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蜂王(糖尿病蜂王浆用法用量)

中国科学报 0
文章目录:

它们为何不得糖尿病?6年研究给出答案

文 | 《中国科学报》 记者 李晨阳

韩本凤在进行蜜蜂取样。受访者供图

蜜蜂为什么不得糖尿病?

周欣很享受观察人们听到这个问题时的表情——“就像《疯狂动物城》里的树懒‘闪电’那样,他们的眼睛先亮起来,然后一个大大的笑容在脸上逐渐绽放开来”。

作为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昆虫学系的教授,周欣研究蜜蜂这种迷人的小动物,已经有10多年了。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并没有研究这个问题。

“这其实有点不可思议。我们都知道蜜蜂主要以花粉和花蜜为食,而花蜜中的糖浓度可以达到50%以上,是不折不扣的高糖食物。”周欣对《中国科学报》说,“那么单一的食性、高糖的饮食,为什么不会给蜜蜂带来类似于糖尿病的困扰呢?这个问题就像长颈鹿为什么不得高血压、啄木鸟为什么不得脑震荡一样,如此显而易见,竟然这么久都未引起科学界的注意。”

近日,周欣和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讲师张雪团队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终于对这个“灯下黑”的问题给出了他们的回答。该成果不仅为保护蜜蜂这一关键传粉昆虫提供了新思路,也为研究人类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开辟了新视角。

细菌没了,血糖高了

从立题到成果发表,这项研究经过了6年时间。

2018年,论文第一作者韩本凤正在中国农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她的研究方向是蜜蜂与自身肠道菌群之间的互作关系。为了这个课题,她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前人的一些研究成果引起了她的兴趣——有研究证实,蜜蜂的肠道菌群可以影响胰岛素样肽相关基因的表达。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现。在人类和许多动物中,胰岛素和血糖代谢、糖尿病的关系都非常密切。我在读硕士阶段做过昆虫胰岛素样肽相关的研究,所以很自然地想到,是不是可以研究一下肠道菌群与蜜蜂糖代谢的关系。”韩本凤说。

这个研究的实验设计思路并不复杂,先培育出无菌蜜蜂,然后在其中一部分无菌蜂体内定植肠道菌群。之后检测无菌蜂和有菌蜂的胰岛素样肽基因水平是否有显著区别,血糖和甘油三酯等指标是否有显著差异,是否会表现出类似于糖尿病的症状。

结果让人惊喜——相较于携带野生型菌群的蜜蜂,无菌蜜蜂的胰岛素样肽表达显著降低,并且出现了高血糖、脂质储存受损等现象。在人类中,Ⅰ型糖尿病患者的典型症状是胰岛素缺乏,而Ⅱ型糖尿病患者并不一定缺少胰岛素,但由于胰岛素抵抗等问题,使得血糖无法得到正常调节。从这个角度看,这些蜜蜂类似于患上了Ⅰ型糖尿病。

接下来,研究人员从蜜蜂体内的5种主要肠道细菌中,锁定了在胰岛素样肽变化中发挥关键作用的菌种——Lactobacillus Firm-5,以及这种细菌的关键代谢物——琥珀酸。进一步实验证实,给无菌蜜蜂直接补充琥珀酸或者接种Lactobacillus Firm-5,都能够有效缓解它们的高血糖等代谢紊乱症状。

“对蜜蜂来说,胰岛素系统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调节能量代谢。”论文通讯作者之一张雪进一步解释道,“蜜蜂是一种生活史非常复杂的社会性昆虫,它们随着年龄增长,会经历复杂的职能变化。例如较小的时候在蜂巢中担任哺育蜂,长大一些后会出巢成为采集蜂。在这个过程中,胰岛素调节下的能量代谢,与蜜蜂行为和‘身份’转化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从演化角度看,蜜蜂与哺乳动物差异很大。例如蜜蜂体内根本没有胰脏这个器官,它们的胰岛素样肽主要由脑部分泌。即便如此,昆虫与哺乳动物在代谢调控上仍然存在一定共性。

