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硕士糖尿病(糖尿病 研究生)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您真的了解糖尿病吗?协和医生带您走出“甜蜜误区”

吃糖太多会得糖尿病?降糖就得少吃主食?糖尿病是富贵病很难预防?降糖药选贵的准没错?只要吃上了降糖药就等于进入保险箱……诸如此类的流言您中招了吗?

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统计,目前我国糖尿病患病人数已高达1.1亿,患病率10.9%,成为全球糖尿病患病率最高的国家。在联合国糖尿病日来临之际,请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肖新华主任医师为您科普糖尿病的那些事儿,带您走出“甜蜜误区”。

专家介绍:肖新华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擅长内分泌和代谢性疾病的诊治,主要研究方向是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及早期防治,特殊糖代谢异常的分子遗传学研究。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糖尿病学专业委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常委兼副秘书长,糖尿病营养学组组长,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代谢病防治创新联盟副理事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副主委等。

糖尿病画像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是以血糖升高为基本特征的代谢综合征,此外,患者还往往合并有高血压、高血脂和肥胖等。糖尿病主要的病理生理改变表现为胰岛素分泌的缺陷、胰岛素作用不敏感或作用能力下降。长期的血糖控制不好还会引发诸多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的发病原因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有很多,主要可以总结为胰岛素分泌的缺乏和胰岛素敏感性的下降。截至目前,糖尿病的确切发病机制还未完全清楚,换言之,胰岛素分泌减少、胰岛素作用下降的机制还未被完全揭示,其背后可能有多种原因,如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和工作压力等。

得糖尿病和吃糖有关系吗?

很多人以为得糖尿病是因为吃糖或主食太多,事实当真如此吗?非也。其实是高脂等高热卡食物吃太多,导致总热卡摄入过多所致。因此,盲目地减少乃至不吃主食,改吃蔬菜加肉类的饮食方式是不均衡、不正确的。总体来看,应适度减少高热卡、高能量食物的摄入。

糖尿病可以预防吗?

答案振奋人心:可以预防。

一级预防:中国的大庆研究是世界糖尿病一级预防的第一个随机临床试验,与芬兰的DPS研究和美国的DDP研究共同被誉为“糖尿病一级预防的里程碑”。上述研究证实,生活方式的干预可降低糖尿病的发生率。生活方式的干预包括健康饮食和保持运动。糖尿病高危人群应管住嘴、迈开腿,尽可能延缓发病,并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二级预防:对已经发病的患者,密切监测血糖,规律就诊,通过积极有效的干预和治疗,可以尽可能地防止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足等并发症。

三级预防:对已患糖尿病且病程较长以及出现了并发症的患者,合理的治疗方案可以延缓并发症进程,减轻致残致死的风险。

糖尿病症状与早发现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即口干喝水多、多尿和吃得多,“一少”主要指体重下降、体力匮乏。1型糖尿病患者的症状表现更为明显,而2型糖尿病患者往往起病隐匿且症状不典型,所以经常在很偶然的契机下才能捕获“漏网之鱼”确诊糖尿病,例如单位体检查血糖发现异常,用眼时视物模糊才诊断为糖尿病引起的视网膜病变,经常皮肤瘙痒经过验血才发现血糖高,发现伤口愈合困难才联想到是不是得糖尿病等等。

原则上,专家建议40岁以上,尤其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积极参与筛查。如果通过家庭血糖检测仪发现异常,应及时到医院进行糖耐量测试等来确诊是否患有糖尿病。

糖尿病的不良影响

糖尿病的发现不容易,发现后若不注意控制血糖,则会引发更多不良后果与并发症,从头到脚来列举:脑血管病变的几率增加、眼底病变乃至致盲风险高、心脏疾病发病率和致死率升高、肾病和尿毒症发病率提升、周围神经病变增多、糖尿病足、坏疽和截肢的风险也明显高于非糖尿病人群。

糖尿病需要综合治疗

糖尿病的治疗是一个系统工程,绝非仅靠某一种方案就能实现。综合治疗的基础是饮食(三餐定时、少食多餐、总量控制)和运动,其次是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合适的药物,此外还需长期监测血糖以评估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患者良好的依从性和自律能力也必不可少。

糖尿病药物治疗的误区

误区1:经常有财大气粗的患者向大夫“点菜”:“给我来个最贵的药,贵有贵的道理嘛!”专家提示您,判断降糖药好坏的标准主要在于有效(个体化)、毒副作用低(安全性高)、质优价廉和使用方便等。

误区2:还有盲目的患者经常向大夫“建言献策”:“老张的血糖比我高多了,他吃某某药效果不错,您给我也开点吧!”专家提示,用药事关生命安危,请您务必听取医生意见,结合自身病情合理用药。即便是在用药后,医生也会进行长期观察,并根据病情波动进行用药评估并酌情调整。

误区3:有的患者自以为“久病成良医”,吃上降糖药后就以为进入保险箱,常年不复查不随诊,殊不知这其中也暗藏隐患。随着医学科技的日新月异,药物机制和作用机理也与时俱进,请您一定要定期找专科大夫随诊复查、评估病情并调整用药。

专家提示:我国著名糖尿病学专家,我院内分泌科向红丁教授曾提出用饮食、运动、药物、教育和监测这“五架马车”来防治糖尿病。在国际上,关于糖尿病的防治也始终离不开这“五架马车”的范畴。糖友们一定要坚定信心,掌握方法,严格实践,做好自己身体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哦!

