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大话糖尿病(糖尿病对话大医生)

小D医生 0
文章目录:

42岁,他从糖尿病到心梗只用了5年,给糖友们这2个忠告

《大话西游》的至尊宝在失去紫霞仙子后,深情地说“曾经有一份真诚的爱情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如果上天能够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那个女孩子说三个字:我爱你。”
而对于老李(化名),如果有再来一次的可能,他应该会对5年前的自己说命要紧!

老李,男,今年42岁,按理说正是事业有成、意气风发之年,却在半年前刚刚因为心梗住院,放了3个支架,差点儿丢了性命。


2012年,老李成功升职,在一家上市公司做到了部门经理,带着手下10多号人,每天没日没夜看研报、做分析、写方案。

过劳让他开始无法控制饮食,经常大半夜喊个外卖继续看资料。时不时还有客户的应酬、同事间的聚会。饭桌上拒绝不了烟酒,朋友间相互起哄一下,酒就下肚了。没有时间跑步,体重秤上的数字日渐增长。头发也在一把一把掉。但是没有感觉到身体不舒服,当然,工作也不允老李改变现在的状态。经常半夜回到家,只能看到熟睡的妻儿,累,但幸福着。

第一次出现问题是在2015年,老李从年初开始发现自己老是口渴不断喝水不停跑厕所,同事都调侃“年纪轻轻的,肾不太好啊”。食欲也突然增加,午饭和晚饭之间就饿到必须点下午茶才能度过。但没有哪儿出现疼痛不适,就以为是太忙导致的,没太在意。直到年中,公司年度体检的时候发现血糖高,医生建议到医院复诊。

在医院做完检查,大夫看了看报告,问完他父母身体状况,平时吃饭习惯,叹了口气,说:“你这个,是糖尿病。”

老李之前也听说过糖尿病,可那都是社区老大爷们讨论的话题,一直以为是老年人才会得的老年病,没想,现在就到自己了。

反应过来后,老李惊慌地抛出了一连串疑问:有多严重?有得治吗?会不会要花很多钱?会影响生活和工作吗?

医生也是见怪不怪:“糖尿病是慢性病,目前也没有办法治愈,只能想办法延缓发展。只要控制得好也没啥,不要停药,注意低糖饮食戒烟限酒增强运动不要熬夜。但是控制不好,就要当心冠心病、脑血管病了。”

拿着药回了家,老李将糖尿病查了个遍。果然说大不大,但说小也不小。控制得好的,除了偶尔血糖高点儿,也没别的症状。严重的,得病二十多年后猝死、心梗装支架的也有。老李想了想,这个病的发展好像也不是那么可怕,从现在开始好好吃饭、远离烟酒,应该没问题。

老李从没想过,有一天,自己在网上看的不幸会变成自己的事故,而且还这么快......

严格计划只坚持了1年。2016年,老李团队接了新项目,交付期短,任务艰巨。饮食还可以保持,但是压力大的时候,开始一遍又一遍地想抽烟。最终还是控制不住,在某个加班的深夜,点起了火。烟都开始抽了,饭局上的酒也不再拒绝。一开始还感到很罪恶,但是发现也没出现过不舒服,只是偶尔有几次餐后血糖达到 11。当时老李对于自己的发现很是开心,原来只要少吃主食,坚持吃药,血糖也是可以控制住的,干脆就再也不想着烟酒的问题了。

今年5月份开始,偶尔出现胸痛,有时候痛到不得不停下手头的工作,满脸出汗。某次周末开会,还在讲着方案,老李就突然开始胸痛,越来越严重,有种呼吸不上来快要死去的感觉,晕过去之前一脸惊恐,想着家里的妻儿怎么办。

等老李从医院醒来的时候,妻子哭着说,是心梗突发,幸好抢救过来了。而在老李晕过去的期间,大夫给他的心脏装上了3个支架

支架,多熟悉的词啊,这些年久不久就会看到一些公众号文章说“血糖控制不好,可能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引发心梗,需植入支架治疗”,当时还想,这群人就知道天天制造恐慌。

看着同一病房里都是大爷大妈,老李感慨万千。曾经以为,这都是十几二十年老糖尿病的人才可能会出现的,万万没想到,从诊断糖尿病到心梗装支架,自己只用了5年。

看着诊断报告,除了血糖高,原来这段时间高血脂也找上了老李,都是生活放纵的结果啊!倒地之前的濒死感和要抛下妻儿的恐惧,他再也无法忘记。这次住院也敲响了警钟,不能再抱着侥幸心理了,老李下定决心要彻底戒烟戒酒。

