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早逝(糖尿病早死几年)
- 1、曹丕为何40岁就去世了?专家:你看他干了啥,能活到40岁已是奇迹
- 2、患上糖尿病还能不能长寿?该怎么做?提醒:做好5点有助长寿
- 3、痛心!一周之内,3位高校教授早逝!人生5个健康转折点,专家建议这样预防
曹丕为何40岁就去世了?专家:你看他干了啥,能活到40岁已是奇迹
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关注”。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曹操去世后,曹丕称帝,建立魏国。曹丕在位时,国家蒸蒸日上。
可是,谁也没有想到,曹丕称帝后没过多久就去世了。有专家研究了他的日常习惯,并说他能活到40岁已经是奇迹了。
那么,曹丕为何能成为皇帝?他到底做了什么,才让专家说出这样的话?
建立霸业 为曹丕称帝打下基础190年,各地势力举兵讨伐董卓,使得董卓没有示弱,并挟持着汉献帝前往长安,期间讨伐董卓的军队起了内讧,使得当时战乱频发。
等到汉献帝来到关中后,也让曹操看到了发展的机会。
原来在这之前,曹操创业极为艰难,曾经处于低谷之时,曹操的地盘只剩下兖州的三座城池。
虽然经过努力,曹操的势力已经稳定下来,但还是无法和袁绍的势力相提并论,因此曹操想要利用汉献帝来提升自己的地位。
那时,汉献帝和大臣来到关中后,就连填饱肚子都成了问题,这让很多大臣只能靠着挖野菜充饥,期间还有人被饿死,也有人死于敌军之手。
不仅如此,汉献帝四处求助,却没能得到帮助,他曾经向吕布求助,但吕布因实力不济,只能拒绝。
此时曹操及时出现,将汉献帝从水火之中救了出来。
曹操见到汉献帝之后,便将汉献帝带到许都,同时扩大了曹操的势力范围。
曹操身经百战,消灭了袁绍的势力,统一了地方,逐渐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此时的曹操官至丞相,随后汉献帝更是册封曹操为魏公,并将其国都定在邺城。
这样一来,曹操就成了东汉的第二个异姓王。
这时的他虽然不是皇帝,但却可以帮助皇帝行事,将汉献帝城变成了傀儡,这也让曹操逐渐膨胀了起来。
虽然一开始,曹操可能只是想扩大自己的势力,可是随着势力越来越强,手握大权的曹操逐渐有了别的想法。
在那个时候,汉献帝虽然没有实权,但是依旧享有很强的号召力。
不仅如此,曹操拥护曹操称帝的人并不多。在这一点上,与他形成对比的人是刘备。
在时机成熟之际,刘备的手下极力劝说他称帝,毕竟他是汉室宗亲,就算称帝也算是名正言顺。
而曹操并非皇室之后,只是汉献帝手下一个大臣,如果称帝,那就是篡位,这是要背负骂名的。
不仅如此,当时被封为魏公之时,荀彧就站出来,坚决反对,如果称帝,势必要遭到更多大臣的反感,因此曹操不敢轻举妄动。
此时的曹操已经61岁,位高权重的他开始思考继承人的事情。
他有心让曹昂成为自己的继承人,却无奈曹昂为了救曹操而被敌人所杀。
后来,他发现儿子曹冲天资聪慧,识见通达,自然成为继位人选,但他在13岁时就因病去世。
曹操算了算,发现在众多儿子之中,能够担起大任的只有曹丕和曹植。
曹植很有才华,但常因喝酒误事,于是曹丕便成了曹操的继承人。
220年,曹操因病去世。不久后,曹操的儿子曹丕继承了父亲的丞相之位,并迫不及待地逼迫汉献帝让位。
同年12月,汉献帝让位于曹丕,立国号为大魏。
曹操在世时因为有着诸多顾虑,因而最终未能称帝,可是,曹丕为何在曹操死后就迫不及待地取代了汉献帝的位置呢?
