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幸运(糖尿病的人你好)

自我控糖小知识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人想要幸福,起码要做好这四点

谁都希望自己身体健康,谁都希望自己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谁都希望自己能“长命百岁”,这些都是人之常情。毕竟,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了就再也没有了。

糖尿病有其特殊性,对待糖尿病的态度不同,其结局可能会“南辕北辙”。糖尿病人都希望自己是幸运的那一个,但“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糖尿病人想要幸福,自己必须做到下面的四点。

一、合理饮食

既想享受“嘴福”,又想让血糖正常,这确实是一件较难办到的事情。正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一样,糖尿病人在饮食方面必须做到一些取舍,不该吃的东西坚决不要碰。做到合理饮食,是血糖正常、糖尿病人保持健康幸福的首要措施。

合理饮食不等同于限制饮食,并不是说患上糖尿病后很多食物都不能吃了,相反,糖尿病人大部分食物都能吃,只是要控制量。但一些含糖量太高的,或者是纯粹的蔗糖、白砂糖等要严格限制。

二、规律运动

运动是健康的良药,而且运动本身也能提升幸福感,这点笔者本人就有很深的体会。笔者血糖并不高,但仍然坚持每天晚餐后快步走30分钟,已经坚持了3年多,每次运动完都觉得身体特别轻松。

我一个非糖尿病患者都能坚持运动,糖尿病人就更应该坚持了。

给大家一个运动处方吧:周一周二餐后做30分钟的有氧运动,周三做20分钟的抗阻运动,周四周五继续有氧运动,周六抗阻运动,周日有氧运动。这样,一周7天中有5天是做有氧运动,一共150分钟,2天做抗阻运动,一共40分钟,形成规律后,你就习惯了。

注:有氧运动指快走、慢跑、跳绳、打太极、跳舞、骑自行车、爬山等,抗阻运动指俯卧撑、举哑铃等。

三、适时监测

血糖监测为你血糖的控制指明了方向。笔者以前说过,糖尿病人要把高血糖当做敌人,要想制服这个敌人,不让它伤害到你,首先你就要做到“知己知彼”,如果你连高血糖这个敌人有“几斤几两”都不知道,那还怎么制服它?

血糖监测的方法很多,糖友们除了在家做好自我血糖监测外(每周最少测一次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每3个月监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也是非常必要的。

四、良好心态

血糖控制的好不好,和每个人的心态有很大的关系。良好的心态有助于血糖稳定,增强幸福感。如果你爱读书,我建议你多读读苏东坡,这个大文豪绝对是乐观派的代表。苏东坡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依然对人生充满了向往,活出了应有的精彩。有一句话说得好:“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读懂了苏东坡,你就知道如何保持良好心态了。

总结:血糖正常才能幸福,所以糖尿病人必须做到合理饮食、规律运动、适时监测和良好心态。

1型糖尿病患者“隐身”高考成公务员:不隐瞒没现在

甜蜜的恐惧

2016年8月2日,山西阳泉,一名9岁的1型糖尿病患者正在给自己注射胰岛素。

与“糖”打交道的日子,并不都是甜的,至少对于住在医院内分泌科的许多孩子来说是这样的。

他们是1型糖尿病患者。研究估算,我国每年新发1型糖尿病约1.5万例。在庞大的糖尿病患病人群中,这个数字显得微不足道——国际糖尿病联盟(IDF)估算,2017年我国糖尿病患病总人数就达1.14亿。

但是,与更常见的2型糖尿病相比,1型糖尿病多发于儿童青少年人群。目前在医学上,这种病仍无法被治愈,需终身注射胰岛素治疗。也就是说从小时候起,糖就成了这些孩子们的敌人。

他们每天需要至少测5~6次血糖,注射2~3针胰岛素。他们的口袋里永远装着糖块或者小饼干。动用它们是痛苦的,因为那意味着身体到了某种危急时刻。

“我的胰岛素走丢了,所以我生病了。”在北京儿童医院,一名5岁半的患者向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解释自己的病情。但这场从童年开始的战争,远不止补充胰岛素那么简单。

测血糖的针会在他们手指上留下细密的针眼,长期注射胰岛素的部位皮肤也有可能变得干瘪。他们中有的人在手臂上贴着驱蚊贴大小的传感器,传感器的探头进入皮肤5毫米,以便实时监测血糖。从确诊开始,他们的生活便被那条细细的血糖曲线牢牢牵住。