如今,烟酒不再沾,饮食、用药、复查都听医生的,全家人一起监督,老李很有信心不会心梗再发。

老李的经历,给了广大糖友2个忠告。

忠告一:戒烟

得了糖尿病,本身高血糖刺激就可能会造成血管损伤,导致心血管病、肾病、眼病等,而吸烟,尼古丁更会加速这种进程。

所以,不要以为糖尿病,只要管住嘴就可以,吸烟也是不可以的。对于戒烟,要做到这6点:

1. 明确戒烟目的:戒烟是个漫长的过程,必须明确时刻谨记自己是为了远离心脑血管病的目的,才有可能在想复吸的时候克服欲望,坚持下去。

2. 做好戒烟准备:从下决心那天开始,就要把家里的香烟、烟灰缸全清理,也不要携带打火机,拒绝诱惑。

3. 远离吸烟环境:看到别人吸烟,很容易就唤起了自己的欲望。所以啊,平时抽烟聚集地,天台、广场等就别去了。

4. 依靠亲友支持:不要太相信自己的自制力,成瘾这个东西,需要团队作战。在家里,想吸烟时,可以告诉亲人,给你警醒或转移注意力。在单位,可以主动告诉同事朋友,自己正在戒烟,就可以少很多烟友邀约。平时,也可以加入戒烟小组,相互监督,相互鼓励。

5. 及时转移注意力:很多时候,复吸都是因为一个人闲着的时候没控制住就开始点火,结果一支接着一支。空余时间无聊的时候,其实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跑步、看电影、大声唱歌等都是转移注意力的好办法。

6. 二手烟也要远离: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吸烟,结果都是有害的尼古丁会进入体内。所以,平时要有意识地保持跟吸烟朋友的距离,有人抽烟的时候记得走远几步,离开烟雾环绕的环境。

忠告二:戒酒

可能有人会抬杠:“网上有资料说适度饮酒可以预防心血管病。”

别找理由自我安慰了,科学研究标明,饮酒不仅不会有利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反而会增加其发生的可能。

我们国内,有酒瘾的人应该是比较少的,大多数还是像老李一样因为应酬而不得不喝或者自己平时喜欢在家小酌几杯的。非成瘾的就比较好处理:

1. 酒桌上勇于说“不”:有病缠身就不用逞能了,该认怂的时候就认怂,还有朋友劝酒的话,就搬出医生来,说是大夫不让喝的,大家也都能理解。

2. 自己在家要控制:把家里的酒和酒杯都打扫掉,眼不见心不想。要是偶尔想起来了,同样,可以做些转移注意力的事,忘掉酒精的诱惑。

注:原文来自真实案例

本内容仅供健康知识科普之目的,不能替代医生诊断,不属于医学诊疗建议,也不代表本平台观点,仅供参考请谨慎阅读。未经本平台和相关权利人书面许可,任何第三方不得转载或引用。若本内容存在任何疏漏,请尽快与本平台联系,可发送信息至【causahealth-content@causacloud.com】,我们将及时处理。

到底什么是智慧医疗?

大家好,我是小枣君。

之前,我给大家介绍了智慧城市和智慧教育。今天是咱们智慧行业系列的第三个专题,来聊聊智慧医疗。

智慧医疗的发展背景

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过程。只要你活着,就有可能生病;只要生病,就需要就医。所以,医疗是每个人的刚性需求,也是国家重要的民生领域。

医疗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幸福指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级政府都在持续加大对医疗软硬件基础设施的投入,我们的就医体验也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升。但是,正如大家所看到的,问题仍然很多,体验依旧无法让人满意。

这些就医痛点,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经历过

医疗,也和教育、住房一起,被称为21世纪压在老百姓身上的“新三座大山”。

站在医护人员的角度,从业幸福度也不算高。繁重的工作压力,加上频繁出现的医闹甚至伤医事件,让白衣天使们战战兢兢、时刻不敢放松警惕。

除了亟待改善的居民就医体验和医护人员从业体验之外,整个国内医疗行业还面临着更加复杂的内外部形势变化。

首先,就是众所周知的人口老龄化

根据数据显示,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数量已经达到了2.5亿。预计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达到3亿。我们正在加速迈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人口老龄化,将直接导致老年群体医疗、保健需求的急剧增长,对社会医疗资源形成更大的压力。

第二个趋势,是慢性病患病率的增加。

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善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也推高了肥胖症、糖尿病、脂肪肝等“富贵病”的发病比例。这些慢性疾病,产生了长期用药和治疗成本,同样增加对社会医疗体系的压力。