这是因为,对于曹丕来说称帝的时机已经成熟。
曹操在世时,曾统一北方,建立霸业,还网罗天下各路奇才,其中一些人还有着很高的威望和影响力。
这些人都对曹家忠心耿耿,就比如说司马懿,此人博学多才,还能带兵打仗,是个全能型人才。
曹丕的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人才,为曹丕提供了不少便利。曹操所做的一切都为曹丕称帝打下了基础,这也让曹丕有了称帝的勇气。
除了曹操为其打下的基础外,曹丕他本人不到六岁就学会了射箭,十四岁便可以百步穿杨,在文学上颇有建树,政治手段也很高明。
对待朝廷百官,他恩威并施,对待百姓,他注重经济发展,颇有仁君之范。
不仅如此,那时人心不稳,加之曹丕不想让自己走上汉献帝的老路,因此他决定将权力集中在自己的手里。
在这之后,他制定了九品中正制这一选官制度,随后便下令将这一制度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起来。
这种制度使得一大批优秀的人才进入朝廷,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强中央政权的统治。
可惜的是,曹丕在位七年便早早离世,去世时仅有四十岁。
后来,专家研究了曹丕的日常生活,最终得出结论:他活过四十已经是奇迹了。
看到这里,相信有人会问了,四十岁应该是正值壮年,曹丕做了什么?他怎么会这么早就去世了呢?
不知节制 不良嗜好拖垮身体众所周知,曹操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好色。197年,曹操讨伐张绣,后张绣投降。
谁知曹操竟染指了张绣叔父的妻子,引得张绣奋起反抗,致使曹操的大将典韦和长子曹昂都战死于宛城之内。
曹丕亲眼见证了整个经过,但他并没引以为戒,反而在好色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曹丕17岁那年,他跟着曹操攻入袁绍所在的邺城,看到了美丽动人的甄宓。
此人是远近闻名的美人,曹操对她垂涎已久,进入邺城后,曹操迫不及待地想要把甄宓带走,却发现被曹丕抢先一步。
为此,曹操惋惜不已,但他并不想和自己的儿子抢女人,因此只能作罢。
但是曹丕可不是这样的,在曹操死后,曹丕毫不客气,直接把将曹操留下的美女全都收入后宫。
平日里,曹丕比较宠爱四位美人,并要求这四人日夜相伴。
除此之外,曹丕比较喜爱的还有徐姬和阴贵人等。
正因为身边有无数美人相伴,使得曹丕渐渐忘记了称帝的初衷,日夜沉迷于美色之中,最终拖垮了自己的身体。
曹丕早逝的原因不止一个,其中还有遗传因素,他的母亲卞太后患有严重的糖尿病,这个病会遗传,而且得病之人不能摄入太多的糖分。
可是,曹丕在饮食上完全不加以控制。他这个人非常挑食,据说他每顿都是大鱼大肉,而且他喜欢吃甜食和喜欢吃葡萄。
据说在曹丕小时候,家里有一个葡萄架,因此他经常在葡萄架下玩耍,也是从那时起,曹丕爱上了葡萄。
长大后,曹丕的这个爱好并没有改变。他平时经常会吃葡萄,还会研究葡萄的各种吃法,甚至还专门写文章来夸赞葡萄的甘甜。
不仅如此,他还爱石蜜,这是一种用甘蔗做成的糖。
后来,曹丕还将一些石蜜送给孙权。更夸张的是,曹丕就连吃肉也要配着糖吃,由此可见曹丕是一个极其爱甜的人。
可是,糖分摄入过多将会对身体造成很多不好的影响。因为爱吃甜食,这消耗着曹丕的健康,为曹丕的早逝埋下隐患。
除了好色和嗜甜,曹丕的早逝可能也和当时客观条件所致。
那时,古代人的医疗条件很差,得个小感冒都有可能要人命。
不仅如此,古代人不懂得优生优育的知识,还会要求近亲结婚,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的后代自然从小体弱多病。
和当时的一部分人一样,曹丕从小体弱多病,长大后又为了国家费心费力,加之不良嗜好影响,这让他的身体越来越差.
后来,他数次伐吴,但都没能取得突破,在征战途中,曹丕患上了风寒,但他不听御医的话,仍然我行我素。
在这之后,曹丕的身体的撑不住了,后来突然一病不起,没过多久就离开人世。
曹丕在位期间,因此他的离世称得上的一件憾事。
那么,曹丕的去世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他的后人们又是否能够接替曹丕,把国家变富变强呢?
