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拖累(糖尿病拖累孩子)

钱江晚报潮生活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20年拖累心脏肾脏都坏了!救命希望来自一位陌生的年轻人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通讯员 王蕊 胡枭峰

“李医生,我又来复查了。”

“梅大姐,气色又好了很多嘛!”

“是啊,我虽然是萧山人,但生病这十几年都没什么自己的生活,现在我西湖、湘湖都逛了好几遍了,人动起来了就不一样。”

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副主任李伟栋的专家门诊诊间,65岁的萧山梅女士(化名)在丈夫何先生(化名)的陪同下,眉眼间洋溢着重生的喜悦,“我能有今天,真当是感谢那个捐献心肾给我的爱心陌生人和你们浙一嘞。”

图源:视觉中国

半年前,心肾衰竭、命悬一线的梅女士在浙大一院接受了心肾联合移植。

曾连续14年接受血透治疗、最多每周要去医院4次、与病魔为伴的她如今康复顺利,走路不喘了,胃口变好了,每顿能吃一碗饭,睡觉可以到自然醒了……这样正常的日子,久违了。而说起这一切的起源,她怎么也想不到是糖尿病引起的糖尿病肾病,最终发展成了心肾衰竭。

糖尿病引发慢性肾病

14年血透后,心脏也不好了

2000年,45岁的梅女士确诊糖尿病,但那个时候观念不到位,确诊后她一直选择中药调理,没有遵医嘱服用降糖药物。

2005年,梅女士才退休不久,就时常感到全身乏力,走远路有点胸闷,在当地医院一查,被诊断为糖尿病肾病,这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梅女士懊悔不已!

图源:视觉中国

2006年初,她发现自己小便比以前少了很多,慕名来到浙大一院肾脏病中心就诊,情况已经很糟糕,由于长期没有控制好血糖,她已经从糖尿病肾病进展为慢性肾病,需要接受血液透析。当年3月7日,她开始了第一次血透,这一做就是14年。“本来是一周3次,大概四年前开始一周4次了。”梅女士说,即便如此她依然信心满满,直到2018年11月,她真的有点撑不住了。

持续地胸闷气喘、活动受限,在心血管内科检查发现,她存在冠心病和主动脉瓣重度狭窄等问题。明明是慢性肾病,怎么会出现心血管问题?医生告诉她,血透会加速血管钙化和老化,加重心脏负荷,影响心功能。

梅女士心脏供血最重要的两根血管被堵得“死死地”,考虑到她同时还在接受血透,整个人的状况也不是很好,医生认为当时最迫切要解决的是冠心病——能让她先顺畅地呼吸,再想办法解决瓣膜问题,于是2018年11月,医生通过介入手术为她放了两个支架,术后不适情况得到了缓解。

心脏病情复杂

突发多脏器衰竭,何去何从

可短短半年后,2019年上半年,梅女士又出现了胸闷气喘的症状,“就感觉胸口有东西压牢一样,路也走不动,我本来很喜欢出去逛街的,那时候走去卫生间上厕所都吃力。”梅女士说,只要一躺下来就喘不上气。“晚上经常醒过来的,我就这么给她拍背,拍个半个多小时就好多了。”何先生说道。

复查显示,置入的两个支架也被堵住了,难道梅女士个人体质对支架敏感?

医生一边通过药物球囊对两个堵住的支架进行了疏通,暂时缓解病情,一边联系心脏大血管外科进行会诊。

在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马量和副主任李伟栋看来,主动脉瓣重度狭窄的患者如果不采取措施,随时有猝死的风险,常规开胸换瓣手术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但风险巨大,浙大一院近年来开展的TAVI微创技术(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为梅女士这样的高危患者又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但梅女士的情况更加复杂,她已经出现支架堵塞,如果再次出现堵塞,心功能进一步恶化,不排除需要进行器官移植。

专家组综合考量后,针对不同的病情走向制定了多套治疗方案,决定先观察3个月。3个月没有发生重大病情变化的梅女士,却在2019年8月病情急转弯!

