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不幸(糖尿病人的不适症状)
突传噩耗!网红“一诺”不幸因糖尿病并发症去世,身形肥胖不忌口
不得不说,肥胖带来的健康问题真的很多,尤其是“三高”,如果不加以控制,很可能会出现各种并发症,最终导致噩耗的产生。
犹记得在这之前,曾有两位网红因为糖尿病并发症去世,第一个是来自东北的“快乐小赵”,第二个则是河北唐山大龙龙,如此多的惨痛经历并没有让这部分人感到后怕,反而是一而再再而三的不在乎。
1月29号,网红圈再次传出同等噩耗,网红“一诺”不幸去世,好友在其悼念动态中感慨的说道:永别啦,你承诺的,这辈子做到了,要是有下辈子,记得偶尔爽约一回也挺好,活着的人们,继续热爱生活吧。
简单的话语中不难听出浓浓的悲伤和惋惜,同时也在用他的人生经历告诫网友,一定要珍惜以及热爱现在的生活。
从其分享的画面中不难看出,一诺的年龄并不是很大,顶多也就30岁出头,如此富有活力的年纪,为何会传出这样的噩耗呢?
就像开头所说的那样,三高真的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该好友在留言处回复网友疑问的时候,提到了糖尿病并发症。结合其身形特点不难推断,网红一诺去世的原因应该是长期血糖高,再加上不控制,由此导致不好的结果,幸运的是他离开的时候并没有什么痛苦。
翻看其视频账号不难发现,早在上个月19号的时候,一诺就因为突然抽搐晕倒住进了ICU,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处于昏迷阶段。基于身体的原因,他的好友特地公开向粉丝表示:段子可能永久停更。
昏迷之前,其实也有很多的症状,只不过一诺并没有在意。大约在上个月18号的时候,网红一诺在刮胡子的时候,鼻子突然流血,由于不知道具体情况,他还在询问粉丝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殊不知这正是身体不健康的信号。
细看其以往分享的视频不难发现,他虽然出镜率很少,但从其男友“二胖(疑似是同性之间的恋情)”的饮食状况来分析,他也是如此。
大鱼大肉、各种饮料、面食、麻酱等等,高热量且高糖量的食物一点都没有忌口,而且还不锻炼身体。
如此状况,又怎么会阻止并发症的产生呢?
至于其男友二胖,虽说还没有发生同等的情况,但身形比例让人十分担心,希望他能够尽早减肥,不要步后尘。
患糖尿病5年,身边多名朋友因病相继离世,留给我2点教训
就在5年前,我50岁生日后不久,感觉身体开始出现各种不适,不过当时我以为年龄到了,自然会有点小毛病,也没有在意,后面症状非但没有好,还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家人看不下去了,一直催我去医院检查,我挣扎犹豫了许久,最终还是听从家人建议,去了医院进行检查,没多久结果就出来了:二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
当时的心情就不说了,想必不少糖尿病朋友在拿到报告单的那一刻,都有过与我一样的心情,脑袋一片空白,根本无法相信这些病怎么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毕竟平日我的身体虽然说不上很健康,但是毛病也很少,饮食等方面似乎也与他人无异,家族里边也没有得糖尿病的,实在是百思不得其解!
在后面很长一段时间,自己才慢慢缓过来了,看着一塌涂地的血糖,我也意识到不得不重视这个疾病了,因为这几年间,也认识了不少糖尿病人,包括我身边的一些亲朋好友,也有不少得慢性病的,与他们聊过,也讨论过病情。
我也发现身边普遍存在着一个奇怪的现象:大部分人对高血压、糖尿病这些慢性病都不重视,不在乎,甚至在一些人的观念里,还会觉得“慢性病算啥咯”,该怎么吃就怎么吃,该喝就喝,不痛不痒的,在这当中,大部分人还是抱着享受的态度,认为人到中年了,就应该享受当前,干嘛控制饮食?干嘛还去运动?这样活着干啥呢?