他们必须拼尽全力,将血糖控制在“安全区”。只有在“安全区”,他们的生活才会继续。否则,他们会遭受低血糖的折磨,或面临并发症的威胁。对于有些患者来说,他们更担心的是,这会暴露他们的病史,入学、就业、择偶时承受更多不理解,甚至遭到拒绝与歧视。

目前,我国现行的《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中将糖尿病和“尿崩症、肢端肥大症等内分泌系统疾病”一起列为不合格项,“对于弄虚作假,或者隐瞒真实情况,致使体检结果失实的考生,不予录用或取消录用。”部分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的体检明确要“参照公务员体检标准”。

曾经,《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标准》也将糖尿病患者归为不能录取一类。相关规定直到2003年才被修订为“严重的血液、内分泌及代谢系统疾病、风湿性疾病”,“学校可不予录取”。但到现在,仍有高校在研究生的招生简章中明确拒绝糖尿病患者。

这些限制藏在年轻人生活里的诸多地方。为了绕开它们,年轻的糖尿病患者只能牢牢抓住那根血糖曲线,隐藏在“安全区”。

一辆自动挡的车,突然变成了手动挡,油箱还经常漏油

血糖仪的显示屏上,横轴是时间,纵轴是血糖值。血糖曲线稳定地漂浮在“安全范围”时被称为“完美的曲线”。一旦向下探头超出阈值,曲线由黑变红,是接近“生命禁区”的警告,而持续向上冲去,可能需要借助胰岛素将它拽回来。翻山越岭、爬高探低的过山车式曲线是糟糕的。

年龄小的患儿不知道自己可能一生都要与这条曲线为伴。他们中有的人称呼自己的胳膊上的血糖仪传感器“机器人”,兴奋地炫耀“它能看到我的血糖呢”;还有的人把胰岛素视作“能量水晶”,相信自己会变成漫画里的超级英雄。

但实际上,这条曲线对于他们来说至关重要——曲线居高不下可能会导致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贴地飞行”会让他们心慌颤抖甚至昏迷,严重时会危及生命。

今年4月,那条血糖曲线出现在林静和丈夫眼前。在医院检查身体时,女儿被确诊为1型糖尿病。

像所有患儿家属一样,林静和丈夫沿着时间轴由近及远,“复盘”女儿生活中的细节。家族没有糖尿病史,女儿很爱运动,会游泳、跆拳道,周末坚持晨跑,夫妻俩想不通,7岁的孩子为什么会得糖尿病?

北京儿童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主任巩纯秀向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解释,1型糖尿病是因为体内控制血糖的胰岛素完全缺乏所导致,患病与生活方式无关。病因诊断还比较困难,无法预防。

研究显示,我国全年龄段1型糖尿病发病率为1.01/10万人。过去20年间,我国15岁以下儿童1型糖尿病发病率增加近4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内分泌科教授翁建平指出,1型糖尿病目前已成为严重威胁青壮年和少年儿童健康的疾病之一。

翁建平认为,由于1型糖尿病的发病低龄化及中国地域辽阔的特点,患者的分布呈现出很强的隐秘性及离散性特征,使得流行病学研究、患者的规范化管理、社会救助保障制度的建设都落后于很多国家。

女儿确诊时,医生宽慰林静夫妇,楚楚只是缺了一点胰岛素,只要每天定期监测血糖和注射胰岛素,控制好血糖,她同样可以健康长大。

为此,林静将女儿每顿饭的肉蛋和碳水化合物精确到克。遇上食物难消化,碳水化合物没算对,忘记加餐,在学校运动量过大,血糖曲线总会上蹿下跳。

“控制血糖比实验设计难多了。”这对有着工学硕士学历的夫妻感慨。

久经疾病考验的孩子,大多控制住了对糖果的渴望,他们有的会嘴里含着奶茶吸管吐泡泡;有的在“班级披萨日”克制欲望,只咬一小口披萨;有的为了“消化”一个冰激凌对血糖的影响,连续走上两个小时。

可即便家长和孩子们努力学习控制血糖,过山车式“令人崩溃的”曲线仍时常出现。“就好像,本来你开的是一辆自动挡的车,突然变成了手动挡,油箱还经常漏油。”