她发生了心衰,射血分数EF值只有34%,“因为出现了多脏器衰竭,我们建议是做心肾联合移植,但考虑到风险和难度,家属还有点犹豫不决。”凶险的病情瞬息万变,梅女士在住院时的某晚突发室颤,医生紧急组织抢救,将她暂时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

左三:吴建永常务副主任;右三:马量主任

强强联手

心肾联合移植手术成功

“医生,我决定了,做移植!”生死存亡间,何先生咬牙做了决定,“差一点人都要‘没了',除了搏一搏没有第二条路了。”

梅女士一边接受综合治疗,一边等待器官移植。几个月后,一位脑死亡的年轻人延续大爱,捐献了自己的器官,与梅女士配型成功。浙大一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心脏移植中心主任马量主任医师和肾脏病中心常务副主任吴建永主任医师为梅女士进行心肾联合移植手术,这是继2011年浙江省首例由一家单位完成的心肾移植术后再次心肾联合移植。

“因为心脏缺血耐受时间短,所以是先进行了心脏移植手术,后进行肾脏移植,整个手术持续了9个多小时顺利完成。”担心了一天的何先生也暂时松了口气,“当医生告诉我‘有小便了’,我真是兴奋啊,这四个字意义太大了。”

现如今,梅女士已经康复出院,换过“心肾”后的她更加珍视这来之不易的新生。当她摸着跳动有力的胸口,她常常感到那是一股力量,那是爱,那是生命的律动!“我现在过的每一天,都来自器官捐献者及其家属的大爱馈赠,我更加懂得了珍惜。”梅女士说。

器官捐献和器官移植,一头连着死亡,一头通向新生。

图源:视觉中国

2019年浙江省完成230余例器官捐献,我们感谢器官捐献者们无私的馈赠挽救了一个个濒临破灭的家庭,也希望能有更多人关注器官捐献事业。作为国内知名的器官移植中心,浙大一院拥有一支强大的“生命摆渡团队”,能完成肝脏、肾脏、心脏、肺、小肠等器官移植手术,已累计完成肝移植2976例,肾脏移植近6500例,心脏移植60例,肺移植63例,小肠移植21例,肝脏移植和肾脏移植常年保持全省第一。浙大一院瞄准打造大器官移植全球诊疗中心,解病痛、驱病魔,完成一场场生命接力。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开封女孩患糖尿病致双目失明,病危多次欲放弃治疗:不想拖累家人

河南商报记者 张晶晶/文 记者 杨琨/图

赵鑫凤坐在病床上,久久静默不语。

妈妈因糖尿病去世后,她被查出和妈妈患上同一种病。这个25岁的女孩曾多次偷偷躲起来哭:“我不能拖累父亲和妹妹,我不能这么自私。”

如今,她的糖尿病引发了尿毒症,透析费用每月需要3~5万元,“只要有一线希望就不能放弃。”父亲赵日兴为救女儿拼命赚钱,经常通宵打工,有时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

【妻子去世后,女儿被查出同一种病,致双目失明,现又引发尿毒症】

3月18日下午,在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河南商报记者见到了这对父女。

“我很难过,很心疼爸爸这么辛苦地工作。为了能让我多延续几天生命,他比别人的爸爸付出的太多了。”赵鑫凤介绍,母亲去世后,整个家庭的担子都压在了父亲身上。

父亲常年在郑州打零工,做一些装修的活计。

2014年,赵鑫凤的妈妈因糖尿病去世,次年,双腿忽然疼痛难忍的赵鑫凤也被查出患有糖尿病。

“从一个正常人,突然就生病了,心里不能接受。但还是慢慢学着乐观面对,毕竟妈妈走了,这个家已经支离破碎了,我必须把这个家撑起来。”刚被查出患病时,赵鑫凤选择乐观应对,“既然活着,我想好好活。”

然而命运有双无情手。2017年,由于糖尿病引起眼底出血,手术治疗无效导致她双目失明。“我眼睛看不见,连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了。”赵鑫凤表示,她的三个妹妹都正读书,但自那开始,自己不但无法照顾妹妹,连自己都照顾不好了。

去年5月,她又被确诊为尿毒症。女孩的坚强和乐观如大厦倾塌,她开始时不时地哭泣,躲在家人看不到的地方。

【为救女父亲通宵打工:想让她多活一天】

经了解,赵鑫凤一家来自开封杞县,母亲去世后,全家的生计都靠父亲赵日兴平时打零工来维持。

赵日兴有4个女儿,大女儿赵鑫凤初中毕业后就去打工贴补家用,直至被查出患病住院。三个女儿如今分别在大学、高中、初中读书。

大女儿住院治疗后,赵日兴坦言,无论有多难多苦,他从未想过要放弃。“我没想过放弃,我尽我最大的努力,打工挣钱,能挣多少钱就都给她治,想让她多活一天是一天。”