其实我觉得这样的想法才是比较可怕的,因为人一旦放纵自己,自己用自己的“理”说服自己,那么别人的“理”即便是正确的,在他看来,也只会是“歪理”,这样一意孤行,不听人劝,最终苦果还是由自己咽下。我身边的两个朋友就是很好的反面“案例”,也是因为他们,我才幡然醒悟,必须吸取他们的教训,从内心里重视慢性病,严格要求自己,多种方法调理身体,我才能收获不一样的结果跟人生。
作为最为常见的两种慢性病,高血压与糖尿病的危害其实并不在于疾病本身,而是在于各种并发症。如果你不重视它,那么他们对人体的伤害,可以说是“温水煮青蛙”,一朝一夕看不见,日子久了就会在某一天突然给你来个“重锤”,一起算总账。
长期的高血糖、高血压会慢慢伤害你的身体,危害心、脑、肾、血管、神经、皮肤等各个部位,继而导致各种各样的并发症,比如糖尿病的大血管并发症包括冠心病、心梗、脑梗等,在下肢血管出现病变就会导致下肢的缺血、坏死、截肢,微血管并发症就是视网膜病变,严重的可以导致失明,出现肾脏损害可以有蛋白尿、肾功能的异常、肾衰竭等等,每一种单独拿出来说,都能让人心脏发颤。
高血压的并发症也有很多,如果血压持续性升高,最终会出现一系列重要脏器如心脏、脑、肾脏、血管的损害以及相关并发症,比如脑出血、脑血栓形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高血压脑病等脑血管疾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等等,只有控制好血压,才能减少患者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所以,糖尿病和高血压,作为进展性的慢性病,需要咱们从日常生活的每一天做起,做到长期坚持,通过饮食控制、运动锻炼、坚持血压血糖监测、坚持用药等等方法,达到长期控糖控压的目的,以便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从我朋友的案例当中,我也吸取总结了两个经验教训,下面分享出来,一是为了督促我自己,二也是为了给同样患糖尿病与高血压等慢病的朋友提个醒,不要犯同样错误,以免后悔莫及。
第一,重视疾病,科学治疗,不可懈怠
在我确诊慢性病以后,出院后的两三年间,发生了2件事,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首先就是我的一位女性朋友,也是一名糖尿病患者,在她40岁的时候确诊了糖尿病,但是在我出院后不久,也就是她48岁的时候,锯腿了。后来我见过她几次,大概了解了情况,她在40岁时是偶尔发现血糖高的,那时候喝水多,而且上厕所也多,自己偶然感觉尿液有些黏脚,因为她妈妈也是糖尿病患者,所以她对糖尿病知识还是有一定的了解,就自己去了医院检查,结果就查出了糖尿病。
只是不幸的是,当时她跟丈夫关系很不好,正在闹离婚,孩子也不太消停,让她操碎了心,心情可想而知,所以那段时间对糖尿病就几乎采取了放任不管的态度,内心也比较逃避这个疾病,药也不吃,血糖也不测,还暴饮暴食,饮食很不规律,在这中间,好像身体也没出过什么大问题,就这样过去了8年。
一直到有次逛街穿了双高跟鞋,脚磨皮了,她就拖了鞋子光脚走路,只是人倒霉起来,实在说不好,没走多久,就踩到了一块玻璃,当时就割破了脚趾,流了血,她也没有太当回事,药店买了个创可贴,一直也没有管它,以为这么小的伤口会自己痊愈的,就这样拖了一两个月,实在没办法才去了医院,结果惨了,小伤口已经变成了一个大窟窿,里面还流脓了,医生看了都直摇头,说只能锯腿了,而且还要快点决定,如果慢了耽误了,就只能从大腿处锯了。
当时我听了这个朋友的经历,都出了一身冷汗,一个小小的伤口,居然演变成了“锯腿”,但想到她八年来都不吃药不测血糖,也知道肯定是长期的高血糖,导致糖尿病恶化了,才最终有了这样的结果,从那以后,我吸取教训,开始重视疾病,坚持用药,定期血糖血压监测,终于让自己的病情保持得还算稳定。
第二,不听谣言,听从医嘱,坚持用药
还有一件发生在我身边的事情,那就是我的一位初中同学,他是大货车司机,常年运动很少,饮食也不规律,有多年高血压病史,据说因为听了别人的话,说总是吃药会伤肝伤肾,就擅自把降压药停了,就这样过了一年,中间也没啥迹象,但是突然有一次在开长途车的时候,倒在了自己的大货车上,而且再也没有醒过来了,留下了读小学的儿子还有一个有身孕的老婆,当时初中同学还给他弄了个募捐,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内心真是五味杂陈,说不上啥滋味。
只能在内心告诫自己,不要乱听信一些谣言,该吃药就要吃药,不要随意擅自停药换药,比起吃药可能有的一些副作用,擅自停药的后果真不一定是自己能够承受的。
作者言:大家好,我是致力于用简洁易懂的语言科普医学知识的怪医生。码字不易,本文内容是参考权威资料并结合个人经验而成。
如果您觉得有所收获,请帮忙点点关注或点点赞吧,欢迎转发给需要的人,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我看到后会尽量在第一时间回复,感谢您的支持!