文字整理:刘晓坤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监制/张抒扬 主编/陈明雁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24岁女研究生确诊糖尿病,1个月仍难以接受~

24岁,正值青春年华的研究生,却被确诊为糖尿病。

尽管体重仅有106斤,生活中也只是偶尔熬夜享受炸鸡,这样的结果让她难以置信。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年轻人也难逃糖尿病的困扰呢?

1. 糖尿病都年轻化了!快去医院开趟见识之旅吧!2. 熬夜三部曲:1点早,2点正常,3点熬夜!3. 22岁腰间盘,27岁右眼,32岁耳鸣,半身入土进度条满了!?4. 十年糖尿病老司机,零并发症,控制力爆表!5. 体重不是关键,糖尿病三多一少,少的竟是体重!6. 劝不住吃货,家里那位乱吃王者还在继续!7. 10点秒睡,7点生物钟醒,00后神仙作息!8. 105斤清淡饮食也得急性胰腺炎,气血不足太狠了!9. 糖尿病不分胖瘦,炸鸡可乐高碳致命!10. 熬夜时间计算:12点睡6点起=熬夜,12点起=国际时间!11. 嘴里甜甜的?小心糖尿病初期,西医还不承认!12. 汽水饮料大魔王,饿狠了别猛吃,过渡一下!13. 生活习惯逆天,比95%年轻人都健康!14. 糖尿病针比小拇指粗,别小看这病!15. 93斤老公长脂肪瘤,熬夜玩游戏,晚上野鱼,绝了!16. 失眠崩溃进行时,凌晨三点醒,求睡神拯救!17. 不是医生,但感觉胃镜血查食道有戏!18. 24岁96斤糖尿病,家族无前科,太难了!19. 症状对号入座,想查又怕查,纠结得要命!20. 胰腺不行是主因,吃的只是背锅侠!

小编有话说

你还知道哪些奇闻趣事?

看了以上网友的分享,你有什么看法?

欢迎在下方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24岁研究生确诊糖尿病!健康生活为何也难逃“甜蜜陷阱”?

在这个看似健康意识日益增强的时代,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在河南郑州悄然传开:一位年仅24岁、体重仅106斤的研究生小王,竟然被诊断出患有糖尿病!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让小王和她的家人、朋友都难以置信。毕竟,在她的生活里,奶茶是偶尔的奢侈,外卖是几乎不存在的词汇,炸鸡汉堡也只是两周一次的“小放纵”。那么,这突如其来的疾病,究竟是从何而来?

一、健康生活的迷雾:糖尿病的真相

面对小王的困惑,医生给出了一个并不简单的答案:糖尿病并非单纯由“吃糖”引起,它的发病机制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自身免疫因素,都可能成为这场健康危机的幕后推手。这意味着,即使你像小王一样,努力维持着一种看似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被这个“隐形杀手”所盯上。

二、年轻不是保护伞:糖尿病的年轻化趋势

小王的遭遇,并非个例。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年龄逐渐呈现年轻化趋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这个“老年病”所困扰。这背后,既有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等环境因素的作用,也有不良饮食习惯、缺乏运动等生活方式的推波助澜。年轻,不再是健康的天然保护伞。

三、反思与警醒:健康,我们需要更全面的认知

小王的经历,无疑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追求健康生活的道路上,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不吃垃圾食品”、“少喝饮料”等层面。我们需要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身体,关注那些可能隐藏在日常生活细节中的健康隐患。同时,我们也需要提高健康意识,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预防和治疗疾病。

四、社会与个体的共同努力:构建健康防线

面对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威胁,社会与个体都需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政府应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学校应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企业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为消费者提供健康、安全的产品;媒体则应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揭露和批评那些危害公众健康的行为。而作为个体,我们更应珍惜自己的身体,用实际行动去守护健康。

健康,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

小王的故事,虽然令人扼腕叹息,但它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和警醒的机会。健康,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呵护和追求。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让我们携手共进,用智慧和勇气去迎接每一个健康的挑战,共同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在看完这篇文章后,你是否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看法和心得。让我们一起努力,为健康加油!