大权旁落 魏国走了下坡路曹丕的早逝一事,对魏国有着不小的影响,让朝廷大权一步步落入司马懿之手。
在曹丕时候,曹丕的儿子曹叡即位。
曹叡是甄宓的儿子,因而他的相貌也是十分出众的,不仅如此,他还特别聪明,有着过目不忘的本事。
祖父曹操对他十分疼爱,常常把他带在身边。
此后曹叡被封为齐公,后来曹丕将甄宓赐死,曹叡也因此被废为平原侯,但没过多久就被晋封为平原王。
曹叡之所以能够坐上皇位,和他的仁爱之心有关。
那时曹操刚病死,曹丕带着15岁的曹睿出去打猎,两人看到了一大一小两只鹿。
曹丕一箭就将其中的母鹿射死,还命令曹叡将身边的那头小鹿杀掉,但曹叡却没有这么做,这让曹丕很不高兴。
此时曹叡表示,自己不忍心杀死它,因为他的母亲已经杀了。
这让曹丕内心很受触动,因此便下定决心要将他立为太子。
曹叡足智多谋,在成为皇帝后,他曾多次击退吴蜀两国的军队,还能制定新法律,避免百姓屈打成招。
在他的统治下,魏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不仅如此,他还想要把蜀汉政权搞垮,使得诸葛亮多次北伐都没能取得突破。
可是,成为皇帝之后的曹叡就开始铺张浪费,贪图享乐。
曹叡大兴土木,先是给死去的母亲建造了很宏伟的陵园,后来又修建了很多华丽的宫殿,使得刚刚恢复的经济再次遭到破坏。
除此之外,曹叡和他的父亲曹丕和祖父曹操一样好色,他登基后,将数万名美女填入后宫,还养了很多男宠。
曹叡荒淫无度,三十多岁就被掏空了身体,以至于宫里美女如云,却没有一个人能为他多生几个儿子。
更惨的是,后来曹叡的儿子先后身亡,使得曹叡只能收养了两个儿子。
后来,他的身体越来越差,最终离开人世,去世时只有三十多岁。
临终前,曹叡将自己的养子曹芳托付给了太尉司马懿和大将军曹爽。
此时的曹芳只有九岁,曹芳登基后,曹爽和司马懿两人便开始替皇帝处理政事。
但曹爽一心只想将大权掌握到自己手里,因此他渐渐架空了司马懿,这让司马懿只能称病回避,并在暗中为推翻曹爽做起准备。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政变,并处死曹爽全家。从此以后,司马懿夺得朝廷大权。
司马懿之所以能够夺得朝廷大权的根本原因,是曹丕称帝之时任用大量士族,使得很多宗室之人没有得到重用。
不仅如此,曹家掌握大权后,后人们开始沉迷于享乐,已经失去了进取之心,以至于宗室内的人才越来越少。
直到曹叡死时,曹家宗室里能用的人才已经少之又少。最后只能让曹爽担任托孤大臣。
在这个时候,司马家族却在逐渐崛起,并朝着巅峰走去,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是因为此时的司马懿不仅手握大权,而且南征北战,立下无数战功。
不仅如此,司马懿还粉碎了淮南地区的一些亲曹势力的阴谋,彻底将曹家的武装击垮。
司马懿的后代也比较有才,其中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带兵抵御了东吴诸葛恪的兵力,后来还将皇帝曹芳废掉,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
另一个儿子司马昭抵挡住了姜维的攻击,并最终灭掉了蜀国。
和司马懿的后人相比,曹氏后人就显得平平无奇。
在曹叡之后,曹芳,曹髦以及最后的皇帝曹奂都是手无实权的傀儡。可以说,曹家和司马家的后代简直是有着云泥之别。
此时,司马家的实力已经超过了曹家,也有了可以取代曹家的条件。
于是,司马昭去世后,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称帝,建立了晋朝。
估计就连曹操为没有想到,由于后代的能力不济,最终竟让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落入司马家族之手。
结语皇帝是权力的代表,很多人一旦坐上了皇位,就很难保持初衷,曹丕就是如此。
他登基之后,便想着建设国家,可是他的贪图享受,不知节制,消耗了自己的健康,使得他早早地离开人世。
曹丕死后,魏国大权逐渐落入司马家族之手,并使得国家逐渐走向灭亡。
我想,如果曹丕上位后能够保持初衷,将全部精力放在治国理政上,魏国也不至于被司马家族所灭。
由此可见,荣华富贵皆是过眼云烟,保持自己的初心,才能获得好的结果。
参考文献:
曹魏政权短命启示录(上):安于守成是危险的开始|学习时报
患上糖尿病还能不能长寿?该怎么做?提醒:做好5点有助长寿