而这还不是这些家庭需要对付的全部麻烦。今年开学前,一位来自黑龙江的4岁患儿家长求助称,“园长说他们只收健康的孩子,不让报名了。”并在病友的建议下找到湖南省三诺糖尿病公益基金会寻求帮助。

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向她传授与幼儿园老师沟通的内容和技巧,建议联系医生一起与老师沟通。据三诺糖尿病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李文解介绍,30多个入园被拒的患儿家庭都曾找到他们帮忙,他们甚至就医生如何与园长、老师沟通的内容做了一个模板做大家参考。

小学入学体检那天,为了让“血糖君”更乖一点,林静提前为女儿注射了胰岛素。也有家长“心在嗓子眼吊了一上午”,幸运的是学校体检没有化验孩子们的血糖。

林静把零食、糖果塞进女儿书包,并向班主任隐瞒了部分事实——女儿有低血糖,偶尔需要吃一些东西。上午10点半,她又返回学校给女儿送午饭和注射胰岛素。

注射往往在卫生间或楼道拐角处完成。“不要让老师和同学看见。”

不同的压力叠加在一起,有时候会让林静崩溃。有一次,她看着女儿的血糖曲线在一天内上蹿下跳,满心愧疚地说,“对不起,是妈妈没有做好”。而嘴里含着“升糖”糖块的女儿拍了拍她的后背,“没关系啊”。

到现在,林静还没有跟女儿完整地解释过这个疾病。她只是说,“全世界的医生都还没想出办法。”她说自己没有告诉女儿这个病“不能治愈”,因为自己也“无法面对女儿‘终身依靠胰岛素’的现实”。

一旦有一个孩子被拒绝,恐惧会被放大

悬在血糖曲线上的大多数日子要小心翼翼的。一位糖尿病患者的家长,给上小学的孩子“全副武装”,配齐了手机、动态血糖仪和胰岛素泵。父亲的手机如果远程收到动态血糖仪的低血糖报警,他就会拨打孩子的手机。按上学前的约定,响一声吃一颗糖,响两声吃两颗糖。而孩子的母亲则整天守在学校门口“待命”,一旦有“风吹草动”就会直接找借口把孩子接出来——他们担心孩子在学校出状况,也担心隐瞒的病情被识破而导致孩子失学。

这样的担心并不过分。一名微博昵称“饭饭最香”的1型糖尿病患者曾在公开自己的病史后,经历了工作被拒,感情不欢而散,更有人恶语相向,“你活不了多久,你的手指都要被扎烂了”。后来,她在微博上写道,“自己很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人很拒绝公开自己有糖尿病,因为公开之后你受到的伤害有时是不可控的。”

43岁的杨琨有着34年的1型糖尿病史,被孩子们称为“糖叔”。他经常组织1型糖友线下聚会。他会包下酒店的一个大堂,订自助午餐,也会准备面具——合影时不愿公开患病身份的糖友会用到。

“隐藏自己的糖尿病患者身份叫‘隐糖’,绝大部分糖友都选择隐糖。”有着15年“糖龄”的陈凡说。

杨琨每天收到各地糖友发来的各种信息,有刚确诊问血糖控制经验的,有入学被拒希望他帮忙联系幼儿园的,还有让他帮忙找工作、打官司的。

糖友群里不时出现“入学提醒”:报名时要隐瞒病情,遭到拒绝时不要发脾气,一旦入学通知到手,再求助专业人士找幼儿园谈病情。

“不一定每个家庭都会遇到入学的困难,但家长内心都有恐惧。而一旦有一个孩子被拒绝,这种恐惧会被放大。”李鑫说。他在19岁时被确诊为1型糖尿病,那时他刚考入清华大学。在医院内分泌科的病房里,他是唯一的年轻人。

今年7月,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吴娜娜在上海开展“运动对1型糖尿病的康复研究”,招募“10~20岁,病程超过6个月,无严重糖尿病并发症”的参与者。在招募公告里,她清楚地写道,参与者将得到免费检查、免费咨询、免费享受1型运动专家制订的一对一的运动处方及指导等。

她找到杨琨帮忙,将这条信息精准“投放”到全国各地的糖友群里。也有朋友帮她发到上海周边1型糖尿病友群——群里有300多名符合条件的病友。

可结果并不理想,最终的参与者只有10余位。林静看到了这条招募信息,但没有给女儿报名。每日照顾女儿和控制血糖已经让她应接不暇,“如果医学界没有重大突破,是没有治愈的手段的,其他的我不是很关心。”