2019年,我国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88.5%。

其中,心脑血管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比例为80.7%。

第三,是医疗资源的极度失衡

这就不用多说了。以医院数量为例,国内优质的三甲医院资源主要集中于一二线大城市,尤以北上广为最。经济欠发达地区,医疗资源远远不足。

(数据统计于2018年底)

第四,是医疗专业技术人才的缺失

据《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 年)》,2020年国内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为2.5人,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3.14人,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各国每万人执业医师数情况(2019年)

医疗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周期很长,年轻人越来越不愿意学医,导致人才紧缺度加剧。

第五,是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挑战。

没错,目前仍在肆虐的COVID-19新冠疫情,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新冠疫情的发生,暴露了医疗卫健系统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的不足。它也给我们展示了,在极端情况下,医疗体系的接纳能力和运行效率将面临无比巨大的考验。

方舱医院

我们到底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更先进的手段,来应对此类危机?这次新冠疫情,到底给我们的卫健体系带来了什么样的启示?这些,都值得深入思考。

总而言之,在上述各种复杂形势变化的影响下,整个医疗行业可以说是鸭梨山大。医院、政府有关部门以及行业企业,都在绞尽脑汁想办法,看如何才能弥补医疗资源的不足、促进医疗效率的提升,改善就医行医体验。

除了在医疗技术上继续进行研究之外,人们发现,合理利用来自数字科技的赋能,很可能是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于是,智慧医疗,闪亮登场了。

什么是智慧医疗

究竟什么是智慧医疗?

其实,智慧医疗是一个很“虚”的概念。不同的人,对智慧医疗有不同的理解。

有人觉得它是一门学科、一种技术,也有人觉得它是一个平台、一套体系,甚至一种商业模式。

小枣君个人认为,智慧医疗是一种理念。它是医疗信息化最新发展阶段的产物,是5G、云计算、大数据、AR/VR、人工智能等技术与医疗行业进行深度融合的结果,是互联网医疗的演进。

说到医疗信息化,大家应该不会觉得陌生。

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国家就效仿国外,引进了医疗信息化技术。当时,少数有条件的大型医院,购置了计算机软硬件,建立IT系统和数据库,用于改进医院管理工作流程,推动效率提升。

医疗信息化的最初落地成果,主要集中于医院的财务结算系统,以及药品等医疗物资的管理系统。

挂号缴费

进入21世纪后,随着IT技术的进一步成熟,以及互联网的爆发,医疗信息化进入2.0阶段。

越来越多的医院,开始自建机房和网络,购买和使用HIS(医院信息系统,后面会详细介绍)等信息化管理系统。电子病历自助服务机等新生事物,也陆续出现并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医院普及。

2010年后,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再次刺激了医疗信息化技术的升级和演进。越来越多的医院推出了远程手机APP挂号、APP查看报告等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便利就医服务。我们姑且称之为3.0时代。

互联网医院这一概念,也诞生于这一时期(2014年)。它的主要推动者,是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公司。

互联网医院

如今,在5G、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推动下,医疗信息化又进入了新阶段。

大量的5G医疗场景出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医疗设施和解决方案,真真切切地来到了我们的面前。尤其是新冠疫情期间,各种IT和通信技术融入传统医疗场景,赋能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为我们战胜疫情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5G抗疫(图片来自央视新闻)

这意味着,医疗信息化已然迈入4.0时代,也就是“智慧医疗”时代。

这里,有一个经常被混淆的概念需要澄清。

很多人觉得,医疗就是医院,智慧医疗就是智慧医院。

这显然是不对的。

医疗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从场景来看,医疗既可以发生在医院,也可以发生在家庭和社区。从阶段来看,医疗既包括诊断和治疗,也包括预防、筛查以及康复。

居民生命健康周期

所以,医疗大于医院,智慧医疗也大于智慧医院。智慧医院,属于智慧医疗的一个分支。

有意思的是,针对智慧医院,国家卫健委曾经明确指出过它的三大工作范围,分别是:

  • 面向医务人员的“智慧医疗”
  • 面向患者的“智慧服务”
  • 面向医院管理的“智慧管理”

这么一看,“智慧医院”怎么又包括了“智慧医疗”?其实,小枣君个人认为,上面所说的“医疗”,意思更接近于“治疗”,针对的是诊断治病场景。我们或者可以将其称为“狭义的智慧医疗(智慧治疗)”。

2020年,国家明确将“新基建”作为重点战略,进行大力推进。与此同时,“大健康”战略也在稳步向前发展。

“新基建” “大健康”,对智慧医疗来说,都是重大利好,是难得的发展机遇。加上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五大形势背景,智慧医疗的前景可以说是非常广阔。

智慧医疗的最终目标,概括来说,就是:

  • 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安全的医疗服务
  • 降低医务工作人员的工作负荷,提升医疗效率
  • 普及医疗健康知识,宣贯公共卫生政策
  • 提高国民身体健康素质
  • 加强医疗资源共享,降低社会医疗成本
  • 更有效地防范和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

那么,究竟智慧医疗能不能完成这些目标呢?智慧医疗,到底能做哪些具体工作?我们推动智慧医疗,又会遇到哪些坑?