糖尿病这个名词,许多人都常在电视、报纸、杂志上等媒体看到,但仍有许多人对它似懂非懂,常在门诊听病人说,我有糖尿病啊,会不会影响我的寿命?不可置否,2型糖尿病是一种非常可怕的疾病,会缩短糖友的预期寿命。
为什么要详述糖友因糖尿病而损失的生命年限?对于某些人来说,这是一个需要接受的重要事实。更为重要的是,了解2型糖尿病导致早逝的原因还有助于突出我们对疾病引起更高的重视,这些重视程度为自己或自己所关心的人,更能增加数年的健康。
其实糖尿病是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最古老的疾病之一,从古埃及约西元前1550年,就有多尿的疾病的文字记载。到了5-6世纪,中国、阿拉伯和日本的医生也都先后发现糖尿病的另一个重要病症——甜尿,也因此它的病名就称作糖尿病。
到了现代,医学界已经知道糖尿病最主要是由于体内胰岛素供应不足或是因为身体细胞对于胰岛素的利用能力降低所导致的一种代谢疾病。正常情况下,胰岛素是由胰脏内的一种内分泌细胞,称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是体内调控血中葡萄糖浓度最重要的荷尔蒙,因此糖尿病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血糖会高于正常人。
除此之外,胰岛素也和身体内其他重要营养素的代谢及利用有很大的关系,例如脂肪及蛋白质。因此糖尿病除了会影响血糖浓度之外,同时也会造成血脂异常及影响生长发育,例如常见于小朋友的第一型糖尿病,若因胰岛素给予不足时,除了血糖会升高外,其生长发育也会受到影响。
虽然糖尿病的最主要特征是多尿及糖尿,但并不是每个糖尿病患者都会多尿及尿中有糖。由于糖尿病长期血糖高会造成日后身体各个组织器官受损,经过研究之后,发现若空腹血糖超过126亳克/分升则日后器官受损的情形会成线性增加,因此目前医学界定义当空腹血糖超过126亳克/分升时,就可诊断为糖尿病;然而正常人要等血糖超过180亳克/分升时其尿中才会出现糖份,因此若认为尿中没有糖分就不是糖尿病是错误的想法。
正如前文所述的那样,糖尿病并非只是单一的疾病,它会导致各种各样的并发症,这也会导致大多数人的预期寿命受到影响。在很多研究中都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相比健康人群,他们的寿命无疑都会有所缩短。一般来说,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糖尿病患者的第一大死因是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也是我国普通人群的第一大死因,而糖尿病患者更容易患心脏病和中风。虽然糖尿病及其伴随的高血糖究竟如何导致心血管疾病的细节仍有待争论,但这种联系是不可否认的。
也许令人惊讶的是,糖尿病显着增加了多种癌症的风险,尤其是肝癌。糖尿病患者更容易患上更常见的癌症,如乳腺癌、肺癌和结直肠癌。肾脏疾病是糖尿病的一种微血管并发症,也可能是致命的。
不幸的是,糖尿病还与其他几种过早死亡原因的风险增加有关,包括“传染病、外部原因、故意自残和退行性疾病”。糖尿病使身体更容易感染,比如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病和肝病。它加速了痴呆症和阿尔兹海默症的发展,并带来了与认知能力下降无关的其他心理健康挑战,比如抑郁症,所有这些都可能导致早逝。简而言之,2 型糖尿病对我们的健康产生了令人震惊的全面负面影响,而且我们很可能无法预测它会如何影响每一个人。
鉴于糖尿病对公共健康的巨大影响,有大量关于2型糖尿病和寿命的研究肯定也是有道理的。但是每一个研究也有它的局限性,不可能适应每一个人,也并不能足以表明2型糖尿病确实会缩短普通患者的寿命。相反,如果我们在控制糖尿病的时候,将方方面面都做好了,无疑也是可以长寿的。
2022年的一项研究得出结论,“更好地控制生物标志物”可以使患有 2 型糖尿病的普通美国人的预期寿命延长三年。对于糖化血红蛋白、血压、低密度脂蛋白(“坏”)胆固醇和体重指数非常高的人,增益可能长达10年。
此外,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随着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一旦得了糖尿病千万别丧志,因为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每个人都会有挫折的时候,只要勇敢地面对且兼具耐心与信心,问题多能迎刃而解。
