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莫让糖尿病(规避糖尿病)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莫让糖尿病成“漏网之鱼”

生活中,有一个“隐形杀手”随时伺机危害人体的健康,这就是糖尿病。这是一个与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疾病,人群中患病率已达10%。

每年的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糖尿病早期如何避免漏诊?如何有效控制?怎样预防糖尿病并发症?海南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海口市骨科与糖尿病医院内分泌科执行主任潘洁敏。

只查空腹血糖可能漏诊,餐后血糖更有说服力

澄迈的李阿婆,今年68岁,5年前发现患上糖尿病,从此,原来吃嘛嘛香的李阿婆变得什么都不敢吃。每天测血糖、打胰岛素、吃降糖药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最近李阿婆发现腹部有肿块需要手术时,却因血糖太高无法进行手术,不得已先住进医院“降糖”。

“没想到自己会患上严重的糖尿病。”李阿婆说,家里买了血糖检测仪,平时也会测血糖,每次测的数值在8至10之间,所以没有太当回事。经了解,阿婆每次测的都是空腹血糖。

“若只是空腹血糖,很有可能得出的结果不够精准。”潘洁敏说,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体检时查血糖为正常,突然某一天却发现自己患上了糖尿病。因为大多数人体检时测的是空腹血糖,这种检查方法很可能出现漏诊,餐后测血糖更能及时诊断出血糖升高情况。

为什么说糖尿病是“隐形杀手”?潘洁敏介绍,因为糖尿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很难被及时发现,让一些血糖数值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错过了恢复正常血糖的机会。“糖尿病家族史的人、腹部脂肪堆积的人(大肚子)和怀孕时血糖升高的人,我们建议尤其要测餐后血糖。”潘洁敏说,餐后测血糖,数值7.8以内为正常,7.8至11.1之间,有可能恢复正常血糖,11.1以上则为糖尿病。

潘洁敏介绍,糖尿病早期没有任何症状,有些人不知不觉中患了糖尿病而未及时发现,时间久了,等到出现口干、喝水多、尿频、体重下降等明显状况时,还有可能引发血管并发症,出现糖尿病引起的冠心病、脑卒、肾病甚至视网膜病变,危害患者身心健康。

科学饮食,规范治疗,有效控制血糖升高

李阿婆患上糖尿病,很多美食不敢吃了,可为什么还是无法控制血糖?潘洁敏说,很多糖尿病患者由于用药不规范,血糖指数一直处于高位,导致了系列并发症。目前该院接诊的糖尿病患者多数也已经产生了并发症。

据介绍,作为海南省糖尿病临床医学中心,海口市骨科与糖尿病医院已在门诊建立起一站式糖尿病诊断和筛查流程,在筛查糖尿病的同时,可以检查出患者有没有糖尿病并发症。

李阿婆入院后,每天脖子上挂一个手机似的仪器,这个仪器叫“胰岛素泵”,该仪器会根据病人需要,在不同时段,自动进行胰岛素的精准输入治疗。

潘洁敏说,糖尿病的规范治疗也包括科学饮食,糖尿病人的饮食并不是什么都不能吃,医生可针对每一个患者的个体情况制定科学食谱。

糖尿病人每年要查一次眼底,预防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但是许多糖尿病人没有这个意识。“糖尿病血糖控制不好,会引起微血管并发症。早期少量的眼底出血很难被发现。如果不及时干预,可能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潘洁敏说。

“一些很小的微血管瘤,普通眼底镜可能也发现不了。但可以通过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糖尿病视网膜自动诊断系统,对糖尿病人眼底病变及时作出诊断。”潘洁敏说,对患者而言,就是给眼睛拍个片,很快捷,几分钟内就可以出结果。(记者张惠宁)

来源: 海南日报

莫让不良情绪成为糖尿病治疗“绊脚石”

说起糖尿病,很多人并不陌生。有的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后逐渐变得郁郁寡欢,整个人沉浸在疾病的阴影中。对此,河北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医特色疗法组成员张满意表示,糖尿病患者要学会做情绪的主人,积极进行自我调节,让心态恢复正常。

与糖尿病长期对抗,让他感到恐慌

经过努力工作,刘先生被提拔为单位部门主管。此后,他感到压力更大了,“经常要忙到很晚才能睡觉。有时在睡觉前还吃点夜宵,吃些甜食。”刘先生的作息不规律,而且缺乏运动锻炼。一次检查中,他的空腹血糖值大于7.2mmol/L。

“一想自己三十多岁就要与糖尿病长期对抗,加之可能出现的糖尿病并发症,就感到非常恐慌。”刘先生说,在确诊后的这些年里,除了工作以外,他每天必做的事就是测量血糖、吃药。长久的治疗与担心,令他心情烦躁,脾气也变得越来越差。