赵日兴说,在工地上贴地砖,砸墙,垒墙,装修行业他啥活儿都干。“一天能赚一百多,两百多,好一点的时候三百多。”如今为了救女儿,他开始拼命赚钱,通宵去打工。“一听说有加班的活儿就赶紧去干,想多赚点钱,经常一干能干一夜。”

据他介绍,如今,赵鑫凤在医院的吃药打针透析费用,每天花费不低于500元,有时候一天2000多元。

【女儿病危几次欲放弃:我不想拖累爸爸和妹妹,不能这么自私】

赵日兴透露,女儿的病情十分不稳定,曾经病危几次,幸好都被抢救了回来。“血压和血糖都不是很稳定,透析的时候就昏迷过两三次,进了重症监护室好几次。”

“我爸爸说只要他还能动,他就不会放弃我。我妹说,现在她们还小,等她们长大了有能力了一定会给我找一个最好的医院,让我康复。”赵鑫凤回忆,“他们经常跟我说科技越来越发达,说不定我坚持一两年就会得到光明和健康。”

事实上,自从生病以来,赵鑫凤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

“我怕爸爸支撑不下去,我不想拖累爸爸和妹妹们,我不能这么自私,我得为他们着想。”

“我现在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我非但没有像个女儿、姐姐一样,照顾父亲、照顾妹妹,却成了他们照顾的对象。”

而赵日兴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不会放弃的,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

【肾脏衰竭,必须长期靠透析维持生命】

“由于她是1型糖尿病,血糖很不容易控制,控制不好的话会引起很多并发症。比如说她的眼睛、肾衰都是糖尿病引起的。”赵鑫凤的主治大夫陈霞介绍,目前,赵鑫凤肾脏衰竭,必须长期靠透析维持生命。

“即使透析,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导管容易感染,上次导管就感染了,帮她更换了导管。如果感染,细菌容易入血,引起感染性休克。”

陈大夫说,目前,赵鑫凤的病情较为稳定,重点在于控制血压、血糖。“花费是比较大的。”

赵日兴通宵打工救女的事情被传至网络后,不少网友对其表示关心和同情,许多筹款平台也纷纷帮助他们筹集治疗费用。

如果你也想帮助他们,请联系赵日兴:13673633925。

(河南商报编辑 施尚景)

严重糖尿病导致肾功能受损,宜昌男子来汉胰岛移植

楚天都市报4月24日讯(记者李晗 通讯员高翔 杨丽丽)宜昌男子16年前查出1型糖尿病,常年靠注射胰岛素维持病情,然而血糖却逐年升高,并出现多种糖尿病并发症,肾功能也开始受损。1个月前,他来到武汉希望能够进行胰岛移植,上周,他幸运等到合适的胰岛供体,并进行了胰岛移植,成为全省首位胰岛移植的1型糖尿病患者。今日,血糖逐渐平稳的他恢复正常进食。

糖尿病控制不佳失去女友

39岁的曾先生是宜昌人,2003年,他觉得自己食量变大,人却逐渐消瘦,视力也变得模糊,到当地医院检查,被确诊为1型糖尿病,并已经导致视网膜病变。为了控制病情,他每天注射胰岛素,并且严格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曾先生每天胰岛素的注射量逐渐增加,最多时一天注射75个单位,但病情却并没有好转,体重如同过山车忽上忽下,175公分的他最轻时只有90多斤,并常常出现低血糖头晕的情况。曾先生回忆,自己在外地打工时,曾经4次在街头因为低血糖发作突然丧失意识,幸亏路人发现后及时拨打120送医,才避免出现生命危险。

曾先生的糖尿病病情长年没有好转,并出现了多种并发症,相处多年的女友也因此选择和他分手。曾先生表示,并不怨恨女友的离开,毕竟自己的病情总是令人提心吊胆,而且1型糖尿病有遗传倾向,虽然内心很痛苦,但理解女友的选择。