母子同患糖尿病,不幸中有万幸,医生:有一种糖尿病可以不吃药
“得了糖尿病,就要吃药,而且是要吃一辈子药”,这句话听上去那是相当地“不友好”,但是“话糙理不糙”,糖友们慢慢地也能“认清形势”,也能不情愿地接受这个“理”。不过,话又说回来,糖尿病的世界里一切都有可能,大家一起来看看……
母子同患糖尿病,不幸
母亲的糖尿病情况:追溯到24岁,无明显原因出现皮肤瘙痒,皮肤科医生没有发现明确的“线索”,于是先验个血看看能不能有新发现,结果空腹血糖7.68mmol/l,症状(皮肤瘙痒) 空腹血糖超过7mmol/l,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糖尿病“实锤”了。自己没有超重、没有肥胖、没有血脂高,咋就得了糖尿病呢?父亲在50多岁时被诊断糖尿病,看来遗传基因很强大,自己的糖尿病多半与遗传有关,不用纠结那么多,既来之则安之,把血糖管好就行了。采用“饮食 运动”的方法,血糖能够“管”得住,空腹血糖5.6-6.2mmol/l,餐后通常在8以下,糖化血红蛋白5.9-6.3%。
儿子的糖尿病情况:母亲27岁怀孕,孕期通过饮食和运动,血糖能够控制稳定达到要求,足月顺产一男婴,体重3.4kg,说明孕期母亲的血糖控制的不错,没有出现“巨大儿”的情况。小朋友3岁的时候有一次偶尔去医院抽血化验,发现血糖高,第二天空腹再次复查空腹血糖7.56mmol/l,仍然是达到了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孩子生长发育正常,母亲自己有糖尿病,生活饮食上对孩子也比较关注,孩子也不是小胖墩,为啥这么小就有了糖尿病?这事摊在哪个家庭上,都是一个“晴天霹雳”!
医生说可不吃药,万幸
回顾一家人的情况,有3个“特别”之处有别于寻常的糖尿病:①,家族中3代人都患有糖尿病,孩子-孩子的妈妈-孩子的外公;②,其中2个人发病时间很早,均在25岁之前,其中孩子的母亲是24岁,孩子是3岁;③,母亲糖尿病很轻,长期(包括在孕期)通过饮食 运动,血糖就能控制稳定。于是医生建议能做一下基因检测来破解这个“特殊”的糖尿病。
基因结果显示母亲和孩子的糖尿病的确不同寻常,是由于基因突变而引发的一种特殊类型糖尿病。万幸的是孩子和母亲所患的糖尿病属于青少年的成人起病型糖尿病(MODY)中的2型,这种类型的糖尿病患者会导致终身轻度空腹高血糖,且很少随年龄增长而恶化,这类患者很少出现微血管并发症,可以不需要药物治疗,仅通过饮食和运动即可良好控制血糖,而使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并不能有效降低血糖。
如果这个特殊情况不被辨认出来,给这部分患者使用胰岛素或者口服药治疗,不仅不能更好的控制血糖,反而增加患者的花费和心理负担。
糖尿病有一有二,有特殊
随着医学的发展,治疗提倡要精准。治疗精准的前提就是诊断首先要精准。糖尿病的诊断似乎很容易,根据高血糖的症状(比如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少、乏力、皮肤瘙痒等)、血糖(空腹血糖超过7mmol/l,或是2小时血糖超过11.1mmol/l)、糖化血红蛋白(超过6.5%),轻轻松松就可以“实锤”糖尿病的诊断。但是,戴上糖尿病的“帽子”容易,对糖尿病进行分型诊断就不那么容易了。
糖尿病被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以及特殊类型糖尿病,前三种大家都很熟悉,关键是最后这个特殊类型一定要关注。正是因为其特殊,所以治疗起来往往也很特殊,比如前面说的孩子和母亲的特殊糖尿病,不需要用药,饮食运动就可以;有一些特殊类型糖尿病用磺脲类降糖药(带有“格列”两字的药物,比如格列本脲、格列吡嗪,而不建议使用胰岛素);还有部分特殊类型糖尿病一诊断就要尽早使用胰岛素,以保护自身胰岛B细胞功能等等。
特殊类型的糖尿病实际上并不少见,由于之前我们认识糖尿病的手段有限,把很多特殊都当成了普通,今天随着我们认识糖尿病的能力不断加强,可以很好地把这部分特殊糖尿病“抓”出来,特别对待,精准施治。
初次遇见糖尿病,综合评估不可少
糖尿病不仅仅是血糖高那么简单,控糖也不仅仅就是吃点药就了事。当您第一次发现血糖高,诊断了糖尿病,建议一定要去内分泌科看一看,医生通过了解您的相关情况,患病的情况、家里其他成员的情况、身体一般状况等;为你做一个身体检查,比如身高、体重、腹围、血压、心率等;做一些必要的化验,比如肝肾功能、血脂、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和C肽、尿常规、尿微量白蛋白测定、眼底照相,必要的时候进行糖尿病相关抗体、甲状腺功能、心血管等相关检查,来确定您的糖尿病类型、目前的糖尿病病情、是否存在糖尿病相关并发症,以及是否存在其他一些疾病(比如高血压、高血脂等),进行了这些综合评估之后,就可以做到不遗漏“特殊”,精准施治,管好疾病,更好地保卫我们的健康。
(此处已添加医疗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