“在人体中,也有类似的肠道菌和分泌物。特别是琥珀酸,是一种重要的疾病指标。这次的研究发现为我们探索人类Ⅰ型糖尿病的干预开辟了新视角。”作为论文通讯作者之一的周欣说。

借助自然的巧妙设计

周欣常常感慨,蜜蜂是一种多么奇妙的研究对象。此次,蜜蜂独特的生长发育史,给研究人员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大多数物种的无菌个体,需要经过复杂且成本高昂的培育才能获得。而蜜蜂作为一种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在从幼虫到成熟蜂蛹的阶段,身体会经历一次脱胎换骨的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蜜蜂幼虫原本的肠道内表皮完全脱落,原有的肠道菌也随之离开了虫体。”周欣解释道,“其间,每只蜜蜂都住在各自的单间——六角形的蜂脾中,蜂脾上还有盖,是一个理想的封闭空间。”

研究人员把这个阶段的蜂蛹夹出来,放进无菌箱中,这样羽化出来的蜜蜂就是天然的无菌蜂。在无菌蜂的基础上,可以定向植入普通蜜蜂的肠道菌群,或者一些特定菌种。这种巧借天工的实验方法,常常让研究其他动物的同行羡慕。

但“捷径”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不同于经过严格育种流程的实验动物,这些蜜蜂的遗传背景没有那么统一,需要对大量个体进行实验,才能确保结果真实有效。

因此,这项研究背后的工作量依然巨大。

问题“就在那里”

在蜜蜂中,除蜂王寿命较长外,雄峰、工蜂等都只能活短短几个月,且集中在较为温暖的季节。因此,研究人员每年只有4月底到8月底或9月初这段时间可以做实验。

为了尽可能延长实验时间,有几年,韩本凤需要飞到海南三亚,在崖州湾科技城开展工作。

“到了三亚以后,才发现那边的实验平台还不完善,需要从仪器和试剂开始一点一点搭建。”韩本凤回忆道。

为了实验需要,她连续几天住在实验室里,守着蜜蜂,每隔2个小时观察一次,喜怒哀乐都围绕着这些小生命。这成了她人生中一段非常重要的时光。

韩本凤笑称自己是实验室里最爱哭的学生,在工作中遇到挫折时,她常常和老师说着说着就哭了。得知论文即将上线那天,她第一时间给张雪打电话,说着说着又哭了出来。只是这一次,是喜悦的眼泪。

回顾整个研究历程,周欣觉得这项工作最迷人之处,就是在人们习以为常的地方,发现一个明明就在那里却一直没有被关注的科学问题。而经过一番探索,为这个问题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则更让人感到振奋。

“这项工作的意义,不需要太多专业背景的解释,也不需要很多术语,一说出来,大家就能理解,都会心一笑。这种感觉真的很好。”他笑道。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73/pnas.2405410121

蜂胶、蜂蜜、蜂王浆,3者有何不同?糖尿病人能吃吗?建议别吃错

在日常生活中,蜂产品因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多种保健功效,备受人们的喜爱。然而,随着健康意识的提高,尤其是糖代谢异常患者,对于饮食的选择更加谨慎。蜂胶、蜂蜜、蜂王浆,这三者有何不同?糖代谢异常患者能否享用?错误的选择可能带来的风险又有哪些?今天,我们就来详细探讨这个话题,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些天然保健品,并做出科学合理的选择。

蜂产品概述

蜂胶的成分与功效

蜂胶是蜜蜂从植物芽孢或树皮上采集的树脂,混合其分泌物后形成的黏稠物质。主要成分包括黄酮类化合物、萜类、酚酸等。蜂胶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等多种功效,对免疫系统有调节作用,还能促进伤口愈合和细胞再生。

蜂蜜的营养价值

蜂蜜是蜜蜂采集花蜜酿造的甜蜜液体,主要成分为葡萄糖和果糖,还含有多种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和酶。蜂蜜具有润肺止咳、解毒、润肠通便等功效,是天然的营养品和药用佳品。

