咐她一定要注意用药方法。王大娘回家后越想越害怕,心里笼罩着一层阴影。
其实,像王大娘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糖尿病患者在冬季注射胰岛素时,确实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首先,有些患者可能会忽视胰岛素的储存温度,冬天室内外温差大,如果胰岛素冻住或者暴露在高温下,药效就会大打折扣。
比如,一位名叫李先生的出租车司机,因为工作忙碌,曾经把胰岛素随手放在车里,结果冬天夜里气温骤降,胰岛素被冻坏了,他自己却浑然不知。后来血糖居高不下,他才恍然大悟。再比如,有些患者习惯把胰岛素放在暖气旁边,这样虽然方便取用,但高温也会让药物失去活性,甚至引发药物变质。
除了储存问题,注射胰岛素的方法和时间也影响着冬天的血糖控制效果。张女士是一名食品店老板,平时特别忙,胰岛素注射总是匆匆忙忙,甚至连药物温度都不顾。她曾经在寒冷的冬天直接从冰箱里拿出胰岛素,立刻注射进皮肤,结果导致注射部位红肿疼痛,甚至出现了硬结。
这是因为,胰岛素从冰箱中取出后,温度太低,直接进入体内会刺激组织,影响吸收。医生建议,冬天注射前最好把胰岛素放在室温下回温几分钟,这样可以减少对皮肤的刺激,并提高药物的吸收效率。
王大娘听说这些故事后,心里更加不安。她决定去社区医院找家庭医生王医生咨询一下。王医生耐心地给她解释:“大娘,冬天打胰岛素确实有些讲究,我们总结了一些简单的原则,您记住‘2要2不要’就不容易出问题了。”王大娘一听来了精神,赶紧掏出笔记本准备记。
“第一个‘要’是要注意胰岛素的储存温度。冬天室外气温低,胰岛素不能放在露天或者过冷的地方。您可以选择把它放在室内阴凉处,但也不能太靠近暖气或者热源,保持在药品说明书上推荐的温度范围。第二个‘要’是打针前要让胰岛素回温。特别是从冰箱里拿出来的胰岛素,直接注射可能会刺激皮肤,还会让药效变差。您可以提前十分钟取出,让它自然回温。”
“那‘不要’呢?”王大娘追问。
“第一个‘不要’,就是不要随意改变注射部位。冬天穿得多,有些人图省事,总是往大腿上扎针,但其实不同的部位吸收药物的速度不一样,频繁更换注射部位可能会让血糖波动更大。第二个‘不要’,是不要忽视血糖监测。冬天身体代谢慢,血糖更容易波动,不少患者觉得没什么症状就偷懒不测血糖,这样很容易出问题。”
王医生说完后,还特意提到:“大娘,还有一点特别重要,冬天人容易活动少,多吃热量高的食物,这些都会影响血糖。您平时也要注意饮食控制和适量运动,这是控制糖尿病的关键。”
王大娘听了医生的话,恍然大悟,连连点头。她回家之后,按照医生的建议,把胰岛素放在厨房冷柜里,远离热源;注射前提前取出回温;每天坚持测血糖,注意饮食和运动。果然,没过多久,她的血糖就稳定了下来,手脚也不像之前那样冰凉了。
其实,糖尿病患者冬天的血糖波动,不仅仅和胰岛素有关,还和人体的代谢变化有很大关系。冬天寒冷,人体会消耗更多能量以维持体温,但同时也会因为活动减少,导致热量积累,引发血糖升高。研究表明,寒冷的刺激还可能增加胰岛素的抵抗性,使得血糖调控更加困难。因此,糖尿病患者冬天不仅要关注药物的使用,还要注意全方位的生活管理。
参考文献表明,胰岛素的储存温度一般需要保持在2℃到8℃之间,超过这个温度范围可能会破坏药物活性。同时,注射部位的选择也非常重要。比如,腹部是胰岛素吸收最快的部位,而大腿和手臂吸收速度相对较慢。如果长期只在一个部位注射,还可能导致皮下脂肪增生,影响药物吸收。
此外,有医学数据指出,冬季血糖监测的频率应该适当增加。因为寒冷可能导致交感神经兴奋,从而引发血糖升高。不少患者因为忽视血糖监测,而错失了调整治疗方案的最佳时机。医生建议,冬季糖尿病患者应该每周至少增加一次血糖监测频率,以便更好地掌握血糖波动情况。
王大娘现在已经成了社区医院的“明星患者”,每次有新查出糖尿病的邻居,她都会主动分享自己的经验:“冬天打胰岛素,‘2要2不要’一定要记住!还有啊,别偷懒,血糖一定要监测好!别跟我似的,差点把身体折腾坏了。”
糖尿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尤其在冬季,血糖控制更是对患者生活习惯和用药细节的考验。希望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都能像王大娘一样,认真对待自己的健康,科学管理血糖,让寒冷的冬天不再成为身体的负担。
别让这3个糖尿病眼病误区伤害了你
在教育孩子注意保护眼睛的同时,糖尿病患者更要保护好自己的眼睛,别让这3个误区伤害你。
误区一:我视力好得很,不用查眼睛
很多老年糖友认为自己视力很好,还可以穿针线,不需要查眼底。
这是错误的。
因为只有眼底的黄斑区域受到损伤,才会影响视力,如果眼底黄斑以外的区域受到损伤,视力仍是正常的。
如果等到视力受损再去就医,这时候眼底病变可能就很严重了,视力也难以恢复。
正确做法:即使视力正常,每年也去要去查一次眼底。
误区二:查眼底散瞳太麻烦,直接查就可以
很多糖友觉得做散瞳检查不仅不舒服,还需要等待,比较麻烦,更愿意接受免散瞳检查。
医生通过瞳孔去观察我们的眼底,瞳孔扩张的越大,医生可以看到的眼底面积越大。
而散瞳是为了让我们的瞳孔扩张的更大一些,这样医生可以看到整个视网膜的情况,是否有病变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如果经过正常的瞳孔去观察眼底,只能看到眼底中部的视网膜,而不能看清眼底的全部情况,有可能会漏诊眼底病变。
正确做法:糖友检查眼底时做散瞳眼底检查。这个检查不会有长期副作用,散瞳后可能会出现视物不清,随着药效的消失,视力就会完全恢复。
误区三:我每年都做体检,身体挺好,不用查眼底
现在越来越多的单位会组织体检,体检过程中也会有查眼底这一项,很多糖尿病患者以为自己做过眼底检查了,就不去眼科查了。
其实,体检中的眼底检查不是针对糖尿病的检查,而且是免散瞳检查,会漏诊一部分眼底病变。
正确做法:即使体检过程中查了眼底,也需要定期到眼科进行散瞳的眼底检查。
提醒广大成年糖友:
当您出现视力减退,而且休息后仍无法缓解,应及时去医院检查眼底。
当您两个眼睛的视力不一样时,一侧看东西模糊时,应及时去医院检查眼底。
作者:方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