对此,河北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医特色疗法组成员张满意表示,在日常接诊的患者中,不乏像刘先生这样工作压力大、情绪低落、运动锻炼少的中年人。

良好的情绪对于糖尿病治疗有重要意义

从中医上讲糖尿病称之为消渴症,其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盛。消渴症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阴津亏损、燥热偏盛,临床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一种疾病。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

消渴症的病因比较复杂,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原因均可导致消渴症。消渴症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肺、脾、胃、肾。其中以肾为关键。其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盛,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

张满意表示,脏腑推拿可以通过揉脐腹刺激直肠神经,促进粪便排出,通调脏腑,疏肝理气,解决情绪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治疗后,刘先生的空腹血糖值由9.0mmol/L降至6.2mmol/L,心情变好,整个人都觉得轻松了许多。

进食过多,体力活动减少等因素是导致Ⅱ型糖尿病的主要因素,“另外,很多人在确诊为糖尿病后便会逐渐变得郁郁寡欢”,张满意指出,临床中这种情况对于糖尿病的治疗有很大的负面影响。糖尿病患者如果存在心理障碍,就容易抑郁、愤怒。患者情绪控制能力差,长此以往血糖控制也会变差,怒气引发的慢性并发症也会增加。而糖尿病又可以加重患者的心理障碍,两者之间相互影响会形成恶性循环。因此,糖尿病患者要积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燕都融媒体记者 檀亚楠)

吃降糖药的人,需要学会忌口?劝告:3物少吃,莫让糖尿病找上门

很多人吃了降糖药,就觉得糖尿病的“麻烦”被解决了一半,甚至开始对饮食掉以轻心。但实际上,糖尿病是个“狡猾”的敌人,它不仅盯着你的血糖指数,还会通过饮食习惯慢慢侵蚀你的健康。尤其是有些食物,看着无害,吃多了却能悄悄地让血糖“翻车”。降糖药不是万能的保护伞,学会忌口才是真正的关键。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三种糖尿病患者需要管住嘴的食物,别让你的努力白费。

糖尿病患者最容易忽视的就是精制糖类食品,比如蛋糕、饼干、甜饮料。这类食物的甜味背后,藏着血糖迅速飙升的危险。精制糖经过加工,几乎完全去除了膳食纤维和其他营养成分,吃进去后吸收速度极快,直接让血糖“上蹿下跳”,还容易导致胰岛负担加重。张阿姨刚开始吃降糖药时血糖控制得不错,但后来忍不住爱上了某品牌的甜点,结果血糖一度飙到15mmol/L。医生提醒她:降糖药能帮你降血糖,但如果你不停地“添乱”,药物的效果也会被拖累。精制糖类食品就像火上浇油,糖尿病患者真的要敬而远之

油炸类食品也是血糖管理的“大敌”。很多人觉得,油炸食品不甜,吃点没关系。其实,这种认知是个误区。油炸食品的高脂肪含量会延缓食物的消化速度,让血糖的波动更难预测。更可怕的是,这些食物含有大量反式脂肪酸,不仅会增加胰岛素抵抗,还会诱发心血管疾病。王大爷特别喜欢吃炸鸡,每周都要来上一回,后来体检时发现血脂异常,血糖水平也变得不稳定。医生告诉他,油炸食品不仅增加肥胖风险,还可能让糖尿病并发症提早“报到”。所以,少吃油炸食品,不仅是为了血糖,也是为了保护心脏。

水果虽然营养丰富,但并非所有水果都适合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像西瓜、荔枝、葡萄这类高糖分水果,含糖量高,升糖指数也不低。别看它们入口清甜,但对血糖的影响却是“直击灵魂”。李女士因为觉得水果天然无害,每天都要吃两大碗西瓜解渴,结果几个月后体重增加了5公斤,血糖也从原来的8mmol/L飙到了11mmol/L。医生提醒她,水果的选择要讲究,不是所有水果都“友好”。糖尿病患者更适合吃升糖指数低的水果,比如苹果、猕猴桃,量也要控制在200克以内。

说到底,糖尿病的管理是一场长期战斗,吃降糖药只是战术的一部分,饮食控制才是战略核心。降糖药的作用是帮助你“稳住阵地”,而饮食控制则是不给敌人“可趁之机”。就像医生常说的那样: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它掉以轻心。学会忌口,管住嘴,不仅能让血糖保持稳定,还能减少并发症的风险,让你活得更健康、更长久。

医学的本质是用理性对抗疾病,用行动守护健康。糖尿病管理也是如此:规律用药、合理饮食、适当运动,这三点缺一不可。希望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都能明白,健康在自己手中,别让一时的嘴馋毁掉来之不易的平衡。管住嘴,迈开腿,科学战胜糖尿病,才是对自己负责的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