蜂王浆的独特之处

蜂王浆是蜂王幼虫和工蜂幼虫的主要食物,富含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具有增强免疫力、延缓衰老、调节内分泌等功效。其成分中的王浆酸被认为是蜂王浆独特功效的关键。

蜂产品对糖代谢异常患者的影响

蜂胶与糖代谢异常

蜂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氧化和抗炎作用,有助于改善糖代谢异常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研究表明,蜂胶可以降低血糖水平,减轻糖尿病并发症。然而,蜂胶产品质量不一,选择时需谨慎。

蜂蜜对血糖的影响

蜂蜜虽营养丰富,但其高糖分含量使其对糖代谢异常患者并不友好。蜂蜜中的葡萄糖和果糖会迅速被吸收,导致血糖水平急剧升高。尽管有些研究建议蜂蜜比白糖对血糖影响更小,但糖代谢异常患者仍需限制摄入量。

蜂王浆的利弊

蜂王浆中含有的多种营养成分对增强体质和调节免疫有益,但其糖类成分对糖代谢异常患者同样存在风险。虽然部分研究表明蜂王浆能改善糖代谢,但摄入过量可能导致血糖波动,因此需在医生指导下适量使用。

如何正确选择蜂产品

蜂胶的使用建议

糖代谢异常患者在选择蜂胶时,应注意选择正规品牌,确保产品质量。可以通过胶囊、片剂等形式服用,避免直接食用可能含糖的蜂胶液。每日用量应根据个体情况和医生建议,通常不超过500毫克。

蜂蜜的摄入控制

糖代谢异常患者应尽量避免食用蜂蜜,特别是在血糖控制不佳的情况下。如果需要使用蜂蜜作为调味品,每次摄入量应控制在一小勺以内,并在进食后监测血糖变化。

蜂王浆的谨慎使用

蜂王浆的摄入量和频率应严格控制,建议每日不超过0.5克,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糖代谢异常患者在食用蜂王浆时,应关注身体反应和血糖变化,避免长期大量食用。

案例分享与实用建议

案例一:张先生的蜂胶体验

张先生是一名糖代谢异常患者,他在医生建议下开始服用蜂胶胶囊。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张先生的血糖水平有所改善,且未出现不良反应。这说明在正确指导下,蜂胶对糖代谢异常患者是有益的。

案例二:李女士的蜂蜜误区

李女士听说蜂蜜有多种保健功效,开始每天食用蜂蜜水。然而,短时间内她的血糖水平明显升高,导致病情加重。李女士的经历提醒我们,糖代谢异常患者需避免盲目跟风,应科学选择食品。

实用建议

咨询医生:在选择和使用蜂产品前,糖代谢异常患者应咨询医生,了解适合自身的产品和用量。

关注血糖:定期监测血糖水平,及时调整饮食和用药,确保血糖稳定。

选择正规品牌:选择信誉好、质量有保证的蜂产品,避免购买来源不明的产品。

蜂胶、蜂蜜、蜂王浆虽然都是蜂产品,但成分和功效各不相同,对糖代谢异常患者的影响也有所不同。通过科学合理地选择和使用蜂产品,糖代谢异常患者可以在享受天然保健品的同时,保持健康稳定的血糖水平。希望本文能为大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帮助大家在健康之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国庆养生局:蜂蜜怎么选,不妨先看这一篇

秋天逐渐转凉,气候也变得干燥起来。许多朋友都计划买瓶蜂蜜泡水喝,享受一个愉悦又健康的国庆长假。不过站在琳琅满目的货架前,还是会有些难以选择,蜂蜜、蜂王浆有何区别?蜂蜜颜色深浅有哪些讲究?蜂蜜结晶是什么情况?以下回答将会帮助你解开困惑。

蜂蜜。 图/IC photo

1、蜂蜜、蜂王浆有何区别?