面对糖尿病也是如此,每天订下饮食计划,按时服药,规律运动并自我监测血糖来管理糖尿病,相信依然可以拥有彩色的人生。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心理调适对于疾病控制的重要性。我们对疾病的感受与心理调适的情形,是自己是否可以做好自我照顾很重要的因素。
无论如何,2型糖尿病都不是死刑。糖尿病患者完全有可能降低早期衰退的风险。这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但许多风险因素可以通过饮食、运动和医疗干预的正确结合来改善:
1、维持血糖在理想范围
糖尿病的定义是高血糖,而良好的血糖管理无疑是减少大多数负面并发症的关键。多项研究发现,上面讨论的所有致命疾病基本上都与高血糖症高度相关。这可能被认为是好消息:这意味着优先考虑最佳血糖控制可以全面降低健康风险。实现医生设定的血糖控制目标不仅有助于减缓或避免糖尿病并发症的发展,还有助于降低并发症等间接后果的可能性。
2、减肥
对于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来说,减肥还可以带来全面的健康益处。事实上,医学上认为减肥是一个比血糖控制更重要的健康目标,因为它不仅可以改善血糖,还可以改善许多其他方面。因此,2022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在延长预期寿命方面,减肥是唯一比改善血糖更有效的因素,这也就不足为奇了。
3、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糖尿病当局还鼓励患者解决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例如血压和胆固醇。健康的血压应该是糖尿病患者的首要任务,尤其是那些有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对于血压中度升高的患者,美国糖尿病协会 (ADA) 建议调整生活方式,比如增加体力活动、减轻体重以及减少盐和酒精的摄入量。对于更严重的高血压患者,可能需要药物治疗。
此外,生活方式的改变可以帮助改善你的胆固醇。ADA 建议饮食中饱和脂肪含量较低,并增加纤维和omega-3脂肪酸的摄入量。ADA还强烈建议对4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大量高质量证据表明,他汀类药物可预防糖尿病患者和非糖尿病患者的早死。
4、锻炼
不要忘记锻炼。运动对健康的巨大益处是无可争议的,尤其是对于糖尿病患者。运动可以延长2型糖尿病患者(以及非糖尿病患者)的寿命并提高生活质量。即使只是站起来移动你的身体也会有所作为。ADA建议所有糖尿病患者“减少每天久坐的总时间,并通过频繁的活动来打破久坐时间”。
5、学会接纳自己
正向态度的建立也很重要,举例来说:我们虽然有许多食物不适合多吃,但是从另个角度来看,我们还有许多食物可以选择啊。在学习方面,则鼓励参加旅游活动,学习在旅游中管理疾病、掌握疾病,学习适应疾病,面对问题做好时间管理,运用放松技巧、幽默及微笑,尝试与糖尿病共同生活,感受亲友的关怀,以建立积极的人生观。此外,也建议糖友多寻求及接受家人、朋友和医生的帮忙与支持,并积极参加病友团体,藉由更多的病友获得经验分享及社会资源的协助。
该不该让亲戚朋友知道自己有糖尿病,是大多数糖友在交际上都会有的困扰。这个做法可因人因地而异,应该就当时的情境及环境状况做适当的表示,尤其在旅游或活动时,同游的人或单位知道病情的话,可以帮忙与应变,千万不要不好意思,担心会造成别人的困扰而不说出口。
最后,控制糖尿病要自我肯定,糖尿病是可以控制的,只要能与糖尿病相知相随,勇于面对不要气馁,一样可以拥有美丽的人生。最后,寿命只是一个方面的问题,生活质量却是另一回事。无论有无糖尿病,生命的终结都可能非常具有挑战性。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做好每一次的治疗与控制,同样能与糖尿病和平共处。#行家计划##谣零零计划##大有学问#
