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招(糖尿病招蜜蜂吗)
日常控糖 中医有招
明明很小心了,怎么血糖还是一下子就高了?到底该怎么忌口才好?其实,糖尿病血糖升高并不可怕,要命的是可能累及心、脑、神经、肾等身体器官和组织,引发各种并发症。日常生活中到底该怎样控制血糖?
近日,由广东省中医药局指导,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岭南中医科普大讲坛”最新一期请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刘敏教授,为糖友讲解中医药对付糖尿病的妙招,并提出日常食疗、起居运动等方面的实用建议。
中医药控糖有“奇兵”
刘敏介绍,糖尿病的发病跟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吃多动少自然容易导致血糖升高,健康管理和良好的生活饮食方式显得尤其重要。
糖尿病早期十分隐蔽,往往发现时已经比较严重,不少人等到糖尿病急性并发症酮症酸中毒发生才被确诊。实际上,糖尿病最普遍易识别的是“三多一少”的症状:多饮、多尿、多食、消瘦。如果一段时间突然有“三多一少”症状出现,千万不要大意。
刘敏说,在降低血糖、逆转糖尿病并发症方面,中医药阵营里面不少“奇兵”都有制敌“杀器”,比如,黄连、忍冬藤、翻白草能够以苦制甘;石膏、知母、生地能以寒制热;人参、黄芪、熟附片能够以补制虚;四逆汤、附子理中汤则有以温祛寒的本领。这些中药针对不同体质人群能够各自发挥作用。需要留意的是,中医药的使用必须辨证施治,不能盲目自行服药,务必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比如黄连以苦制甘,但性质苦寒败胃,体质虚寒脾胃虚弱的人就不一定合用了,一定不能自行服用。
血糖指标怎么看?记住“7和11”
糖尿病患者人数众多,当下我国大约每10人中就有一名糖尿病患者。普及糖尿病的防治知识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很多人都知道通过看血糖的指标可以诊断糖尿病和评估病情控制的效果,但这个指标的多个限定条件很多人其实一知半解。
糖尿病有什么样的诊断标准呢?刘敏介绍,医学上最重要的诊断依据是血糖指标:正常健康的血糖范围应该在3.0-6.1mmol/L之间,如果指标达到以下标准:空腹血糖≥7.0、餐后2小时血糖≥11.1、随机血糖≥11.1、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那就基本可以诊断为糖尿病了。这就是血糖的“7和11”标准。
需要提醒的是,空腹血糖在6.1-7.0之间还不能诊断为糖尿病,但也属于疾病的前期,需要拉响警铃;而“餐后2小时”指的是从用餐开始后的两个小时,而不是用餐结束后。
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糖指标的控制标准可以相对放宽——70岁放宽到7,80岁为8,90岁为9。
刘敏提醒,定期监控、记录血糖,做好“功课”,还可以提高就诊效率,让医生快速掌握情况。
另外,患者还需要每三个月检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指标。血糖指标的检测很容易受进食的影响,糖化血红蛋白是医生诊断的另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生活中如何预防糖尿病?
饮食:
对于糖友和有糖尿病风险的人来讲,生活中吃什么不会升血糖?首先要先了解不吃什么。最显而易见的是太甜、含糖量高,一入嘴就感知甜的甜腻食品。其次是稀粥、米糊等,淀粉含量高,容易快速升高血糖,造成血糖大幅度波动,增加胰岛B细胞负担。需要提醒的是,进食不要过饱也很重要,过饱同样容易造成血糖升高;同时不要为了“节约”而经常进食残羹剩饭;也不要只图口感好吃,就只吃精制的大米。
同时避免吃与体质偏性相悖的食物,要多关注食物的偏性。比如体质虚寒者,少吃寒凉性食物,多吃温热食物。“天上飞的”禽类偏温热可以多吃,海底生存的虾蟹是寒性食物,可以少吃,免得拉肚子。食物偏性也可以帮助纠正人体体质的偏颇。虚寒体质还应该少吃花旗参。总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刘敏提醒大家,不要神化“药膳”。中药材放太多,影响食物风味,不如直接喝中药,更不要盲目追随偏方验方。
建议多吃五谷杂粮,比如荞麦、燕麦、豆类、番薯(适量)、玉米、山药、粉葛、谷糠饼等,既解决饱腹感又不易升血糖。晨起常喝姜枣茶,生姜能散寒、开胃、解毒,大枣健脾养血、美颜。另外,葱、姜、蒜、花椒、芫荽都是糖友适宜的食物;动则气喘、汗多恶风寒者,可常喝人参黄芪水;心情烦躁、难以入眠者,不妨喝些莲子心水。
起居:
首先要坚持早睡早起、生活规律。辰时起,亥时眠,午未小憩心脑健。按照古人的经验,宜清晨6时闻鸡起舞,尽量晚上11时前入睡。不要熬夜,否则就会引来糖尿病、肿瘤、失眠、疲劳综合征、多汗、盗汗、小便失禁等问题。
日常还要注意适当运动,动静结合,劳逸结合、心境平和、豁达心宽。(全媒体记者周洁莹 通讯员胡嘉鸿)
来源: 广州日报
糖尿病前期很重要,不能大意,教你这6招,定有机会逆转糖尿病
随着生活和饮食方式的改变,2型糖尿病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其实除了糖尿病患者以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群空腹血糖或者餐后血糖是偏高的,但尚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这个阶段称为糖尿病前期或糖耐量异常。
据2010年全国范围内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我国18岁以上成年人中糖尿病前期患病率占总人口的50.1%,即将近5亿人,所以对糖尿病前期进行干预,以防止发展为2型糖尿病的任务非常艰巨,形势相当严峻,需要结合当前国家健康中国战略,上下齐心,共同努力。那么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群,应该如何应对,以延迟或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呢?