蜂蜜是蜜蜂采集植物的花蜜、分泌物或蜜露,与自身分泌物结合后,经充分酿造而成的天然甜物质。根据蜜源植物的不同,《蜜蜂产品术语》(GB/T 20573-2006)将蜂蜜分为单一花种蜂蜜和多花种蜂蜜。其中,单一花种蜂蜜种类丰富,包括洋槐蜂蜜、枣花蜂蜜、枇杷蜂蜜、椴树蜂蜜、油菜蜂蜜、荔枝蜂蜜、紫云英蜂蜜等上百种;土蜂蜜则是典型的多花种蜂蜜,是由中华蜂采集山间花蜜酿制,蜜源植物多样且不固定。

蜂王浆是工蜂咽下腺和上颚腺分泌的,主要用于饲喂蜂王和蜂幼虫的乳白色、淡黄色或浅橙色浆状物质。口尝有明显酸涩、辛辣和甜味感,上颚和咽喉有刺激感。蜂王浆存在的特殊物质王浆酸,在抗辐射、抑制和杀伤癌细胞方面作用显著。

2、蜂蜜和蜂蜜制品有何区别?

在蜂蜜中添加了其他物质的产品称为“蜂蜜制品”。消费者在选购蜂蜜产品时,要注意“蜂蜜”和“蜂蜜制品”的区别。如果是纯蜂蜜,商品标签的名称应为“蜂蜜”或“(某某花种)蜂蜜”也可为“蜜”或“(某某花种)蜜”。如果是蜂蜜制品,依据相关规定,应在标签上注明“调制(配)(蜂)蜜(膏、液)等”。

3、深色蜂蜜和浅色蜂蜜哪种好?

蜂蜜的颜色不同,取决于蜜源植物、气候、土壤等条件,不同种类的蜂蜜其主要营养成分大体相同,但在一些细小成分和性状上存在着差异,颜色、气味、口感也有不同。通常颜色浅的蜂蜜口感清香,深色蜂蜜口感浓郁。但也有研究证明,深色蜂蜜的矿物质含量比浅色蜂蜜要丰富,消费者可依据个人喜好进行选购。

4、结晶蜂蜜不是真蜂蜜?

蜂蜜结晶是一种正常的物理现象,部分品种的蜂蜜容易结晶,如椴树蜜、油菜蜜,部分品种的蜂蜜不易结晶,如洋槐蜜,枣花蜜。蜂蜜结晶不影响品质和食用价值,不能将结晶与否作为判定蜂蜜真伪的依据。

5、选购蜂蜜应该注意哪几点?

看食品生产许可证。取得食品生产许可的产品一般具有严格的质量控制过程,从蜜源管理、进货查验来保证原料质量,加工过程可去除杂质,控制微生物污染。建议选择正规食品生产企业生产的蜂蜜。

看品牌认证。标识有“绿色食品”“有机食品” 等认证的产品经过了更多的筛选,产品质量相对更有保证。

看产品配料。可以查看蜂蜜产品标签中的配料表,纯蜂蜜的配料表中不含有除蜂蜜以外的任何物质。

看蜂蜜价格。尽量不要购买价格比同类产品低出很多的质量无法保障的蜂蜜产品。

6、哪些人群食用蜂蜜需谨慎?

果糖不耐受症患者。与果糖吸收不良不同,这类患者由于缺乏醛缩酶B或者活性下降导致果糖代谢受阻,在食用果糖后会出现呕吐、腹泻甚至昏迷、惊厥等低血糖症状。蜂蜜中含有大量果糖,因此果糖不耐受症患者是不宜食用蜂蜜的。

糖尿病患者。由于蜂蜜的含糖量较高且主要为单糖,食用后肠道吸收快,升血糖作用强,不建议糖尿病患者食用蜂蜜。

婴儿。天然蜂蜜中含有少量花粉等致敏原,且蜂蜜采集加工过程有被肉毒杆菌孢子污染的可能性,而婴儿胃肠还没发育完善,屏障功能较弱,肝脏解毒能力差,所以要谨慎食用蜂蜜。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蜂产品知识普及规范读本》、山东省市场监管局

新京报记者 王思炀

编辑 唐峥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