痛心!一周之内,3位高校教授早逝!人生5个健康转折点,专家建议这样预防
斯人已去,风范长存。
3月10日至3月15日,短短几天,已有至少3位高校教授英年早逝,令人十分痛心。
3月15日
山东农业大学郝玉金教授去世
3月17日,山东农业大学发文“泪别郝玉金教授”。文中称,山东农业大学副校长郝玉金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享年51岁。
“郝玉金同志的一生,是为我国高等教育和科技事业奋斗的一生。”据校方介绍,即使患病后,他也仍然带病坚持工作。他曾放弃国外优厚条件毅然回国,获得山东省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奖。
他长期致力于果树分子生物学与生物技术研究,在苹果果实品质形成、苹果砧木抗性等研究领域取得丰硕成果。他的学生遍布海内外,很多已经成长为行业翘楚,在各自岗位上继续着他未竟的事业。
3月12日
华中科技大学周军教授逝世
3月12日,我国知名材料学专家、中国共产党党员、国家杰青、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副主任、光电学院副院长、光谷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周军教授因工作积劳成疾,不幸去世,享年42岁。
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周军同志治丧小组发布《讣告》称,周军教授的逝世是华中科技大学的重大损失,也是我国材料科学领域的重大损失。
周军教授爱校爱岗,为学校的人才引进、重大科研和仪器平台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周军教授热爱教育事业,躬身力行地参与到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并在生活上给予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为我国相关领域的发展培养了众多高层次人才,包括博士后15名,博士生 36 名,硕士生 29 名,其中 12人获得国内高校高级职称(教授/研究员),2人获电子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多名本科生赴国际著名学府深造。
(图为周军教授团队)
3月10日
东南大学胡伍生教授逝世
3月10日,东南大学交通学院胡伍生教授因突发心梗,抢救无效,在南京逝世,终年56岁。
胡伍生同志主持与参加国家863、自然科学基金和工程研究等项目120多项,出版专著和教材12部,发表学术论文230多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2项,先后获省部级等各类科技进步奖11项,宝钢优秀教师奖等各类教学成果奖7项。获东南大学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东南大学交通学院表示,他的逝世是东南大学测绘学科的重大损失,我们为失去这样一位良师益友而万分悲痛。
天妒英才,令人惋惜。
而在人的一生中,会有很多人生转折点。健康也一样,一生中身体会有几个健康转折点。如果走错任何一个,都会影响终身!
01
30岁后,骨量转折点
北京积水潭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邓微曾刊文提醒,很多人认为骨质疏松是老年人的疾病,等年纪大了再预防,这样的观念是大错特错的。一般来说,从30岁左右开始骨量开始流失。
因此我们应该从35岁就要开始注意科学的补钙,每日摄入钙量为800~1200毫克(男性800毫克,女性1200毫克)。
骨科专家建议:
① 骨量检查:45岁的女性和年过50岁的男性要每年做一次骨密度检查,有抽烟、嗜酒不良习惯的人群,检测年纪要适当提前,做到早发现早控制。
② 不挑食,多运动:攒骨量越早越好,不偏食挑食,只有饮食结构均衡,才是骨量存储的基本保障;跑起来跳起来,这样骨头才结实,使中老年后骨量丢失导致骨质疏松的时间推迟。
③ 推荐高钙食物:生活中可以注意补充高钙食物,像牛奶、酸奶、豆制品、鱼虾、一些蔬菜、全麦谷物、干果都是很好的钙来源。乳制品的钙吸收率比较高。基本上100毫升奶能提供100毫克钙,而且比植物性食物来源的钙更容易吸收。