医生告诉曾先生,他的胰岛功能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即使不断加大胰岛素注射量,也只能控制血糖,却无法阻止糖尿病并发症的出现,建议他进行胰岛移植。但由于移植费用较高,曾先生一直抱着侥幸心理,希望只通过胰岛素控制病情。

血糖“爆表” 如再拖延将引发肾衰

去年年初,曾先生发现自己双腿出现肿胀,在医院检查发现蛋白尿等肾功能受损的表现,也是肾衰的前兆。医生警告他,糖尿病肾衰竭是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由于曾先生糖尿病病情严重,如果再不加以控制,很快会导致肾衰竭,到时候即使通过肾移植保命,新的肾脏也会被糖尿病继续“拖累”。唯一的方法就是胰岛移植。

去年上半年,辗转北京等多地就诊的曾先生来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医院器官移植中心的医护人员为他进行检查后,评估他的身体状况符合胰岛移植条件,但与曾先生血型等匹配的供体还没有出现。

得知一线生机的曾先生,回家一边等待医院的消息,一边筹集胰岛移植的费用。“医生告诉我,胰岛移植需要花费20万左右。”曾先生表示,自己家庭条件并不宽裕,自己长年在外地打零工,没什么积蓄,为了凑齐移植费用,找父母亲友借了不少钱。

等待的煎熬也令曾先生产生动摇,在父母的支持和鼓励下,他振作精神,坚持控糖等日常治疗,上个月他来到中南医院住院治疗。上周,好消息传来,出现了一个与曾先生合适的胰岛供体,可以准备移植手术。

幸运等到胰岛供体成功移植

4月16日下午2点,中南医院器官移植中心的医生在手术室从一名器官捐献者体内获取出胰腺,并在实验室内通过无菌操作,将胰岛细胞从胰腺中分离、提取、纯化、培养后,装入专用注射袋后存放在保温箱内。

“胰岛移植比胰腺移植成功率更高,费用更低,但需要保证胰岛细胞外膜不能被破坏,并在保留胰岛细胞活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多的提取胰岛细胞。胰岛细胞提取的数量多,那么手术成功率也会提高,患者术后脱离胰岛素的概率也更大。”移植手术医生,中南医院器官移植中心王志樑教授表示,经过6个小时的细致操作,成功将供体的大部分胰岛细胞提取。

当天晚上,医生经肝门静脉穿刺置管,通过40分钟左右的微创手术,将提取的胰岛细胞稀释后注入曾先生体内。经过一周的观察,曾先生血糖逐渐下降,本周可以出院,预计再过一周,他就可以完全脱离注射胰岛素。

“摆脱了每天大剂量注射胰岛素的痛苦,这感觉真是太好了。”今日,恢复正常进食的曾先生兴奋地表示,自己打算出院后在老家开个小吃店,待事业稳定后,再找一个女朋友成家。

“曾先生今后虽然可以不用注射胰岛素,但需要终身服用抗排异药物,还要注意饮食和生活方式。”王志樑教授表示,移植成功后,新的胰岛将为曾先生提供稳定的胰岛素分泌,并帮助他免于胰岛素注射。据统计,六成患者5年内可以脱离胰岛素。胰岛移植技术目前在我国刚刚起步,近年国家卫健委已出台胰岛移植管理规范,曾先生是我省首位接受胰岛移植的1型糖尿病患者。

并非所有糖尿病都适合胰岛移植

王志樑表示,1型糖尿病患者大都有遗传因素,血糖忽高忽低难以平稳控制,胰岛功能完全衰竭,患者只能完全依赖注射胰岛素被动降低血糖,即使在饮食量、运动量和胰岛素剂量恒定情况下,病情也不易控制,很容易诱发低血糖昏迷甚至死亡。这样的患者适合进行胰岛移植,并且年龄越小移植,糖尿病引发的并发症越少,移植的效果越好。

胰岛与其它的器官移植不同,它属于细胞移植。然而并非所有糖尿病患者都适合进行胰岛移植。王志樑教授表示,胰岛素在人体内必须与胰岛素受体结合,才能发挥正常的作用,如果胰岛素受体受损或衰退,胰岛素作用就会减弱并引发糖尿病。如果是胰岛素受体受损的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正常分泌胰岛素,就不适宜进行胰岛移植。病情严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打算胰岛移植,应先到医院进行检查,确定是胰岛受损还是胰岛素受体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