林静也提到另一点,“孩子的隐私问题。”尽管吴娜娜的研究反复声明会保护隐私,但家长们仍会“十万分谨慎”。

“没有经历的人不会感同深受,那条血糖曲线已经画好了界限。”陈凡说。

能被人关爱一下真的特别重要,这个群体很多时候太压抑了

被血糖曲线画好的界限也不是不能被打破。巩纯秀介绍,1型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现的危险状况就是低血糖,但是不难处理。一旦发现患者出现低血糖情况,及时补充糖就可以。饮料、水果、糖果或是小饼干都能及时拉升曲线。

了解了血糖曲线的波动规律,患者依然可以享受美食,只是要控制吃的分量和时间。他们也可以像普通人一样踢球、骑行、游泳。

“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平衡需要饮食、运动和药物的配合。如果及时科学治疗,控制病情,没有并发症的情况下,患者完全可以享有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质量和寿命。”巩纯秀说,她曾经收治的小患者有的进入国际顶尖高校做科研,有的成为医生,她经常收到他们成家立业、结婚生子的喜讯。

只是普通人对1型糖尿病知之甚少,患者不得不承受一些异样的眼光。比如,他们公开注射胰岛素时会被当作吸毒,找工作时用人单位担心“身体太弱什么都做不了”。

有时候,一些错误的信息也有可能给这些病人带来压力。巩纯秀告诉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她曾经被邀请上电视讲1型糖尿病孩子生活多惨,被她拒绝了。“因为人家明明没那么回事,炒作病人的背后是利益问题,有药厂就会推销,说买他的东西,可以提高生活质量。”

而1型糖尿病患者大多处于心理敏感的时期。在李鑫看来,2型糖尿病患者多半都是中老年人,心理素质相对成熟,不会遇到上学、就业、择偶的问题。“小孩子承受能力比较弱,生了病会更敏感,一旦有那种不好的声音传进来,就容易对孩子造成伤害。”

楚楚对自己的疾病变得越来越介意。在手臂上戴动态血糖仪的传感器时,她总会嘱咐林静“稍稍弄高一点”,把校服半截袖往下拽了又拽。“同学们看到肯定会问,挺烦的。”楚楚解释道。

有着15年糖龄的陈凡也打算一直“隐身”。此前,他“隐身”参加了高考,研究生毕业后考取了公务员。“如果不隐瞒,我可能根本没有现在”。他说。

杨琨随身带着手掌大的电话薄,翻烂了,用橡皮筋绑着,里面记着海南、吉林、甘肃等各地“糖友”的联系方式。后来,他又建了十来个1型糖友微信群,有近3000人,为的是能“抱团取暖”。

在微信群里,一位爸爸说,孩子白天跟学校同学出游时,他就悄悄跟在出游队伍后面,躲着老师和同学,想“冲进队伍给孩子测下血糖”。一位妈妈谈起,女儿发病一年来的感受,“我们感同身受,互帮互助,我们约好一起卖房给孩子治病,一起盼着某天能牵着健康的孩子流浪街头。”

“你能看到的是这个群体中的极少数,大部分都潜得很深很深。”李鑫说,“能被人关爱一下真的特别重要,这个群体很多时候太压抑了。”

糖尿病只是病,不是罪

巩纯秀认为,儿童糖尿病患者从幼年患病,到长大成人,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需求,很多涉及儿童生理、心理发育等需要解决的问题。

1984年,北京儿童医院开启了我国第一个糖尿病夏令营,探索营地教育在患儿成长中的作用。今年8月,他们举办的糖尿病分享沙龙,希望彻底摒弃患儿自以为必须被照顾呵护心态,鼓励糖只是生活的伴侣的态度,以常人的姿态面对生活。

其实从34年前确诊的时候,杨琨就向周围人公开了自己的病情。“我的父母认为糖尿病只是病,不是罪,没有什么不能公开的,也不会给他人造成什么危害。”

不过按照当时的政策,杨琨失去了参加高考的机会,也因为向单位坦承病情,而丢掉了第一份工作。

他将自己写的《一个青年病友的自述》四处投递,希望能得到重视。“肝炎、艾滋病都不能被歧视,何况没有任何传染和危害性的糖尿病呢?”