此外,为了骨骼健康,适当晒晒阳光也非常重要。
02
40岁后,血管硬化爆发点
40岁后是血管硬化爆发点,也是很多心血管疾病爆发的转折点。
河南省中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王振涛在个人公号上介绍,动脉硬化一般起源于婴幼儿时期,此时动脉内膜可出现脂点或脂纹,虽然不会立即发病。但却埋下了祸根。
随着年龄的增长,年轻发病者逐渐增多,35岁左右进展最快,40岁以上的男性和绝经期后的妇女更为多见,60岁以上的人可以说都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
心血管专家建议:
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治措施,能尽早预防动脉硬化。比如:
① 适当增加运动:提倡中老年人散步,每日1小时左右,可分次进行;也可做保健操,打太极拳等。
② 合理安排生活:应注意劳逸结合,防止过度劳累;避免情绪激动,保持心情愉快;生活要有规律,防止生活无度。
③ 戒烟限酒:坚决戒除吸烟,可饮少量低度酒,以提高体内的高密度脂蛋白,有助于预防动脉硬化的发生。提倡每天喝茶,杜绝含糖饮料。
03
50岁后,癌症高发的转折点
我们身边很多人发现癌症时,很多都是50岁左右的年纪。
在中国肿瘤期刊刊发的《2003~2007年中国癌症发病分析》上,关于癌症年龄与发病率的曲线可以看出,人过中年后,癌症开始发病,到50岁左右的时候,发病率直线上升,尤其是城市人口更为明显。
江苏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黄新恩曾刊文指出,现在癌症的主流人群依然是老年人,但40~50岁的人群有上升趋势。在肿瘤内科病房,目前这个年龄段的病人约占三分之一左右,较10年前明显上升。
肿瘤专家建议:
因此,很多癌症筛查项目也建议在40~50岁左右去做,以便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比如:
① 乳腺癌筛查——超声 钼靶
一般建议40岁以下的女性一年做一次乳腺超声检查;40岁以上的女性,乳腺超声和钼靶筛查各筛查一次。
② 胃癌筛查——胃镜
推荐50岁以上人群去做一次胃镜,胃癌高发区普查年龄可适当提前。
③ 肠癌筛查——肠镜
群50岁以上应该进行一次肠镜检查,如果发现有息肉,需要隔一年再检查一次。如果没有可以间隔三年左右进行第二次检查。
中年人尤其是40~50岁是人生的一个关键阶段,压力特别大,确实比常人更累。一定要照顾好自己的健康!
04
60岁后,眼病高发
一项刊发在《中国现代临床》杂志的统计研究发现,在眼科就诊的6万多例患者中,60岁以上白内障开始增多,尤其在70岁以上,构成比均在40%以上。而视网膜疾病主要集中在51~70岁之间。
眼科专家建议:
北京安贞医院特聘专家朱思泉曾在接受采访时建议,50岁以上中老人,有必要每年检查一次眼底,为自己建一份眼健康档案。
因为不仅仅是眼部疾病,很多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甚至老年痴呆、老年人用药不良等问题,都能在眼部一探究竟。
05
70岁后,肌肉流失高发期
北京协和医院老年病内科主治医师张宁曾刊文谈到,70岁以后体重开始明显下降,下降速度愈快者,寿命通常愈短,这是因为此时期的体重下降通常与肌肉质量减少有关,此现象与肌力下降的现象合称为肌肉减少症。
医学运动专家建议:
老人要加强肌肉训练,将这一进程延缓。65岁以上的老人,建议考虑举重练习以加强肌肉力量,增强肌肉训练,防止体力衰退,同时还要进行一些身体柔韧性和平衡的练习。
其实,锻炼肌肉有最简单的方法:找两个矿泉水瓶装满水,在家里一边看电视,一边平举、侧举、上举矿泉水瓶。每周3次,每次20分钟以上,就能减少肌肉萎缩几率。
总之,
身体是一切的资本
希望科研工作者们
在忙碌之中
也要关注自身健康
这样
才能长久持续的做自己的事业。
最后,
致敬三位教授!一路走好!
文章综合:中国青年报 健康时报(ID:jksb2013 已获授权,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编辑:Mkiki
图片来源:中国青年报 123r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