且看下集:

《大话智慧医疗(2):智慧医疗的架构体系和应用场景》

糖尿病十多年,空腹血糖12降到5.9,总结了3句“控糖顺口溜”

对于糖尿病患者,你知道最难的事情是什么吗?当然就是把血糖控制达标了,血糖为什么很难控制?是因为血糖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就说两点,一点是饮食,一点是运动,如果你做不好这两点,你的血糖就控制不好。

很多人会说,这有什么难的?控制饮食就是管住嘴,少吃一点不就行了吗,既然运动好,那就天天运动不就行了吗?

大话谁都会说,但问题是,看似简单的习惯,坚持一天两天容易,可是一辈子坚持下去,就会特别难。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糖尿病患者,明明吃了很多降糖药,也用了很大量的胰岛素,但就是血糖控制不好。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一天两天血糖高了没有危险,但是时间长了,一年两年血糖居高不下,那么危险就会产生,糖尿病最大的危险就是产生慢性并发症,糖尿病会导致血管、神经、肾脏、眼底等部位的并发症,一旦形成,往往无法逆转,很多患者最终是死于糖尿病的并发症。

哎,血糖太难控制了,我该怎么办呢?这是很多糖尿病患者的肺腑之言,作为医生,想为大家分享一下,一个糖尿病患者的3句“控糖顺口溜”,这名患者确诊2型糖尿病已经有十多年了,一开始的时候,这名患者的空腹血糖高达12mmol/L,有过一段时间,这名患者的血糖也曾反复波动,但在长期与糖尿病的斗争中,患者摸到了规律,总结出了属于自己的经验,现在,她的空腹血糖已经很达标了,基本能稳定在5.9 mmol/L,即便有波动,也不会超过6.2 mmol/L。

第一,饮食控制不可少,这样才能养胰岛

要想控制好血糖,饮食控制是必不可少的,不同的食物的升糖指数也有所不同,血糖生成指数(GI)是指某种食物升高血糖效应与标准食品(通常为葡萄糖)升高血糖效应的比值,代表的是人体食用一定量的某种食物后会引起多大的血糖反应。

有些食物的升糖指数很高,像高糖、高脂肪食物基本都属于高糖食物,在很多人看来,只要避免高糖高脂肪食物,血糖就一定能控制的很好,殊不知,即便是同一类食物,升糖指数也不同,就拿蔬菜来说,像甜菜、胡萝卜、南瓜 、山药、芋头等的升糖指数都比较高,而芦笋、绿菜花、菜花、芹菜、黄瓜、茄子、鲜青豆、莴笋、生菜、青椒、西红柿、菠菜等食物的升糖指数也比较低。

至于水果,像西瓜、葡萄、菠萝、香蕉等均属于升糖指数高的食物,而桃、杏、李子、樱桃等升糖指数相对比较低。

第二,坚持运动不可少,这样才能养胰岛

大家都知道,能控制血糖的是胰岛素,胰岛素是哪个部位分泌的,那就是胰岛,所以胰岛对于健康而言至关重要。

要想保护好胰岛,那就要减轻胰岛的负担,如果吃了东西你不去运动,等于把所有的热量都交给胰岛去处理,为了处理这些热量,胰岛会超负荷工作,时间长了,胰岛容易疲惫,于是自然就容易出现糖尿病了。

运动是能够控制血糖的,是因为运动的时候消耗了一部分热量,从而给胰岛减轻了负担。

还有一些人,不是说身体里的胰岛不工作了,也不是说胰岛素不分泌了,而是他们太胖了,导致胰岛素不敏感,运动把体重控制下来,胰岛素敏感了,血糖自然也就下来了。

第三,降糖要靠药,效果也挺好

得了糖尿病,一定要听医生的话,要相信医生是不会害你的,医生和你无冤无仇,为什么要害你呢?很多人觉得医生开的口服药和胰岛素是毒品,用了会上瘾,这简直是信口开河,胰岛素是身体里必须的激素,得了糖尿病,身体里缺少胰岛素,这个时候外部补充无疑是最佳的方式。

你不能说皮下注射胰岛素就是会上瘾,相反,如果你不用药去控制血糖,那才叫危险呢,因为血糖控制不好,时间长了,就会产生并发症,到时候后悔都来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