“我们也不想隐瞒,毕竟我们只是病了,不是做错了什么,而且得病也不是因为我们做错了什么。”陈凡说,某次出差时,他不小心露出了胰岛素泵的导管,引来了同事的猜测和注意,还有人关心地问他“是不是得了癌症在做化疗”。

5年前,何少飞从被血糖曲线圈定的“安全区间”里走出来,“彻底公开了自己的糖友身份”。因为“一个谎言套着一个谎言的生活太累了”。

何少飞在最近的一篇和“糖”有关的文章里写道,患病的19年,自己像一个穿着铠甲上阵厮杀的战士,“外人看来我满足而快乐”,“可铠甲已经紧得让我喘不上来气,而铠甲的厚重也让我的哭声不为人所知”。

脱去“铠甲”后,她把胰岛素笔、酒精片、血糖检测仪放在透明的化妆包里,在咖啡桌前坦然地对自己“例行检查”。

在一本糖尿病病友文章合集里,其中一位病友说,在西班牙的一家咖啡馆,她看到几个年轻的学生在注射胰岛素,一边和旁人嘻哈聊天一边很自然的操作着“武器”,毫不避讳什么。“我仔细观察着他们的脸,笑容是那样的阳光、健康、爽朗。像极了以前爱笑的自己。”

这位病友在西班牙留学时因丙酮酸中毒被送进医院,确诊为1型糖尿病。医生用轻松的口吻通知她,“这没什么,不算是病,只需要改变一下你的饮食和生活方式即可。当然你需要终身打针以维持你的血糖平稳,但是这并不困难。”

李鑫也感受到国内外对1型糖尿病患者的不同态度。同年患病的同学申请到国外大学读研究生时没有因为疾病而受到限制,而国内一所顶尖高校的研究生招生简章则注明,不能录取情况的包括“内分泌系统疾病(糖尿病、尿崩症、肢端肥大症等)”。

一年前,李鑫选择公开了自己“糖友”的身份,他想站出来,“面向公众普及1型糖尿病的知识”。他最先向导师和实验室的同学说出了这个秘密。

李鑫像确诊之初学习调控血糖一样,他逐步调节自己与社会的“安全距离”。“好像也没人注意我这个(感应器),会有人觉得奇怪吗?”他瞟了一眼T恤袖口露出来的感应器问道。

今年8月,他选择向所有朋友公开。契机是一条新闻——扬州大学广陵学院为患1型糖尿病新生购置冰箱,用以存放胰岛素。这条新闻让糖友们感动了一把。他们翻出2007年山东一所高校勒令两名1型糖尿病新生退学的旧闻,感慨“现在的大学环境还是好了很多”。

但大部分糖友依然不能在那条微信推送里点“在看”,而是用微博“小号”转发。

(应受访者要求,林静、陈凡为化名)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马宇平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现那些血糖高,却一生没患糖尿病的老人,都很幸运地做到了4点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分享更多的专业健康知识,为您的健康保驾护航,感谢您的支持。


“老王,你这次的体检结果显示,血糖水平略高,但你可一点也没有糖尿病的症状,真是奇了怪了。”

这句话响起在老王耳边时,他正站在客厅里,一边叠衣服一边看着电视节目。

电视里正播放一档关于健康的节目,主持人是位著名的医生张教授,他正在讲解一些与糖尿病相关的健康知识。

老王听得津津有味,因为他已经年过六十,是个典型的“老年人代表”,而且他还是一位退休的工程师,过去的工作让他习惯了用科学的眼光看待问题。

老王最近去医院做了个全面体检,医生说他的血糖水平略高,但没有糖尿病的任何症状,这让他心里颇为困惑。

于是,他一边叠衣服一边仔细听着电视里的节目,希望能找到一些答案。

张教授在节目中提到,血糖高不一定意味着一定会得糖尿病,有些人一辈子血糖都高,但从未患上糖尿病,这其中有几个关键点。老王的耳朵竖了起来,想看看自己是否也做到了这些关键点。

“他们平时少吃高糖高脂肪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和全谷物,这些食物不仅营养丰富,还能帮助控制血糖。”