多管齐下,逆转糖尿病前期高血糖
针对糖尿病前期的人群,主要以健康教育为主,提高人群对糖尿病防治知识的知晓度与参与度。这部分人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
1.饮食控制
处于糖尿病前期首先需要从改变生活方式做起,饮食控制是首要的措施。无论是2型糖尿病患者还是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群,都应该进行低糖低脂饮食,限制热量的摄入,以达到或维持理想体重的目标。
2.适当运动
运动可帮助控制血糖,减轻体重和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糖尿病前期的人群也需要运动,特别是在餐后可进行散步或慢跑的运动。
3.戒烟限酒
烟酒是导致2型糖尿病发生的高危因素之一,所以糖尿病前期的人群应积极戒烟限酒。
4.减轻体重
对于肥胖或超重的人群,应积极减轻体重,维持理想的标准体重,也是预防2型糖尿病发生的重要方法。
5.情绪管理
一些糖尿病前期的人非常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这样会加重血糖代谢紊乱,反而对预防2型糖尿病不利,其实只要进行干预,糖尿病前期是可以逆转的,完全没有必要太过于担心。
6.药物
用药如同打战,能不用药乃上策,但是有些人如果迟迟改善生活方式,半年多还是未能恢复血糖正常了,就可在专科医生指导下选择降糖药。
一些降糖药物也可以用于糖尿病前期人群,临床试验显示,二甲双胍、阿卡波糖、罗格列酮、艾塞那肽等类别的降糖药均可以降低糖尿病人群发展为糖尿病的风险,其中又以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长期应用的安全性证据较充分,单用很少引起低血糖。
但对于糖尿病前期的人群,药物并不是首选,只有在强化生活方式干预6个月效果不佳,且合并有其他危险因素如家族史、高血压、高脂血症等时,才考虑药物干预。
结语
总之,糖尿病前期如果不加以干预,这部分人群发展为2型糖尿病的几率非常高,只有管住嘴,迈开腿,全方位进行干预,才能逆转糖尿病前期往糖尿病的进展,恢复血糖正常,真正远离糖尿病。
参考文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
#清风计划# #关注糖尿病# @健康真相官 @头条健康
糖尿病患者不能吃水果?按3招吃水果,不升高血糖还能保护血管
对于糖尿病人群而言,总是会“闻糖色变”。我们国家糖尿病的发病率已经高达11.6%,我国糖尿病的患病人数约占全球的四分之一,这些数据足以让大家重视糖尿病。
此言论存在科学误区。在机体降糖这件事情上,“胰岛素”是一种很重要的物质;胰岛素是机体当中的“降糖激素”,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糖尿病才会“发生”。当体内的胰岛素出现问题之后,患者就不能有效控制自身血糖,患者血浆葡萄糖水平持续升高,就会诱发糖尿病;家庭遗传因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危险因素与糖尿病的患病有密切关系。
值得大家注意的是,对于那些胰岛功能受到破坏的人群而言,就算是不吃糖,血糖也有可能被升高。
换而言之,健康人群的胰岛是正常,其分泌胰岛素的能力也是正常的,那就算吃了糖之后也可以正常被分解,血糖并不会因此过分飙升,人并不会因为吃了糖就患上了糖尿病。
就算是已经患上糖尿病的人群,也要注意不能严格禁糖;综合改善自身状况,限制高热量饮食、加强运动、定期监测,合理防控糖尿病。
水果是一种营养物质较为丰富的食物,其中富含维生素、膳食纤维、植物色素等营养物质,无论是健康人群还是糖尿病患者,食用后皆会收获较多的益处。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水果完全可以吃,但要科学选择,推荐糖友要尽量选择“低GI的水果”。以西瓜、青梅、甜瓜等水果为代表的水果含糖量很低,其含糖量都在5%以下,推荐糖友多选择这样的水果;以砂糖橘、柚子、葡萄、柠檬、橙子、梨、菠萝、枇杷、苹果等家常水果为例的水果含糖量属“中等”,其含糖量为6%—15%,糖友可以少吃一点;香蕉、石榴、大枣属于“高糖水果”,其含糖量均在16%以上,需要糖友严格限量,特别是经过加工的蜜枣、葡萄干、柿饼以及果脯等食品,最好可以不吃。
- 在血糖控制比较理想的前提下,适量品鉴水果:
当糖友的空腹血糖控制在7.8mmol /L以下,餐后两小时的血糖控制在10mmol /L以下,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5%以下,而且生活中并不会经常发生低血糖或者高血糖的情况,水果即可以放心吃,当然前提是限量、适时且靠谱选择。
- 明确吃水果的时间,不可乱吃:
时间是糖友吃水果过程中需要严格把控的因素。推荐糖友在两餐之间食用水果,上午十点或下午三点左右皆是不错的“食果时间”。
需要糖友留神的是,单次摄入太多的碳水化合物会增加胰腺的负担,不建议各位在餐前或者餐后立即食用水果。
- 限量 分次,靠谱食用水果:
毋庸置疑,糖友吃水果的量理应要比健康人群少一些;综合考虑,推荐糖友单日食用水果的量不超过200克,吃水果的同时还要减少主食的摄入量。另外,水果分次食用,更利于血糖的稳定,推荐糖友可以分2—3次食用当日水果,例如上午吃100克、下午吃100克,解馋的同时也可以避免血糖过分波动。
通过此文,您会发现糖尿病患者可以吃水果。无论是砂糖橘还是苹果,吃水果需要注意时间和食用量,另外需要适当挑选。靠谱食用水果,避免血糖的过分波动,水果很有营养,糖友应该食用。安全+靠谱,糖友会靠谱地拥抱健康。
注:王思露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