老王回想了一下,发现自己平时的饮食确实比较健康。他喜欢吃各种蔬菜,尤其是绿叶菜。早餐总是吃些全麦面包和燕麦粥,很少吃甜食。

或许这就是他能保持健康的一个原因吧。 接着,张教授讲到了第二点:运动习惯。

张教授说:“这些老人往往都有规律的运动习惯,每天坚持适量的运动,如散步、慢跑或者太极拳,这些运动能帮助身体更好地调节血糖水平。” 老王点点头。

他每天早晨都去公园里走上一个小时,有时还和老朋友们一起打打太极拳。虽然运动量不大,但他每天都坚持。这也许就是他身体健康的另一个原因。”

张教授接下来讲到的是心态的影响。他说道:“一个好的心态对健康非常重要,那些高血糖却没得糖尿病的老人,通常都很乐观开朗,不容易被压力和烦恼困扰。

良好的心态能帮助身体更好地应对各种压力,减缓血糖的波动。”老王再次点头,他意识到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也许也是他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老王觉得这点也挺符合自己的情况。他一向是个乐观的人,喜欢和朋友聊天,有什么烦心事也不会憋在心里,总是找人倾诉或者自己想办法解决,从不让压力积累在心里。

最后,张教授讲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社交活动的影响。

“那些高血糖却没得糖尿病的老人,还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他们的社交活动非常丰富。

他们经常和朋友家人聚会,参加各种社交活动,这种丰富的社交生活能够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从而间接地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

老王一听,心里不禁一乐。自己平时最喜欢和老朋友们一起下棋、打牌,偶尔还一起出去旅游,社交活动非常丰富。

这些年来,他的生活一直充满了欢乐和笑声,或许这也是他能保持健康的重要原因。

张教授的话让老王受益匪浅,他发现自己之所以能在血糖略高的情况下保持健康,正是因为他在生活中无意中做到了这四点:健康的饮食习惯、规律的运动、良好的心态和丰富的社交活动。

老王继续听着节目,张教授还讲了很多具体的病例和数据来支持他的观点。

例如,一项研究表明,那些每天坚持30分钟运动的老年人,其糖尿病的发病率比不运动的老年人低了近40%。

另一项研究发现,拥有丰富社交生活的老年人,其心理健康水平显著高于那些孤独的老年人,从而间接降低了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张教授还提到,一个65岁的老太太李阿姨,她的血糖水平一直偏高,但她非常喜欢跳广场舞,每天早晚各跳一个小时,结果身体一直非常健康,从未患上糖尿病。

还有一位70岁的张叔叔,他平时喜欢养花种草,心态非常平和,虽然血糖水平也略高,但他从未有过糖尿病的症状。

这些具体的病例让老王更加确信,自己能保持健康,确实是因为生活中做到了这些关键点。他决定以后要更加注重这些方面的生活习惯,保持健康的身体。

就在老王沉浸在这些知识中时,电视节目结束了,张教授最后的话让老王陷入了沉思:

“我们每个人的身体状况都是独特的,但只要我们能够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和丰富的社交生活,我们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预防糖尿病和其他慢性疾病。”

老王叠好最后一件衣服,坐在沙发上,心里琢磨着张教授的话。

突然,他想到一个问题:如果一个人天生血糖高,他能不能通过后天的生活习惯来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呢?

老王决定去查查资料,看看有没有相关的研究。

他打开电脑,开始搜索相关的信息。结果发现,确实有一些研究表明,天生血糖高的人也能通过后天的努力来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

例如,一项研究发现,虽然有些人天生血糖高,但如果他们能够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和规律的运动,他们患糖尿病的风险可以大大降低。

这项研究对比了两组天生血糖高的人,一组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另一组则没有特别注意生活习惯。结果显示,坚持健康生活方式的一组,其糖尿病发病率比另一组低了近50%。

另一项研究则发现,天生血糖高的人如果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和丰富的社交生活,他们的身体也能更好地应对血糖的波动,从而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

这项研究对比了两个社区的老年人,一个社区的老人经常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另一个社区的老人则比较孤独。结果显示,经常参加社交活动的老人,其糖尿病发病率显著低于孤独的老人。

老王看到这些研究结果,心里更加踏实了。

他明白了,即使天生血糖高,只要能够坚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就能大大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

他决定以后要更加注重这些方面的生活习惯,保持健康的身体。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齐梦亚.新确诊糖尿病患者增加运动与降低胰岛素抵抗和心血管危险因素相关,基础医学与临床,2024-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